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作为原文字的科学

作为原文字的科学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原文字的科学以同一性逻辑和阅读上帝语言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在理性-非理性、科学-非科学、真理-谬误之间建立起了严格的等级结构,仿佛科学掌握了所有自然的秘密,是一国之王,可以俯视、操控芸芸众生。德里达认为,文字无论在其基本义还是在其隐喻义上,都首先是一种符号,与声音无二。因此,按照德里达对声音中心主义的解构思路,好的文字也首先是一种原文字。

作为原文字的科学

同一性逻辑和阅读上帝语言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在理性-非理性、科学-非科学、真理-谬误之间建立起了严格的等级结构,仿佛科学掌握了所有自然的秘密,是一国之王,可以俯视、操控芸芸众生。但是,科学的实际进程打破了这一神话。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揭示了结构的开放性、系统的不完备性,当代复杂性科学体现出非决定性、非确定性、非线性、开放性特征,科学从自身内部改变了符合真理论和严格决定论的形象。德里达没有直接从科学成就出发,而是从本体角度探讨了所谓在场之真理的不可能性。在《几何学的起源引论》和《声音与现象》中,德里达集中精力批判了胡塞尔符号划分中暗含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声音中心主义,揭露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声音中心主义将语言符号隶属于真理的秘密。

德里达认为,文字无论在其基本义还是在其隐喻义上,都首先是一种符号,与声音无二。在胡塞尔的《几何学的起源》这篇论文中,“文字问题已被提到这样的地位上,在它与意识、在场、科学、历史科学史、起源的消失或延迟等等的关系中,它与‘延缓’(différer)的不可还原的结构密切相关”[62]。因此,按照德里达对声音中心主义的解构思路,好的文字也首先是一种原文字。一切语言现象(无论是声音还是文字)再现真理、意义的先决条件,意义作为在者呈现的先决条件是差异得以产生的差异性关系运作。在《声音与现象》中,它曾被叫作延异、印迹;在《论文字学》里,它还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原文字”(archiécriture),因为在历史对文字的压抑活动中,文字因其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而更能代表最难以消除的差异。“由于文字并非言语的‘图画’或‘记号’,它既外在于言语又内在于言语,而这种言语本质上已经成了文字”[63],因此,文字已经不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中的声音的替补,而成了意义得以产生的原文字。德里达说:“痕迹是虚无,它不是在者(étant),它超越了‘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且时常使这一问题成为可能。”[64]对确定性的理解必须在在场的基础上进行,而在场本身只有通过印迹、延异才能得到理解。因此,科学知识作为关于“……是什么”的体系,也只有在空间差异、时间延迟的双重运动中才能得到理解。由于间隔、痕迹、延异、原文字,对于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的传统对象来说,在同一时间中不同的人便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中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没有暂停于此的、自足自在的意义。在某个差异系统中形成的意义,一旦被放到另一个参照系统中,其意义便会发生改变,意义的确定总是由另一个意义的印迹来给定的,由此组成一个意义的网络,所有假定的意义便没有完全的内在性,总是受到其他意义的影响。

科学主义者所理解的科学通过语言的科学性来保证其确定性,但“语言学的科学性事实上取决于语言学领域的许多严格限制,取决于它是由内在必然性支配的系统,取决于它以某种方式封闭着的结构”[65]。在数学领域里,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表明任何系统内部都不是完备的,所有数学或逻辑结构内部都存在不可证明的盲点,因此,任何结构都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随便举几个例子:哥德尔定理复杂性版本——存在具有高复杂的、不能由计算机程序生成的数;计算机程序版本——存在一个计算机程序非P,如果P是一个正确的程序,那么当应用于P时,非P产生将一个被P遗漏的真理;掷骰子版本——存在一个不可计算数A,它的二进制数对应于无穷多个能行随机的算术事实。尽管哥德尔自己是一个确定论者,但德里达高度赞扬他的不完备性定理所蕴涵的结构非稳定性、不确定性思想。在这个意义上,罗特尼斯基称德里达与哥德尔的关系就像波尔与爱因斯坦的关系。[66]在科学领域里,普利高津等科学家提出的复杂性科学也表明,任何系统都不是封闭的。

对在场的追求使人不惜把结构封闭起来,这与当前的科学发展不相适应。德里达说:“表现主义(représentatixiste)的文字概念将问题简单化。”[67]如果文字只是声音的“形象表达”,而声音内在于在场,如果坏的文字破坏了在场,而好的文字内在于在场,我们可以把文字、坏的文字从系统的内在性中排除出去。但是前面已经说了,在再现中,声音、好的文字并没有特权,差异性关系、差异化运作是所有符号可能性的条件,印迹的差异性再现已在等级结构的区分之前。文字(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而是所有差异性关系的运作)并不是“与内部系统无关”[68],而是已经居于内在性中。因此,科学不得不首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其局限源于追求在场之真理的强烈信念,追求用“……是什么”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我们必须理解科学的这种无能,这种无能也是哲学的无能,是认识的终结。……关于痕迹、延异或延迟的思想,在达到这些界限并且不断重复这些界限之后,必须超越认识的领域。”[69]科学不得不用“……是什么”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但这仅仅是权宜之计,实际进程中的科学不能决断地将自身称为好文字而将其他知识贬为坏文字,它本身就是不断抹去自身的原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