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关系

“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关系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肯定“三形态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不意味着对“五形态论”的排斥。不能因后来对阶级斗争主线的突出而放弃“五形态论”,更不能由此否定“五形态论”反映的是客观历史规律。总之,在社会历史的各种分期上,尤其在对待“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关系问题上,应当坚持“共处论”,不应当坚持“排斥论”。

二、“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目标的转变和新的价值观的确立,马克思的“三形态论”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这是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但是,肯定“三形态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不意味着对“五形态论”的排斥。这里有一个对社会历史分期的标准或方法问题。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和关系组成的复合体,其展开的线索不是那么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些线索对社会历史进行不同类型的分期,根本没有理由信守一种“权威”的分期方法。在马克思一生的著述中,尤其是在《资本论》及其第一手稿中,除了“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外,还有其他不同的分期法。如按照技术形态,社会可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按照是否消除剥削、压迫的价值尺度,社会可划分为“史前时期”(包括资本主义及其以前一切社会)和“真正人的历史时期”(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按照阶级斗争的状况,社会可分为对抗性的社会和非对抗性的社会;按照所有制的性质,社会又可划分为原始公有制的原生社会、私有制的次生社会、新型公有制的再生社会,如此等等。这些不同的分期都是对复杂的历史进程的某一方面的揭示,都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因为任何一种分期都不可能把历史进程的复杂的内在联系一览无余地反映出来。相反,只有对历史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才能达到对历史进程全面地、具体地理解。以一概全的方法显然是片面的。

在历史分期标准上,必须澄清这样两个问题:

其一,马克思是否在三种形态的框架内讲几种所有制形式的?有人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的那段话(即“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引者注),是在社会发展三种形态的理论框架下说的,是对三形态下边的一些具体社会组织形式的通俗概括。这里的意思很明显:几种所有制形式是服从于三种形态划分的。实际上,从马克思的本来思想来看,并无这个意思,他根本没有让一种划分来服从另一种划分,而只是对按两种尺度划分的各个历史阶段进行一些比较说明,这就是:一般说来,在前资本主义形态中,自然经济和“人的依赖关系”占居统治地位;在资本主义形态中,商品经济和物的依赖关系跃居到了统治地位;而在未来共产主义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形成将成为生产的目的。在这两种发展序列的划分中,只有交叉和对应关系,没有什么主从关系。如果硬要确立一种居主导地位的“思想框架”的话,那也应该遵从马克思的原意,最好把这种位置倒过来,因为“三形态论”恰恰是在论述“五形态论”的过程中谈及的。何以见得?第一,“三形态论”是在“伦敦手稿”的“货币章”中作出的,而这一章的标题则是这样的:“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社会形态又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标题所示,显然是五形态式的发展序列。这样,总不能把该章的内容作为“思想框架”,而把其标题作为框架下的内容吧!第二,就总体而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三形态理论正是在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机体中阐发出来的,像“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这一章,就是在“资本章”中写就的,确切地说,是在该章的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写就的。第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那段话,也不能说是在“三形态论”框架下说的,而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狭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概括自己的研究成果即自己的历史观时所讲的。马克思从来没有先一般性地研究了三种形态的发展,而后再来特殊地研究资本主义形态以及其他形态。相反,马克思正是为了透彻地研究资本主义形态,才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以前的以及未来的生产关系加以比较,由此揭示出“三形态论”的。总之,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很难说马克思是在三种形态的思想框架内来讲几种所有制形式的。这样讲,并不是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三形态的划分再来服从五形态的划分,而仅在于强调,尽管各种历史发展序列有着一定联系,但都不可能是依从性的,而是各自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社会历史是五彩缤纷的,不能只是一种演化规律、一种划分尺度。

其二,能否因突出什么主线来作为判定历史演进规律的标准?“五形态论”之所以遭到反对,其中一个缘由,就是认为它突出了阶级斗争这条主线;正由于突出了这条主线,五形态作为一条历史演进规律在当代不能成立。毋庸置疑,“五形态论”的着眼点是人们的财产所有制关系,即由经济地位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能够很好地说明为什么要进行社会革命,进行阶级斗争。但是,把“五形态论”断然说成就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线,是阶级斗争的理论,这并不是马克思的本义,是后人的理解。马克思的“五形态论”是对整个人类社会演化进程的抽象描述,旨在说明历史上人类社会几种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不在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究竟采取何种具体形式。诚然,他讲到社会形态的更替需要进行社会革命,但他讲的社会革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不一定是阶级斗争一种形式,他还曾考虑过英、美等国有可能通过和平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只是在教条主义的解释和运用下,这一理论才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科学价值:某一社会形态更替的道路成了所有社会形态更替的道路,某一社会形态进行变革的形式成了所有社会形态变革的形式,以至社会形态的演进完全成了刻板的模式,同时成了阶级斗争理论的代名词。所以,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五形态论”,必须消除这种误解。不能因后来对阶级斗争主线的突出而放弃“五形态论”,更不能由此否定“五形态论”反映的是客观历史规律。对待“五形态论”确实存在着一个理解问题。对待社会历史演进,根本不存在一条主线排斥另一条主线的问题,也不存在只有一条主线成为判定历史客观规律的标准的问题。

总之,在社会历史的各种分期上,尤其在对待“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关系问题上,应当坚持“共处论”,不应当坚持“排斥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