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案例启示】处理不好教学细节会造成课堂低效

【案例启示】处理不好教学细节会造成课堂低效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处理不好教学细节会造成课堂低效第七讲 优化教学细节是上好课的保证教学细节看似随意,而随意中饱含着爱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体现着思想;看似细微,而细微中表现出艺术;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藏着智慧。处理不好教学细节会造成课堂低效请看下面这个案例:校长打开了放在教学楼楼厅里的学生意见箱,里面有一封意见信是关于9年级数学教师小李的。

【案例启示】处理不好教学细节会造成课堂低效

第七讲 优化教学细节是上好课的保证

教学细节看似随意,而随意中饱含着爱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体现着思想;看似细微,而细微中表现出艺术;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藏着智慧。总之,教学细节与教学理念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

——潘平

【直面问题】教学细节无不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故事。查理准备与里奇蒙德决一死战,他让一个马夫去给自己的战马钉马掌,铁匠钉到第四个马掌时,差一个钉子,铁匠便偷偷敷衍了事。不久,查理和对方交上了火,大战中忽然一只马掌掉了,国王被掀翻在地,王国随之易主。百分之一的错误导致了百分之百的失败,一钉损一马,一马失社稷,这就是——细节决定兴亡!

细节是平凡的、具体的、零散的,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小事……细节很小,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有些细节会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使人们的命运发生转变。对个人来说,细节体现着素质;对部门来说,细节代表着形象;对事业来说,细节决定着成败。对一名教师而言,在课堂上的细碎的脚印、一颦一笑、言谈举止、点点滴滴都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化,思想感情的流露和教学才华的显示,无不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所以要想在课堂上出成果,就要潜心研究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最终落实到课堂上。

【案例启示】处理不好教学细节会造成课堂低效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校长打开了放在教学楼楼厅里的学生意见箱,里面有一封意见信是关于9年级数学教师小李的。

敬爱的校长您好:

我是9年级5班的学生,我向您反映一件事,也是代表我们班的同学向您反映这件事,我们的数学老师工作出奇的“敬业”,他很会“见缝插针”,好像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占用我们的学习时间上了。上课前,同学们还没到齐,他就来到班里给我们辅导;放学了,他留下我们全班同学,还是“苦口婆心”地给我们讲数学题。但同学们对于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并不认可,因为我们失去了课前课后的自由,请校长帮他纠正这种做法。

还有一封信也是关于他的,说他上课时废话太多,抓不住重点,同学们听不明白。

过了几天,又有“告”小李老师的一条意见:校长您好,我们的数学老师上课经常“拖堂”,有时候还占用体育课讲数学,我们有意见,请校长明察。

校长把这几封意见信转给了主管副校长,主管副校长马上找到小李老师,与他促膝谈心。小李老师的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是敬业的表现,其实不然。他不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上下工夫,只想通过延长学生的学数学时间来提高教学成绩,是一种本末倒置、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伤害了学生、伤害了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谈到“拖堂”时,老师们称这种现象是“烦人之举”!最不愿意与这样的教师搭档。小李老师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因素固然很多,但是核心问题还是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教学细节安排不得当,造成学生不满意,其他科任教师有意见。

【借题发挥】教学细节彰显教师魅力

在课堂上什么样的语言说出来能吸引学生?什么时候需要激烈,什么时候需要静思?拖堂几分钟真的无关紧要吗?这些问题都体现在教学细节上,课堂由无数个细节组成,所谓的“教学细节”,是指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关注细节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教学细节的处理,在课堂上要根据学情及时调节教学细节的落实。我在处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移”一课时,大致分成三个细节来引入。

细节一:

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式盛况的录像片断。

(教师在多媒体投影幕上播放录像片段,播放时间大约1分钟)

师:通过看刚才的录像,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一个个方队整齐的步伐,让我振奋,我觉得中国军人太帅了。

生2:可以看出我军实力雄厚,敌人看了肯定会心惊胆战。

生3:我想到了我们入学时的军训情景,受阅队伍能走得这样整齐实在是不容易。

生4:我要学习他们一丝不苟的精神,把作业做整齐。

细节二: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各有各的感受。下面我们观察一个方队的行军路线,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再次放映阅兵式录像,聚焦到一个方队的行进过程,反复放映两次)

扬我军威

生5:每个战士的前进方向都是相同的,他们各自行走的路线必须保持平行。

生6:每个人的步伐必须一致,前进速度应该是相同的。

生7:从方队整体上看,好像是从一个位置搬到另一个位置。

生8:实际上,每个人和整个方队都是平行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抓住了方队运行的特点。如果把这个方队看作一个几何图形(矩形或正方形),哪位同学能归纳出这个图形的运动特征呢?

生9:运动后原来的图形变成了新的图形,新图形和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师:如果把这个图形看成是由若干个点组成的,请同学们再分析一下,新图形和原图形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生10:新图形和原图形对应点的连线是平行的,并且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完全正确,我们把一个图形的这种移动过程叫做平移变换,简称为平移。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部分,看一下你和“专家”有多大距离?

(给学生两分钟,阅读思考时间)

细节三:

师:观察下面这个漂亮的图案,推测一下它是通过哪几个步骤完成的?请你试着在计算机上完成这个图案。

扬我军威

生5:每个战士的前进方向都是相同的,他们各自行走的路线必须保持平行。

生6:每个人的步伐必须一致,前进速度应该是相同的。

生7:从方队整体上看,好像是从一个位置搬到另一个位置。

生8:实际上,每个人和整个方队都是平行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抓住了方队运行的特点。如果把这个方队看作一个几何图形(矩形或正方形),哪位同学能归纳出这个图形的运动特征呢?

生9:运动后原来的图形变成了新的图形,新图形和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师:如果把这个图形看成是由若干个点组成的,请同学们再分析一下,新图形和原图形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生10:新图形和原图形对应点的连线是平行的,并且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完全正确,我们把一个图形的这种移动过程叫做平移变换,简称为平移。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部分,看一下你和“专家”有多大距离?

(给学生两分钟,阅读思考时间)

细节三:

师:观察下面这个漂亮的图案,推测一下它是通过哪几个步骤完成的?请你试着在计算机上完成这个图案。

(生11回答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张更加漂亮的图案是由什么基本图形平移得到的?如果再扩充成更大的一张图怎么办?请你试着在薄纸板上扩充这张图。

(生11回答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张更加漂亮的图案是由什么基本图形平移得到的?如果再扩充成更大的一张图怎么办?请你试着在薄纸板上扩充这张图。

扩大成果

(生12回答略)

细节一简析:通过放映录像片断,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当学生看到国庆阅兵式上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步伐整齐,必然得到了美的享受,从而思维活跃起来,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油然而生,这时候让学生谈感受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感受是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所以要允许学生谈得五花八门,应对这种细节的处理技巧是:教师耐心倾听,教师不急不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此时的任务就是记住各个学生的观点,哪些对这堂课的主题更接近,必要的时候可以简要板书来记录学生发言的关键词。

细节二简析:如果说细节一是总体感知,那么细节二就是具体感知。细节一的感知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而细节二则具有聚焦作用,只能聚焦到数学学科上,而且只能聚焦到几何图形上,离本堂课的主题“平移变换”越来越近。随着发动学生归纳,“平移变换”的概念逐渐明确,把归纳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后面的让学生阅读课本细节往往被一些教师所忽略,我在听课时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课本当成了练习册,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哪一部分。实际上,学生的说也好,教师的讲也好,都是口语描述,总是欠规范性和完整性,让学生阅读课本是一种定格,让学生定格在严密的逻辑思维当中。

细节三简析:学会对新知的拓展与想象是学生的能力所在,创造性思维来源于拓展与想象。时下大学里的建筑学专业很热门,有建筑学的高校每年建筑学专业的录取分数比其他专业录取分数要高出十几分甚至几十分。为什么?据说建筑学专业就业前景好、薪水高,原因是建筑学要画出想象中的建筑,这是照相机的实地拍摄永远办不到的。摄像师记录的是已发生,而建筑师记录的是未发生。所以,课堂上运用知识延伸、课题研究等形式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细节不可缺少。

三个细节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学生和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内化、改造,实现了动态生成。起到“在享受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作用,达到了“通过现实美学习数学,通过数学创造美”的目的。小事不能小看,细节方显魅力。优化教学细节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只有关注了教学细节才能赢得课堂、赢得学生、提高教学品位。

【教你几招】处理教学细节的学问

按照课堂教学的进程,我们从导入、新课、练习、结课四个方面来谈教学细节的处理过程。

一、课堂导入的角度不同细节处理有异

一台好戏演好序幕,一篇新闻写好导语,一部乐章奏好序曲,先声夺人,能激发人的兴趣和注意力。同理,新奇多趣,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带进一个跃跃欲试,美不胜收的学习天地里。课堂导入是教师上课时的“开场白”,导入精彩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学习讲授新课内容缔造了良好的开端;导语枯燥无味,学生听而生厌,学习兴趣骤减,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影响整堂课的学习。下面介绍几种课堂导入细节的处理方法。

1.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扩大成果

(生12回答略)

细节一简析:通过放映录像片断,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当学生看到国庆阅兵式上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步伐整齐,必然得到了美的享受,从而思维活跃起来,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油然而生,这时候让学生谈感受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感受是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所以要允许学生谈得五花八门,应对这种细节的处理技巧是:教师耐心倾听,教师不急不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此时的任务就是记住各个学生的观点,哪些对这堂课的主题更接近,必要的时候可以简要板书来记录学生发言的关键词。

细节二简析:如果说细节一是总体感知,那么细节二就是具体感知。细节一的感知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而细节二则具有聚焦作用,只能聚焦到数学学科上,而且只能聚焦到几何图形上,离本堂课的主题“平移变换”越来越近。随着发动学生归纳,“平移变换”的概念逐渐明确,把归纳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后面的让学生阅读课本细节往往被一些教师所忽略,我在听课时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课本当成了练习册,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哪一部分。实际上,学生的说也好,教师的讲也好,都是口语描述,总是欠规范性和完整性,让学生阅读课本是一种定格,让学生定格在严密的逻辑思维当中。

细节三简析:学会对新知的拓展与想象是学生的能力所在,创造性思维来源于拓展与想象。时下大学里的建筑学专业很热门,有建筑学的高校每年建筑学专业的录取分数比其他专业录取分数要高出十几分甚至几十分。为什么?据说建筑学专业就业前景好、薪水高,原因是建筑学要画出想象中的建筑,这是照相机的实地拍摄永远办不到的。摄像师记录的是已发生,而建筑师记录的是未发生。所以,课堂上运用知识延伸、课题研究等形式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细节不可缺少。

三个细节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学生和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内化、改造,实现了动态生成。起到“在享受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作用,达到了“通过现实美学习数学,通过数学创造美”的目的。小事不能小看,细节方显魅力。优化教学细节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只有关注了教学细节才能赢得课堂、赢得学生、提高教学品位。

【教你几招】处理教学细节的学问

按照课堂教学的进程,我们从导入、新课、练习、结课四个方面来谈教学细节的处理过程。

一、课堂导入的角度不同细节处理有异

一台好戏演好序幕,一篇新闻写好导语,一部乐章奏好序曲,先声夺人,能激发人的兴趣和注意力。同理,新奇多趣,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带进一个跃跃欲试,美不胜收的学习天地里。课堂导入是教师上课时的“开场白”,导入精彩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学习讲授新课内容缔造了良好的开端;导语枯燥无味,学生听而生厌,学习兴趣骤减,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影响整堂课的学习。下面介绍几种课堂导入细节的处理方法。

1.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图7.1

新课程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堂上我们就要首选“动手操作”的引入为第一方案。“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因为有切身实践,所以体会深刻,有助于激发悟性,增强思维力度。例如:讲授摩擦力时,教师先拿出盛米的玻璃瓶放在讲台上,并拿出两根筷子,看谁能巧妙用筷子把米瓶挪到桌子另一端。有的学生用筷子来夹,也有聪明的学生试着用一根筷子插入米瓶当中,最后竟用一根筷子把米瓶提起来,这时教师问:“为什么一只筷子能把米瓶提起来?”原来摩擦力帮了大忙。什么是摩擦力呢?它有哪些作用和特点?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有了亲身的感觉,学习起来注意力集中,记忆准确(见图7.1)。

由于是新课的引入,学生的动手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纠正。例如:特级教师华应龙教学四年级“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

图7.1

新课程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堂上我们就要首选“动手操作”的引入为第一方案。“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因为有切身实践,所以体会深刻,有助于激发悟性,增强思维力度。例如:讲授摩擦力时,教师先拿出盛米的玻璃瓶放在讲台上,并拿出两根筷子,看谁能巧妙用筷子把米瓶挪到桌子另一端。有的学生用筷子来夹,也有聪明的学生试着用一根筷子插入米瓶当中,最后竟用一根筷子把米瓶提起来,这时教师问:“为什么一只筷子能把米瓶提起来?”原来摩擦力帮了大忙。什么是摩擦力呢?它有哪些作用和特点?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有了亲身的感觉,学习起来注意力集中,记忆准确(见图7.1)。

由于是新课的引入,学生的动手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纠正。例如:特级教师华应龙教学四年级“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

师:怎么度量角的大小呢?

生:(齐)用量角器。

师:都知道啊!会量吗?

生:会。

师:先来试试看,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先用量角器试着量一量∠1。

(学生尝试用量角器量∠1)

师:(巡视中)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同学还真量对了。有的同学虽然不会量,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着你的量角器,到前面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学生投影自己的量法后,有同学小声嘲笑,老师摇头制止,示意上来量的这位学生解说)

生:我先用这个尖放到这个角上,然后看这条边。

师:那这个角多大呢?

生:不知道。

师:(摸着学生的头,微笑着说)还没学,错会很正常,你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鼓掌)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热烈的掌声),要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了用角来比着,真不简单,这个思路非常正确!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演示的学生在同学们起劲的鼓掌中坦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从量角器上能找到角吗?  (摘自枟我就是数学枠,华应龙)

按照课本的知识结构,用量角器量角的细节应放在“二合一看”这一要诀上,即:“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要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是很困难的,因为孩子以抽象思维为主,而教师抽象出来的要诀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退出抽象概念看实质,其实量角就是把要量的角与量角器上的角重合,从而把问题转化为“从量角器上找到角”。通过学生发生的错误,教师随机应变,转移了揭示问题的细节,增加了几何直观,降低了理解难度。所以,用华应龙的话说真的要“感谢差错”。

2.群策群力,学生登台

为了把课堂导入设计得更好,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开动脑筋,提出建议,还可以让学生上台当老师做课堂导入示范。例如:上枟药枠这堂课,特级教师汪兆龙是这样让学生设计课堂导入的。

只见学生甲快步走上讲台,环视一下后就开了口: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枟枙呐喊枛自序枠,文中提到“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请问:什么是‘曲笔’?”

台下的同学纷纷举手,学生甲请一位同学回答:

“鲁迅先生所说的‘曲笔’是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

“对,请坐!”学生甲继续问:“那么,鲁迅先生在哪两篇小说中用了曲笔?”

另一学生回答:“枟药枠和枟明天枠。”

学生甲用手示意他坐下后,又说:“鲁迅先生在枟药枠中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瑜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么死的?他死后,鲁迅为什么要用曲笔‘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枟药枠,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了。”

说到此,他转身板书了一个大大的“药”字,然后就走下了讲台。

3.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以奇特的形式设置悬念,使学生的大脑产生兴奋,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揭示新课。例如:一位重庆的老师上地理课时,讲授“比例尺”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导入设计。

一上课老师就问:“哪个同学的爸爸妈妈或叔叔阿姨要出差?”七八个同学举手,老师指定一名调皮的同学小王回答:“我们隔壁的陈叔叔明天出差到成都”。老师说:“你学过地理,你给我查一查地图,重庆到成都有多少公里?其他同学也帮助查。”地图上根本没有标出重庆成都的距离,大家查一阵,都查不出。全班陷入沉默。从那一对对微微皱起的双眉,看得出孩子们为难了。他趁机将孩子们心头的乌云一拨:“没关系,只要你们听了我下面讲的,保证你查出来,因为地图上有‘比例尺’……”教师板书课题“比例尺”。

这个导入设计的巧妙就在于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思想,急于求得答案,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巧设悬念就像相声艺术中的“包袱”,相声大师郭德纲的相声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就是因为他的包袱频率之高、包袱运用之巧妙,在当代相声演员之中是罕见的。

4.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猜谜、游戏、表演、朗诵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以此来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从游戏开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和兴趣。例如:语文课得生动有趣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小品、表演也不失为一种导入的好方法。上枟两小儿辩日枠这一课时,有位教师就采取让学生表演小品的形式,在课前用古文表演,同学们表现得很好。接下来再给他们讲解,让他们试着用现代汉语表演了一遍,再加以对照,好坏与否留给学生自己去评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开门见山,揭示新课

针对教材特点,运用“开门见山,揭示新课”的方法,接触新课主题迅速,起到短、频、快的效果,魏书生老师在语文教学时,时常运用这种方法。他说:“导语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爱好,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例如枟论语六则枠这课书的引入,可以这样处理:

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今天我们走近孔子,学习枟论语六则枠。

经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学生立即进入学枟论语六则枠的意境。再如有位老师在教枟狐假虎威枠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第一,板书课题,在“假”字下加着重点。问学生:“狐”指什么?“虎”指什么?

第二,学生查字典,思考:

◆“假”字有几个读音,有几个含义(jīà假期,请假;jīǎ①跟“真”相反;假话;②借用,利用;假借。)

◆“狐假虎威”中的“假”怎么读音?怎么解释?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狐狸借老虎的威风)?

一般地,课文的标题就是这节课的“窗口”,也是教材内容高度的概括,从课题的标题就可窥知全文的“奥秘”。所以,从审题入手就能揭示一课书的中心主题或重点、难点,为上好这一课奠定基础。

6.联系旧知,步入新课

一般来说,教学过程中的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与延伸的,学生是从旧知识中起步迈向新知识的。教师要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导入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难,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明确学习的思路,增强学习的信心。大多理科课堂的引入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例如:学习不等式要从等式引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要从一元一次方程引入。

7.故事引入,启迪思考

通过讲故事的引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下面就是一则平方差公式的引入案例,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

19世纪,有一个法国小孩叫做安利·蒙特,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计算能力。有一次,巴黎科学院的一些著名数学家,其中包括彭色列、柯西,对蒙特进行测验。测验试题难度很大,而且都要求心算,但蒙特都很容易解决了这些问题。

其中有这样一题,两个整数的平方差为133,求这两数为多少?蒙特马上给出答案:67和66;这时数学家们提示他,还有更简单的答案。蒙特略加思索,又给出答案13和6。数学家们很赞赏蒙特的计算天才。你知道如何求解这道题么?为什么蒙特先给出67和66这组答案,而不是13和6呢?

引入到此告一段落,等讲完平方差公式之后再来讲解此题。(思路:把x2-y2=133转化成(x+y)(x-y)=133×1=19×7)。

8.巧借东风,提供形象

多媒体投影放映、实物、标本、教具的使用,比形象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而且也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可以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演示对于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增强感知具有直接作用。然而,准备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认真积累和准备。

上面所述课堂引入细节的8种处理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对于一个班的学生要常换一些花样,让学生永不厌倦。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做到:①求精,有概括性。言简意赅,而不能庞杂繁琐冗长;②求思,有针对性。要围绕本堂课的主题设疑,而不能跑题;③求巧,有趣味性。形式应多种多样,巧妙自然,新颖独特,切忌老生常谈;④求准,有科学性。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产生歧义,使学生思维准确地进入轨道。

二、莫让课堂上的精彩细节偷偷溜走

新课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最精彩部分,这一部分设计的好坏决定一节课的成与败。

在前面几章讨论一堂好课的标准时,重点研究了新课的处理方法,就细节处理来讲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加深度,减难度

加深度,是新课中的细节问题。加深度,就是要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让课堂达到有内涵、有冲突、有味道、有活力、有实效、有后劲。例如:一个长跑运动员要经过途中量的积累,考虑如何首先到达终点,途中某一时段的“慢”,是为了终点冲刺的“快”,这就是有后劲。新课教学也是这样,细节的处理可能要耽误课堂的时间,但最终提高的是课堂效率。

减难度,是加深度的必然结果,学生的认知都是由粗到细、由朦胧到彻悟的。例如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有物理学科的学习,小学生学习物理会产生十万个为什么,而这些为什么就是通过后续的深入学习来解决的。一堂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的“不理解”就是难度,多数情况下的不理解是由教学深度不够造成的。数学特级教师夏炎感慨:真正好的数学在数学家的废纸篓里,而不是在书本上。美国教育专家说:什么是教育?告诉学生2+3=5不是教育。告诉学生2+3为什么等于5,才是进入教育的门槛。如果你告诉学生2+3=4,并进行论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这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思考,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只有学生会思考2+3=4不对,才能真正明白2+3=5为什么是对的。这看似增加了深度,但实质上减少了难度。

2.留住新课细节中的现场生成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迫使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提前设计好的程序进行,这就给教师的课堂控制增加了难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具有现场生成意识,在细节处理上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例如:苏教版枟春笋枠一课的处理:“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有学生提出质疑,如果春笋碰到一个大石头怎么办呢?一个学生说,应该跟妈妈说,叫妈妈来帮忙,还有一个学生说,不必跟妈妈说,他只要动动脑子,绕过大石头同样可以长出来。教师肯定了第二个小朋友说的说法,它可以绕过大石块钻出来。但为什么跟妈妈说就不对呢?而自己动脑子对?教师没有继续引导,失去了一次现场生成的机会,也失去了创造课堂精彩的时机(见图7.2)。

现场生成不仅考验的是教师的知识功底,还浸透着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例如特级教师孙建锋教学枟做一片美的叶子枠,在训练学生联系实际的“说”时,出现了一个没有料到的问题。

师:联系现实生活,说一说你们对“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句话的理解。

生1:班级把同学们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学生在班级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师:怎么度量角的大小呢?

生:(齐)用量角器。

师:都知道啊!会量吗?

生:会。

师:先来试试看,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先用量角器试着量一量∠1。

(学生尝试用量角器量∠1)

师:(巡视中)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同学还真量对了。有的同学虽然不会量,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着你的量角器,到前面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学生投影自己的量法后,有同学小声嘲笑,老师摇头制止,示意上来量的这位学生解说)

生:我先用这个尖放到这个角上,然后看这条边。

师:那这个角多大呢?

生:不知道。

师:(摸着学生的头,微笑着说)还没学,错会很正常,你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鼓掌)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热烈的掌声),要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了用角来比着,真不简单,这个思路非常正确!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演示的学生在同学们起劲的鼓掌中坦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从量角器上能找到角吗?  (摘自枟我就是数学枠,华应龙)

按照课本的知识结构,用量角器量角的细节应放在“二合一看”这一要诀上,即:“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要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是很困难的,因为孩子以抽象思维为主,而教师抽象出来的要诀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退出抽象概念看实质,其实量角就是把要量的角与量角器上的角重合,从而把问题转化为“从量角器上找到角”。通过学生发生的错误,教师随机应变,转移了揭示问题的细节,增加了几何直观,降低了理解难度。所以,用华应龙的话说真的要“感谢差错”。

2.群策群力,学生登台

为了把课堂导入设计得更好,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开动脑筋,提出建议,还可以让学生上台当老师做课堂导入示范。例如:上枟药枠这堂课,特级教师汪兆龙是这样让学生设计课堂导入的。

只见学生甲快步走上讲台,环视一下后就开了口: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枟枙呐喊枛自序枠,文中提到“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请问:什么是‘曲笔’?”

台下的同学纷纷举手,学生甲请一位同学回答:

“鲁迅先生所说的‘曲笔’是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

“对,请坐!”学生甲继续问:“那么,鲁迅先生在哪两篇小说中用了曲笔?”

另一学生回答:“枟药枠和枟明天枠。”

学生甲用手示意他坐下后,又说:“鲁迅先生在枟药枠中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瑜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怎么死的?他死后,鲁迅为什么要用曲笔‘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枟药枠,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了。”

说到此,他转身板书了一个大大的“药”字,然后就走下了讲台。

3.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以奇特的形式设置悬念,使学生的大脑产生兴奋,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揭示新课。例如:一位重庆的老师上地理课时,讲授“比例尺”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导入设计。

一上课老师就问:“哪个同学的爸爸妈妈或叔叔阿姨要出差?”七八个同学举手,老师指定一名调皮的同学小王回答:“我们隔壁的陈叔叔明天出差到成都”。老师说:“你学过地理,你给我查一查地图,重庆到成都有多少公里?其他同学也帮助查。”地图上根本没有标出重庆成都的距离,大家查一阵,都查不出。全班陷入沉默。从那一对对微微皱起的双眉,看得出孩子们为难了。他趁机将孩子们心头的乌云一拨:“没关系,只要你们听了我下面讲的,保证你查出来,因为地图上有‘比例尺’……”教师板书课题“比例尺”。

这个导入设计的巧妙就在于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思想,急于求得答案,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巧设悬念就像相声艺术中的“包袱”,相声大师郭德纲的相声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就是因为他的包袱频率之高、包袱运用之巧妙,在当代相声演员之中是罕见的。

4.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猜谜、游戏、表演、朗诵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以此来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从游戏开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和兴趣。例如:语文课得生动有趣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小品、表演也不失为一种导入的好方法。上枟两小儿辩日枠这一课时,有位教师就采取让学生表演小品的形式,在课前用古文表演,同学们表现得很好。接下来再给他们讲解,让他们试着用现代汉语表演了一遍,再加以对照,好坏与否留给学生自己去评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开门见山,揭示新课

针对教材特点,运用“开门见山,揭示新课”的方法,接触新课主题迅速,起到短、频、快的效果,魏书生老师在语文教学时,时常运用这种方法。他说:“导语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爱好,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例如枟论语六则枠这课书的引入,可以这样处理:

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今天我们走近孔子,学习枟论语六则枠。

经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学生立即进入学枟论语六则枠的意境。再如有位老师在教枟狐假虎威枠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第一,板书课题,在“假”字下加着重点。问学生:“狐”指什么?“虎”指什么?

第二,学生查字典,思考:

◆“假”字有几个读音,有几个含义(jīà假期,请假;jīǎ①跟“真”相反;假话;②借用,利用;假借。)

◆“狐假虎威”中的“假”怎么读音?怎么解释?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狐狸借老虎的威风)?

一般地,课文的标题就是这节课的“窗口”,也是教材内容高度的概括,从课题的标题就可窥知全文的“奥秘”。所以,从审题入手就能揭示一课书的中心主题或重点、难点,为上好这一课奠定基础。

6.联系旧知,步入新课

一般来说,教学过程中的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与延伸的,学生是从旧知识中起步迈向新知识的。教师要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导入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难,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明确学习的思路,增强学习的信心。大多理科课堂的引入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例如:学习不等式要从等式引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要从一元一次方程引入。

7.故事引入,启迪思考

通过讲故事的引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下面就是一则平方差公式的引入案例,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

19世纪,有一个法国小孩叫做安利·蒙特,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计算能力。有一次,巴黎科学院的一些著名数学家,其中包括彭色列、柯西,对蒙特进行测验。测验试题难度很大,而且都要求心算,但蒙特都很容易解决了这些问题。

其中有这样一题,两个整数的平方差为133,求这两数为多少?蒙特马上给出答案:67和66;这时数学家们提示他,还有更简单的答案。蒙特略加思索,又给出答案13和6。数学家们很赞赏蒙特的计算天才。你知道如何求解这道题么?为什么蒙特先给出67和66这组答案,而不是13和6呢?

引入到此告一段落,等讲完平方差公式之后再来讲解此题。(思路:把x2-y2=133转化成(x+y)(x-y)=133×1=19×7)。

8.巧借东风,提供形象

多媒体投影放映、实物、标本、教具的使用,比形象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而且也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可以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演示对于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增强感知具有直接作用。然而,准备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认真积累和准备。

上面所述课堂引入细节的8种处理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对于一个班的学生要常换一些花样,让学生永不厌倦。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做到:①求精,有概括性。言简意赅,而不能庞杂繁琐冗长;②求思,有针对性。要围绕本堂课的主题设疑,而不能跑题;③求巧,有趣味性。形式应多种多样,巧妙自然,新颖独特,切忌老生常谈;④求准,有科学性。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产生歧义,使学生思维准确地进入轨道。

二、莫让课堂上的精彩细节偷偷溜走

新课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最精彩部分,这一部分设计的好坏决定一节课的成与败。

在前面几章讨论一堂好课的标准时,重点研究了新课的处理方法,就细节处理来讲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加深度,减难度

加深度,是新课中的细节问题。加深度,就是要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让课堂达到有内涵、有冲突、有味道、有活力、有实效、有后劲。例如:一个长跑运动员要经过途中量的积累,考虑如何首先到达终点,途中某一时段的“慢”,是为了终点冲刺的“快”,这就是有后劲。新课教学也是这样,细节的处理可能要耽误课堂的时间,但最终提高的是课堂效率。

减难度,是加深度的必然结果,学生的认知都是由粗到细、由朦胧到彻悟的。例如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有物理学科的学习,小学生学习物理会产生十万个为什么,而这些为什么就是通过后续的深入学习来解决的。一堂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的“不理解”就是难度,多数情况下的不理解是由教学深度不够造成的。数学特级教师夏炎感慨:真正好的数学在数学家的废纸篓里,而不是在书本上。美国教育专家说:什么是教育?告诉学生2+3=5不是教育。告诉学生2+3为什么等于5,才是进入教育的门槛。如果你告诉学生2+3=4,并进行论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这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思考,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只有学生会思考2+3=4不对,才能真正明白2+3=5为什么是对的。这看似增加了深度,但实质上减少了难度。

2.留住新课细节中的现场生成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迫使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提前设计好的程序进行,这就给教师的课堂控制增加了难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具有现场生成意识,在细节处理上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例如:苏教版枟春笋枠一课的处理:“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有学生提出质疑,如果春笋碰到一个大石头怎么办呢?一个学生说,应该跟妈妈说,叫妈妈来帮忙,还有一个学生说,不必跟妈妈说,他只要动动脑子,绕过大石头同样可以长出来。教师肯定了第二个小朋友说的说法,它可以绕过大石块钻出来。但为什么跟妈妈说就不对呢?而自己动脑子对?教师没有继续引导,失去了一次现场生成的机会,也失去了创造课堂精彩的时机(见图7.2)。

现场生成不仅考验的是教师的知识功底,还浸透着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例如特级教师孙建锋教学枟做一片美的叶子枠,在训练学生联系实际的“说”时,出现了一个没有料到的问题。

师:联系现实生活,说一说你们对“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句话的理解。

生1:班级把同学们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学生在班级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图7.2

生2:工厂把工人结为一个整体,如果工厂倒闭了,工人就下岗了,没有自己的位置了。

生3:中国把五十六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

生4:家把爸爸、妈妈、孩子结为一个整体,每个人在家里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可是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都不愿意要我,我没有自己的位置了,我……我很难过。有时,我想到了死。(她把“死”说得很重、很重)。

师:(走近学生4,把她抱起来,从心里把她抱起来)孩子,你是无辜的!你是坦诚的!你是坚强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关心你,班级就是你的家,学校就是你的家,朋友就是你的家。你的经历和体验就是你的财富。从中,你会体悟很多,你会学会珍惜自己,珍惜生活!

……

会场上,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样的课堂生成精彩,如果处理不妥,会伤害了这个无辜的孩子。所以,爱是充满课堂,充满每一分钟、每个角落的。

3.把课堂细节处理交给学生

课堂教学由若干细节组成,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教师要有把细节控制权留给学生的勇气,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合作研讨实践的充分时间。魏书生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学生实践的教学(2011年修订枟语文课程标准枠也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他指责一篇文章分析起来包括天文地理、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滴水不漏,生怕细节讲解不细,这种教法并不妥当。听说读写能力是怎么练出来的?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练出来的。指望仔细阅读一、两篇文章就锻炼出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好像要在一棵草上榨出二两奶似的,那可能吗?必须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读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一上课就读起来,读教材、读课外书,魏书生79年教的学生一年平均读了72本书;“高高兴兴写起来,每天写日记;高高兴兴说起来,畅所欲言,每天就进行这些实践,学生高高兴兴进行了教学的实践,他的能力想不提高都不行”,语文数学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处理教学细节要把教师的“累”转化成学生的“累”,才能算有效课堂。

图7.2

生2:工厂把工人结为一个整体,如果工厂倒闭了,工人就下岗了,没有自己的位置了。

生3:中国把五十六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

生4:家把爸爸、妈妈、孩子结为一个整体,每个人在家里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可是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都不愿意要我,我没有自己的位置了,我……我很难过。有时,我想到了死。(她把“死”说得很重、很重)。

师:(走近学生4,把她抱起来,从心里把她抱起来)孩子,你是无辜的!你是坦诚的!你是坚强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关心你,班级就是你的家,学校就是你的家,朋友就是你的家。你的经历和体验就是你的财富。从中,你会体悟很多,你会学会珍惜自己,珍惜生活!

……

会场上,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样的课堂生成精彩,如果处理不妥,会伤害了这个无辜的孩子。所以,爱是充满课堂,充满每一分钟、每个角落的。

3.把课堂细节处理交给学生

课堂教学由若干细节组成,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教师要有把细节控制权留给学生的勇气,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合作研讨实践的充分时间。魏书生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学生实践的教学(2011年修订枟语文课程标准枠也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他指责一篇文章分析起来包括天文地理、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滴水不漏,生怕细节讲解不细,这种教法并不妥当。听说读写能力是怎么练出来的?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练出来的。指望仔细阅读一、两篇文章就锻炼出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好像要在一棵草上榨出二两奶似的,那可能吗?必须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读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一上课就读起来,读教材、读课外书,魏书生79年教的学生一年平均读了72本书;“高高兴兴写起来,每天写日记;高高兴兴说起来,畅所欲言,每天就进行这些实践,学生高高兴兴进行了教学的实践,他的能力想不提高都不行”,语文数学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处理教学细节要把教师的“累”转化成学生的“累”,才能算有效课堂。

图7.3

4.新课的细节要突出“四化”

课堂细节的处理要突出的“四化”,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奥问题通俗化。例如:在枟数轴的认识枠课中,数轴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它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还原问题原型,当一个温度计横放过来,以0度为分界线,分界线的右边为正数,分界线的左面为负数,当温度上升时,水银柱顶点会向右移动,当温度下降时,水银柱顶点会向左移动,即越靠右的数越大,越靠左的数越小,然后移去温度计模型,剩下的是数轴(如图7.3)。这一节讲解加上了温度计的细节,使得抽象知识形象化。

在物理学中已知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判断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或感应电流的方向,分别用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形象直观。这是借助双手解题的典型例子,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身体各部位这个最方便的教具。例如,用手可以方便地解释植树问题:把手竖起来,五个手指就是树,手指缝就是间隔(如图7.4):

图7.3

4.新课的细节要突出“四化”

课堂细节的处理要突出的“四化”,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奥问题通俗化。例如:在枟数轴的认识枠课中,数轴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它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还原问题原型,当一个温度计横放过来,以0度为分界线,分界线的右边为正数,分界线的左面为负数,当温度上升时,水银柱顶点会向右移动,当温度下降时,水银柱顶点会向左移动,即越靠右的数越大,越靠左的数越小,然后移去温度计模型,剩下的是数轴(如图7.3)。这一节讲解加上了温度计的细节,使得抽象知识形象化。

在物理学中已知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判断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或感应电流的方向,分别用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形象直观。这是借助双手解题的典型例子,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身体各部位这个最方便的教具。例如,用手可以方便地解释植树问题:把手竖起来,五个手指就是树,手指缝就是间隔(如图7.4):

图7.4 棵数-1=间隔数

把手横过来,五个手指就成了楼层,手指缝就是楼梯组(如图7.5):

图7.4 棵数-1=间隔数

把手横过来,五个手指就成了楼层,手指缝就是楼梯组(如图7.5):

图7.5 楼层数-1=楼梯组数

可见肢体的运用,起到“用熟悉解释陌生,用具体理解抽象”的效果。

5.“计时”是提高细节效果的必要手段

细节的处理要注意时间控制,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上课,手表不离手,他处理每一个细节都要计时,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在紧张和谐的气氛中探究与学习,避免师生无谓的纠缠在细节上。但课堂各环节时间的控制又不能太死,近几年在某些教学结构模式中常硬性规定师生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这种时间比例的控制如果作为理念或期望无可厚非,但规定到各种类型的课堂中实不可取。

总之,新课进行中的细节要掌握火候,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三、巩固练习细节要把握好练习题型

1.基本题

这种题是重复模仿型的,它和原例题的难易程度、形式相当。例如语文课和外语课中的阅读、复述、抄写、背诵;数理课中的简单习题;美术课中的临摩;音乐课中的视唱,等等。

这种练习旨在训练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对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是有效的;对掌握知识系统,养成持之以恒、耐心细致的习惯也是不可缺少的。但要注意防止学生思维模式化、呆板化,这样会妨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2.综合型题

运用综合型题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形式有些变式、有些拐弯,主要是训练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年级越高越能觉察到,仅有基本题的训练根本就应对不了大型考试,所以“降低难度”只是美好的愿望,而扎扎实实的抓住每个知识要点的训练才是教学的本质。

3.开放性题

结合本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或两道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如答案不唯一、条件隐藏等,让中高水平的孩子跳一跳,看能不能摘到果子。这种题也叫拓展型或应用型。例如,下面是一道9年级的研究型问题,与实际联系很密切,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

你未来的大学校园是一块圆型区域,请你在这个区域的边界上设计六栋大楼,使各楼之间的距离相等(设为a),并设计出连接这六栋楼的道路。你可以设计出几种形式的道路?请你通过计算说明道路的最佳设计方案。

图7.5 楼层数-1=楼梯组数

可见肢体的运用,起到“用熟悉解释陌生,用具体理解抽象”的效果。

5.“计时”是提高细节效果的必要手段

细节的处理要注意时间控制,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上课,手表不离手,他处理每一个细节都要计时,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在紧张和谐的气氛中探究与学习,避免师生无谓的纠缠在细节上。但课堂各环节时间的控制又不能太死,近几年在某些教学结构模式中常硬性规定师生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这种时间比例的控制如果作为理念或期望无可厚非,但规定到各种类型的课堂中实不可取。

总之,新课进行中的细节要掌握火候,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三、巩固练习细节要把握好练习题型

1.基本题

这种题是重复模仿型的,它和原例题的难易程度、形式相当。例如语文课和外语课中的阅读、复述、抄写、背诵;数理课中的简单习题;美术课中的临摩;音乐课中的视唱,等等。

这种练习旨在训练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对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是有效的;对掌握知识系统,养成持之以恒、耐心细致的习惯也是不可缺少的。但要注意防止学生思维模式化、呆板化,这样会妨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2.综合型题

运用综合型题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形式有些变式、有些拐弯,主要是训练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年级越高越能觉察到,仅有基本题的训练根本就应对不了大型考试,所以“降低难度”只是美好的愿望,而扎扎实实的抓住每个知识要点的训练才是教学的本质。

3.开放性题

结合本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或两道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如答案不唯一、条件隐藏等,让中高水平的孩子跳一跳,看能不能摘到果子。这种题也叫拓展型或应用型。例如,下面是一道9年级的研究型问题,与实际联系很密切,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

你未来的大学校园是一块圆型区域,请你在这个区域的边界上设计六栋大楼,使各楼之间的距离相等(设为a),并设计出连接这六栋楼的道路。你可以设计出几种形式的道路?请你通过计算说明道路的最佳设计方案。

图1 全长6a

图1 全长6a

图2 全长6a

图2 全长6a

图3 全长:12×a/2=6a

图4全长:

图4全长:

图5

图5

图6

巩固练习的处理,一要注意典型性,练习设计不是越多越好,要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练一题管一类,精讲精练。例如让学生做标点符号的练习,宁鸿彬老师只选了“他都会什么”五个字。他先把写五个字的五张单字卡片,依次摆入板槽里,改变字的组合:“他都会什么”“他什么都会”“什么他都会”(“他都会什么?”“他什么都会。”“什么?他都会!”),通过文字组合游戏让学生一一填写标点,在趣味中学习知识。二要要求学生遵守规则,做事遵守规则是一种习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一家餐馆打工,老板交代了规则:盘子必须用水洗7遍,这位留学生为了省事,经常少洗一两遍,有一次被老板发现了,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洗5遍和洗7遍差别并不大。”老板平静地说“你是一个不守规则的人,请你离开。”遵守规则是一个人做好事情、立足社会的基础,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有一名高中生,他思维敏捷,考试必得高分,只是字迹潦草。在高考时,综合理科300分的考题只得了164分,同学们都感到纳闷,据老师分析,他很有可能是因为字迹难以辨认评卷老师没给分,学生家长非要看个究竟,于是跑到省城查卷,卷面上写着由几位评卷老师签名的几个字“字迹潦草,无法评阅!”这位学生只好复习。“高才寒窗十二载,字迹潦草化蠢才”,这一事件就没有教师的责任吗?教师能估计出学生被评低分的原因,说明教师知道学生的毛病,但没有引起重视,或者因为学生学习好而迁就了他的字不好,面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教师要有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痛砸冰箱的意识,从每一个字入手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不负人师的称号。

四、让结课细节余音不尽

回忆一下罗大佑经典歌曲枟童年枠:“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是学生盼望下课心切的时候,有智慧的教师一是要保证按时下课,二是要hold住(控制住)将要下课的几分钟,这就要精心设计好结课细节。明代文学家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一堂课好像一首乐曲,结尾好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结课的细节设计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总结概括式

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洛夫曾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总结概括式是结课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教师对一堂课的内容,按教材的顺序或板书的布局,用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做一次梳理,使知识条理概括化、系统化,以达到当场记忆巩固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反射出教师没有放开手脚,既然是一堂课结束了,何不放手让学生总结概括?所以就有了第二种形式,即是教师设计总结概括性的提问,让学生进行小结。例如:学生可以围绕下面几个问题来小结。

A.我们在这节课里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懂得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规律?

B.你认为上面的知识中哪些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C.你觉得这堂课上掌握得最好的是哪些知识?

D.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提出来讨论?

学生根据课堂的学习,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进行梳理解答,知识结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知内化为已知,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与合作的能力。

2.前呼后应式

“前呼后应式”课堂小结是相对于“巧设悬念式”课堂引入而设计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小结时必须释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释疑是点睛之笔,就像相声艺术中的抖包袱。如果只有系包袱,没有抖包袱,开课时所有的铺垫都等于废话。还用刚才“陈叔叔由重庆到成都出差”的例子作为结课,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刚上课时我们面对地图,只能找到陈叔叔从重庆到成都出差所行走的路线,而不知道他要走多少公里,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怎么测量了吗?

3.图表呈现式

在新授某一单元或某一方面的知识后,将知识归纳小结形成知识系统,以知识树、知识图形或知识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将概念、公式、定理以图表的形式概括起来,形象直观,呈现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例如,在教学枟相似三角形的识别——第二课时枠接近尾声时,引导学生回忆两课时的主要内容,说出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的方法,并填写下列表格(见表7.1)。

表7.1

图6

巩固练习的处理,一要注意典型性,练习设计不是越多越好,要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练一题管一类,精讲精练。例如让学生做标点符号的练习,宁鸿彬老师只选了“他都会什么”五个字。他先把写五个字的五张单字卡片,依次摆入板槽里,改变字的组合:“他都会什么”“他什么都会”“什么他都会”(“他都会什么?”“他什么都会。”“什么?他都会!”),通过文字组合游戏让学生一一填写标点,在趣味中学习知识。二要要求学生遵守规则,做事遵守规则是一种习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一家餐馆打工,老板交代了规则:盘子必须用水洗7遍,这位留学生为了省事,经常少洗一两遍,有一次被老板发现了,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洗5遍和洗7遍差别并不大。”老板平静地说“你是一个不守规则的人,请你离开。”遵守规则是一个人做好事情、立足社会的基础,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有一名高中生,他思维敏捷,考试必得高分,只是字迹潦草。在高考时,综合理科300分的考题只得了164分,同学们都感到纳闷,据老师分析,他很有可能是因为字迹难以辨认评卷老师没给分,学生家长非要看个究竟,于是跑到省城查卷,卷面上写着由几位评卷老师签名的几个字“字迹潦草,无法评阅!”这位学生只好复习。“高才寒窗十二载,字迹潦草化蠢才”,这一事件就没有教师的责任吗?教师能估计出学生被评低分的原因,说明教师知道学生的毛病,但没有引起重视,或者因为学生学习好而迁就了他的字不好,面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教师要有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痛砸冰箱的意识,从每一个字入手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不负人师的称号。

四、让结课细节余音不尽

回忆一下罗大佑经典歌曲枟童年枠:“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是学生盼望下课心切的时候,有智慧的教师一是要保证按时下课,二是要hold住(控制住)将要下课的几分钟,这就要精心设计好结课细节。明代文学家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一堂课好像一首乐曲,结尾好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结课的细节设计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总结概括式

苏联教学论专家达尼洛夫曾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总结概括式是结课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教师对一堂课的内容,按教材的顺序或板书的布局,用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做一次梳理,使知识条理概括化、系统化,以达到当场记忆巩固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反射出教师没有放开手脚,既然是一堂课结束了,何不放手让学生总结概括?所以就有了第二种形式,即是教师设计总结概括性的提问,让学生进行小结。例如:学生可以围绕下面几个问题来小结。

A.我们在这节课里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懂得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规律?

B.你认为上面的知识中哪些是最重要、最关键的?

C.你觉得这堂课上掌握得最好的是哪些知识?

D.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提出来讨论?

学生根据课堂的学习,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进行梳理解答,知识结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知内化为已知,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与合作的能力。

2.前呼后应式

“前呼后应式”课堂小结是相对于“巧设悬念式”课堂引入而设计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小结时必须释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释疑是点睛之笔,就像相声艺术中的抖包袱。如果只有系包袱,没有抖包袱,开课时所有的铺垫都等于废话。还用刚才“陈叔叔由重庆到成都出差”的例子作为结课,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刚上课时我们面对地图,只能找到陈叔叔从重庆到成都出差所行走的路线,而不知道他要走多少公里,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怎么测量了吗?

3.图表呈现式

在新授某一单元或某一方面的知识后,将知识归纳小结形成知识系统,以知识树、知识图形或知识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将概念、公式、定理以图表的形式概括起来,形象直观,呈现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例如,在教学枟相似三角形的识别——第二课时枠接近尾声时,引导学生回忆两课时的主要内容,说出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的方法,并填写下列表格(见表7.1)。

表7.1

4.揭示规律式

学生的思维是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的。但学生往往缺乏有序地迫近目标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结课时应指明规律,总结出思维顺序,促进学生有序思维的完善与发展。例如:教师利用一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简明扼要地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进一步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枟认识三角形枠时,利用课堂小结可以这样来梳理知识: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三角形)

②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三角形的定义、表示、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以及三角形的分类)

然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加以提问,学生逐一进行解答。这样,本堂课的知识结构在一问一答中就形成了。这是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5.延伸发展式

这是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在结课时,有意把课内知识引入到课外。或引入到课外的阅读上,或引入到动植物的研究上,或引入到自然、地理的研究上。通过这一延伸,架起知识和兴趣的桥梁,引导学生在课外发展兴趣,为他们日后成才或择业打下基础。例如:政治课在授完“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后,教师可设计这些问题进行小结:

(1)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你认为从人口资源角度上分析,我们应怎样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说出西部地区一个省的名称,并为该省大发展提出好的建议。

教师的课堂结课艺术方法不局限以上几种。如果教师能发挥自己的学识、智慧、口才、课堂机智,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结课艺术。

处理结课设计细节,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紧扣目标:结课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如果一堂课的结语非常精彩,但仔细回味似与这堂课无关,那么这个“精彩”就会变得苍白;②选好角度:要从整体到局部,努力通过广泛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手法,理清教学思路,以便抓住知识要素作为结课突破。达到“抓一点带全身”的目的;③简明扼要:结课不能烦琐,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再去把全课内容重讲一遍;④创造精彩:我们在广播里听长篇评书,一个章节结束后,总有这样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说书人总是把最吸引人的话题放在本回结束的时候,以便让人们想着下次继续收听。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借鉴的,教学知识都是连贯的,一堂课的结束,也是下一堂课的开始。结束时给学生提出新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课堂,预习新课,继续求知。

总之,一堂课上要处理的细节问题很多很多,比如:板书的配合、学生应急事件的处理、时间的把握等,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细心考虑,精心安排,在课堂随机生成中当机立断,做好反馈和调控。

4.揭示规律式

学生的思维是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的。但学生往往缺乏有序地迫近目标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结课时应指明规律,总结出思维顺序,促进学生有序思维的完善与发展。例如:教师利用一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简明扼要地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进一步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枟认识三角形枠时,利用课堂小结可以这样来梳理知识: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三角形)

②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三角形的定义、表示、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以及三角形的分类)

然后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加以提问,学生逐一进行解答。这样,本堂课的知识结构在一问一答中就形成了。这是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5.延伸发展式

这是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在结课时,有意把课内知识引入到课外。或引入到课外的阅读上,或引入到动植物的研究上,或引入到自然、地理的研究上。通过这一延伸,架起知识和兴趣的桥梁,引导学生在课外发展兴趣,为他们日后成才或择业打下基础。例如:政治课在授完“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后,教师可设计这些问题进行小结:

(1)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你认为从人口资源角度上分析,我们应怎样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说出西部地区一个省的名称,并为该省大发展提出好的建议。

教师的课堂结课艺术方法不局限以上几种。如果教师能发挥自己的学识、智慧、口才、课堂机智,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结课艺术。

处理结课设计细节,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紧扣目标:结课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如果一堂课的结语非常精彩,但仔细回味似与这堂课无关,那么这个“精彩”就会变得苍白;②选好角度:要从整体到局部,努力通过广泛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手法,理清教学思路,以便抓住知识要素作为结课突破。达到“抓一点带全身”的目的;③简明扼要:结课不能烦琐,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再去把全课内容重讲一遍;④创造精彩:我们在广播里听长篇评书,一个章节结束后,总有这样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说书人总是把最吸引人的话题放在本回结束的时候,以便让人们想着下次继续收听。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借鉴的,教学知识都是连贯的,一堂课的结束,也是下一堂课的开始。结束时给学生提出新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课堂,预习新课,继续求知。

总之,一堂课上要处理的细节问题很多很多,比如:板书的配合、学生应急事件的处理、时间的把握等,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细心考虑,精心安排,在课堂随机生成中当机立断,做好反馈和调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