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丹阳辅公柘得知冯慧亮的败讯十分恐惧

丹阳辅公柘得知冯慧亮的败讯十分恐惧

时间:2024-05-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孝恭召集众将研究对策,大多数将领认为,冯慧亮拥强兵扼守,又据水陆之险,如果强攻,一时难于取胜,建议出兵绕道直取丹阳,掩袭辅公柘的根据地,丹阳一败,冯慧亮就会不攻自降。他提出唐军前往挑战,将冯慧亮的军队引出城外,可以一举破敌的建议。李靖率军攻到丹阳,辅公柘得知冯慧亮、陈正通的败讯,十分恐惧,尽管手下还拥有数万精兵,仍然弃城东走,向会稽撤退。

三、统一江淮

武德六年七月,接受唐朝招抚的江淮农民起义军,由铺公柘领导,在江南重新起兵反唐。唐高祖任命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率兵前往镇压。

铺公柘原是江淮起义军主要领袖之一。江淮起义军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活动于淮南江北地区,与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军齐名。这支农民军以历阳(今安徽和县)为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隋炀帝的统治,并迫使外出巡幸的隋炀帝滞留江都(今江苏扬州),无法北归东都洛阳,为推翻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丰功伟绩。武德二年,江淮军主要领袖杜伏威派遣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投降,被唐高祖封为吴王。后来,杜伏威击败了江南一些地主武装势力和农民起义军,完全控制了淮南江东之地,并将根据地迁到丹阳(今江苏南京)。武德五年,秦王李世民率兵镇压了窦建德部将刘黑闼的势力后,占领淮北地区,而长江中游地区及岭南地区也在前一年为唐朝所占领,杜伏威感到势单力孤,难以存在下去,为表示投降的诚意,便主动前往长安入朝。辅公柘对杜伏威降唐深为不满,就率领部众在623年秋重新起兵反唐,自称皇帝,建立了“宋”政权。起兵之后,他立即部署兵力,向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发动进攻。

李靖受命与李孝恭一起带领李绩等七总管的军队镇压辅公柘。到武德七年初,唐军先后攻占了广陵(今江苏扬州)、芜湖(今安徽芜湖)等地,把江淮起义军压缩在江东地区,辅公柘为了确保丹阳的安全,派遣大将冯慧亮率水师三万屯驻于江东的博望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三十里),大将陈正通率步骑三万屯驻于青林山(今当涂东南),并在梁山(博望山对岸)、博望二山之间拉起铁链,封锁江路,以防李孝恭、李靖顺江而下,或沿江由陆路东进。李孝恭与李靖率水陆大军抵达舒州(即今安徽安庆一带),冯慧亮死守不战,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李孝恭召集众将研究对策,大多数将领认为,冯慧亮拥强兵扼守,又据水陆之险,如果强攻,一时难于取胜,建议出兵绕道直取丹阳,掩袭辅公柘的根据地,丹阳一败,冯慧亮就会不攻自降。李孝恭准备采纳诸将的建议,但李靖却认为冯慧亮所率领水陆二军虽然是辅公柘的精兵,但辅公柘亲自率领的部队数量也不少。现在博望山等几个营寨尚且不能攻拔,攻取丹阳又谈何容易!如果攻取丹阳,将要腹背受敌,非常危险。他提出唐军前往挑战,将冯慧亮的军队引出城外,可以一举破敌的建议。李孝恭认为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便派一些老弱士卒前去进攻冯慧亮的营寨,而把大部分精兵放在后面,列阵以待。战斗打响后,前去攻营的老弱士卒不胜而退,冯慧亮不知是计,率兵出城追击,追奔了几里路,正遇上朝廷军的大队人马,被打个措手不及,遭到惨败。李孝恭、李靖乘胜率领水陆大军俱进,转战百余里,博望山、青林山的戍卒纷纷溃败,冯慧亮、陈正通二将弃阵逃遁,死伤万余人。李靖率军攻到丹阳,辅公柘得知冯慧亮、陈正通的败讯,十分恐惧,尽管手下还拥有数万精兵,仍然弃城东走,向会稽(今浙江绍兴)撤退。唐军紧追不舍,辅公柘的士卒沿路溃散,最后辅公柘在武康(今浙江德清西武康镇)被俘。至此,江淮农民军便被彻底镇压下去,唐朝基本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战争结束后,唐朝在丹阳设东南道行台,以李靖为行台兵部尚书。不久,废除行台制度,设扬州大都督府,又以李靖为大都督府长史,协助李孝恭统治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的战乱,江南社会经济凋敝,人心浮动,李靖派官吏到各地进行安抚,使民心逐步安定下来,生产也日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