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佝偻病维生素d的补充方法

佝偻病维生素d的补充方法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热门考点1.测量皮下脂肪厚度的部位为锁中线平脐处,皮下脂肪消减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婴儿食物含蛋白质多,食物热力作用占总能量的7%~8%,年长儿则约为5%。儿童食物中应有50%以上的优质蛋白质。初乳含脂肪较少而蛋白质较多,过渡乳脂肪含量逐渐增加而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成熟乳中脂肪含量最高。一般产后6个月乳母泌乳量与乳汁的营养成分逐渐下降。

本节热门考点

1.测量皮下脂肪厚度的部位为锁中线平脐处,皮下脂肪消减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2.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并发症为:营养性贫血、多种维生素的缺乏、微量元素缺乏、各种感染和自发性血糖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表现: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枕秃。无明显骨骼改变,X线大致正常)、激期(骨骼改变: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肋膈沟、鸡胸或漏斗胸、腕踝畸形和O形腿或X形腿)、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4.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最可靠的诊断标准为血清25-(OH)D3水平的测定。

5.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临床表现:①惊厥;②手足抽搐:幼儿和儿童期的典型表现;③喉痉挛;④隐性体征、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一、儿童营养基础

(一)能量代谢

儿童总能量消耗量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的热力作用、活动所需、生长所需和排泄的消耗五个方面。

1.基础代谢 小儿基础代谢所需热能,在婴儿约为55kcal(230kJ)/(kg·d),7岁时为44kcal(184kJ)/(kg·d),12岁时每日约需30kcal(125kJ)/(kg·d),成年时为25kcal(104.6kJ)~30kcal(125.5kJ)/(kg·d)。

2.食物的热力作用 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热力作用。食物的热力作用与食物成分有关。蛋白质的热力作用最高。婴儿食物含蛋白质多,食物热力作用占总能量的7%~8%,年长儿则约为5%。

3.活动所需 儿童活动所需能量与身体大小、活动强度、活动持续时间、活动类型有关。故活动所需能量波动较大,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4.生长所需 组织生长合成消耗能量为儿童特有,生长所需能量与儿童生长的速度成正比,即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5.排泄消耗 正常情况下,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损失约占总能量的10%,腹泻时增加以上五部分能量的总和就是儿童能量的需要量。一般认为基础代谢占能量的50%,排泄消耗占能量的10%,生长和运动所需能量占32%~35%,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占7%~8%。婴儿能量平均需要量为950kcal(3974.8kJ)/(kg·d),1岁后以每日计算。

(二)营养素的需要(宏量与微量营养素)

1.糖类为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在婴儿膳食中,糖类所产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

2.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占婴儿总能量的45%(35%~50%),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占总能量比例下降,年长儿为25%~30%。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应占脂肪所提供的能量1%~3%。

3.蛋白质。对婴儿来说,组氨酸为必需氨基酸早产儿胱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牛磺酸可能也是必需的。4~6月龄婴儿在乳量充足的情况下不必增加其他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8%~15%。一岁内婴儿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RNI为1.5~3g/(kg·d)。儿童食物中应有50%以上的优质蛋白质。

4.微量营养素。①矿物质: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的称为常量元素。其中含量>5g的有钙、磷、镁、钠、氯、钾、硫等7种;某些元素体内含量少,需通过食物摄入,有一定生理功能的为微量元素。其中有必需微量元素(碘、锌、硒、铜、钼、铬、钴、铁8种),其中铁、碘、锌为容易缺乏的微量营养素、可能必需元素(锰、硅、硼、矾、镍5种)、有潜在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人体必需功能的元素(氟、镉、汞、砷、铝、锂、锡7种)。②维生素:多数维生素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故必须由食物中得到供给。对儿童来说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Bl是容易缺乏的维生素。

5.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树胶、海藻多糖等。年长儿、青少年膳食纤维的适宜摄入量为20~35g,婴幼儿可从谷类、新鲜蔬菜、水果中获得一定量膳食纤维。

(三)水的需要

水主要由饮用水和食物中获得;组织代谢和食物在体内氧化过程也可产生一部分水(100kca1约可产生12g水)。儿童全身含水量较成年人多,如新生儿全身含水量约占体重的78%;1岁时65%,成年人占体重的60%~65%。一健康婴儿每日消耗体液10%~15%,成年人2%~4%。体内水的分布也因年龄而异。儿童水的需要量与能量摄入、食物种类、肾功能成熟度、年龄等因素有关。婴儿新陈代谢旺盛,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多,为150ml/(kg·d),以后每3岁减少约25m1/(kg·d)。

二、婴儿喂养

(一)母乳喂养

1.人乳的特点 人乳具有营养丰富、容易被婴儿消化吸收、含有多种免疫成分等特点,母乳喂养还有经济、方便、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心理健康的优点,对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作用。

2.人乳的成分变化 初乳为孕后期与分娩4~5d乳汁;5~14d为过渡乳;14d以后的乳汁为成熟乳。初乳含脂肪较少而蛋白质较多,过渡乳脂肪含量逐渐增加而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成熟乳中脂肪含量最高。

3.乳量 正常乳母平均每天泌乳量随时间而逐渐增加,成熟乳量可达700~1000ml。一般产后6个月乳母泌乳量与乳汁的营养成分逐渐下降。

4.哺乳要点

(1)产前准备:保证孕母合理营养,孕期体重增加适当(12~14kg),母体可储存足够脂肪,供哺乳能量的消耗。

(2)乳头保健:孕母在妊娠后期每日用清水擦洗乳头;乳头内陷者,用两手拇指从不同的角度按捺乳头两侧并向周围牵拉,每日数次;哺乳后可挤出少许乳汁均匀地涂在乳头上。这些方法可防止因出现乳头皲裂及内陷而中止哺乳。

(3)刺激促乳素分泌:吸吮对乳头的刺激可反射性地促进泌乳。0~2月龄的婴儿每日喂哺6~7次以上,3~4月龄者6次左右。有力的吸吮是促进乳汁分泌的重要因素,使促乳素在血中维持较高的浓度。应尽早开奶(产后15min至2h内)。

(4)促进乳房分泌:吸乳前让母亲先湿热敷乳房,促进乳房循环流量。2~3min后,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促进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两侧乳房应先后交替进行哺乳。若一侧乳房奶量已能满足婴儿需要,则可每次轮流哺喂一侧乳房,并将另一侧的乳汁用吸奶器吸出。每次哺乳应让乳汁排空。

(5)正确的喂哺技巧:除分娩后最初几天,乳母可采取半卧位哺喂外,一般宜采用坐位,哺乳一侧的脚稍搁高,抱婴儿斜坐位,其头、肩枕于哺乳侧的臂弯,用另一手的示指、中指轻夹乳晕两旁,手掌托住乳房,使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及乳头且能自由地用鼻呼吸。每次哺乳应尽量让婴儿吸奶到满足为止,但不宜超过15~20min。

(6)乳母心情愉快:泌乳受情绪的影响很大,心情压抑可以刺激肾上腺素分泌,使乳腺血流量减少,阻碍营养物质和有关激素进入乳房,从而使乳汁分泌减少。

(二)人工喂养

4~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用配方奶或其他兽乳等喂哺婴儿,称为人工喂养。牛乳是常用的代用品。

1.奶方的配制 ①加热;②加糖:一般每100ml牛奶中可加蔗糖5~8g;③加水:稀释奶仅用于新生儿,生后不满2周者可采用2∶1奶(即2份牛奶加1份水),以后逐渐过渡到3∶1或4∶1奶;满月后即可用全奶。

2.奶量的计算 按乳儿每天所需的总能量和总液量来计算奶量。

3.正确的喂哺技巧 包括正确的喂哺姿势、唤起婴儿的最佳进奶状态。人工喂养喂哺婴儿应特别注意选用适宜的奶嘴和奶瓶、奶液的温度、喂哺时奶瓶的位置。

(三)过渡期食物(辅食)添加

对于>4月龄的乳儿,应添加辅助食品。

1.添加辅助食品的目的 ①补充乳类营养的不足;②改变婴儿食物的质量,以满足其生理需要并为断乳做好准备;③逐步培养婴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2.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 从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粗到细、由一种到多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

3.添加辅助食品的顺序 表19-2。

表19-2 添加辅助食品的顺序

(续 表)

注:断母乳后每天仍应给予0.25~0.5kg牛奶或豆浆

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一)病因

1.摄入不足 喂养不当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2.消化吸收不良

3.需要量增加

(二)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患儿主要表现为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肤干燥、苍白、皮肤逐渐失去弹性、额部出现皱纹如老人状、肌张力逐渐降低、肌肉松弛、肌肉萎缩呈“皮包骨”时、四肢可有挛缩。皮下脂肪层消耗的顺序首先是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病情加重,身高亦低于正常。轻度营养不良,精神状态正常,但重度可有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合并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时,可有凹陷性浮肿、皮肤发亮,严重时可破溃、感染形成慢性溃疡。重度营养不良可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三)并发症

1.常见的并发症 有营养性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为常见。

2.营养不良可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 尤以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常见。

3.营养不良可并发自发性低血糖 患儿可突然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无抽搐,若不及时诊治可致死亡

(四)诊断

根据小儿年龄及喂养史,有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营养素缺乏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5岁以下营养不良的体格测量指标的分型和分度如下。

1.体重低下 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

2.生长迟缓 其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

3.消瘦 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

符合一项即可进行营养不良的诊断。

(五)治疗

营养不良的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祛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功能。

1.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包括腹泻时的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肾衰竭、自发性低血糖、继发感染及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眼部损害等。有真菌感染的患儿,要及时进行抗真菌治疗及其他处理。

2.祛除病因 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

3.调整饮食

(1)轻度营养不良可从每日250~330kJ/kg(60~80kcal/kg)开始;中、重度可从每日165~230kJ/kg(40~55kcal/kg)开始,逐步少量增加;若消化吸收能力较好,可逐渐加到每日500~727kJ/kg(120~170kcal/kg),并按实际体重计算热能需要。

(2)母乳喂养儿可按需哺喂;人工喂养儿从给予稀释奶开始,适应后逐渐增加奶量和浓度。除乳制品外,可给予蛋类、肝泥、肉末、鱼粉等高蛋白食物,必要时也可添加酪蛋白水解物、氨基酸混合液或要素饮食。

4.促进消化

(1)药物:可给予B族维生素和胃蛋白酶、胰酶等以助消化。蛋白质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并能增加食欲。对食欲差的患儿可给予胰岛素注射,降低血糖,增加饥饿感以提高食欲。锌制剂可提高味觉敏感度,有增加食欲的作用,每日可口服元素锌0.5~1mg/kg。

(2)中医治疗:中药参苓白术散能调整脾胃功能、改善食欲;针灸、推拿、抚触、捏脊等也有一定疗效。

5.其他 病情严重、伴明显低蛋白血症或严重贫血者,可考虑成分输血。静脉滴注高能量脂肪乳剂、多种氨基酸、葡萄糖等也可酌情选用。

四、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一)病因

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

2.日照不足。

3.生长速度快。

4.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

5.疾病影响。

6.药物影响。

根本原因是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

(二)临床表现

多见于婴幼儿,特别3月龄以下的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

1.初期(早期) 多见6月龄以内,特别是3月龄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此期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2.活动期(激期) 出现PTH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6月龄以内婴儿的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较软,颅骨薄,检查者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6月龄以后,颅骨软化消失,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月龄时,变成“方盒样”头形,头围也较正常增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廓畸形,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小儿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严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此期血生化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3.恢复期 以上任何期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骨骺软骨盘<2mm,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正确的诊断必须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临床表现、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血清25-(OH)D3水平测定为最可靠的诊断标准,血清25-(OH)D3在早期明显降低。

2.鉴别诊断

(1)与佝偻病的体征的鉴别①黏多糖病:除临床表现外,主要依据骨骼的X线变化及尿中黏多糖的测定做出诊断;②软骨营养不良:根据特殊的体态(短肢型矮小)及骨骼X线做出诊断;③脑积水:头颅B超、CT检查可做出诊断。

(2)与佝偻病体征相同而病因不同的鉴别。①低血磷抗生素D佝偻病:本病多为连锁性遗传,亦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用一般治疗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无效时应与本病鉴别;②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患儿骨骼畸形显著,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除低血钙、低血磷之外,血钾亦低,血氨增高,并常有低血钾症状;③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两型,I型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症,Ⅱ型患儿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脱发;④肾性佝偻病:血钙低,血磷高,甲状旁腺继发性功能亢进,骨质普遍脱钙,骨骼呈佝偻病改变;⑤肝性佝偻病:肝功能不良可能使25-(OH)D3生成障碍。急性肝炎、先天性肝外胆管缺乏或其他肝脏疾病时,循环中25-(OH)D3可明显降低,出现低血钙性、抽搐和佝偻病的体征。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1)治疗的原则应以口服维生素D为主,一般剂量为每日50~124μg(2000~5000U),或1,25-(OH)2D3 0.5~2.0μg,1个月后改预防量400U/d。

(2)当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可大剂量肌肉注射维生素D20万~30万U一次,3个月后改预防量。治疗1个月后应复查。

(3)除采用维生素D治疗外,应注意加强营养,及时添加其他食物,坚持每日户外活动。如果膳食中钙摄入不足,应补充适当钙剂。

2.预防 确保儿童每日获得维生素D400U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1)围生期:孕母应多户外活动,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其他营养素的食物。妊娠后期适量补充维生素D(800U/d)有益于胎儿储存充足维生素D。

(2)婴幼儿期:预防的关键在日光浴与适量维生素D的补充。生后2~3周后即可让婴儿坚持户外活动,冬季也要注意保证每日1~2h户外活动时间。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U/d,3个月后改预防量。足月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400U/d,至2岁。夏季户外活动多,可暂停服用或减量。一般可不加服钙剂。

五、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一)病因

维生素D缺乏时,导致血钙水平下降,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抽搐。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并有程度不等的活动期佝偻病的表现。

1.隐匿型 血清钙多在1.75~1.88mmol/L,没有典型发作的症状,但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而引出体征。①面神经征:以手指尖或叩诊锤骤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第Ⅶ对脑神经孔处),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为面神经征阳性,新生儿期可呈假阳性;②腓反射:以叩诊锤骤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上腓神经处,引起足向外侧收缩者即为腓反射阳性;③Trousseau征: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min之内该手出现痉挛症状属阳性。

2.典型发作 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可出现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①惊厥:突然发生四肢抽动,两眼上窜,面肌颤动,神志不清,发作时间可短至数秒钟,或长达数分钟以上,发作时间长者可伴口周发绀。发作停止后,意识恢复,精神萎靡而入睡,醒后活泼如常,发作次数可数日1次或1日数次,甚至多至1日数十次。一般不发热,发作轻时仅有短暂的眼球上窜和面肌抽动,神志清楚。②手足搐搦:可见于较大婴儿、幼儿,突发手足痉挛呈弓状,双手呈腕部屈曲状,手指伸直,拇指内收掌心,强直痉挛;足部踝关节伸直,足趾同时向下弯曲。③喉痉挛:婴儿见多,喉部肌肉及声门突发痉挛,呼吸困难,有时可突然发生窒息,严重缺氧甚至死亡。三种症状以无热惊厥为最常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突发无热惊厥,且反复发作,发作后神志清醒无神经系统体征,同时有佝偻病存在,总血钙低于1.75~1.88mmol/L,钙离子低于1.0mmol/L,可以考虑本病。

2.鉴别诊断

(1)其他无热惊厥性疾病:①低血糖症,一般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液后立即恢复,血糖常低于2.2mmol/L。②低镁血症,血镁常低于0.58mmol/L(1.4mg/dl)。③婴儿痉挛症,突然发作,头及躯干、上肢均屈曲,手握拳,下肢弯曲至腹部,伴点头状搐搦和意识障碍,发作数秒至数十秒自停,脑电图有高辐异常节律。④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血磷>3.2mmol/L(10mg/dl),血钙<1.75mmol/L(7mg/dl),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低,颅骨X线可见基底节钙化灶。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大多伴有发热和感染中毒症状。有颅内压增高体征及脑脊液改变。

(3)急性喉炎:大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低血钙症状,钙剂治疗无效。

(四)治疗

1.急救处理

(1)氧气吸入:惊厥期应立即吸氧,喉痉挛者须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并进行口对口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时做气管插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2)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40~50mg/kg,保留灌肠;或地西泮每次0.1~0.3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2.钙剂治疗 口服钙剂治疗,如口服钙有困难,可给予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入10%、25%葡萄糖液10~20ml,缓慢静脉注射10min以上,不可皮下或肌内注射以免造成局部坏死。

3.维生素D治疗 急诊情况控制后,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补充维生素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