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花儿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儿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时间:2022-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远处,一对“花儿”歌手早已做好准备,待前者唱罢,立即应声而唱。瞿昙寺“花儿会”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花儿会”期间,来自邻近各地的民间花儿歌手云集于此,尽情对歌。用汉、藏两种语言搅在一起演唱的“风搅雪花儿”,是瞿昙寺“花儿会”较独特的演唱形式。有时还可听到一种以唱述历史故事为主的“花儿”,人称“本子花儿”。

作为“西北民歌之魂”的花儿,是生活在西北大地上汉、回、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2009年,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海作为河湟花儿的主要传唱地区,历史悠久,曲令众多,歌手辈出。尤其是青海境内的花儿会——民和七里寺花儿会、乐都瞿昙寺花儿会、大通老爷山花儿会等,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形成了独特的花儿文化魅力。

七里寺药水泉
七里寺不仅以花儿会驰名远近,更以药水泉为大家所重视。药水泉历史悠久,其泉水治胃病名传甘、青两省。《愿簿》记载:“流源于隋唐时期,因牛饮泉水而发现。”《西宁府续记》和《甘肃省西宁府碾伯县地理调查表》中记载:“县南一百七十里古鄯慈利寺,自山崖石孔流出,潺潺不竭,沸腾有声,其味性温,饮之愈胃疾。”

民和七里寺花儿会

七里寺,位于民和县境内古鄯镇以西的小积石山山麓。这里有一处泉水,味道独特而远近闻名,被当地人称为“药水泉”。人们有时用“药水泉”来代称此处的人文景观和天然胜景,当地人要来这里游玩,常说是“浪泉走”。七里寺就在距这里以东几里外的地方,只因为周围再无别的标志性建筑物,人们又将这一带地方统称为“七里寺”。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一座喇嘛寺,位于民和县古鄯镇地区的旧寺庄村。因距古鄯镇镇政府所在地刚好七里,一般都称七里寺。该寺建于明末清初,主寺为民和县境内西沟乡白家藏村的弘善寺。弘善寺初为唐尔垣寺的属寺,后来分离出来自成体系,下辖七里寺。七里寺的倡建者是化隆赛支寺的嘛呢巴活佛,信仰者为当地周围的汉族群众。该寺每年正月十五举行“普度会”,进行大规模的诵经减灾祈福活动。

寺内有佛堂一座,供吉祥天女像,有寺僧若干名。药水泉在寺以西几千米外的毛家山庄村。附近高山耸峙,流水潺潺,风景秀丽。北面向阳的半山坡上建有气势恢宏的药王庙,庙内供奉的除药王孙思邈外,还有文财神赵公明和武财神关公。庙的旁边建有菩萨殿和平安寺。每到五月端午和六月六的时候,这里便举行燃灯祈佛的信仰活动,信众除了当地的村民外,还有青海其他地方的藏族、汉族、土族及来自甘肃等地的信众。每年六月六的时候,这里还举行花儿会,外来游客很多,香火更盛。

七里寺周围没有人家,环境幽静优美,为以情歌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花儿”演唱会提供了最佳场所。尤其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有六七万各民族群众盛装举伞,云集峡谷,通宵达旦对唱“花儿”,热闹非凡。一对对青年男女,在林荫处,含情脉脉,倾吐爱慕;乡间山村的民歌手们,亮出那金铃般的歌喉,尽情地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大自然。不远处,一对“花儿”歌手早已做好准备,待前者唱罢,立即应声而唱。对唱者有两男或两女,但一男一女者居多,也最为吸引人。一曲对唱罢,听众轰然叫好,两人又继续对唱,直至对唱尽欢而散。

七里寺花儿会除了著名“花儿”歌手到会助兴外,周边地区会唱“花儿”者必到场演唱,周围群众中十有八九都能唱几首“花儿”者,有许多老歌手演唱的曲令在平时或其他“花儿会”上很难听到。所以六月初六,七里寺就变成了“花儿”的海洋。

演唱花儿的土族歌手

乐都瞿昙寺花儿会

瞿昙寺是青海省最著名的花儿盛会区之一。瞿昙寺隆国殿在群众中影响极大,所以青海“花儿”中以隆国殿起兴的甚多。如在花儿中唱道:“瞿昙寺修下的隆国殿/青山绿水的好看/会了个妹妹见了个面/心里边唱一个少年。”

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从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开庙会起逐渐发展成了一定的规模。瞿昙寺“花儿会”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瞿昙寺“花儿会”在新城街外的道路两旁举行,十四日拉开序幕,十五日进入高潮,十六日收尾。从新城行走到瞿昙寺大殿,整个道路两旁的帐篷、布帷挤得满满的,道路水泄不通,颇有“车水马龙人如潮”之势。这里唱“花儿”形式很随便,有在帐内对唱的,也有在露天竞技的,只听跌宕起伏的“花儿”和着唢呐、二胡、笛子一路飞,夹着人欢马叫,十分热闹。

值得一提的是,瞿昙寺“花儿会”的参加者以乐都南山藏、汉两个民族的群众为主,也有其他县份以及甘肃临夏的歌手。“花儿会”期间,来自邻近各地的民间花儿歌手云集于此,尽情对歌。“花儿会”上,人们身穿各色绸缎做面的藏袍,每人头戴一顶大檐毡帽,帽上插满真假花卉,腰间系刺绣精美的腰带,脖子、手、头上还挂有闪闪发亮的饰物,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在演唱曲令上,除当地的《碾伯令》外,还有《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三闪令》等,会上唱得最多的是《依呀依令》。此外,藏族人民喜爱的“拉伊”在这里也有广泛的演唱。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其中最能体现瞿昙寺“花儿会”民间特色的就是两个阵营的对歌。用汉、藏两种语言搅在一起演唱的“风搅雪花儿”,是瞿昙寺“花儿会”较独特的演唱形式。

瞿昙寺大殿和庭院

大通老爷山花儿会

老爷山位于大通县中部桥头镇东侧的北川河畔,峰峦叠嶂,树木葱茏,石蹬盘梯,川流萦带。盛夏时节,百花争艳,芍药红遍。老爷山旧时称元朔山,又曰北武当,因山顶太元宫内塑有蜀汉将军关羽像,故俗称老爷山。此山又因传说明朝永乐太子曾一心念佛,在此苦度日月,终于修成正果,被封为“北八天教主无量佛”,所以每年的六月初六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朝山活动,以祭祀供奉永乐太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的变化,人们为了表达各自的激情,纷纷以歌声倾诉心声,演绎出各种不同风格的花儿演唱形式,老爷山“花儿”会由此形成并长盛不衰。

在老爷山的绿树丛中或是幽静蜿蜒的田间地头,一对对、一群群用对唱的形式表达爱情,随处可见:“(男):进来北川老爷山,松树儿盘根的神山;我陪上花儿坐一天,有吃儿没喝的心宽。(女):年时等到今年了,长等(者)六月六到了;不见的阿哥又见了,我俩的想心上到了。”

有时还可听到一种以唱述历史故事为主的“花儿”,人称“本子花儿”。这种“花儿”大多根据历史故事、传说编写而成,叙述一个故事,篇幅较长,多用对唱的形式,通过歌手的一问一答使《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中的穆桂英、桃园三结义、梁山好汉等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种“花儿”多在较安静的地方或在夜深人静的帐篷里演唱,须仔细品味、静心体会。唱者和听者都沉浸在故事情节里,不觉已是东方破晓。

“花儿”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开发的今天,老爷山上的“花儿”在六月六的熏风中带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走来:“高不过蓝天宽不过海,黑不过笔墨和砚台;幸福生活共产党开,好不过大开发时代。”

人民群众是“花儿”的创作者,也是“花儿”的传播者。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花儿”,有的歌手还将传统的“花儿”歌词配上《青藏高原》、《长相依》等现代流行曲调,传唱在人民当中,这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创作与智慧。

花儿会圣地老爷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