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体镜像中的“神医”

媒体镜像中的“神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各类“神医”不断从媒体蹿红。通过主流媒体,尤其是电视这一传播媒介,为受众制造出真实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媒体镜像中的“神医”更具诱惑力,引来受众的热议和社会的关注。本文就以媒体“造神”这一现象为题,来讨论和反思传媒的社会责任。由于媒体的层层传播,他们从一个民间游医变成了地方“名医”,又从地方“名医”通过各级电视媒体的精心包装华丽转身成了“神医”。
媒体镜像中的“神医”_从“神医”现象反思传媒的社会责任_转型中的传媒——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与思考( 一)

◎冯炜达[1]

既然李培刚、张悟本之流都是冒牌的“教授”、“神医”和“养生大师”,那么,他们又何以能在媒体上呼风唤雨呢?这并不是李培刚、张悟本之流本身的“神奇”,而是某些媒体利用现存的社会矛盾在他们身上嗅到了金钱味道、看到了商机,并借助媒介的自身优势所创造的“神话”。

近年来,各类“神医”不断从媒体蹿红。通过主流媒体,尤其是电视这一传播媒介,为受众制造出真实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媒体镜像中的“神医”更具诱惑力,引来受众的热议和社会的关注。

本文就以媒体“造神”这一现象为题,来讨论和反思传媒的社会责任。

一、“神医”现象

对广大受众来说,媒体“造神”并非什么新闻。以前是由单张的纸质媒体“造神”,先是贴广告、撒传单,什么电线杆、报刊箱,总是躲躲藏藏,以“老中医”、“老军医”的面目出现,虽有人上当受骗,但毕竟其手段低劣,影响有限。随着传媒的进步、媒介的发达,原来那些非法游医又借着新的媒介平台,由地下转到了地面,从“民办”转为“公办”,经过各种“合法”的途径重新登堂入室。

媒体镜像之一

2009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播出了人物访谈节目《李培刚:突破与创新》。一位被节目主持人称为“神医”的医生李培刚,在节目中演示了其“只用手就可以让截瘫病人站起来”的治疗手法。据报道,从1984年到此次访谈节目进行时,经李培刚之手已经治好了近百名截瘫患者。

一时间,“李培刚”成为互联网上的热门词。全国众多原本不抱任何希望的截瘫患者及家属,也为之重燃希望,每天数以千计的电话打到了节目中介绍的单位寻找李培刚。

媒体镜像之二

2010年初,北京电视台《民以食为天》栏目邀请一个名叫张悟本的人出场做了节目。他的观点是“人的毛病都是吃出来的”,所以,要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他写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也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销售量达到300万册,一时洛阳纸贵

2010年2、3、4月,张悟本又“三上”湖南卫视脱口秀节目《百科全说》,他的“养生理论”是:不管你患了高血压,还是癌症,“药店”就是你家隔壁的菜市场,“医院”就是你家的厨房,“药方”则离不开五谷杂粮。于是“绿豆疗法”、“杂粮疗法”大受追捧。因为他的“理论”广泛传播,市场上绿豆、杂粮等的身价也跟着疯涨。他所开设的“悟本堂”更是门庭若市,张悟本一时成为京城无人不知的“养生大师”。

前后时间仅仅相隔了半年左右,我们的媒体就连续推出了两位重量级的“明星”,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游医,一夜之间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这是电视传媒的“功劳”。

后经《北京科技报》等媒体核实,李培刚根本就没有学过什么专业医术,其身份、头衔、学历和经历都是假的。同样,张悟本根本不是什么“中医世家”出身,他只是一家企业的职工。

如果要说他们“神”,也不假,但不是说他们在医术上的“神”,而是说他们在自我宣传(或者说是吹嘘和骗术)上的“神”。当然,这一切,更与媒体的尽力“追捧”是分不开的。

二、媒体“造神”

既然李培刚、张悟本之流都是冒牌的“教授”、“神医”和“养生大师”,那么,他们又何以能在媒体上呼风唤雨呢?这并不是李培刚、张悟本之流本身的“神奇”,而是某些媒体利用现存的社会矛盾在他们身上嗅到了金钱味道、看到了商机,并借助媒介的自身优势所创造的“神话”。

第一,现行的医疗体制。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水平虽然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但是,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有保健、养生领域监管不力,标准不一,市场混乱,使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第二,时下的生存环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沉重代价。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展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力,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全局性的三大危机。其中环境污染已直接危及着人们的生存和健康。

第三,受众的跟风心理。对于健康的向往,使不少人平时省吃俭用,买起昂贵的保健品来却毫不含糊。尤其是老年人,大多缺少医学知识,也缺少主见和自信,所以很容易跟风。

这一切既为“神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也为“神医”的横空出世营造了媒体传播的社会环境。

1984年,当李培刚“总结”出一套“新按摩方法”治疗颈椎臂腰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外伤性截瘫和骨折手术后的康复时,就被编入《中国科技成果大全》,唐山电视台对此作了报道;1995年前后,《河北经济日报》以《神手李培刚》为题作了报道,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有过类似的报道;1999年、2008年和2009年,中央电视台、《北京科技报》、人民网科技频道等也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对李培刚进行了相关介绍和报道。

张悟本的那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也是被号称“中国民间出版第一人”的贺雄飞发现,通过私人关系,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2]

可见,“神医”的成功并非一步登天,而是在各级媒体的精心呵护下,慢慢成长起来的。由于媒体的层层传播,他们从一个民间游医变成了地方“名医”,又从地方“名医”通过各级电视媒体的精心包装华丽转身成了“神医”。虽然电视媒体推出的“神医”并不多,但其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全国成千上万个名副其实的专家名医,这就是电视媒介传播的“魅力”。

三、传媒责任与反思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媒体面临这样一种尴尬处境:一边是要积极发挥其耳目喉舌功能,监察环境;另一方面,还要为自身发展拓展平台,赢得市场,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效益。面对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该如何来评价媒体?

反思一: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

常言道:“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正是因为媒体与“神医”、广告商之间有一条密不可分的经济利益的产业链维系着,再言媒体社会责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视公信力为生命这样的传播宗旨和职业道德就显得勉为其难。难怪有人发出如此叹息:“连央视也造假”,为庸医做“医托”,“这个世界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相信呢?”[3]

用事实说话,这是媒体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职责定位。事实就是经过调查和核实后的真相。报道真实是传播媒体的生命,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无论何时何地,媒体在向受众传播之前,对新闻要素进行调查和核实都是起码的职责和程序。

对媒体来说,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相比孰轻孰重?这应该是谁都知晓的原则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也不妨把媒体和受众比作“舟”与“水”的关系。我们的媒体若再不及时改弦更张,最终必将难逃“覆舟”之命运。

反思二:媒体本色与社会责任

“神医”事件的出现,无情地拷问着媒体的公信力。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媒体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放弃社会责任而追求经济利益。其实,社会的转型,并不是提倡媒体偏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而是引导媒体冲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解放思想,应对竞争,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借鉴国外一些有益于媒体建设的经验,大胆尝试,以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因此,将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媒体肩负起新时期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削弱,而是加强。换言之,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不但不会改变和削弱,而且会更加突出和加强。

2010年初,《北京科技报》把李培刚的“新疗法”列为“2009年度十大科技骗局”之首,把“神医”拉下马来。5月14日,《生命时报》发表报道《绿豆茄子就能“治百病”!该不该相信张悟本》,首先把“养生大师”的伪装剥去。5月27日,央视《新闻1 +1》以《神医是怎么样炼成的?!》为题,对张悟本“疗法”提出了质疑。这才是媒体所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

【注释】

[1]作者简介:冯炜达,新闻学本科毕业,记者职称。1994年起从事新闻工作至今。2001年在《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第4期上发表新闻论文:《浅谈对曝光新闻的正确认识——由几次“流产报道”想到的》。

[2]张弓:《张悟本蹿红,有媒体一“功”》,《宁波日报》2010年6月4日。

[3]杨光志:《陷入“神医门”的央视如何拔脚》,东北网2009年6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