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的形神观概论

中国古代的形神观概论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史中,对“形”与“神”最初给予唯物主义解释的,当属宋、尹文的“精气”说。精气在人体的活动便是精神。精气在人体“藏于胸中”、“藏在心中”。这种形神观,虽为唯物主义的,但却有严重缺陷。庄子认为,人死了旧的形体毁坏了,精神却不死,并可以从旧的住宅中,搬进新的住宅里。荀子吸取了先秦各家形神观的积极成果,对形神观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论证。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是由“气”产生的。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形神观概论

“形”与“神”的关系问题,主要是研究人的形体与人的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形体与精神是人的生命体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缺其一则人不成其为人,更不要说是正常的人了。人的形体与精神是如何产生、发展的?人的精神活动为什么会灵妙无穷,其本质是什么?人的精神与形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引起中国的哲学家、思想家的关注、重视,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探索。

在人类初始之时,我们的祖先,由于不了解、不理解,当然更不可能解释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因而产生了神秘的灵魂观念。当时人们无法认识自己的肉体与精神活动的关系,认为精神是一种可以离开肉体而游动独立存在的灵魂,灵魂与肉体聚合而人生,离散则人死。人死后,肉体腐烂,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这就是最初的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灵魂不死、不灭的思想观念,长期地统治着人们的头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大脑思维的进化,认识能力的提高,大约在西周晚期、春秋时期,人们对灵魂不死,鬼神观念,产生了怀疑,进行了批判。哲学家、思想家们开始用阴阳五行来说明人和万物的产生和形成,进而思考、探索形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庄子把《管子·内业》的“精气”论,融化于“道”的体系中。他认为,由“道”产生出精神,再由精神产生形体。他说: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11]

“冥冥”是指“道”:“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12],故为“冥冥”。“昭昭”是指“精神”:精神为神明,因明故“昭昭”。“有伦”是指有形的万物,人的形体亦在其中。“伦”为物生之条理、次序,“物成生理谓之类形”。[13]“无形”是指“道”、“精神”;“有形”是指“形体”。“形体生于精”,即形体生于精神,精神派生出形体,精神当然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了。

庄子认为,人死了旧的形体毁坏了,精神却不死,并可以从旧的住宅中,搬进新的住宅里。肉体是会死的,而精神是永存的,就如同火之传薪一样,旧薪燃尽,火可以转移到新的薪上继续燃烧。所以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14]这种薪尽,火不灭;形灭,神不绝的形神观,实为灵魂不灭的翻版。

后期墨家提出了“生,刑(形)与知处也”[15]的命题。旨在说明:生命的产生,是形体与知觉相结合的结果。这个命题,虽然没有说明形体比精神更根本,但从形体与知觉不相离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人死之后,精神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的说法,使唯物主义的形神观向前迈进了一步。

荀子吸取了先秦各家形神观的积极成果,对形神观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论证。不仅肯定了形与神不相离,而且说明了形为神之所存在的物质基础。他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16]又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17]这是说,只有具备了形体,才会有精神活动。“形具而神生”的命题,明确地肯定了形体是精神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同时,荀子又肯定精神的特殊作用,即支配、统帅五官的作用。

汉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对形神的论述很多。《淮南鸿烈》吸取了先秦诸家的思想,尤其是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是由“气”产生的。所以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骼者地之有也。”“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18]形体与精神都是禀阴阳二气产生、形成的。二者的关系是:“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故圣人贵而尊之,不敢越也。”[19]这是说,心是形体活动的主宰者,精神是心所具有的宝贵者,形体劳累过度而心脏就受到损害,精气消耗过多,精神就要衰竭。精神是依赖于形体的,不是永恒不衰竭的。所以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住,则三者作矣。”[20]人的形体,是生命、精神的房舍;气是充实生命的物质;精神是生命的主宰。三者缺一,生命就要受到损伤了。

《淮南鸿烈》的作者认为,人的身体各种器官有不同作用:耳之能视,耳之能听,体之能抗,四肢之能屈伸,以至于察黑白、辨美丑、别同异、明是非等,都是由于人体“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淮南鸿烈》的作者最早以膏烛之喻来说明形与神的关系:“此膏烛之类也,火逾燃而消逾亟。”[21]这种形神观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司马谈对于形神观有较为系统而合理的看法,他明确地指出: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22]

明确肯定:人的生命是形、神相结合的结果。形神相合则生,相离则死,离不可复合,死不可复生。要使形神相即,不至分离,就要逸形养神。因为“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如此,则会加速形与神的分离,促使人早死。这种形神观,对桓谭、王充、范缜的形神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