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频繁往来

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频繁往来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频繁往来◆拜占廷网纹玻璃杯 杯体为淡绿色,腹部贴三条波纹相互衔接成网目纹。◆职贡图·周古柯国使(摹本)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频繁往来◆高句丽贵族墓中珍贵的 壁画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相接,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中国与这两个地区的交往源远流长。在当时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交流中,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成为主要内容。

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频繁往来

◆拜占廷网纹玻璃杯
杯体为淡绿色,腹部贴三条波纹相互衔接成网目纹。杯壁很薄,仅0.2厘米,内壁光滑,外壁有明显水平纹理,是采用有模吹 制方法成型的。

罗马帝国新建都城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西域各族,各族政权纷纷向西进行沟通联络。东晋王朝更是与拜占廷建立了正式的交往关系,在晋穆帝时拜占廷使者曾到达长江流域,晋哀帝时也派使者前往拜占廷,双方一度建立了丝绸等物品的贸易关系。北魏时期,拜占廷与北方政权的关系也很密切,不仅在北方的草原陆路有频繁的定期贸易,而且南方的海路上,绕过波斯建立了贸易关系。罗马帝国非常喜欢中国的丝绸,但是双方的贸易受到了波斯的阻挠,为此,拜占廷还一度与波斯展开了拉锯战。

波斯作为亚欧丝绸交易道路上的一个中转站,与中国也早已建立了贸易关系。5世纪40年代北魏曾派韩羊皮出使波斯,波斯王则遣使献驯象及珍物。史籍中有北魏太安元年(455)波斯使臣来北魏的记载。在长期的交往中,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逐渐传到了于阗、龟兹乃至波斯地区,到5世纪中叶,波斯已经能制造丝绸了。此后不久,拜占廷也学会了养蚕缫丝织绸,成为欧洲第一个生产丝绸的国家。

交流总是双方的,这一时期频繁的交往中,罗马、波斯等地区的很多技术和特产业源源不断地传到了中国,如石棉布、水银、琉璃、药材等,都是这一时期外域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见证。罗马的玻璃制品也成了中国的畅销货,大江南北都有不少来自罗马的玻璃制品,对中国的玻璃制造业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与南亚地区的密切交流

中国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一直很密切。三国以后,由于海上交通的开辟,中国同南亚各国的联系加强了。孙吴时期,曾派遣中郎康泰和宣化从事朱应出使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康泰和朱应还专门撰述自己的出使经历,分别写出《外国传》和《扶南传》,记叙这些国家的情况。而当时的南亚诸国,也对中国文化充满了仰慕之情,他们不断派遣使者到中国来。据记载,这时期,扶南遣使来中国就有三十多次。

这时,越南与中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越南的交 是中国和西方、南海诸国商使往来常经之路。林邑与南朝也有密切联系。经过长期往来,中国的制酒、养蚕术传到老挝;水车、建筑、造纸、纺织等技术传到越南;这些技术很快在南亚诸国推广开来,对他们的社 会生产和物质文化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越南的琉璃制造技术也传入中国,与罗马传来的技术一起,使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支持和佛教在大江南北的广泛传播,随着越来越多的西域僧人来中国弘扬佛法,佛教文化的交流一度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流。尤其是在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中更是如此。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对中国的僧侣有着无比的吸引力,因此双方的僧侣往来达到了一个高潮。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印度等国僧侣来中国传教、译经的有七十多人。中国僧侣到印度等国取经的近九十人。他们多是学问僧,对中国同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其中贡献较大的是中国名僧法显。

法显是东晋平阳郡(治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俗姓龚。他3岁出家,20岁受大戒。为求取佛律,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从后秦京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越葱岭,经过今阿富汗到达了印度。他游历了印度各地,到过释迦牟尼诞生地迦维罗卫城(今在尼泊尔境内),在回国途中又到过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和耶婆提国(今印尼的苏门答腊)。法显西行取经前后经历了14年。回国后,他翻译了带回的大量佛经;又著《佛国记》(或称《法显传》),记述了古代中亚、印度、南海诸国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他对促进中国同印度、尼泊尔等国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职贡图·周古柯国使(摹本)

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频繁往来

高句丽贵族墓中珍贵的 壁画

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相接,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中国与这两个地区的交往源远流长。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鲜半岛分为三个国家,北边是高句丽,西边是百济,东边是新罗。这三个国家同中国的南北政权都保持经常性的来往。南朝的宋、梁时期,还应百济的请求,曾把一些佛教经义、儒家文化并僧人、学者和工匠、画师等赠给百济。由于互相往来密切,中国的“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等书籍以及医药、历法等相继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语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词汇,很多人能用汉文写作。与此同时,朝鲜人创造的乐曲和新罗的一些乐器也传进中国。

三国以后,日本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逐渐频繁。魏景初二年(238),邪马台倭国女王卑弥呼派遣难升米等人来洛阳,此后双方不仅有频繁的官方交流,而且直到西晋时期,民间交流也非常密切。南北朝时期,日本又多次派使者来中国,与南北方的各个政权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往。

在当时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交流中,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成为主要内容。百济不仅是中国文化向朝鲜半岛传播的基地,而且也是向东边的日本输入中国文化的桥梁。中国的儒家文化及其经典、佛教以及汉文佛经等都是通过百济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如《论语》、《千字文》、《毛诗》等传统文化经典,在传入之后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汉字还一度成为日本的书写文字,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传播作用。佛教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历史环境和社会习俗的影响,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化过程,到12世纪发展为日本的民族佛教,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在还相当流行。

除了儒家文化和佛教等学术和宗教文化的交流之外,中国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物质文化交流也非常丰富。早在4世纪下半叶,日本就不断地从朝鲜半岛获得铁矿石和铁制工具、兵器等,通过朝鲜半岛吸收中国大陆的先进文化。不少中国纺织工、养蚕和缫丝能手、裁缝师、陶工以及厨师等移居日本,带去了先进技术。雄略天皇时期,日本派人来扬州、南京等地学习了汉民族的纺织技术,对日本的纺织、印染、缝纫技术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南朝梁代著名的雕塑家司马达移居日本后,努力创造佛教艺术,成为日本佛教雕刻艺术的鼻祖,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鞍作派雕塑,其子孙也在日本佛教艺术史上成就非凡,大放异彩。

◆日本孔庙
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入日本,对当时和后来的日本社会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图为日本 建于1893年的孔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