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中的形神观

中医中的形神观

时间:2022-12-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观,本质上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观影响,中医人治病,虽然注意疾病本身,但更关注的是有病之人,既重视病人的生物属性,又重视其社会属性,认为人体的健康应当是生理、心理乃至情感、精神等世界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医文化的形神兼备与西医文化的重病轻人观不同,它是现代医学畅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先驱者。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观,本质上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南朝范缜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并喻之为刀刃,《神灭论》: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未闻刃没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中医文化中形神关系则有物质与运动、机体与功能、肉体与精神之区别,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形体产生精神,精神与形体有机结合,相伴相随,俱生俱灭,只有形神相俱才能成为人。

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观影响,中医人治病,虽然注意疾病本身,但更关注的是有病之人,既重视病人的生物属性,又重视其社会属性,认为人体的健康应当是生理、心理乃至情感、精神等世界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对病因分析中,既要考虑物理、化学、微生物因素,更要关注社会、心里,情感等因素,按照中医学的观点,任何心理情绪虽然都是内部的情绪状态,但都可能导致身体上的变化乃至病变,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忧虑恐慌等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即所谓七情致病学说;在疾病防治方面注重“天人合一”,主张“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重“身心合一”,主张“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意疗”、“身心”的融通,强调“心身重”、“形神并重”、“心病心医”、“身心互动”;注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具体问题,采用不同方法,不仅考虑药物和手术等物质因素,还要考虑心理、精神、社会等非物质因素,形神兼备,充分体现中医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医文化的形神兼备与西医文化的重病轻人观不同,它是现代医学畅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先驱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