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认为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气、血、津液、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连属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即属脏而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否则为阳经。

中医学认为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气、血、津液、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连属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脏腑的生理功能

1.五脏的生理功能

(1)心:中医学认为“心”主宰各脏腑进行着协调的活动。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心主神志,对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管理作用;心主汗,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因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心开窍于舌,因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

(2)肝: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帮助脾胃的消化吸收;肝藏血,能够储藏血液,调节人体血量;肝主筋,“筋”指肌腱,具有束骨系关节功能,肝藏血,血养筋,故筋是肝的精气所聚;肝开窍于目,目得到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视觉功能。

(3)脾: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运化营养物质到全身各部发挥滋养作用,运化水湿、水液,保证人体的水液代谢正常;脾统血,统摄控制血液的流行,使之循经脉正常运行;脾主肌肉,保证肌肉强壮丰满,四肢活动有力;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食欲、口味的正常,口唇的红润光泽有赖于脾。

(4)肺:肺主气、司呼吸,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与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宗气,主持、调节人体气机升降;肺主宣发 .把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宣发卫气于肌表,调节腠理之开合,排泄汗液及病邪等。肺主肃降,将吸入之清气和水谷精气向下布散,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肺主皮毛,开窍于鼻,使皮毛润泽,汗孔开合正常,起到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通道,故鼻为肺窍。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与肺气的和畅有关。

(5)肾: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均藏于肾,称为“肾精”。肾主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肾主骨生髓,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肾主水,主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维持体内水液平衡;肾主纳气,指肾有助肺吸入的清气下降;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耳的听觉功能,发的营养依赖于肾的精气充养。

2.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贮藏来自肝脏分泌的胆汁,注入肠中,以助消化;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有主决断的功能。

(2)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

(3)小肠:主受盛化物,接受、容纳、消化胃初步消化形成的食糜;主泌别清浊,将胃消化的食物的精微作进一步的消化吸收。

(4)大肠:接受小肠下注之浊物,进一步吸收其水分,变为粪便,排出体外。

(5)膀胱:主要有贮尿和排尿的作用。

(6)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能总司人体气化,是水谷、水液的运行通路。上焦主呼吸、主气的宣散和开发,司心、肺的功能。中焦主受纳、主津液的运化,司脾胃的功能。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粪便,司肾、小肠、大肠、膀胱的功能。

3.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奇恒之腑之中最重要的是脑 、女子胞。

(1)脑:脑居颅内。主精神、思维、感觉、语言、听觉、视觉。

(2)女子胞:又称“胞宫”。司月经,主孕育胎儿。

(二)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津液是通过经脉来运行、输布的,同时经脉亦靠其来滋养。故气、血、津液和脏腑、经脉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1.气

(1)气的含义:在祖国医学中对“气”的反应比较广泛,但归纳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精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如心气、肺气、经气等。

(2)气的生成与分类: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有着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因此,就有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主要功能一是走息道司呼吸;二是贯心脉行气血。

营气:由脾胃中的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部分所化生。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卫气:由水谷之气化生。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称“卫阳”。具有防御作用;温煦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汗液的排泄。

(3)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都依赖气的激发和推动。

温煦作用 :指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与气的温煦作用密切相关。

防御作用: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犯,又能与入侵之病邪作斗争。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对血、精、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2.血

(1)血的概念:血是运行于脉管中的红色液体,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通过气之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全身,以维持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

(2)血的生成:血液的主要来源,是由脾胃所摄取的水谷精微,化为营气,经过肺的作用,贯注心脉而成为血,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肾取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能生髓,髓可生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3)血的功能: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3.津液

(1)津液的概念:津液是人体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主要指体液而言,还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和泪涕等。其中清而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二者可相互转化,故统称为“津液”。

(2)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许多脏腑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结果尤其是肺、脾、肾三脏起着主要作用。

(3)津液的生理功能:津液主要有滋润和濡养作用。即润泽皮毛、肌肤;滋润脏腑、经脉;充养骨髓、脑髓。

(三)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尤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1.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等。

(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定的。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太阴、厥阴、少阴。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原则,把各经所属脏腑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位,订出各经的名称。即属脏而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否则为阳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标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故称“奇经”。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经之中,惟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2.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内外,联系肢体。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