首页 百科知识 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重开大运河从隋唐开始一直到宋朝,大运河作为一条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运输线,在元朝修成会通河和通惠河后就正式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也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京杭大运河元运河初开之时,因为运量不大,因此管理工作较为松散。知识链接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末期,整体成形于隋,日渐发展于唐宋,至元代形成完整的运河体系。京杭大运河流域广阔,沿其遗留的文化古迹亦星罗棋布,引人惊叹。

重开大运河

从隋唐开始一直到宋朝,大运河作为一条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运输线,在元朝修成会通河和通惠河后就正式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也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自从元代的全国政治中心移至北京,为缩短起点北京,终点杭州,中途绕道洛阳的航线,于公元1283至1293年,先后挖通了三段河道。其中一条是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第二条是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还有就是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这样将运河改成直线后,距离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千米。

在元朝的大运河中,最北的那段就是元代新开凿的通惠河。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公元1271年宣布定国号为大元,改中都(北京)为大都并将之定为国都。这个时期的大都和华北一带,因为长期经历战乱,经济极其萧条,无法满足养活大都百万人口和京畿大量驻军的物质需求,一切需由南方北输资源。史上记载说:“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如此看来,无论着眼于政治还是军事,重开南北运河已势在必行

忽必烈即汗位的第三年,还没正式立国前,就先启用汉族水利专家,年仅三十一岁的郭守敬以“提举诸路河渠”。元大将伯颜在南征南宋的时候,就已经深切了解到水路对军事和经济而言的重要性,于是“遍访自江都达大都河道”。南宋灭亡后,在伯颜等重臣的一致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段”,为重开运河做好准备。

img10

◆京杭大运河

元运河初开之时,因为运量不大,因此管理工作较为松散。在元朝,由工部的三品官都水监对运河和全国水利进行管理。直至会通河竣工,开始设立都水分监于景德镇(张秋),后来又设行都水监于济宁,设水监于济宁和郓城,用以管理徐州到临清运河航道以及河南、山东境内黄河。除闸上安置闸夫,也动用一部分军队用来管理运河,维护秩序。自此,对运河算是逐步进入了正规管理阶段。

当时由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因黄河南泛全线淤塞,要恢复通杭,工程浩大,难度极高,而且京都早已东移至北京,所以根本没有必要绕圈途经开封、郑州一带。如果改徙山东,那么整条运河就成了一条直线,距离最近。在这样的背景下于是将目标移向济宁。那时的运河南端从杭州至淮安,基本运行完好,淮安以上的原古泗水运道虽然早已为黄河所侵占,但船仍可顺利进入黄河,“借黄行运”至徐州随后逆古泗水运道到达鲁桥,还可沿汶、洸水道直至济宁。在北方有隋唐时开辟的永济渠(又称御河),元时新乡以下一路畅通可达天津。所以元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解决了长期困扰北方的缺粮问题,有效解决了南北物流问题,使南北物资可以互通有无,相互支援。

知识链接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末期,整体成形于隋,日渐发展于唐宋,至元代形成完整的运河体系。经过历代修治、改道,终形成一条全长达1794公里的“黄金水道”,距今已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有效沟通南北的黄金通道,一直被视为历代王朝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命脉,它在促进国家经济繁荣、融合南北文化差异、传承民族精神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流域广阔,沿其遗留的文化古迹亦星罗棋布,引人惊叹。

img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