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哲学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哲学背景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哲学背景法兰克福学派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紧密相联。其中哈贝马斯是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法兰克福学派科学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理论上的分歧使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间的合作出现危机,特别是导致了哈贝马斯和施密特之间关系的恶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哲学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紧密相联。该研究所创立于1923年,创始人有费列克斯·威尔(Felix Weil)、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rimer)和弗里德里希·波洛克(Friedrich Pollock),当时创立研究所的资金由威尔的父亲赫尔曼·威尔提供。研究所隶属于法兰克福大学,其创立的初衷是独立于一切政党、政治之外,在总体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框架下,研究革命、党组织和摆脱苦难等迫切的社会问题

法兰克福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并不是三位创立者中的任何一位,因为根据当时法兰克福大学的规定,所长必须具有法兰克福大学教授的资历,而三位创立者不满足这一条件。后经磋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由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卡尔·格伦堡(Carl Grunberg)担任。

1924年6月正式开放之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先后经历了前法兰克福学派时期、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时期(包括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时期、40年代的美国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的西德—美国时期)和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时期(60年代末开始)三个阶段。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哲学思想主要形成于后两个时期,在前法兰克福学派时期,研究所的工作主要由格伦堡主持,研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发展史,霍克海默的思想并不占指导地位。

从1930年霍克海默担任所长开始,研究所创建了《社会研究杂志》,并开始转向社会哲学研究,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真正地出现在世界哲学的舞台上。在这一时期,除了霍克海默和波洛克之外,一大批有才干的研究者进入研究所,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如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这一时期,研究所在科学哲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批判科学主义的社会思潮,在这一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也逐渐确立并形成了其自身的科学哲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体现在发表于《社会研究杂志》上的一系列文章和一些成员的代表作上,其中文章如《传统和批判的理论》(霍克海默)、《对形而上学的最新攻击》(霍克海默)、《哲学和批判的理论》(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代表性的著作如《启蒙的辩证法》(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理性与革命》(马尔库塞)、《理性之蚀》(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霍克海默)、《爱欲与文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等。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随着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退出,出现了新一代的学派代表人物,如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奥斯卡·内格特(Oskar Negt)等。其中哈贝马斯是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法兰克福学派科学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继承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人本主义立场,从这个角度出发审视和理解科学技术,并将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与社会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和文化问题等紧密联系,从而为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能的发展路线,为人们审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其科学哲学思想散见于《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认识与兴趣》《理论与实践》《交往行动理论》等著作中。

相比于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成果丰硕,但是,由于在理论和政治立场上相左,第二代缺乏一致的理论纲领。如施密特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正统观点,主张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的发达工业社会中仍然具有效用;但是哈贝马斯却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力图修正批判理论,主张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代替批判理论与政治经济学的结合,以此寻求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出路,从而背离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理论上的立场和观点。这些分歧反映在施密特的《论批判理论的思想》《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与社会进化》等著作之中。理论上的分歧使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间的合作出现危机,特别是导致了哈贝马斯和施密特之间关系的恶化。哈贝马斯于1971年退出了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其所长职位由施密特在1972年开始接任。此后,哈贝马斯更多地以个人身份活跃于国际学术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