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部性的基本内涵

外部性的基本内涵

时间:2022-11-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外部性意味着生产者或消费者行为给他人带来了有益的影响,但是没有得到相应地收益补偿。负外部性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尤为常见。另外,根据行为的施加主体不同,也有研究者将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前者主要指生产过程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而后者主要针对消费行为。技术外部性一般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对他人生产或消费的影响是间接的,没有通过市场价格体系进行传导。

第一节 外部性的基本内涵

一、外部性的定义

众所周知,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陈述的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帕累托最优,需要具备六个基本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要求“个人效用仅取决于自己的消费组合;生产者利润取决于本企业的投入组合”[1]。然而,现实当中这个条件很难被满足,更经常出现的情况似乎是,消费者的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消费组合,更多时候是受到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影响。经济学发展历史上,早期的西奇威克(1887)所举的灯塔例子,到20世纪20年代剑桥学派的庇古AC.提到的火车机车的火花点燃邻近稻田,以及50年代米德的蜜蜂例子均被视为是对以上生产和消费独立性条件的经典挑战。更一般的,经济学家将这类不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市场失灵”现象归纳为外部性,其典型特征是生产者或消费者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他人造成影响,但是没有通过合适的市场对价进行支付或补偿,进而对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造成扭曲。

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J.Buchanan)和斯塔布尔宾(D.C.Stubblebine)曾给外部性下过这样的定义:只要某个人的效用函数或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变量是在另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性。[2]用公式表示,即: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外部性存在意味着,消费者或者生产者在消费或生产过程中私人的生产成本、收益与社会的成本收益出现了不一致,给他人造成了正面或负面的强制性影响,但是没有相应地市场机制对这种行为进行定价。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外部性之所以产生,关键在于缺乏某些市场要素,使得市场交易在当时不可行。

二、外部性分类

一般而言,根据外部性不同的影响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意味着生产者或消费者行为给他人带来了有益的影响,但是没有得到相应地收益补偿。比如,传染病疫苗接种不仅给接种疫苗的主体带来好处,同时由于接种疫苗后不再可能将疾病传染给周围群众,因而疫苗接种行为除了个人受益对社会也有好处,然而,这种好处很难通过收取费用进行补偿。相反,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则是私人行为没有承担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负外部性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尤为常见。比如,上游厂商生产过程中将污水排放到河流中,对下游的养殖业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市场谈判补偿就将出现负外部性。

另外,根据行为的施加主体不同,也有研究者将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前者主要指生产过程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而后者主要针对消费行为。最后,根据传导机制差异,又有学者将外部性进一步划分为技术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技术外部性一般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对他人生产或消费的影响是间接的,没有通过市场价格体系进行传导。相反,金融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y)是指外部性的影响是通过市场价格体系起作用。比如某个地区流行葡萄酒,进而对葡萄的需求增加,增加了种植葡萄的农民的收入。20世纪50年代,有关技术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的讨论,在许多经济学分支上都出现了异常丰富的文献,然而现今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技术外部性是真正的外部性,而金融外部性并非真正外部性,对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并没有扭曲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