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美学风貌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美学风貌

时间:2022-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美学风貌第六章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美学风貌美,是文学艺术的终极指归,但处于不同文化境遇、怀揣不同追求的个体及作家群体,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却各不相同。在他们的创作中,合乎救亡图存的目的性与合乎传统道德的“善”,是其美学上的主要指归。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美学风貌

第六章 五四作家人格与五四文学的美学风貌

美,是文学艺术的终极指归,但处于不同文化境遇、怀揣不同追求的个体及作家群体,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却各不相同。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善”在其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又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1)朱熹就是从“善”的视角来注解“思无邪”的:“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2)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长大,以“三不朽”为人格基点,特别讲究“立德”,因而胸怀救亡图存大业的五四作家,其美学追求尽管受到欧风美雨的浸染,打上了外来美学的烙印,但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形态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以善为美就是其基本形态,也是对其他形态起先导与引领作用的形态。在他们的创作中,合乎救亡图存的目的性与合乎传统道德的“善”,是其美学上的主要指归。他们的“以真为美”,也主要是为了达成其“善”的目标。他们作品中的悲剧美以及感伤的抒情意味在总体上都是在“善”的大框架里实现的,与西方文学有关美学原理既有一定的关联,更有质的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