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天祥: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文天祥的故事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天祥就读的侯城书院,在固江圩镇东北向一里多路的芦西井头村,背靠披满绿色的延绵山坡,前临开阔平坦的沃野。为纪颂黄璠的功德,人们就将兴建的书院以侯城名之。于是,我到实地察看,这才知道当年捡砖的地方是文天祥就读过的书院,创作了如下故事:……侯城书院聘请文仪任教,他就把儿子带来。后来,百姓就把这些柏树称作文柏,文天祥书院栽树立志的故事代代相传。我再次在侯城书院遗址徘徊,书院已全部塌毁,被荒草遮掩。

李梦星

文天祥,一个烁古耀今的名字,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华儿女的杰出典范,更是家乡吉安最闪亮的品牌。虽然从古至今兴建了多处纪念他的场馆,可沧海桑田,存世的遗物极为稀少。所幸的是,文天祥少年在侯城书院求学时种下的柏树,700多年过去了还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傲首擎天,伴随着书声歌声和鸟唱虫鸣,在风中一年又一年地叙说无法忘却的故事。

吉安县固江镇位于从安福武功山发源的泸水河中游,历代是吉安城区西往湖南的驿站和水陆交通的要塞。文天祥就读的侯城书院,在固江圩镇东北向一里多路的芦西井头村,背靠披满绿色的延绵山坡,前临开阔平坦的沃野。书院为何称侯城?这源于千年前的一段故事。唐代昭宗天祐年间,庐陵人黄璠任朝廷兵马司指挥使。公元907年,朱温篡夺唐代政权建立后梁,黄璠辞官回到家乡,在固江一带居住。不久流寇李义兴率乱兵烧杀抢掠,给老百姓带来灾难。黄璠在家乡率领壮丁义勇修筑土城抵御流寇,并制定连保法,一方有警,十方救应,抗击流寇,保护百姓。为纪念黄璠的功绩,百姓尊称他所筑的土城为“义城”。宋初,宋太祖封黄璠为“庐水侯”,他居住的地方称作侯城,旁边的山岗叫侯山。为纪颂黄璠的功德,人们就将兴建的书院以侯城名之。

这是一段久远的往事,我见到侯城书院时,已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在固江中学读高中,学校决定建座大会堂,兼做学生食堂。那时钱紧,建会堂的砖头一是组织师生做泥坯砍木柴烧红砖,二是由学生去附近村庄捡废弃的砖块,分配任务,每人每天几担。于是,我们就担着土箕到处转悠。在离学校北面不到一里荒野上,发现有座祠堂,只剩个倾斜的正堂,厢房和院墙都倒塌了,整砖早没了踪影,还有些碎砖遗落在草丛中。我们几个如获至宝,挑选些大半块的担回学校,接连好多天,轻松地完成了任务。我清楚地记得,祠堂前有口水塘,塘边杂树拥簇着两棵高大的柏树。后来听老师说,那里原先是座书院。

10余年后的1983年,吉安县举行纪念文天祥诞辰70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其中一项是编写文天祥故事集。我在县中教高中,被邀参加,也有任务。故事的主要来源是史志,我们从清朝版的《庐陵县志》和民国版的《吉安县志》中搜寻,根据史料进行创作。我欣喜地发现,两本县志都记载道:“古柏,在固江侯城书院,宋文天祥手植。”还在轶事篇中载有神奇的传说:文天祥栽五棵柏树明志,其中一棵把根倒着栽下去,居然成活了。可是,文天祥的家在赣江东边的富田,距赣江西岸的固江一百多里,为何来这里求学?井冈山大学教授、文天祥研究权威专家刘文源先生告诉我说,古代流行游学,就是家长打听到哪里有名师,就送孩子去学习一段时间,这在宋代是时尚。固江黄氏是名门望族,估计当时有名师执教。文天祥坐船顺富水河而下,过赣江溯泸水而上到达这里。对这种游学,我顿生羡慕。于是,我到实地察看,这才知道当年捡砖的地方是文天祥就读过的书院,创作了如下故事:

……文天祥从小受的是家教,由父亲文仪在“竹居”中教他和弟弟文璧等小伙伴们读书。父亲想要儿子多拜几个老师,多走些地方,多见世面,以增长见识。侯城书院聘请文仪任教,他就把儿子带来。书院前面有块草坪,连接一口水塘。塘不大却从未干涸,因有一线泉水徐徐流入。水清清凉凉,鱼虾不多,群群鸭子常在塘里游戏。美中不足的是,水塘的南岸水草青青,杨柳垂枝;北岸却只有稀疏的小草,没一棵树可供乘凉。师生也曾想栽树,可挖到一尺多深便是沙砾,于是就放弃了。文仪常常天刚亮就带着儿子在塘岸边诵书读诗,晚饭过后就坐在草地上谈古论今。日复一日,水塘北岸被他们踩得平整光滑了。这时,南宋的局势还比较平稳,因为前几年蒙古兵进犯江南受到重创,他们内部又发生了大汗权位争斗,放松了对南用兵,可是灭宋之心不死。南宋朝廷却权奸当道,大臣多为贪生怕死之徒,忠臣义士们为国家的命运担忧。文仪常与儿子谈起靖康之耻,谈起庐陵先贤欧阳修、胡诠等忠义之举,谈起庐水侯黄璠抗匪保民的故事,教育他们从小立大志,做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春初的一天,书院休假。文天祥扛了把锄头到水塘边挖树洞栽树。面上的土还松软,挖了一尺多,果然是沙砾,一挖绽出火星,震得虎口发麻。文璧说:“哥,下面是沙砾,树栽下去也活不了的。”文天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再挖深些看看。”他汗流满面,手上起血泡了也不放弃,吃了中饭继续挖,果然见到黑土了。兄弟俩到将近天黑挖了五个坑,依次栽进柏树苗。栽到第五棵时,他有意把树根朝上,小小心心倒栽在坑中,扶正填土。文天祥点燃了五根香插在树旁,双手合十,微闭双眼,喃喃自语道:“我若日后有大用,精忠报国,此树当活。”以后,他浇水施肥,尤其是对倒栽的那棵更是精心护理。幸运的是,五棵柏树都成活了,只是倒栽的长得慢些,枝桠朝向下方。后来,百姓就把这些柏树称作文柏,文天祥书院栽树立志的故事代代相传。

据地方志载,到500多年后的清代后期,侯城书院仍然很兴盛,剩下三棵柏树。当时著名诗人胡友梅瞻仰书院后作诗云:“侯城古院外,翠柏挺然立。三株中独尊,左右若拱揖。皮皲修蛇蜕,根盘老龙蛰。枝叶干青冥,烟霞森呼吸。信国逝云遥,遗闻故老习。岂伊微木异,英光与之挹。燕市黄沙尽,厓山晚潮急。何处问赵家,冬青杜鹃泣。”诗中“信国”是文天祥的封职,“厓山”指的是宋朝彻底灭亡的厓山海战,“燕市”是指文天祥英勇就义的燕京。诗人在书院借柏抒怀,特别描写了那棵“独尊”的倒栽柏,颂扬了文天祥的高尚气节和不屈精神。

我再次在侯城书院遗址徘徊,书院已全部塌毁,被荒草遮掩。40多年前所见的两棵柏树,只剩一棵,挺立在丛丛野树间。青藤攀援着古树干,几只小鸟在枝间对唱,突然叫嚷着飞向远方。人造的建筑经不起风雨沧桑,易于损毁,而虬劲的柏树却依然苍翠,更有文天祥的弘志和正气,与天地共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