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天祥丹心永照

文天祥丹心永照

时间:2022-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天祥丹心永照文天祥是南宋吉州吉水人,年少好学,敬仰北宋名相欧阳修的品格,怀有报国志向。文天祥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坚持抗战。伯颜见文天祥无意投降,下令将他及其随行人员扣留,押至镇江囚禁。后来,文天祥追记这一期间的艰难历程,感慨万端。元军主帅张弘范召见文天祥问话,其部下官兵要他向张弘范下拜。文天祥拒而不拜,只是要求让他死。文天祥严辞拒绝。张弘范被文天祥的忠义所感动,派人把他送往京都。

文天祥丹心永照

文天祥是南宋(都临安,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吉州吉水(位于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年少好学,敬仰北宋名相欧阳修的品格,怀有报国志向。二十岁那年,文天祥考中进士,应召对策。宋理宗将他的策文定为第一名,主考官王应麟称赞他的答卷为“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之后,文天祥被任命为宁海军(治所位于今江苏省泰安市东)节度判官(官府事务长官)。

奔赴国难 坚持抗元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都开平,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军队南侵,南宋朝廷一片惊慌。宦官董宋臣建议将都城由临安迁往四明(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以便从海上逃跑。群臣没有提出异议。文天祥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坚持抗战。朝廷对文天祥的奏议不作答复,他愤然辞职回家。后来,文天祥被朝廷召回,几经转任为军器监(主管兵器制造)兼权直学士院(临时负责拟草诏书)。不久,他因讥讽丞相贾似道欺世盗名以辞职要挟皇帝而被罢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由蒙古改国号为元,都大都,位于今北京市区)军从黄州(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顺长江东下,临安告急。临朝听政(宋恭帝时年五岁)的太皇太后谢氏(宋理宗皇后)传令各路兵马前往临安保卫朝廷。文天祥时任赣州(治所位于今江西省赣州市)知州(行政长官),他接到诏令后痛哭流涕,将全部家产捐为军费,募集万名兵士准备赴卫。其朋友劝告他说:“元三路大军南下,锐不可当,你带领这万名临时组建的部众去同他们较量,不是如同赶着一群羊去同猛虎搏斗吗?”文天祥回答说:“我亦知道是这样。可朝廷危难,天下兵马都不应召,国家不就要灭亡吗?我自不量力,是想以身殉国,感召天下忠臣义士!”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进抵临安郊外。丞相陈宜中等大臣纷纷离去,太皇太后谢氏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最高军事机关长官),派他赴元军军营谈和。文天祥率使团抵达元军军营后,与元军主帅伯颜展开激烈争辩,坚持要元军撤退后才签订和约。伯颜见文天祥无意投降,下令将他及其随行人员扣留,押至镇江(又称京口,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囚禁。当月,太皇太后谢氏派使臣向元军投降。接着,宋恭帝及太皇太后谢氏先后被掳至北方。

逃脱虎口 九死一生

当年三月的一天晚上,文天祥在其随行人员杜浒等人的掩护下从镇江逃到真州(位于今江苏省仪征市)。真州守将苗再成痛心地向文天祥陈述:两淮军队足可以使国家复兴,可惜二位大将[1]不能齐心合力。他建议文天祥出面协调他们共同抗元。文天祥当即给二位将领写信。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却听信谣言,以为文天祥是元将派回来劝降的,密令苗再成将文天祥杀死。文天祥从苗再成那里获悉李庭芝这一指令后,立即改换姓名,途经扬州(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位于今江苏省高邮市)、海安(位于今江苏省海安县)、如皋(位于今江苏省如皋市)等地,向东艰难辗转三百余里,乘小舟由海路到达温州(位于今浙江省温州市),才脱离险境。后来,文天祥追记这一期间的艰难历程,感慨万端。他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写道:“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2]当死。骂逆贼[3]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徬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杨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冯涛等主编《千古传世美文》,王德保等编注《宋代卷》下)

五月,陈宜中在福州(位于今福建省福州市)拥立九岁的益王赵昰(宋度宗庶长子),是为宋端宗,召任文天祥为右丞相。七月,文天祥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以同都督(军事统帅)的名义去汀州(位于今福建省长汀县)征兵抗元。十一月,元军攻入福建,陈宜中等人护卫宋端宗由海路退至潮州(位于今广东省潮州市)。

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文天祥调集诸路兵马攻夺赣州失败,退至循州(位于今广东省惠州市)。

兵败被俘 宁死不降

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陈宜中逃入占城(位于今越南中南部),枢密副使张世杰等人护卫宋端宗退守硇洲(位于今广东省湛江市东南硇洲岛)。四月,宋端宗病逝,张世杰等人拥立宋端宗异母弟时年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六月,张世杰等人护卫宋末帝赵昺退居厓山(位于今广东省新会市南五十公里海中)。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位于今广东省海丰县北)突遭元兵包围,自杀未遂被俘。

文天祥随即被押至潮阳(位于今广东省潮阳市)。元军主帅张弘范召见文天祥问话,其部下官兵要他向张弘范下拜。文天祥拒而不拜,只是要求让他死。张弘范亲自为文天祥解去绑绳,以礼相待,把他带到厓山附近,要他写信给张世杰劝其投降。文天祥严辞拒绝。张弘范不肯罢休,一再强逼他拿笔。文天祥接过笔当即写下《过零丁洋》(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一诗作答: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元军攻破宋军海上船阵,宋末帝赵昺与张世杰等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张弘范在酒宴上对文天祥说:“你的国家灭亡了,你这个做丞相的亦做到尽忠尽职了。如果你能洗心革面,像事奉宋朝这样事奉元朝皇上,将不会失去丞相的职位。”文天祥凄然流泪,回答说:“做臣子的,不能挽救国家灭亡,死有余罪,怎么能逃避死难怀有二心?”张弘范被文天祥的忠义所感动,派人把他送往京都。

文天祥上路后开始绝食,预计走到吉州时将饿死在自己的家乡。他在《南安军》一诗中表达了这一愿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宋诗鉴赏辞典》)可是,经过其家乡时,文天祥并没有饿死。和文天祥先后被俘的礼部侍郎(朝廷主管礼仪、教育的部门副长官)邓剡(号中斋)亦誓死不降。文、邓二人在被押北行的途中,以诗唱和,互相激励。此时,文天祥已经是“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和中斋韵·过吉作》)。经邓剡劝慰,过了吉州后,文天祥恢复进食(参阅《宋诗鉴赏辞典》李济阻鉴赏文)。

路过建康(古称金陵,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时,文天祥深知渡江北行从此将一去不会复返,不禁对江南故国生起忠贞不渝的恋情。他在《金陵驿》(《宋诗鉴赏辞典》)一诗中写道:“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邓剡因病囚居建康,写词为他送行。文天祥在回赠邓剡《酹江月》一词中写道:“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过江后,文天祥踏上真州故地,往事历历涌上心头,感到格外悲伤。他挥泪写下《真州驿》一诗,痛悲“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

浩然正气 万古长存

当年(1279年)十月,文天祥被押至燕京(即大都)。元丞相孛罗召见文天祥,要他跪拜。文天祥说:“南人行揖礼等同北人行跪礼,我是南方人,自然要行南方礼,你怎么能将跪礼强加于我呢?”孛罗令左右侍从将文天祥推倒在地,按着他的头和背,强迫他下跪。文天祥宁死不屈,抬起头望着孛罗说:“我文天祥尽忠宋朝江山,今天到此地步,只求早死而已!”孛罗恼羞成怒,当即要把文天祥杀掉,被元世祖制止。

元世祖想在宋朝官员中寻求人才,他听说宋朝大臣无人能比得上文天祥,便派原宋福州制置使王积翁去劝说文天祥归降。文天祥拒绝入元朝做官,回答王积翁说:“国家灭亡,我应当死去。如能将我宽释,让我回到故乡当道士,将来可以以道士的名义提点建议。”王积翁等人想上书建议释放文天祥,原宋左丞相兼枢密使留梦炎则以文天祥获释将会重新起兵抗元,于元朝不利,加以阻止。元世祖看出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与丞相商议想将他释放,也被人劝止。

此后,文天祥被关押在一间“腥臊污垢”“恶气杂出”的土室内长达两年之久。此间,文天祥整理自己过去所写的诗稿,合集为《指南录》,并写下气贯长虹的《正气歌》。他在该诗中列出历史上“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十二位忠义之士的壮举,颂扬他们树立的中华民族浩然正气。文天祥写道:“天地有正气。”“于人曰浩然。”“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文天祥把室内的污浊之气戏称为“七气”,以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自勉自励自慰,以浩然正气之“一气”压倒污浊腥恶之“七气”(《宋诗鉴赏辞典》),以不屈之丹心抒发坚贞之正气。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左丞相阿合马被人暗杀。元世祖召见文天祥说:“您从南方来到这里,如能像忠于宋朝那样忠于我元朝,我将任命您为丞相。”文天祥回答说:“我文天祥本为宋朝丞相,怎么能事奉元朝皇帝?只求早点将我处死,我就心满意足了!”当时,燕京传出谣言,说有人自称“宋王”,带领一千名兵士,要来营救文丞相。于是,元朝大臣劝元世祖下令将文天祥处死。

当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赴柴市刑场。他仪态从容自若,对走在身边的人说:“我的人生使命到此结束!”然后,他向南拜了拜,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人们从文天祥的衣袋中,发现其临刑前的留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文天祥传》

《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七《元伯颜入临安》

卷一百八《二王之立》

卷一百九《文谢之死》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元纪四》

【简评】

《宋史》作者脱脱认为:“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史》卷四百一十八)

【注释】

[1]指淮东(治所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制置使(军事长官)李庭芝、淮西(治所位于今安徽省凤台县)制置使夏贵。

[2]大酋指元丞相伯颜,贵酋指元军将领。

[3]文天祥出使元军军营期间,曾当着伯颜的面,痛斥前来劝降的原南宋将领吕文焕叛国投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