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脾的形态结构

中医脾的形态结构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文献中对脾的形态描述最早的记载见于《难经·四十四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对脾的重量、组成、长度、宽度做了描述。此后千余年,由于中医学远离解剖的实证轨道,对脾之认识基本停留于《难经》水平。直至明清,医家渐重形态,乃有了更直观的脾的描述。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中医文献中对脾的形态描述最早的记载见于《难经·四十四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对脾的重量、组成、长度、宽度做了描述。此后千余年,由于中医学远离解剖的实证轨道,对脾之认识基本停留于《难经》水平。直至明清,医家渐重形态,乃有了更直观的脾的描述。如李中梓《医宗必读》具体绘制了脏腑图形,所绘脾脏为一扁长之形。王清任亲赴义冢,实地解剖,又厘正脾形,所绘之脾,扁长而中有一管,名曰“珑”。

总体来说古代文献对中医脾的描述有二,其一是指现代医学的脾而言,如《医学入门》形容脾的形象“扁似马蹄”。其二是指现代医学的胰而言,如《医贯》曰:“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纲总括》曰:“形如犬舌,状似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