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使用语言的忌讳

使用语言的忌讳

时间:2022-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学生作文语言的粗糙、粗陋、粗俗现象令人目不忍视。语言形象性、鲜活性、准确性的荡然无存由此可窥一斑。而这种语言的粗劣与粗陋必定进一步导致形象思维的颓变、文字内容的空乏及至思想感情的浅白。

四、使用语言的忌讳

(一)忌堆砌啰嗦

许多初学写作者写作文时都希望把句子写得很美,因而想方设法用上一些生动、优美的词语,一味追求华丽而不加选择,往往犯了“堆砌”或“啰嗦”的毛病。

例如,“光灿烂的早晨,森林里发出阵阵清香。树缝中间透出的阳光,织成了无数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绚丽、光彩夺目的光带。一只只灵巧、机灵、伶俐的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这样的文章就显得累赘,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二)忌生搬硬造

句子不是硬造,应“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生动流畅。好的语言,并不是奇里古怪的语言,不是鲁迅所说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而是平常普通的语言,不过是注意加工提炼,去除其中杂质,如重复的、累赘的、不规范的等等,并注入新意,写出“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语句。

例如,有两部影视片名称叫《墨攻》、《伤城》。《墨攻》可能是“墨子攻略”的缩写,墨家思想是“非攻,兼爱”,如何能与“攻”联系在一起?《伤城》也是“伤心之城”的缩写,而在《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伤”的21个词组里,没有一个是“伤城”,这两个片名完全是生造的。尽管这些生造缩写的词在网络用语中很时髦,但是毕竟不是规范的词语,尤其是这些“半生半熟”的词语频频出现在进入大众视野的文艺作品的标题里,它们的广泛传播,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起了不良的效果。

(三)忌空洞苍白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文中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汉民族语言的生动性、丰富性为其他任何一个民族所难以比及,可在视听时代、机械复制时代的快餐文化冲击下这种优秀的东西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毁损,有些甚至变得凌乱不堪,当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的语言空洞苍白之弊就是这种冲击和毁损的具体反映。不少学生作文语言的粗糙、粗陋、粗俗现象令人目不忍视。卡通读物、通俗电视剧中诸如“哇噻”、“好酷”、“好high”等口头禅成了其中的通用语言。另据《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说,郑州市一所中学里,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结果个别学生的一篇作文中竟出现了七十二个“死了”,诸如“气死了”、“烦死了”、“热死了”等等,读后令人咋舌。语言形象性、鲜活性、准确性的荡然无存由此可窥一斑。而这种语言的粗劣与粗陋必定进一步导致形象思维的颓变、文字内容的空乏及至思想感情的浅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