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及其关系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及其关系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教育活动类型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教学大纲作指导,有相对稳定和系统的教材为依据。这就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其进行补充[3]。究其原因,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为个体接受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打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一生所能取得的教育成就。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及其关系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按照教育活动类型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学校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个体在各种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类教育活动。自人类教育进入形式化教育阶段后[1],学校一直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专门地、系统地发展学生智力、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属于一种正式的教学教育。学校作为社会育人的职业化场所,其侧重点在于社会道德规范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及相应能力的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教学大纲作指导,有相对稳定和系统的教材为依据。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好,设施齐全,开设科目种类多,教师力求以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启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教育的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正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所不能企及的。

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已成为个人发展的一部分,缺少基本学校教育的人起码是有缺陷的社会成员,而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一个人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到走上工作岗位,人生大约1/6左右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2]。这个时期既是个体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成熟的过程,同时还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形成的至关重要的过程,因此对个体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学校教育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为的关系,与亲子关系相比,其情感感染性和感化作用较为逊色。在学校,教师往往要面对班级几十个学生,加上师生的变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是有限的。这既给密切师生关系带来障碍,也给教师因材施教、实施个别教育带来困难。其次,学校教育确实有相对稳定、系统的教材为依据,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学校教育也因此缺乏了家庭教育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系统化的教材有时难免会脱离学生的实际,难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这就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其进行补充[3]

更重要的是,在当代社会,学校教育呈现出显著的膨胀趋势——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时空的膨胀[4],以及教育投资严重浪费等。这种趋势甚至致使人们不自觉地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导致学校教育可能出现的僵化、冷漠化,以及“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奴仆,社会教育成了学校教育指责的对象”[5]的社会现象。过度膨胀的学校教育无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更多的是往往只能造就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考试能手”。而且,从学校教育本身看,有的学校还存在管理方法落后、教师素质参差和训练不足、课程设计不尽周全、教育技术落后于时代需要等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问题,不少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奏效。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坚持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差异发展和共同发展并驾齐驱的原则,增加教育影响的多种可能性[6]

2.家庭教育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最微小的细胞,承担了生养和教育子女的基本社会职能。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由家长亲自实施,由于家长和子女之间易于沟通、针对性强,因此,可以因材施教,内容、方法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连续性和广泛性。

从属性上看,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同的是,家庭教育是“私教育”而非“公教育”。家庭教育基于血缘关系、亲情的维系,利用家庭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是依靠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实施的是一种爱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其次,它是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虽然有一定的目的,但不是有组织、有严密计划的教育。再次,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从未出生时的胎教、到出生后的幼教,一直到成年之后父母和长辈依然在教育和影响个体的生活——只是每个阶段的教育侧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7]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六位雕塑家”中,家庭位列首位,说明家庭在塑造孩子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究其原因,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切教育的根,具有显著的启智、育德、培养兴趣爱好等功能。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以自己有意识的言传身教和无意识的举止行为,给子女以有形或无形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政治态度、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到语言习惯、待人接物,几乎无所不包,贯串于个体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建家立业的全过程。另外,父母通常不但与孩子接触更早,而且也和孩子接触时间更长,这有助于家长全面、深刻、系统地了解子女,从而为家长从孩子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个人爱好、社会地位和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及父母的亲友团等都会对个体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为个体接受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打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一生所能取得的教育成就。这正是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不过,当前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到来、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类型、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给新时期我国家庭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1)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独生子女比多子女家庭更易受到父母在经济、精力、时间上的投注与关爱,但也更容易造成双亲对于子女的过度关心、过高期望及以溺爱子女为特征的不良教育态度,反而不利于儿童的心智成熟与发展。(2)家庭中人际关系趋于简单。家庭成员的相对减少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走向单纯。这也使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领会不到全部复杂的人际和交往关系,也就体验不到传统式家庭生活的社会经验。(3)家庭中亲子关系现象趋于多维。在社会生活节律日益加速的当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和易变,不仅使得家庭在两代人之间出现了代沟现象,而且也导致了同代家庭成员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家庭成员之间同时并存着多元的价值观、得失观和趣味标准,必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功能的各个侧面,容易导致教育观念与行为的冲突。(4)大众传媒迅猛发展对家庭教育带来隐性冲击。随着电视、电话的普及,加之电脑大量涌入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社会影响进入家庭领域的途径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现代家庭如何调节和控制社会影响,如何行之有效地在教育子女方面实行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良性组合,是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8]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虽然广大家长都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但实际教育行动和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家庭教育资源缺乏,家长了解子女不足,家长缺乏家庭教育训练、教育子女的方法落后,不少家长育儿观念和方法较为随意、随性,或简单粗暴或娇惯放任的教育行为较多。此外,家庭教育存在内容偏差,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养,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重知识、轻能力培养[9]。而且,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不少家庭单位逐渐瓦解,除了单亲家庭、空壳家庭、祖辈家庭等家庭形态,不少儿童缺乏完整和足够的父母照顾和关爱,难有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

3.社会教育

从本义上来说,社会教育应该等同于广义上的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大致产生于16—18世纪,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10]。社会教育的教育活动特点在于以公共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个体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和经验性体验为特点,以个体社会性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形式[11]。社会教育多以个体的自主性为基础,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没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内容可宽可窄、可多可少,富有伸缩性。孩子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原有基础自由选择,并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以及节假日参与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实施机构众多,实施形式灵活多样。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社区教育、校外教育和传媒教育。其中,社区教育是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和为社区服务的过程。校外教育的开展场所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公益性文化设施,即美术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文化宫、体育场(馆)等。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即享受国家财政支持的各级各类博物馆(院)、纪念馆(地)、陈列馆、烈士纪念建筑物、历史遗迹、名人故居、文化(物)馆(站)、展览馆、已开放的原军事基地等[12]。三是其他公共空间。传媒教育是个体对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书籍杂志等媒介的使用过程,以及对个体所实施的各类媒介素养教育。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家庭教育的补充,可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在知识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可以使家庭教育这一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可以扩展和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和特长,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可以广泛地开展道德品质、价值观教育,使人在自身能力、感情道德的发展中愈加成熟完善。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对个体影响力与塑造力的显著增强,社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是,作为最宽泛的教育形式,社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步伐。首先,社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不少人认为,未能看到社会教育作用的隐形性、长效性和潜移默化性,因此会持有“未成年人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不大”的观点。其次,有的社会教育不仅未能起到正面导向作用,相反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比如,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十分严重。有时候,学校长时期的正面教育远远不及一次黄色录像带给未成年人的影响。从大的社会环境看,在个别领域,歪风邪气还在不同程度地盛行,以权谋私、官僚主义、拉关系、走后门以及利用工作之便损公肥私的行为,都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这些不正常的现象都冲淡了正面教育的作用,削弱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第三,社会教育机构数量少,活动内容以及方式还不能适应未成年人的需要。有的社会教育机构简单追求利润最大化,更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4.三种教育之关系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是伴随个体成长的外界环境。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与引申,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对学校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补充和促进。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地与社会联系,使社会了解学校的状况,动员社会力量为学校的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消除不良的影响。而社会的影响则自始至终从未间断过。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之间是需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虽然它们之间有一定分工,但又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忽视了任何一方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要想使未成年人全面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整体教育思想,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但是,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家庭、学校、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水平是不一样的[13]。从儿童毕生发展轨迹看,在儿童早期,家庭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图1,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条线分别代表的三个拉力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这一条边,距离最短,其拉力最强、最紧密,尤其是“家庭”这一维度。家庭教育这条线的拉力、作用力,要远远大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这两个变量。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家庭教育为儿童掌握基本社会规范奠定基础,包括基本的生活规范和生活习惯(如饮食方式、衣着习惯、语言行为习惯等)以及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其次,家庭教育为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这与家庭规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教养理念、责任、态度和方法等均有关系。再次,家庭教育还为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家长的有限储备已无法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认知需求,往往难以承担全面发展学生智力的重任,因此儿童的教育重心会逐渐转移到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通过标准的课程和专业化的教学为儿童提供充分训练与教育熏陶,与此同时,学校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化场所,使儿童获得各种社会交往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如图1‐1,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吸引力、拉力开始明显占据主导;家长的权威迅速下降,对孩子的“拉力”在逐渐减弱。

图1‐1 学校、家庭、社会在不同阶段对个体的影响模型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社会教育也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发展[14]。而且,伴随着个体的成长,尤其是从学校走向社会之后,学校、家庭、社会三条线对个体的影响作用力会显著地移到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