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与使用者

语言与使用者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趋势:语言与使用者缅甸华人的方言和语言的场所分布与历史趋势的差异,其根源在于人的差异。所在国语言逐步习得为母语、祖籍国方言放弃与变异,这是海外第二、第三代华人语言生活的现实,曼德勒闽粤、早期滇籍华人与仰光、东南亚、世界海外华人并无二致,并且其方言放弃速度更快,居住国语言习得更甚。

三、趋势:语言与使用者

缅甸华人的方言和语言的场所分布与历史趋势的差异,其根源在于人的差异。从场所看到的是语言使用的外在表象,而从使用者角度能揭示现状之成因并预测变化之趋势。要了解曼德勒华人过去与未来的语言生活,需分别观察中老年的表现与年青的一代的态度。不同时代的人群具有不同的语言生活:中青年人群的语言生活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缅语为主要用语的语言生活,另一类是以缅语单语或汉语单语为特征的语言生活;青少年群体的语言生活趋向一致,表现为以缅语为主,以英语、汉语为辅。这种不同年龄层的语言生活状况由不同的社会因素决定:对曼德勒中青年而言,政治历史是重要因素,它把中青年分化为两个群体;对青少年而言,教育是重要因素,它使青少年群体的语言生活呈现统一性特征。

(一)政治历史因素对中青年的影响

回顾缅甸华文教育历史,不难理解造成各语言间的悬殊地位的原因。

受中缅两国外交关系与两国政治、语文政策的左右,缅甸华文教育经历了发展繁荣、中断、再发展三个阶段:1903年到1963年,缅甸华校陆续开办,黄金时期达到三百余所,学生36万人[7];1963年到1981年,华校全部被收归国有,补习班被禁,华文教育中断;1981年至今,华文教育复兴,但尚无合法地位,其性质是公共教育体系外的补习班,开办者十分谨慎。华文教育与华人境遇的几起几落对现代曼德勒华人两大群体的意义是不同的:早期居住在曼德勒的闽、粤、滇侨在政治风波中轮回,加速缅化;晚滇独处缅北一隅,没有体验过排华的磨难,传统意识不变。语言差异因而形成。

早期闽、粤、滇侨第一代生于国内,口语为“乡音难改”的方言,书面语系文言表达,缅语水平有限,受汉语影响较大;第二代在当地出生,缅语是母语,华文教育中断,四十岁以下者很多不会汉语,家乡话只限于与上一代简单的日常口语对话,读写能力更差,无法也无需应用于对外交际;第三代侨民基本不会家乡话,其汉语学习自零起点开始,汉语多为排在英语后的第二外语。所在国语言逐步习得为母语、祖籍国方言放弃与变异,这是海外第二、第三代华人语言生活的现实,曼德勒闽粤、早期滇籍华人与仰光、东南亚、世界海外华人并无二致,并且其方言放弃速度更快,居住国语言习得更甚。在我们的调查中,被调查者都是学过汉语的,有的已达到中上水平,他们的家庭用语汉缅语的比例,闽籍是4∶23,粤籍是1∶6。未学习汉语者家庭语言当然是缅语。被调查者的社交用语没有一例是闽粤方言,主要是单语缅语,或是缅语加普通话,有的甚至学会云南话而三语并用。李如龙(2002:2)提到东南亚华人语言现状是“多语并用,以外族语为主”;而在缅甸的华侨却与印度尼西亚的华侨一样,在排华压力下超速同化,闽粤、早滇三代以内已是缅语一统天下,汉语方言消失。

就在缅南和缅中华人放弃汉语、不断缅化的同时,缅北山区武装割据在台湾当局的资助下,创办了与闻名东南亚的泰国北部的美斯乐兴华学校性质相同的台湾模式学校[8],以母语式教学培养出具有较高汉语水平,甚至与母语水平相当的学生。在每年的HSK高等考场上,很多考生来自缅北,他们的年龄在15岁以下,使用繁体字[9]。考试对他们而言轻而易举,因为“不是在考外语,而是在考母语”[10]。曼德勒孔教学校与缅北80%的华校正是这样造就出具备较高中文修养与独特传统意识的曼德勒晚滇及其下一代。孔教学校四十年校史、七千余学生的规模在海外华校中是绝无仅有的。他们壮大了华文教育的力量,使缅甸华文教育呈现出与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国家迥异的个性。云南话作为晚滇的家庭内、朋友间、公共场所中的通用语,给曼德勒的老云南话注入了新的活力,巩固了云南话在曼德勒的突出地位。

(二)教育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

教育直接决定曼德勒华裔未来的语言发展。我们认为,曼德勒华人语言将会出现整合趋势:缅、汉、英三语兼用,以缅语为主,汉语是普通话兼作公共与亲密语言、云南话作亲密用语的互补模式。这个观点并非笔者所创,早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缅时就曾指示缅华社会:“立足当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语言作为社会要素与心理的反映,逐步显现出这一趋势。

1.现象

曼德勒华人下一代所受语言教育,只要浏览该市语言与相关教学机构就一目了然:汉语有三大华校、家庭补习班,近年来的电脑加汉语培训班;缅语有政府公共教育体系与语言环境;英语除政府学校一至十年级的基础英语教育外,有远多于华校的办学实体。如国际语言商务中心ILBC,云南同乡会2005年开办的昌华国际语言学校,遍布全城的口语班与托福、雅思培训班……日、韩、法、德等语言培训班也很常见。晚滇与早滇和其他省籍华人子弟就读学校有所不同:晚滇子弟上ILBC或昌华学英语,上孔教学汉语;早滇和其他省籍华人子弟上政府学校接受缅、英基础教育,课余上福庆或补习班学习汉语。华人儿童一天至少接受三种语言教育:上午6点到8点接受汉语补习,上午9点到下午3点在政府学校学习缅语与英语、在国际学校接受英语辅导教育,下午3点到5点进行汉语再补习,5点以后则接受英语或其他科目的辅导,晚上处于家庭、电视的汉语环境之中。

英语比重增加,普通话地位稳固,这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体现明显。对“下一代必须会说的话”,我们设计的是三项选择,各省籍对普通话与英语的选择比较一致,比率都较高,而对家乡话选择则有省籍之别(见表1.4)。

表1.4 各省籍华人未来倾向于学习英语与汉语的比例(%)

img12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对下一代的语言教育上,早滇、广东与福建籍华人比较一致,倾向于学习普通话和英语,不倾向于学习家乡话,而晚滇则更倾向于学习普通话与家乡话。总的来看,普通话是各省籍华人子弟都希望学习的,而英语和家乡话则因省籍差异而有所不同。

另外,如果对这三种所要学习的语言或方言进行排序,看哪种是第一位要学习的,哪种是相对次要的,有助于预测三种语言或方言在未来的使用状况。以下是各省籍华人选择下一代所要学习的第一位的语言或方言的人数[11]

表1.5 各省籍华人选择下一代要学习的第一位的语言或方言的人数

img13

可以发现,普通话仍占绝对地位,它在各省籍中都是选择人数最多的语言,因此总人数也最多,共55人;英语居第二位,共20人,在早滇、广东、福建籍华人中尤其明显;家乡话居第三位,共16人,在早滇和晚滇家庭中都较为明显。值得一提的是,选择英语作为第一位要学习的语言的大多是青少年,选汉语的多为中壮年。

以上两组数据证明了华人对家乡话、普通话和英语的态度,说明英语开始受到重视,云南话还有一定的扩散期。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从要学习的多种语言或方言来看,还是从所要学习的第一位语言来看,汉语普通话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与目前曼德勒华人的语言生活表现是一致的,可以证明在普通话与家乡的对比竞争中,普通话的比重增大将使家乡话退位,并将成为主要用语。

因此,曼德勒华人语言生活将是缅语作母语,英语作外语,汉语作华人社团内部交际语,其中普通话用于社交场合与闽、粤等省籍家庭,云南话用于滇人家庭。

2.原因

华文教育在缅南与缅中经过二十年中断后再次复兴、壮大,汉语重新成为华人社团的标志,有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原因并重。内因是华人对祖籍与中华文化的认同。笔者在曼德勒生活的两年中,常听到的两句话是:“华人不会说汉语,要被低视”;“是汉人就要说汉话”。前一观点来自已缅化者,后者是缅北迁入的晚滇第一代。二者态度不同:前者自觉、有意识,缅语是母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后者自发、无意识,汉语是母语,自然习得。尽管主动程度不同,但二者都体现出侨民对祖籍的认同,成为其学习与继承汉语的内在动力。外因有政治、经济、文化、汉语推广等因素,经济是根本要素。缅甸,特别是缅北与中国接触频繁,经贸往来密切,曼德勒到瑞丽公路往北的“汉化”是一明证。将眼光投向东南亚与全世界,可以看到汉语在东南亚华人经济圈中的沟通作用以及在世界华侨中的向心力。文化潮流与媒体导向使下一代以至缅族倾心于中华文化。汉语在全世界的推广与热度也是因素之一。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官方语言政策相对宽松与两国良好的外交关系。华校二十年来陆续开办并壮大,HSK考生逐年递增,将汉语推广到更广的范围,使中华语言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向缅北土生汉人、缅化华裔、外族人士展示其无穷的魅力。

缅语的母语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曼德勒华人还有一句话:“连缅语都不会,怎么能算缅甸人。”这是针对由缅北迁入曼德勒的晚滇而言的。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母方言是云南话,不会缅语,在意识上与自觉地将缅甸认同为祖国的早滇、闽、粤籍第二代完全不同。晚滇学习缅语是出于环境等外因,不是内在的认同,但其下一代同样不可避免地会走上缅化道路。晚滇儿童只要不离开缅甸,缅语教育即使不通过公共基础教育获得,也会在社会环境,如缅人保姆、公共场所中得到逐步强化。

英语的普及是外因作用的结果。缅甸60年的英殖民史、政府现行的英式教育体制,使任何一种外语,包括汉语,无法与之匹敌。这与世界形势一致,留学欧美、东南亚发达国家是华人与缅人的追求与希望。仰光比曼德勒的情况更明显,英语托福、雅思考者上万,日语考试考生达数千人,而HSK考生最多的是2006年的537人。当然,英语不可能进入日常生活,代替缅语与汉语,但却是下一代必备的语言(参见表1.4)。

缅语是缅甸人的共同语,汉语是华人的共同语,英语则是世界共同语。它们作为不同层级群体的标志,构成曼德勒华人下一代的三元文化意识。既非第一代只认同中国,也异于完全缅化者只认同缅甸,华人子弟应该而且必将更理智地掌握三种语言,认同三种文化。杨启光(2000:126)提到,印度尼西亚华人已日益显现出“中华文化、原住民文化、西方文化的三合一的部族性征”。由于印度尼西亚与缅甸都具有排华史与类似的语文政策,但缅甸又具有与中国陆地接壤的地源优势,因而在三个特征表现上,缅甸及曼德勒华人的原住民文化、西方文化与印尼华人相同,而其中华文化认同则强于后者。“汉语+居住国语言+英语”将世界华裔联系在一起,成为海外华人这一独特群体的标志。

(三)小结

总之,老一代不同的背景导致语言的分歧与离散,下一代共同的环境形成统一与融合,以缅语为主、汉语为辅、英语备用的曼德勒华人未来语言生活形势正在逐步显现。这将使曼德勒华人在全缅甸华人中具有最强的竞争力:不会像缅南仰光华人因抛弃汉语、缺失中华文化底蕴而在亚洲华人经济圈及祖国经济腾飞中错过机遇,也不会如缅北华人因只认汉语、否认所在国语言而导致活动能力受限或产生潜在的危险[12]。缅中曼德勒华人未来生活与语言将继续受缅甸主流社会同化,与祖国发展互利,与世界局势同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