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与消费

生产与消费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外省调粮解决河北人民的吃饭问题,从新中国一成立就成了中央和国务院的一件大事。这就是生产决定消费,怎么能说“消费决定生产”呢?从广义上讲,这三个方面,不管是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都属于消费范畴,现在再讲消费决定生产,那就可以理解了。但从根本上讲,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相对丰富,某些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这时消费才决定生产,而这种“决定”又是有条件的反作用。

就在我们第二小组乘坐大巴驶入高速公路,穿过大片的沼泽地时,我看到路肩上趴着的那几辆破旧的轿车,问高棣民:“为什么不把它弄走?”他说:“多半是快报废的汽车,弄回去也值不了几个钱,租吊车来拉反倒花钱很多。”我又问:“有些汽车还好好的,再用几年没问题,为什么要报废呢?”他说:“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促进生产。”他还说:“报废等于消费,消费决定生产。”我对“报废为了安全”能理解,但对于“消费决定生产”就不理解了。因为当时我们提倡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修旧利废,尽量延长各类物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使用价值。他针对我的提问还讲:“你们中国有句话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旧的汽车不报废,新的汽车就不能生产了,因为生产了也卖不出去。”我听了觉得似乎也有点儿道理,但为什么会卖不出去呢?美国也并不是人人都有汽车呀!为什么不能贱卖呢?他说:“贱卖就赔钱,工厂会倒闭。”我再联想到政治课中老师讲的“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种现象是当牛奶卖不出去的时候,宁肯倒进大海也不降价”之事,更感到不可理解。脑海中一直存在一个问号。

到底是生产决定消费,还是消费决定生产?

我虽然不是搞理论的,但一直在做经济工作。从亲身体会看:当时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数量上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各种物品都不能自给,或者称为“短缺经济”,数量不足是基本矛盾,消费只能由生产来决定,那就是工农业生产什么,你就消费什么,没有选择的余地。就以河北省为例,本是农业大省,原有上亿亩的耕地,全省平均每人3亩多,但因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条件落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作物产量一直低而不稳,本省自己解决不了吃饭问题,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年年需要国家调入粮食,所谓“南粮北调”,就是为保证京津冀人民吃饱肚子。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谁都知道细粮(白面、大米)比粗粮好吃。当时的主要矛盾不是好吃不好吃的质量问题,而是有没有粮食可吃的数量问题。河北靠国家调入粮食,但国家的粮食也不富裕,只好实行按居民的性别、年龄和劳动强度给予定量供应,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其他事情都不好办。从外省调粮解决河北人民的吃饭问题,从新中国一成立就成了中央和国务院的一件大事。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水患和河北人民的吃饭问题,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国务院支持河北挖河修渠建水库,不断提高抗洪除涝的能力;为解决河北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亲自组织河北人民打井抗旱,逐步实现一人一亩、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为解决吃饭问题,河北人民发扬毛主席提倡的“穷棒子精神”和周总理提倡的“万里千担一亩田”沙石峪精神,战天斗地;为解决吃饭问题,河北人民按照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的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大力推广成安县何横城间作套种的经验,努力提高复种指数;为解决吃饭问题,河北人民为了充饥不得不尽力扩大红薯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产量较高的“多穗高粱”,等等。多穗高粱是连牲畜都不愿吃的,红薯吃多了一些人胃酸,都因产量高,那个年代只得种,只得吃。什么叫“饥不择食”“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河北人民为了“填饱肚子”,只要能增加粮食产量,什么办法都想了。这就是生产决定消费,怎么能说“消费决定生产”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连年丰收,工业蒸蒸日上,人们生活上的需求矛盾从数量不足逐步转化为质量上的多样化,好多人的生活必需品靠票证定量供应的情况逐渐成为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矛盾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整体上不再是生产啥就消费啥,而是转为需要消费啥就想办法生产啥。从那时起,国家把固定资产投资、居民生活消费和出口贸易视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大拉动力。从广义上讲,这三个方面,不管是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都属于消费范畴,现在再讲消费决定生产,那就可以理解了。但从根本上讲,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相对丰富,某些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这时消费才决定生产,而这种“决定”又是有条件的反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