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写作中的力三受力

写作中的力三受力

时间:2022-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感受力是人受到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与外界刺激相应的心理反应能力。感受力不仅是主体由外向内的摄取能力,而且是内在的心理的加工能力。感受力的表现是反应的敏感度和力度。(二)感受力在写作中的作用感受力的强烈与孱弱、深刻与肤浅是衡量一个写作主体写作创造力的重要标志。究其根源是这些写作主体缺乏良好的感受力。正是由于这种误差,写作主体的感受才具有了独特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感受力

(一)感受力的含义

感受是指人在外界各种现象的刺激作用下,其感官所产生的一种与外界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感受不同于观察。观察主要是物态反映,侧重于反映客体的具体形象和本质;感受主要是心态活动,侧重于表现主体的心理状态。如“花红”,反映的是物态,是观察;“花美”,表现的是心态,是感受。还有,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展示的是晚秋景色的一幅画面,是观察;而“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表现的是秋天里人的内心世界中的一种情怀,是感受。不过,感受与观察有联系,感受往往需要以观察为基础和前提,观察越全面细致,感受就越丰富深刻。感受与观察常常融合在一起,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句诗,就把观察所得的形象和感受寄寓的情怀融合在一起了。

感受力是人受到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与外界刺激相应的心理反应能力。感受力不仅是主体由外向内的摄取能力,而且是内在的心理的加工能力。感受力的表现是反应的敏感度和力度。据说《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初当记者时,编辑部派他采访一个女演员的演出。他到剧场发现门口挂牌取消演出,便回家睡觉了。谁知,深更半夜,编辑气冲冲地把他叫醒,告诉他:其他报纸的头条新闻就是这位女演员自杀,你却空手而回。泰勒没有意识到取消演出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还有别的新闻。这是他感官迟钝、缺乏新闻敏感所致。

(二)感受力在写作中的作用

感受力的强烈与孱弱、深刻与肤浅是衡量一个写作主体写作创造力的重要标志。多数写作主体撰写的不是新鲜的散发着生活气息的文章,而是照相式的生活现象的简单复制品;不是心底生命的律动的倾诉,而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不是富有个性的、灵动的作品,而是具有统一模式的如同机械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究其根源是这些写作主体缺乏良好的感受力。良好的感受力对积累写作素材、引发写作动机、深化构思内容等起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概括力和表现力。

例如,一次,列夫·托尔斯泰同屠格涅夫在牧场中散步,他们看到一匹筋疲力尽的老马,列夫·托尔斯泰陷入了深思。过了一会儿,他对屠格涅夫说:“我看,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有感情。”屠格涅夫笑着回答:“我懂得您的意思。”三年后,列夫·托尔斯泰听到了关于一匹花斑马的故事。这匹马是纯种赛马,跑得飞快。无奈,因为它的毛色受到规定的限制,不准参加比赛。它只好作为役马,几经易主,被苦难折磨了一生,最终倒在田埂上。列夫·托尔斯泰马上联想到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沙俄统治下的命运就同这匹马差不多。他决定要写“马”的故事。又过了一年,列夫·托尔斯泰最终变“人”为马,写成了《马的故事》,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有书中写的马实际上是人的感觉。有的人见过马,有的人骑过马,有的人养过马,有的人驾驭过马,为什么只有列夫·托尔斯泰能撰写出寓意深刻的佳作?其根源是他具有超人的感受力。

(三)感受的要求与感受力的培育

1.感受的要求

在感受客观事物时应力求做到:

第一,要敏锐细腻。如同观察事物要认真仔细一样,感受也须细腻敏锐。特别是文学作品之所以为文学作品,就是极为注重描写而显现其特征的。所以,要留意观察,敏锐感受,揽物会心,善于摄取提炼那些易被人忽略的个性特征,融入自己的感受。能够通过一个“切片”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如郁达夫在其散文《故都的秋》中,便选取了一个四合院的镜头,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多种感受,突出表现了北方秋天的“清”、“静”、“悲凉”,形象感人,不愧是感受细腻的佳作。

第二,要真实新鲜。所谓真实,就是忠实于自己的感知感觉,表现真实的感知感觉而非虚假的、掩饰的、矫情的感知感觉;所谓新鲜,就是能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能从平常生活中见人之所未见,感人之所未感。真实新鲜的感受,能为写作主体获取新鲜的题材,为写作主体挖掘新鲜的意旨提供契机。追求感受的真实新鲜途径主要有两点:一是感受新鲜的生活领域。新鲜的生活领域总是给人新鲜的刺激,给人全新的感受,这样就容易激发出文章的新意;二是寻找新的角度或新的切入点。面对熟悉的程式化生活,只要善于更新观念,开辟感受的新角度,同样可以写出有新意的作品。

第三,要独特深刻。获得独特深刻的感受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在独特的环境中写出深刻的感悟。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其立身之本在于有创意,在于以自己“独有的感觉”去叙事、抒情、言理。每个人的生存环境、经历、思想、感情等必然会影响自己对外界的感受,只要善于抓住形象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文章就可能具有个性特点和深度;二是以超常的感受去映射对象。情感是一种“染色体”,不同的写作主体对同一事物观察时,感情色彩不尽相同。正是这种情感的因素使得作家、艺术家在观察生活时发生“变异”和“变形”,使心中之物与外界实体之物发生了误差。正是由于这种误差,写作主体的感受才具有了独特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例如,阳光是美好的,太阳是金色的,但在《静静的顿河》中的阿克西妮亚眼里则是黑色的;春天是美好的,但高兰在《哭亡女高菲》中却写道:“姗姗而来的是别人的春天。”正是特殊的感受,赋予了他们作品不凡的生命和个性。

2.感受力的培养

要想培养感受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保持敏锐的思想触角。感受体验能力如一把刀,只有在石上经常磨才能锋利。潜心投入生活,才会发现生活的真谛,而后将自己的感受提炼升华,成为有新意的作品。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落一叶而知天下秋”就是指这种敏锐的感受触角。一只小鸟在园中被人用枪击落,一般人也许不会被触动,但高明的作家却会因此而震撼,骤然感到“文明在衰落,道德在沦丧,美在毁坏”(谢冕《作家要有勇气写美》)。敏锐的感觉、知觉、感受会给创作带来素材和契机。因此,写作主体要在感受的独特性以及感受的深度、广度、灵敏度上有不懈地追求,要不满足于现成的感受方式和感受水平,时时保持敏锐的思想触角。

第二,融入丰富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情感和感受之间有一种双向交流的运动:感受触发了感情,感情又强化感受,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指出了即使对生活关心,但不倾注感情也不行。因此,写作主体不仅要注重训练感官的敏锐性,也要注重丰富自己的情感,不断增添自己情感的强度、品类和层次,增强心灵对生活的感应能力。

第三,理性认识的渗透升华。感受虽然使人形成了对事物的新鲜独特的感知,但还需要理性的融入渗透,才能使之上升至“感悟”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世事要洞明,对人情要练达,仅仅有感受是不够的,毛泽东说过:“感受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把握自我感受的准确性,即不但要恰当地表现出对象与感受在性质上的统一,而且还要表现出对象与感受在程度上的和谐,而这则需要理性的融入渗透。升华了的感受才有创作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