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角湖畔诗潮涌,诗教甘霖壮新枝

三角湖畔诗潮涌,诗教甘霖壮新枝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角湖畔诗潮涌,诗教甘霖壮新枝——江汉大学打造“诗教工程”回望陈龄彬近日,读了江汉大学学生诗选集《行吟三角湖》,倍感兴奋,引发了笔者许多回忆。紧锣密鼓地拉开了“江大诗教工程”启动的序幕。

三角湖畔诗潮涌,诗教甘霖壮新枝——江汉大学打造“诗教工程”回望

陈龄彬(1)

近日,读了江汉大学学生诗选集《行吟三角湖》,倍感兴奋,引发了笔者许多回忆。这本选收了近百位作者、三百余篇诗词曲联赋作与诗论的诗集,是新江大紧密携手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共同打造“诗教工程”的初度结晶,也是校、会双方同心协力将中华诗文化甘霖洒向新江大校园历程的缩影。

诗教浪潮在新江大校园的涌起,机缘是新江大校长、诗人李进才与副校长、语言学教授周建民分别当选为武汉诗词楹联学会第四任会长和常务副会长,诗联学会挂靠新江大,江大成为学会的活动中心,形成校、会联体,相偕同进,优势互补促进诗教的格局,从而为江大诗教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更方便、更有效的条件。

自觉抓诗教 校、会创双赢

诗教,在高校是通过开展以中华诗词文化为中心的读、赏、诵、写、研活动,将中华诗魂、国魂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的人文素质教育工程。有没有自觉的诗教意识,是这项工程能不能有效启动、持久发展、取得实效的关键。新江大诗教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取得显效,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早在武汉诗联学会第三任领导团队即将届满,李进才同志被增补为学会主持日常工作(实际抓总)的执行会长后不久,他所作的题为《长江后浪推前浪,诗园春天更壮美》的工作报告,就敲响了“将中华诗词大步走进江大校园”的闹台锣鼓。紧接着,换届后的武汉诗联学会第四任会长的第一次会长办公会议,就由李进才校长提议、经会议决定:新增设一个抓诗教的工作机构。安排了两名副会长(均为中文系教师,其中一位曾任江大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和一位副秘书长(江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分管诗教工作。紧锣密鼓地拉开了“江大诗教工程”启动的序幕。

正是在自觉的诗教意识支配下,经过五年不懈努力,江大与学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双赢成果:江汉大学通过打造“诗教工程”,人文素质教育丰富了内涵,扩宽了道路,不断深化。武汉诗联学会则通过江大的“诗教工程”,培养出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中华诗词创作队伍中的青年生力军,解脱了较长时间困扰武汉地区诗词创作队伍后继乏人的困局。

回望江大“诗教工程”的成功开展,取得显著成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培育亲和力 大力树标杆

没有受教者对中华诗文化的亲和、钟情,不可能形成机缘巧合的有效教化。强行施教,要么劳而无功,要么事倍功半。江大诗教之所以能见显效,首先是做了大量培育青年学子对中华诗词亲和力的工作:①凡在江大校内举办大型诗会,都会组织学生参与吟诵、表演文艺节目;凡省、市有关部门举办诗词诵读活动、各种诗词赛事,都会积极组织学生精心排练节目参加表演,不断拉近青年学子与中华诗文化的距离。②从各方面大力扶持学生诗文化社团,逐步引导、增强他们对中华诗文化的青睐。③江大校、院两级主办的《江汉大学学报》等多种报刊特辟诗词专栏,选法学生的诗词佳作,学会会刊《武汉诗词》敞开大门择优选刊学生习作,以激发学生诗词作者浓厚的写作兴趣,提升他们在写好诗词作品上能有所作为的自信力。④经常邀请校内外的诗词专家、学者来校面向学生开讲座,以帮助他们增长诗词知识、开阔诗文化视野,更深切地感受中华诗文化的魅力,引发他们在诗词的赏、写、研方面登堂入室的欲求。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江大学生中有五千人次参加了上述诗教活动。

为了更有效地打造“诗教工程”,江大校领导十分重视抓典型、树标杆,以发挥其引领作用。

江大中文系原有一个由学生发起、组成于1998年的海天涯诗社。其成员原初都钟情于新诗的读、赏、写。在上述“培育亲和力”的诗教活动影响下,该社大多数成员逐渐转向对诗词的热爱。校、会也着意为诗社在创作、办刊上予以指导,使其成长更快,前进步伐更坚实。《行吟三角湖》诗集中,诗词曲联赋及诗论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是该诗社的成员。这个诗社也成为武汉诗词楹联学会破例将其吸收为学生团体会员的诗社。在它华丽转身的影响下,校内其他学生文学社团的部分成员也渐渐开始习作诗词,其中一部分人的作品也被选入了《行吟三角湖》诗集。

在树标杆上,有两个典型个例。一个是2004级中文系学生戚兆磊。他酷爱诗词,在读期间便独立完成了一本题名为《逝水浮萍》的诗词作品集。因家庭困难,出版经费筹措不齐,又寻将毕业,很是无奈。李进才校长闻知此事并查实后,迅即从校长基金中拨出七千元,帮他顺利出版了这本诗集。毕业前,这本诗集在省、市两级的大学生学术实践成果评选中,分别获得两个一等奖。江大校领导曾在多种会议上表彰了他。另一个典型个例,是2007级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苏良雄。他最初喜爱新诗。在江大诗教活动感染下,对中华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努力学习诗词知识,刻苦读、写诗词。在众多前辈师长指导下,他进步很快,并热心组织同学参与诗教活动。他不仅被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增选为理事,还被学会会刊《武汉诗词》编辑部破格吸收为编辑,担任了《行吟三角湖》诗集副主编和校、会合著的《诗词曲联写作教程》的部分校对工作。这样的标杆,其人其事在学生中不胫而走,影响广泛,成为学校开展诗教活动的重要助力。

2. 组织编著教材 纳入教学体系

当诗教活动逐渐铺开,初见成效时,江大校领导已经在思考,怎样将主要在课余、在“第二课堂”开展的诗教活动,正式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设置规范化的课程教学,使一部分学生通过公选课接受系统的诗词专业知识学习,以期培养骨干人才,使“诗教工程”不断提升含金量。为了开设诗词公选课,2008年春季新学期一开始就提出了编著诗词写作教材的课题。这一任务得到了学会全体会长的热烈响应。

为保证这本《诗词曲联写作教程》的质量:既有科学性、系统性,又有实践的指导性、可运作性和通用性(可供中学文化程度的人自学)。学会组织了几位既有多年高校教学经验,又有长期从事诗词曲联写作体会的专家、教授分章执笔编撰。

由于笔者是“近体诗”一章的执笔人,因此在这一部分初稿完成后,2008年秋季江大首期开设的诗词公选课,由笔者执教。这门课正式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选修学生经考试合格后给予学分。由于课前向学生发了教材,教学内容较适合选修同学的需要,来听课的学生逐渐增加:第一次课30余人,第二次课约50人,第三次课达到近70人。由于有一定教学效果(《行吟三角湖》诗集中有部分诗作就是这个班学生经指导修改后的习作),学校接着又连续三学期分别开设了基础班、提高班两门诗词课程。四学期累计选修学生约200人。《行吟三角湖》诗集中选收作品较多较好的在读生作者,多位选修首期课程后又进入提高班学习的学生。

诗词公选课的开设时间还不长,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需待改进之处。这门课该如何教才能收效更大,则更是有待探讨,并逐步完善的课题。

3. 发挥“主体”作用 交互促进诗教

在现代教育中,师长是施教主导,学生是学习主体。诗教亦然。但是施教一方,往往容易忽略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江大诗教工作活跃,生机勃勃,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重视学生在诗教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这方面,江大海天涯诗社表现得相当出色。

近五年来,他们不仅积极主动与其他高校的二十余个学生诗文化社团有交往,与华中科技大学瑜珈诗社的青年诗友、武汉大学春英诗社、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海天文学社等学生社团更是建立了稳固的经常性联系。它长时间里一直坚持向这些兄弟诗社寄送刊有江大学生诗作的《江汉大学报》、《学语文报》、《延安精神研究》以及他们自己编辑的《海天涯诗刊》等书刊。同时,它也收到对方相应的回馈。从而在武汉地区建立起一个由高校学生诗友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着武汉地区高校诗教事业。这里有两个事例,可窥一斑。

一个是为迎接这次全国诗教会议在江大召开,《武汉诗词》策划在2010年的第二期、第三期各辟一个《诗教园地》栏目,共刊载六十余位青年诗友的诗作,这些稿件几乎全是海天涯诗社组织来的。

另一个是海天涯诗社成员在与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诗友交流中获悉:华中科技大学诗词创作课采用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游学”(校外采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极佳。便迅即反映给本校诗词公选课教师,教学立即得以改进——组织“游学”,同样深受学生欢迎,效果甚佳。

本文仅是笔者在工作中所见所闻的江大诗教活动的点滴片段汇集,绝非全貌。

看过去,江汉大学打造“诗教工程”成绩斐然;瞻未来,改进、突破、创新的空间仍很大,要把诗教工作做得更好,任重道远。

【注释】

(1)陈龄彬,男,江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退休副教授,曾任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现任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武汉诗词》副主编,执教武汉地区多个老年大学诗词班。是《诗词曲联写作教程》的执行主编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