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学写作状况与过程

文学写作状况与过程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学写作状况与过程第三节 文学写作状况与过程一、文学写作状况文学写作的具体状况十分复杂。具体的文学写作状况其实是远为复杂的,这与各种文化类型文本的多元互渗相一致。从时间流程的角度说,文学写作过程可大致划分为储备、发生、构思、成文四个阶段。储备是文学写作过程的起点,指作家亲历的、观察的生活体验以及更广泛文化修养的累积。

文学写作状况与过程

第三节 文学写作状况与过程

一、文学写作状况

文学写作的具体状况十分复杂。大致说来,在写作过程中,高雅文化文本突出个性化创造,大众文化文本突出流行时尚的精心打造,民间文化文本则突出普通民众基于传统的自发通俗趣味的抒写。

(1)高雅文化创作。高雅文化文本的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创作行为。这是高雅文化作家顽强坚守的创作主旨。例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短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总共21个字,可说是简单到了极点。“在土里”这个语词在诗中连续出现3次,不避重复嫌疑,包含着诗人的一番苦心:以此传达出中国农民与土地的生死相依的命运。更能体现诗人匠心的还在于,诗中三个排比句正如电影中的一组蒙太奇镜头,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空间的并列,也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承续。倘是前者,父亲作为家中的壮劳力,正在地里拼命劳动,养家糊口,所以他不能照顾在泥里滚爬的孩子,更无暇顾及葬在土里的父亲。倘是后者,这一组镜头所揭示的无情事实是: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该“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老力衰,榨尽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埋葬”了,真是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终古如斯。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臧克家短诗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创作个性,是公认的一篇反映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杰作。

(2)大众文化制作。大众文化文本的写作,是一种商业化的制作行为。大众文化制作者(们)擅长精心打造流行文学时尚。1963年,琼瑶的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窗外》发表。这部以作者本人同国文教师的“师生恋”为题材的作品在我国台湾一炮打响,从此她的作品一直居于华文畅销书前列,至今不衰。1982年,《海峡》杂志连载了琼瑶的长篇小说《我是一片云》。以此为标志,琼瑶的作品正式传入中国大陆,并引发轰动,每部单行本的发行量均以十万计,改编而成的影视剧更是声势浩大。从文学制作的角度说,琼瑶的小说固然包含着痛楚和哀愁,但却总是摒弃丑陋与邪恶,以制造超现实的浪漫“爱情神话”为能事。其小说情节百转千回,常常出现三角、四角甚至五角的恋爱关系;人物类型化、情节公式化,往往是俊男配美女,添上误会、激情、痛苦,最后再加上一个封闭式的结局。琼瑶小说已成为一个对少女阅读群体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的“品牌”。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的热播,又带动了新一轮的“琼瑶热”。

(3)民间文化传承。民间文化文本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传统性特点,即它的艺术手法和格式长期以来相对稳定、代代袭用。例如,民间文学的韵文作品大量使用比兴手法,这些比兴多是在坚实生活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其中,有不少兴句口耳相传,为普通民众所喜爱,争相袭用,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歌谣起句:像“太阳出来暖洋洋”、“天上星,亮晶晶”、“月儿弯弯照九州”、“花喜鹊,尾巴翘”等。民间文学写作“万变不离其宗”,它只能在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生渐变。如果脱离了稳固的艺术传统,民间文学作品就不可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传统性或传承性是鉴别民间文学写作的重要标尺。

(4)文学写作中的借鉴。以上的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写作只有相对的区分,而无绝对的界限。大众文化写作也常向高雅文化文本汲取营养。

张恨水一生作品110部左右,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广受市民读者欢迎。他写作上的成功并不全凭商业炒作,其名著《金粉世家》的文字就饶有骚人墨客的雅兴。这部小说两次写到夜空,头一次是深闺怨妇冷清秋于窗前观月,想到嫦娥吃了灵药飞上广寒宫的神话,对古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提出质疑,认为“像后羿那种武夫,嫦娥那种美丽的女子,绝对不会成一对儿,散了倒也干净”。其后又反复联想历史上的爱情诗,归结到“人生几见月当头?”为自己空有满腹诗书而望月堕泪。第二次是写金铨死后,金太太仰视满空星斗以及箭一般坠落的流星。她想到以宇宙之大,地球不过是一粒豆子,一个家庭的兴衰更是“渺乎其小的一件事”;“于今由几颗星星上一想,倒反觉得四大皆空,并不足介意了”。这种语言融合了古诗意境、科学知识和佛门哲理,可谓俗中见雅。

而高雅文化写作向民间文化文本学习,同样屡见不鲜。《红楼梦》,作为文人创作的结晶,就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文学元素。曹雪芹不仅在构想“木石姻缘”和太虚幻境时,深受民间神话的启示。他还在写作中吸纳了许多民间谣谚的成分,如第四回葫芦僧对贾雨村所说的“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是曹雪芹受民间谣谚影响而进行创作的一个典型例子。小说从这里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特殊关系。于是才有贾雨村轻易放过薛蟠,全书情节得以展开。又如,当故事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个丫环(小红)的一句歇后语就道出贾家由盛而衰的必然历史命运:“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具体的文学写作状况其实是远为复杂的,这与各种文化类型文本的多元互渗相一致。

二、文学写作过程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具体的写作过程——包括作者写作和出版机构的出版。本书只讨论作者的写作过程。从时间流程的角度说,文学写作过程可大致划分为储备、发生、构思、成文四个阶段。

(1)储备。储备是文学写作过程的起点,指作家亲历的、观察的生活体验以及更广泛文化修养的累积。《红楼梦》里秦可卿的房间门口挂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两句话,可说是对写作与作者生活体验关系的极佳概括。一个作家只有酸甜苦辣都品尝到,痛苦和欢乐都经历过,才谈得上真正的写作。曹雪芹若不是亲历了从“诗礼簪缨之族”的繁华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断然不能把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变迁描写得那样生动逼真;蒲松龄若非一生潦倒、屡试不中,就不能把封建科场的弊端抨击得那样痛快深刻;如果高尔基自己没有当过流浪汉,他也很难将流落街头的生活描绘得那样栩栩如生。

广义文化修养的累积对于作家的写作活动同样重要。正如当代作家王蒙指出的:“作家不一定是学者,诚然。但是……大作家都称得上是学者。高尔基如果只会洗碗碟和做面包,毕竟也算不得高尔基,他在他的‘大学’里读了比一般大学生更多的书。如果清代也有学士、硕士、博士这些名堂,曹雪芹当能在好几个领域(如韵学、中医药学、园林建筑学、烹调学……)通过论文答辩而获得学位的吧?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大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巴金、曹禺、冰心……有哪一位不是文通古今、学贯中西的呢?”由此,王蒙对中国当代作家的非学者化倾向表示了忧虑。

文学写作过程的高起点展开,有赖于作家各方面的丰厚储备。

(2)发生。如果说储备构成文学写作的初始和准备阶段,发生则是指作家产生现实的写作冲动,即将某种丰沛酣畅的主体情思表达出来的冲动。这就是说,单靠丰富的材料、经验的积累,并不能马上写出作品来,所谓“凭空何处造情文,还使灵光助几分”。俄国大诗人普希金曾在抒情诗《秋》里这样描述这种“灵光”,即写作冲动的触发:“诗兴油然而生:/抒情的波涛冲击着我的心灵,/心灵颤动着,呼唤着,如在梦乡寻觅”。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长篇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就缘于一次作者站在霞尼古勒山上突然萌生的写作冲动。1880年春,二十四岁的罗曼·罗兰有一次登上罗马郊外的小山——霞尼古勒山。他仰观满天彩霞,俯瞰夕阳照耀的罗马城,忽然心有所动:“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生命,自由的、赤裸裸的生命。这是一道闪光。”一霎时,仿佛瞥见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从地平线“站立着涌现出来”,“就在这儿,《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始被孕育了”。

中国诗人郭沫若自述在五四时代创作新诗时说,有时写作冲动的突然来袭竟使他差不多发狂了:“《地球,我的母亲》是民国八年学校刚好放了年假的时候做的。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驮’(日本木屐)脱了,赤着脚度来度去,时而又率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他的皮肤,受她的拥抱。——这在现在看来,觉得有点发狂,然而当时却着实是感受着迫切。”

写作冲动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精灵,在作家创作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触发作用。所以雪莱才会在《为诗辩护》中指出:“诗不像推理那种凭意志决定而发挥的力量,人不能说:‘我要作诗。’即使是最伟大的诗人也不能说这类话。”

(3)构思。构思指作家在生活体验、文化素养储备和写作冲动发生的基础上,对酣畅淋漓的主体情思加以组织,使之成为有机的艺术形象系统的过程。这是文学写作的第三阶段,它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就拿余光中的《乡愁》来说:“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呵/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构思十分巧妙。乡愁,本是人们所普遍体验过的情感意绪,但却往往是心中所有、笔底所无。诗人则从广阔时空中提取了四个典型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在意象组合方面,《乡愁》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等语序词加以贯穿,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深情。如果说邮票、船票和坟墓,还仅限于诗人个体悲欢的倾诉,那么到了“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则将个人愁思与巨大的国族之恋相汇合。这首诗在写作上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诗人构想出一个近乎完美的表达海外赤子乡恋祖国之情的意象体系。

(4)成文。成文是文学写作的最后阶段,指作家将自己内心构想出的艺术形象系统变成完整的文本的过程,包括通常所说的修改、润饰等。美国作家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另一代表作《老人与海》的手稿竟朗读了二百遍才付印。作家改稿也常见这样的情形:作品已经送出去了,作家又要回来加以修正。欧阳修曾替韩琦写了篇《昼锦堂记》,派人骑马送去之后,若有所思,又急速派人追回原稿。其实,欧阳修只添了两个文言虚字“而”:原先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后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改动虽不大,但意思多了一个转折,音调读来也更加抑扬顿挫。

文学史上许多精品的成文定稿,都经历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光阴。孔尚任的《桃花扇》,三易其稿,历时十五年;曹雪芹的《红楼梦》,增删五次,披阅十载;哥德的《浮士德》几乎耗尽作者毕生精力,逝世前一年哥德还在补写修改第五幕。这些作家何以对作品的最终成文如此重视呢?“不畏先生嗔,但畏后生笑”,欧阳修的这句话,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总之,大致经过储备、发生、构思和成文四个阶段,使读者心醉神迷的文学作品就宣告诞生了。当然,对于现代文学写作来说,作家写作的原稿还要经过出版机构的审定、编辑、印刷并进入市场流通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