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欧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欧国家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4日支持比利时中立国地位的英国对德宣战。以后又有其他一些国家卷入战争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是在东西两线,前者交战双方主要是英、法和德国,后者交战双方主要是德国和俄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欧国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欧国家

巴尔干地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但是,“不是巴尔干这个火药桶引起了世界大战,而是帝国主义对他国的侵略扩张和争夺,利用巴尔干国家的矛盾,发动了世界大战”[54]。巴尔干战争之后,巴尔干半岛上的政治格局又发生了变化。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两个集团。一个是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另一个是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在它们的背后是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各个大国都在巴尔干找到了代理人,这里形势变得异常复杂。“俄罗斯与正苦于民族主义甚至恐怖主义派系林立的塞尔维亚绑在一起,而且因为没有什么可输的,所以对爆发全面战争的风险一点也不在乎。法国则对日俄战争后亟思恢复自尊的俄罗斯打下包票。德国则对奥地利亟欲保护其斯拉夫省份,免于受俄国在背后指使来自塞尔维亚的煽动,也做出同样的保证。欧洲各国自愿成为巴尔干各好斗国家的代理人。”[55]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占领、影响主要是依次单独的,其内容除了领土控制外还特别注重民族和宗教上的征服,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大国或大国集团对巴尔干的渗透和干预则采取支持不同巴尔干国家的做法。

在各种矛盾中,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最突出。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日益高涨。“塞尔维亚日趋强大,已成为南部斯拉夫人反抗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核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56]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一些激进的塞尔维亚青年甚至建立了秘密反抗组织,从事针对奥匈帝国的恐怖活动。奥匈帝国对此十分恐慌不安,便加紧准备针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试图并吞塞尔维亚和建立一个三元制国家。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决定先在与塞尔维相邻的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Sarajevo)举行军事演习,其目的是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进行威慑。

萨拉热窝地处波黑东部一块狭长的谷地当中,周围群山环抱,米梁茨卡河(the Miljacka River)穿越市区。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军事演习如期在萨拉热窝举行。在这次演习中,奥匈帝国不仅将塞尔维亚人作为假设敌,而且皇储斐迪南大公(Franz Ferdinand,1863—1914年)还特意偕妻子前来检阅这次演习。面对奥匈帝国的挑衅行为,不甘再忍受异族压迫耻辱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气愤不过,策划了谋杀行动,在斐迪南将要经过的地方多处设伏。当斐迪南夫妇检阅完军事演习、在波斯尼亚总督和萨拉热窝市市长的陪同下一起返回萨拉热窝市政厅的途中,埋伏在路旁的一名塞族青年查卜林诺维奇(Cabrinovic)突然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汽车投了一枚炸弹。由于投得稍稍迟一点,这枚炸弹只炸伤了一名随从。然而,事情没有就此结束。当斐迪南夫妇乘车从市政厅返回经过拉丁桥的时候,另一名塞族青年普林西普(Princip)飞身上前,开枪击毙了斐迪南夫妇。后来,南斯拉夫为了纪念这位热血青年,把这座桥更名为普林西普桥,在桥头上树起一个纪念碑,上面嵌着一双据说是他留下的脚印。

拉丁桥上的枪击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跟塞尔维亚人来个一劳永逸的清算”。德国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Ⅱ,1888—1918年在位)则建议,“要末现在就清算,要末永远不算”,“必须消灭塞尔维亚人,就是在现在”[57]。7月23日下午,奥匈帝国政府向塞尔维亚政府提出了最后通牒,28日正式宣战。俄国立即宣布它不能对此坐视不管,立即开始军事总动员以示对塞尔维亚人的支持。31日,站在奥匈帝国一边的德国政府分别向法国和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停止军事总动员和要求法国在德俄战争中保持中立。俄国拒绝了德国的最后通牒并于8月1日对德宣战,法国也以军事总动员来回答德国。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4日支持比利时中立国地位的英国对德宣战。以后又有其他一些国家卷入战争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尽管各国是以反对或支持塞尔维亚为借口参战的,可战争一打起来,巴尔干却不是主要战场,包括巴尔干在内的东欧地区只是辅助战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是在东西两线,前者交战双方主要是英、法和德国,后者交战双方主要是德国和俄国。

东欧国家与这场战争的关系,可以从它们所处的立场分类论述。

第一类是站在同盟国一边的,主要是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在奥匈这个二元帝国里边,匈牙利处于从属地位。当奥地利决心发动战争的时候,“匈牙利所有的政党言归于好,一致支持战争,并且感到自己肩负着去‘解放’在沙皇统治下呻吟的俄国人民的使命”[58]。在整个战争期间,匈牙利始终与奥地利绑在一起,除了在巴干半岛进攻塞尔维亚之外,主要是在东线与俄国作战。其中最大的战役是1914年8月18日至9月26日的加里西亚会战(the Battle of Galicia),参战的有奥匈的四个集团军和俄国的五个集团军。结果,奥匈军队大败,损失了四十来万人。1915年,匈牙利军队主要是守卫波兰的普热梅希尔(Przemyimg25l)要塞,配合奥地利、德国军队在东线同俄军作战。随着战争的久拖不决,接连不断的失败和巨大的牺牲,越来越多的匈牙利人不再愿意为德国人的利益而打仗。卡罗利·米哈伊(Karoly Mihaly,1875—1955年)1915年底提出匈牙利单独缔结和约的设想,1916年夏又进一步提出缔结一个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并把奥匈帝国改造成为一个联邦

与匈牙利不同,保加利亚在大战开始后并没有立即参战,而是同罗马尼亚、希腊等国一样持中立态度。由于它们是沟通欧洲和亚洲、中欧与巴尔干半岛的桥梁,两大军事集团都想将它们拉到自己一边。保加利亚当政者为了收复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的失地,也在寻找时机参战。随着战争初期德国的东西线上的一时得势,亲德的腊多斯拉沃夫政府(the government of Vasil Radoslavov)最终倒向同盟国。1915年8月,保加利亚同德国签订了秘密的友好同盟条约。根据这个密约,保加利亚出兵参加对塞尔维亚作战,德国许诺将塞尔维亚的马其顿、罗马尼亚和部分领土划归保加利亚,对马里查河(the Marica River)以西土保边境进行少量有利于保加利亚的修改。于是,保加利亚同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结成了四国军事同盟。9月21日,保加利亚当局根据这个密约颁布了军队动员令并开始在保塞边境和保希边境集结军队,10月1日正式对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战败后,保加利亚军队占领了马其顿。此后,保加利亚成了马其顿东线战场的主力,打败了协约国军队并把它们从马其顿南部赶走。“1916年秋,保加利亚又同罗马尼亚发生了战争。起初,战争是在多布罗加进行的,保军同强大的罗马尼亚和俄国的军队进行了一场血战后,占领了这个地方。后来,战线移到了布加勒斯特后,战线沿着塞勒塞勒特河和多瑙河三角洲稳定下来。在那里也开始了阵地战,并一直持续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59]

第二类是反对同盟国的,主要是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战争爆发时,塞尔维亚人口只有450万左右,能够动员的军队不足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武器装备严重不足,能用的步枪不到10万支。与塞尔维亚站在一起反抗奥匈帝国的只有依靠俄国资助、人口44万人的黑山,当时武装力量有3.5万人。他们面对的不只是强大的奥匈军队,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其他南部斯拉夫人在奥匈当局的压力和煽动下也加入了对塞尔维亚人的战争。尽管如此,塞尔维亚和黑山还是竭尽全力地抵抗奥匈帝国,多次打退奥匈军队的进攻。12月初,塞尔维亚军队开始反攻,解放了贝尔格莱德,将敌军赶出国境。但是,塞尔维亚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损失了13万多人。这样的结果一度使塞尔维亚战场沉寂下来,1915年秋天之前没有发生大的战斗。但在这期间,塞尔维亚遭受了全国性的斑疹伤寒的袭击,夺走了近15万人的生命,元气大伤。保加利亚参战后,德国也想消灭塞尔维亚。在奥匈帝国、德国和保加利亚军队的夹击下,塞尔维亚军队在科索沃平原大败,政府与残余部队撤到了科孚岛(Corfu),其领土以莫拉河(Mormora)为界,西部地区被奥匈帝国占领,东部地区被保加利亚占领。奥匈和保加利亚军队在占领区都采取了严厉的报复措施,屠杀了几万名塞尔维亚人。奥地利当局甚至通过肉体消灭、强迫迁移和设置集中营来对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人进行种族灭绝。[60]

虽然在战争初期也持中立态度,但与保加利亚比起来,罗马尼亚不仅参战时间更晚,而且是站在了协约国一边。罗马尼亚虽然在1878年就独立了,但并不完整,特兰西瓦尼亚还处于匈牙利统治之下。罗马尼亚担心俄国南下巴尔干谋取君士坦丁堡和控制黑海到爱琴海交通要道,1883年就与奥匈帝国订立秘密条约。根据这个密约,在一方受到攻击的情况下,另一方有提供军事援助的义务。大战爆发后,“公众认为,罗马尼亚不能站在长期以来推行压迫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人和强制他们归化的政策的人一边作战,而是相反,应当为受压迫的兄弟的解放而战斗。”[61]受这种舆论影响,国王卡洛尔(Carol,1839—1914年在位)宣布罗马尼亚中立。1914年9月,卡洛尔因病去世。“他的继承人斐迪南仍然主张进行解放特兰西瓦尼亚的战争。斐迪南的夫人玛丽亚与英国朝廷和俄国朝廷有较近的亲戚关系,她丝毫也不掩饰她对协约国的倾向。”[62]经过近两年的观望,一方面,德奥的进攻势头弱了下来,另一方面俄法声称罗马尼亚如不参战的话就将不被接纳为同盟国,在这样的背景下,1916年8月4—17日,罗马尼亚与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俄国在布加勒斯特进行谈判,最终签订了《罗马尼亚和四强同盟条约》、《罗马尼亚和四强军事专约》。根据这两个条约,罗马尼亚与其他盟国享有平等权利获得奥匈帝国内的罗马尼亚领土,俄国保证在多布罗加将以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支援罗马尼亚,盟国还将在加里西亚和萨洛尼卡采取进攻行动以配合罗马尼亚反奥匈的行动。[63]

8月27日,罗马尼亚政府正式对奥匈帝国宣战,当时动员的军队超过83万人。参战后,罗马尼亚军队越过喀尔巴阡山向特兰西瓦尼亚进发,解放了特兰西瓦尼亚三分之一的领土。不过,战局很快就发生了逆转,罗马尼亚军队在多布罗加遭遇了保加利亚、德国和土耳其联军的袭击,受到重创。与此同时,另一支保加利亚、德国和土耳其联军渡过多瑙河,向东挺进,于12月初攻克了布加勒斯特并占领了罗马尼亚大部分领土,罗马尼亚王国政府退守到摩尔多瓦地区的雅西。在俄国和法国的支持下,罗马尼亚军队1917年夏秋之季在摩尔多瓦的南部抵御德奥等国军队。苏俄于1917年11月20日起开始同德国单独和谈,并于1918年3月初订立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由于东线停战,罗马尼亚也于1917年12月11日与同盟国缔结了临时停战协定,经过谈判又于1918年5月7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保加利亚获得南多布罗加和直至靠近切尔纳沃达——康斯坦察铁路线的多布罗加地区。多布罗加剩余部分由四个战胜国共管,直到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达成谅解为止。奥匈帝国获得喀尔巴阡山山顶和苏恰瓦县的许多村庄。罗马尼亚军队裁减到平时编制的八个师团,比萨拉比亚的两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保持战时编制。粮食、牲畜和其他食品的出口由即将成立的一家德——奥匈公司垄断;土尔努——塞维林造船厂由奥匈帝国接管;石油由德国的一家公司垄断,为期30年,多瑙河航运和木材加工归德国和奥地利垄断,国民银行和公共财政由德国专员控制;和平条约批准以前,中欧列强在被占领区保持六个师的驻军和“经济开发所必需的编制”。[64]不过,没等这个使罗马尼亚殖民地化的条约实施,同盟国开始溃败。1918年11月11日,罗马尼亚新政府宣布废除《布加勒斯特条约》,重新参战,又派兵占领了特兰西瓦尼亚。大战结束后,罗马尼亚也成了战胜国。

除了上述两类国家之外,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也值得提及。

奥匈帝国建立后,捷克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斯洛伐克从11世纪起就成为匈牙利王室的领地,1526—1918年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在奥匈帝国期间由匈牙利直接统治。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是与奥地利和匈牙利一起同协约国作战。

比较起来,波兰的情况更复杂一些。18世纪末,波兰的领土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其中,62%归了俄国,48%由普鲁士和奥地利所占。被瓜分之后,波兰人的境遇十分悲惨。在俄占区,波兰人虽然在1815年建立了一个拥有自己的政治体系和军队的王国,但是,1830年、1846年和1863年的反俄大起义导致沙皇政府的统治更为残酷,并且在教育制度上开始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在德战区,俾斯麦同样制定了严格的日耳曼化的教育政策。相比之下,在奥地利占领区,波兰人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的东线主要就在波兰,俄国与德国、奥匈帝国是交战的双方,它们都试图争得波兰人的支持和让其充当自己的炮灰。波兰的各政党和派别出于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立场。加里西亚的地主保守派、加里西亚社会民主党、波兰农民党、波兰社会党革命派等奉行亲德奥的方针,主张在打败俄国之后将波兰王国同加里西亚合并,然后组建成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三元帝国;波兰王国的资产阶级奉行亲俄的方针,打算在俄国的领导下打败德奥、统一波兰;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党左派等则坚持反战的革命方针,主张各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帝国主义统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实现独立。[65]由于被列强分别占领和自己力量的弱小,无论哪一派都主宰不了波兰的命运。波兰战时成了大国厮杀的战场,战后是大国角逐的对象,仍然无法摆脱大国势力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