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

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一、国际收支均衡的定义国际收支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综合政策目标。国际收支均衡=内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研究外部国际收支状况和内部均衡之间关系,避免他们的矛盾和冲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是国际金融的首要目标。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

一、国际收支均衡的定义

国际收支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综合政策目标。

国际收支均衡=内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

二、封闭经济下的内部均衡

1.内部均衡的目标

一国经济内部均衡是指达到预定的经济目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既没有严重失业,也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DP/GNP)的增长。经济增长率下降时失业率会很高,出现经济衰退。经济增长时如果通货膨胀率很高,就会出现经济过热。经济均衡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条件就是储蓄恒等于投资。

2.两部门经济:居民和企业

总需求=消费+投资:AD=C+I(总支出)

总供给=消费+储蓄:AS=C+S(总收入)

当总需求=总供给=GDP/GNP时,AD=C+I=AS=C+S

I=S;居民储蓄=私人投资(企业存货投资)

居民出卖生产要素给企业获得要素报酬是总收入,企业生产出产品就是总供给,因此,居民总收入=企业总产出。

居民获得的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企业必须买下多余产品,叫做存货投资。总需求=居民消费+企业存货投资。

3.三部门经济:引入政府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AD=C+I+G

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税收:AS=C+S+T

当总需求=总供给=AD=C+I+G=AS=C+S+T

I=S+(T-G)=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4.四部门经济

开放经济要引入进出口,其中:

净出口(net export)=出口-进口=Export-Import=X-M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AD=C+I+G+X-M

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税收:AS=C+S+T

总需求=总供给=AD=C+I+G+X-M=AS=C+S+T

I=S+(T-G)+X-M=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经济失衡的两种表现

经济失衡的特征之一:投资大于储蓄:I>S。就会出现经济过热,需要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抑制总需求。

经济失衡的特征之二:投资小于储蓄:I<S。如果继续恶化就会出现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需要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

表1-1 假定某一个国家只生产三种商品,每样商品单价1元  (单位为万)

经济失衡的特征之一:投资大于储蓄:I>S。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它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把居民储蓄转化为企业投资。1990年企业发现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汽车厂会去银行贷款扩大投资规模,把产品从30万辆增加到40万辆。全社会总产出只有100万,而总需求是110万,很显然总需求>总供给。储蓄等于收入减支出,是负10万,因此,储蓄小于投资。但是,总供给100万元是整个社会所有资源全部动用后的最大产出,如果再增加产量就会使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最终产品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如果企业投资大于居民储蓄,就会出现经济过热,需要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抑制总需求。

经济失衡的特征之二:投资小于储蓄:I<S。2000年企业发现还有10万件衣服积压在仓库服装企业认为可能只是暂时的市场变化,去银行贷款10万元,产量维持在50万件,这10万元称为企业意愿存货投资。总供给100万元,总需求只有90万元,再加上10万元企业意愿存货投资,刚好总供给=总需求。由于失衡不是很严重,通过企业和银行的合作,经济暂时维持均衡,这时实际追加投资刚好等于储蓄10万元,居民储蓄(10)=企业存货投资(10)。

到了2001年居民不愿消费,储蓄继续增加,企业发现仓库积压的商品越来越多。企业发现还有5万公斤粮食、20万件衣服、5万辆汽车积压在仓库,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产品积压严重,盈利水平下降,去银行贷款变得更加困难。社会总收入100万元,总支出只有70万元,增加了30万元储蓄,而企业追加投资等于零。但是,由于银行紧缩银根使储蓄不能转化为企业投资,此时,当年储蓄大于当年投资,企业就会减少投资规模,使总产出下降到70万元,储蓄(20)=存货投资(20)。但是,经济收缩了,此时会有工人失业。如果继续恶化就会出现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需要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刺激总需求。

三、开放经济下的外部均衡

1.自主性交易和国际收支平衡

(1)自主性交易。为谋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交易(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一般属于自主性交易)。

(2)补偿性交易。中央银行或者货币当局为了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维持货币汇率稳定而进行的各种交易,又叫调节性交易,它由政府出面干预,体现政府的意志。

2.国际收支状况

(1)赤字,也叫逆差,外汇收入小于支出。

(2)盈余,也叫顺差,外汇收入大于支出。

(3)平衡。外汇收入等于支出。

注意: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绝对的、长期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只要差额在一定范围内,就可视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3.国际收支均衡

国际收支平衡即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平衡,否则政府要通过补偿性交易使其平衡。国际收支差额指自主性交易的差额,差额为零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均衡=内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研究外部国际收支状况和内部均衡之间关系,避免他们的矛盾和冲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是国际金融的首要目标。

四、政府手中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工具

1.财政部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财政政策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与货币政策并重的一种手段。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协调使用。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政策就是财政政策,政府支出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因此,对于摆脱失业和衰退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前面案例,为了解决需求不足引起的经济衰退,凯恩斯建议政府把企业多余的存货买下来,经济又可以在100的产出上达到均衡了,2001年政府支出增加15。根据乘数原理,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5,增加的产出=15×2=30万,总需求=总供给。但是,政府可能只有10万,产出只能增加20万,还有10万产品被积压,还要设法增加出口,把产品卖到国外去。

政府的收入来自税收,如果税收没有增加,支出增加,政府就会出现财政赤字,政府出现负储蓄30。问题是政府没有钱怎么办?发行国债——借钱。凯恩斯认为政府为了经济的均衡发展不要害怕财政赤字,要大胆举债,发行政府债券,刺激经济发展,才能让经济从衰退中走出来。如果年初就预计会出现赤字就是财政预算赤字。

2.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1)货币的职能。

第一,流通手段(交易媒介)。通过流通手段实现商品价值。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改变了过去商品交换的运动形式(W-W,W-G-W),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从而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正面影响)。

第二,价值标准(计算单位)。所有商品借助于价值尺度来表现其价格。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就需要规定一个价格标准。

第三,储藏手段。它是一种超越时间的购买力的储藏,货币并非独一无二的价值储藏手段。足值的金属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蓄水池),因此,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也只有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才能自发地进出流通领域,发挥蓄水池的作用,信用货币则不存在这种功能。如果通货膨胀水平较低,并且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也很低,信用货币是可以被“储藏”起来的,但这种暂歇在居民手中的货币不是储藏货币,它仍然计算在市场流通量中。由于信用货币不能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也就失去了储藏功能。

第四,支付手段或延期偿付标准。价值的单方面转移,而非伴随着商品运动。它源于商业信用(商品赊销、延期付款等),当赊购者偿还欠款时,货币就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经济社会中交易方法的演化:金属货币—纸币—支票—电子支付系统(电子资金调拨系统EFTS,清算银行间支付系统CHIPS)。首先,支付手段职能最初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用于商品生产者之间清偿债务。随着信用制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支付手段职能不断扩大,但其扩展的广度和深度仍受商品流通发展的程度所制约。其次,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进一步克服了作为流通手段的局限性,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同时,它也使商品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复杂化。在债权债务的链条中,如果有一部分生产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有可能引起整个支付链条的崩裂,以至给商品生产和流通带来严重的后果。最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中直接产生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如本票、汇票、支票等)。

第五,世界货币。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世界货币只能是以重量直接计算的贵金属,理论上信用货币(铸币和纸币)不能反映货币具有的内在价值,只能在国内流通。但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信用货币实际上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货币发行国经济发达国力强大,其货币币值稳定坚挺;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促进了信用货币的全球化。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表现为:

首先,作为国际间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其次,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外国商品(此时货币商品与普通商品相交换);

最后,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如战争赔款、输出资本等。

货币除了以上的基本职能以外,还可以成为政府手中重要的调节经济的工具。当经济不景气时,可以增加货币发行数量,使利率降低,鼓励企业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发展。如果没有货币政策配合,也就是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政策,当政府增加支出而货币供给量不变时,货币需求增加,会使利率提高,私人投资进一步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挤出效应”。但是,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通货膨胀。

图1-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与货币层次的划分。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又叫货币性,它取决于买卖的便利程度和买卖时的交易成本。它是一种金融资产转换成交易媒介难易和快慢的程度,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或叫变现能力。流动性程度不同的货币在流通中转手的次数不同,形成的购买力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实际购买力);

广义货币: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潜在购买力=M2-M1);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专业银行和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

M4=M4+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准货币: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各种短期的流动资产,如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的保单、承兑票据等,它们在金融市场上贴现和变现的机会很多,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与M1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被称为准货币。根据IMF的划分,M1以外的短期金融资产都是准货币。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主要有三个,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第一,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又可分为个人交易动机与企业的营业动机。个人和企业为了满足日常支付和交易需要,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则要取决于个人收入与支出的间隔长短。一般来说,满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的数量与收入多少成正比,所以,可将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看作是收入的增函数。

第二,预防动机。凯恩斯认为未来是不确定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经常有各种意外需要货币。为提防不虞之支出,或抓住未能预见的有利进货时机,人们必须在持有交易的货币之外再保留一定的货币余额,这就是所谓的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由于这部分货币主要也是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也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所以,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是收入的增函数。

第三,投机动机。凯恩斯假设,人们只能在货币和债券这两种资产中选择持有财富的形式,由于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向变动,因而,预期利率上升者将售出债券,持有货币,以便在债券价格下跌后,能以低价买进债券。而预期利率下降者则将减少持有货币,买入债券,以便在债券价格上升时卖出债券,从中获利。凯恩斯称这种与利率高低有关的货币需求为投机性货币需求,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内容。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负相关,而与预期利率升降成正相关。现实利率水平高,或人们预期利率水平下降,则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减少;现实利率水平低,或人们预期利率水平上升,则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

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表现为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所以他以L表示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又由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增函数,而投机动机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所以,可将总的货币需求L分解为两部分: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L1和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L2。若以y表示收入,i表示利率,则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用下列函数式来表示L=L1(y)+L2(i)=L(y,i)。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最核心的部分在于国债价格与市场利率反比例变化。假设只有两种资产,一是现金流动性最好,没有风险也没有收益。二是国债有固定收益但是有风险。国债收益=利息收入+资本利得收入。

【例题1-1】 假定有一种2期国债,面值100元,票面利率10%,市场存款利率10%,发行价格100。如果市场利率5%,发行价格大于100,溢价发行;如果市场利率15%,发行价格小于100,折价发行。国债发行价格为:

其中,F是面值,rm是市场利率,C是利息,n是期限。

假定该国债折价发行时价格为80元,一年后市场利率下降,价格涨到110元,获得投机收益30元。总收益=10%+30%=40%。

假定该国债溢价发行价格为110元,一年后市场利率上涨,价格跌到80元,投机亏损30元。总收益=10%-30%=-20%。

由此可见,市场利率高,国债便宜,等到利率低时卖出国债,持有货币等待利率上升时再买进。问题是:你认为此时利率已经很高买进国债,如果利率进一步提高,你就要亏损了,因此,国债投资是有风险的,购买国债被凯恩斯称为投机性的货币需求。

(4)货币的供给——中央银行的职能。

第一,发行的银行。在现代银行制度中,中央银行首先是货币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特权成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是中央银行不同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独特之处。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又叫做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

第二,政府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既作为政府管理金融活动,又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其具体内容包括:代理国库;对政府提供信贷;管理金融活动,调节国民经济;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进行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磋商。在国际金融事务中,各国政府往往授权中央银行作为本国代表,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参与国际金融重大决策,积极促进国际金融领域里的合作与发展。

第三,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一般不同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往来,只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发生业务关系,在业务上和政策上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提供各种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了保证存款人的存款安全,利用信用杠杆调节经济,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交存准备金,这使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现金准备数量,从而控制全国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其次,对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商业银行需要补充资金时,可将其持有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再贴现,或以有价证券抵押申请贷款。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库存款和商业银行交存的准备金,如果中央银行资金不足,则可发行货币。中央银行成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这是中央银行极为重要的职能。通过对商业银行提供信用,中央银行加强了对它们的监督和管理。

再次,办理商业银行之间的清算业务。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并在中央银行拥有存款。这样,它们收付的票据则可通过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划拨款项,办理结算,从而清算彼此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这一方面节约了资金的使用,减少了清算费用,解决了单个银行资金清算所面临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央银行通过清算系统对商业银行体系的业务经营进行全面及时的了解、监督和控制,强化了中央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监管职能。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已成为全国清算中心。

(5)货币供应机制与货币市场均衡。

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M=B×m,m=1/r(r为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越低,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越多,货币供给量越大。由于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决定的,和利率无关;而货币需求,特别是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是和利率成反比例的,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就决定了市场的均衡利率,此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6)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第一,改变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供给量。

第二,再贴现率。商业银行把已经贴现的票据拿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票据抵押贷款)。

第三,公开市场业务。政府通过买卖国债和外汇来影响货币量,它是货币政策的主渠道。

银行间国债市场:中央银行买进国债、投放基础货币,放松银根;卖出国债、回笼货币,收紧银根。

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央银行买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放松银根;卖出外汇、回笼货币,收紧银根。

图1-5 货币市场均衡

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决定一个均衡的价格就是利率。由于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决定的,和利率没有关系,而货币需求(投机性)和利率成反比例关系。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利率水平下降;反之,利率会上升。(见图1-5所示)

小结和学习重点

1.金融与金融市场的含义及特点

2.国际金融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3.国际金融市场分类及特点

4.国际金融中心的含义与条件

5.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均衡的含义

本章是课程的绪论部分,希望通过本章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国际金融研究的重要问题,认识国际金融市场的特征,以及一个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好处与可能蕴含的风险,同时了解在开放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外部国际收支失衡可能对内部经济带来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在这样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下如何通过经济政策的协调实现内外均衡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