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播形态的萌芽

”传播形态的萌芽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虚拟空间中“族群”传播形态的萌芽目前社会还远没有达到信息的高度公共化,在线信息时代也只是刚刚开始,人类传播在虚拟空间的全面展开只停留在一个预言和设想阶段。但目前,建立在网络“虚拟社区”基础上的新的传播方式正在萌芽,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暂时称呼它们为“Group”传播形态。是网络论坛发挥“Group”传播功能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

二、虚拟空间中“族群(Group)”传播形态的萌芽

目前社会还远没有达到信息的高度公共化,在线信息时代也只是刚刚开始,人类传播在虚拟空间的全面展开只停留在一个预言和设想阶段。但目前,建立在网络“虚拟社区”基础上的新的传播方式正在萌芽,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暂时称呼它们为“Group”传播形态。

它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在相同的兴趣或者一致的追求目标基础上建立起虚拟空间中的“Group”;“Group”成员关系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有显在或者是潜在的集体荣誉感;“Group”具有信息过滤功能,信息来源更直接,不仅仅依赖传统媒介,甚至直接来自事件的经验者;人际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建构起的“Group”交互平台

腾讯QQ、MSN、新浪UC、网易泡泡、雅虎通、TOM—Skype等是目前主要的六种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腾讯QQ为国内最大用户,MSN在世界范围内为主流的即时通讯工具,这些即时通讯工具建构起一种“Group”的交互平台。

我们以MSN为例,个人使用MSN最初往往是为了联络远方的朋友,作为沟通朋友的在线个人工具,后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个人交往的推进,因为某一类共同话题或者是爱好在趋向上的契合,于网络上结成一个“Group”,他们可能处于不同的城市或者国家,当然也许就生活在同一个大城市中。“Group”成员的多少取决于个人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和交往范围,有些人的MSN“Group”成员只有几个人,有些人的成员列表达到了上百个,甚至还有更多。这个依赖MSN建立起来的“Group”,实际上组成了一个个人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相关的信息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有交流有反馈,也支持多人共时在线讨论,信息交流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要比传统的大众媒介更符合个人的兴趣和需求,构成了一个带有人际传播特点的“Group”信息网络。

我们前面谈到的六种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大多都可以和手机绑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手机与网上的MSN“Group”成员实现移动交流。

(二)网络论坛的“Group”信息共享平台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各种名目繁多的论坛,这些论坛大部分是基于一些共同的爱好建立起来的交流平台,例如,讨论探险问题的论坛、交流摄影经验的论坛等;也有的是基于职业身份的一种延伸,例如,国际贸易论坛、记者论坛等等。

我们以1999年成立的“独立媒体中心”(www.Indymedia.org)为例,这是由世界范围内的新闻记者组成的信息交流平台。这里发表了大量被主流媒体过滤掉的稿件,成为全世界的记者以及愿意探讨新闻真相的人组成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交流平台。在传统媒介压力之外建立起来的这个独特的交流群体,不是基于现实的利益关系或者是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而是以对职业信念的追求为纽带,他们在传统媒介领域仅仅是专业的写手,在网络论坛中,既是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具有双向的传播身份。是网络论坛发挥“Group”传播功能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

对于一些最常见的基于共同爱好建立起来的论坛而言,其信息交流的集中、细化以及个性化程度是传统媒体功能所无法代替的,当论坛初具规模后,“Group”特征逐渐显露。例如,基于摄影爱好建立起来的“色影无忌”论坛是目前国内知名的摄影论坛,在创建初期主要建立在对摄影器材的共同兴趣上,围绕器材展开信息的收集、过滤和交流,随着论坛的发展壮大,“Group”身份得到牢固的确认。在这个相同爱好的群体里,也会有很多其他一致的爱好被发掘出来,又形成大的论坛内的小的群落。在论坛大群落中,也会产生类似社会交往中的政治斗争和倾轧,以及权威树立等等,一旦论坛外部的人要诋毁论坛,“虚拟村落”中共同的荣誉感又会体现出来。论坛在交流爱好的同时,也渐渐充当“Group”成员其他新闻信息交流讨论的场所,还提供了专门的精神和感情的宣泄场所,发起或者是组织共同的出游活动,甚至也可以在这里进行网上购物或者是二手机器的交易等等,丰富多彩的网络社区文化活动,意味着“色影无忌”论坛的“Group”成员,工作之余的大部分精力可能被消耗在这里,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他们将对传统媒体付出更少的注意力。

(三)网络游戏“Group”交互平台

尽管电子游戏在国内目前充满争议,但电子游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越来越成为传统媒体最为有力的竞争对手。

1970年代初,电子游戏在美国出现,直到1990年代才真正成熟起来,尽管只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而且只是一个提供娱乐的平台,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是,电子游戏不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新闻信息以及知识教育,只是提供一个模拟现实世界的娱乐平台,游戏者可以超越现实社会的身份,在游戏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实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随着虚拟仿真(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游戏提供的游戏空间越来越具有视觉上的真实效果,游戏者也越来越多地把自己融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游戏的情境也由最初的模拟简单的打斗,到模拟已经发生过的现实世界的战争,模拟未来世界和古代世界的所有大胆的假想事件,真实世界的时空观念在这里被彻底打破或者解构,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地被带入到游戏世界中。人们注意到电子游戏已经不再仅仅是现实生活之外的一种娱乐和放松方式,或许正在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传统媒介的娱乐能力也就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我们不禁要问,未来社会究竟哪一种媒介会作为主流娱乐方式?或者还有可能出现类似电视时代那么集中的主流娱乐媒介吗?

电子游戏的爱好者,特别是在角色扮演(Role Play Games简称RPG)类游戏中,例如《暗黑破坏神》、《仙剑奇侠传》、《传奇》、《奇迹》等知名游戏中,游戏者在网络上招兵买马,选择扮演的角色,组成虚拟世界中攻守同盟的“Group”,在一个约定的时间集体去攻打一个城池,虚拟战场上的荣誉感和友谊使他们结成一个坚固的团体。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不仅仅只是为了部落利益的争斗或者是无尽的紧张任务,也有类似现实世界的社会交往,例如在买东西的场景中,可能会有机会认识“Group”之外的陌生人,通过网络对话框展开对话交往,在聊天的过程中,逐渐熟悉成为朋友,甚至也发生网络人物之间的恋爱故事。“Group”群体之间也可以利用对话框做交互的平台。网络关系也可以延续到现实世界中,甚至也有人把网络虚拟的世界看作是自己更重要的社会存在方式,真实世界的生活反而成为网络生活的延续。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游戏就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了。此外,在体育类游戏、即时战略游戏,以及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中,这种“Group”的概念都普遍存在。

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电子游戏首先俘虏的年轻一代受众,他们已经成长起来,渐渐成为具有独立消费能力的群体,电子游戏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2004年在美国出现了第一家在电子游戏中售卖商品的公司,无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的商业增长点,广告商越来越担心传统媒体目标人群的老龄化趋势。

(四)个人网络出版“Group”交互平台

1.Blog(Weblog)

“Blog”这一新的词汇起源于“Weblog”,而“Log”的意思是“航海日志”,撰写“Weblog”的人被称为“Blogger”或“Blog writer”,通常翻译为“博客”。“Blog”是继E-mail、BBS(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牌服务)[20]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Blog”最初是一些程序员尝试在网上推出超链接形式的日记,张贴自己在技术层面的思考心得和个人生活方面的休闲内容。从1998年开始,这些分散的“Blog”被收集起来,一个新的“Blog”网络社区形成。但“Blog”的日常维护需要专业的网络知识,这成为“Blog”实现大众普及的技术门槛。1999年出现了免费提供的“Weblog”服务和简便易学的“Blog”技术,“Blog”才得以迅速推广,“Blog”托管服务商(BSP)也随之出现。[21]

个人使用“Blog”写作软件,可以在网络上建构自己的个人写作空间,选择部分或者是全部开放给网络公众,“Blog”实际上是不断通过个人网页发布个人写作的内容、简短信息或者是文章摘录,也包括个人收藏的图片和音乐等等,这些内容以时间顺序排列的方式呈现出来,用户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维护自己的“Blog”,而不必像其它类型的网络社区(如BBS、聊天室等)那样要受到来自系统管理的限制。“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Trackback)和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从交往形态考察,网志空间(Blogosphere)设定了积极的读者、作者、编者互动转换关系”[22],个人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创建自己的一个或多个“Blog”。目前“Blog”最多用于个人出版,也有用于商业公司的内部交流和教育学习领域。另外,许多新的应用也相继出现。例如“Moblog”(通过移动通信设备书写“Blog”)。

“Blog”的传播意义在于:它提供了新的人际交流方式;建构起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实现了个人传播出版。

通过“Blog”建构起“Group”交际平台,与MSN更多具有私人交往性质的“Group”交际平台不同,“Blog”建构起的“Group”交际平台具有半私人半公开的社会媒介功能,例如,通过“Blog”所带有的搜索引擎功能,不仅可以互访浏览他人的“Blog”,还可以多人共同建构一个“Blog”,在这个“Blog”中,可以容纳数个人或者一个小的群体参与对某个问题的讨论,“Blog”在这个意义上更像一个会议室,或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广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向网络开放。“Blog”的超链接功能还可以建构起一个“朋友树”,在“朋友树”里可以看到你的朋友又有哪些朋友,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将这些朋友加为你的好友,只要有足够的精力,交往和访问的范围可以达到几何级数的增长。

“Blog”也逐渐开始显露出与传统媒介的竞争能力,从克林顿的性丑闻、“9·11”、伊拉克战争到2004年的美国大选,“Blog”正实现着以一种独立的媒介力量影响着社会传播。

2.Wiki

Wiki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意是“快点”的意思。Wiki在这里是指动态的个人或群体网络协同写作工具,既可以自由地创建和修改自己的作品,也可以与其他伙伴共同创作,同时支持浏览。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网络群落,Wiki系统为这个群落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没有复杂的操作障碍,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网络群落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例如,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 Inc.),它开始于2001年,依赖公众捐赠来运行,基于Wiki的免费并且全部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编写计划,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到2004年的3月,已经大约有6 000名参与者编写了50种语言的600 000篇条目。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参与者进行数千次的编辑和创建新条目。中文维基百科正式开始于2002年10月,目前已经有23 201个条目。这一庞大的创作集体,有基于维基网络提供的交流、讨论和纠错的平台作为沟通的渠道,少数的专职人员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义务编辑建构起一个巨大的合作群体。

这种个人化的网络出版(Blog)或者是集体合作的网络出版(Wiki),实际上是传统的“纸媒”在网络空间中的另一种可能的生存状态,纸质媒介的网络个人化延伸只是这种倾向的案例之一。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熟悉的广播媒介在网络空间中的个人化生存。网络广播使很多人都可以自办广播,因为不需要申请执照、支付执照费以及购买高昂的播出设备的费用。[23]个人网络广播是传统的广播媒介与网络的结合,作为一种新的个人化表达的途径,个人网络广播如同“Blog”一样,只是声音作为一种主要的符号载体。广播爱好者通过网络,传递自己的声音作品,例如:小说、戏剧或者是诗歌、乐曲等等,交流和反馈的渠道与“Blog”类似,具有共同爱好的网络广播爱好者结成一个个“Group”群落。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媒介将不得不面临着新的传播环境的挑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众媒介在未来一定会走向个人化的传播或者是瓦解,只是大众媒介有必要研究未来传播的趋势,调整大众媒介的传播理念、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的内容,因为社会需要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往往不顾忌我们情感上的需要和社会成本,以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推着我们,使我们被迫前行、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