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显示,伴随河流流域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人数。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带给人类的危害日显严重。水资源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和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为此,国际社会呼吁各国加强淡水资源管理,减少污染,并通过磋商谈判解决地区水资源分配问题。近年来,世界水资源问题日益尖锐。

第一节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如果说20世纪是石油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将是水的世纪,20世纪的许多战争都是因石油而起,而21世纪水将可能成为引发战争的根源。

一、水资源现状

整个地球的水大约有14亿立方公里,其中97%以上是人类不能饮用的海水,余下的3%虽为淡水,但淡水中的77.2%又存在于冰川雪山之中,22.4%的水为土壤中的水和地下水,其余0.4%为地表水。实际上,地球上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储水量的0.77%。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012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水量很少,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每年缺水量约为300×108立方米,受旱农田有2亿~3亿亩,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很困难。城市供水不足,全国667个城市有400多个缺水,比例高达70%,每年缺水量为58×108立方米。

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珍贵资源。地球上虽然“三分陆地七分水”,但海洋咸水占97%,淡水仅占3%,其中绝大部分蕴藏在南极冰原和北极冰山中,人类生产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就更少得可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淡水资源日渐短缺,污染日益严重,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遭到破坏,并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得不到足够的饮用水,其中10亿人没有清洁的饮用水,20亿人只能饮用不卫生的水。

每年有300多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为儿童死于水污染,每天死亡的儿童人数超过5000人。目前,在迫使人们背井离乡的各种因素当中,水是头号原因。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显示,伴随河流流域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人数。据预测,在2025年之前,因为水的原因而成为难民者将多达1亿人。

随着世界人口越来越多,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对水资源的争夺已变成了引发冲突、危害和平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和环境专家认为,为推动世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除了对世界水资源进行综合性、全球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外,必须加强对全社会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

三、21世纪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带给人类的危害日显严重。在2001年3月22日新世纪第一个世界水日到来之际,“21世纪的水”作为这个世界水日的主题,再次提醒人类关注水资源问题。

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行动议程》中提出的建议,通过了193号决议,确定自1993年起,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旨在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对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

世界淡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有77.2%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原、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77%。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步伐加快,淡水的需求日益增加。如果说20世纪是石油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将是水的世纪,水资源严重不足,水的供求矛盾将变得更为突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9个国家的4.5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此外,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达4000多亿吨,从而造成5万多亿吨水体被污染,致使地球上每年有300多万人因饮水不净引起的疾病而死亡。如果不能设法提供干净安全的饮用水,到2025年世界上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数将增加到3亿。

水资源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和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鉴于全球水资源紧缺日益加剧,如果各国不通力合作共同解决水危机,21世纪人类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为此,国际社会呼吁各国加强淡水资源管理,减少污染,并通过磋商谈判解决地区水资源分配问题。

四、人类社会发展受到水限制

最近,在肯尼亚东北部干旱地区的塔瓦克村,发生了村民与猴子“争水”的事情。正当村民们从邻近小城运来的水车里取水时,遭到一群猴子用石块和木棍的“袭击”,村民们不得不逃离那里。就在猴子们以“胜利者”的姿态饮水时,村民们拿着砍刀和其他工具回来了,他们与猴群厮打起来。两个小时过后,有10个村民受伤,10只猴子被打死。这之后,村民们更担心的是附近的大象、狮子和豹子来和他们“争水”时怎么办。

近年来,世界水资源问题日益尖锐。每当一些地区水患成灾的时候,另一些地方却干旱少雨。目前全世界有30亿人缺乏最基本的饮用水,12亿人喝不上自来水,人们正是怀着这种忧虑的心情迎来了新世纪第一个世界水日3月22日。

根据专家们的估计,到2025年世界上的人口将增加到80亿,用水量将增加20%,到那时世界上60%的人将住在城市里,其中30亿人每年拥有的用水将达不到联合国提出的最低居民用水标准,即1700立方米。缺水引起的后果令人震惊:因为饮用未经处理过的水,世界上每年有340万人死亡,每天有5000个儿童因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而得病死亡,每15分钟就有100人因腹泻类疾病而丧生。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60%~80%的生活用水没有得到处理,在委内瑞拉这一比例高达90%。这就增加了发生传染病如霍乱、伤寒和寄生虫病的危险。沼泽地和温带地区为传染疟疾提供了条件,威胁着世界40%的人口。在发达国家里,大部分河流和湖泊也已经被污染。

家庭和工业的用水中,有三分之一的水因为分配系统缺乏效益而损失了。在欧洲的一些城市里,水资源的损失高达60%,这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就更为严重。世界上的水资源中海洋就占了97%,那是不能消费的咸水,淡水只占3%,其中三分之二的水在南极洲、北极洲和大陆冰川地区,又是人类难以直接利用的水。

因为世界上人口分布不均,各地居民每年拥有的水很不平衡,亚洲地区最少,人均只有3010立方米,非洲5560立方米,欧洲8260立方米,北美洲22810立方米,南美洲27220立方米,大洋洲人最多,达84140立方米。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在26个国家里有2.32亿人年人均用水不足1000立方米,而为了保证正常的生活和营养标准,人均每年用水至少应有1700立方米。在人们可以使用的水当中,70%用于农业灌溉,10%用于工业和家庭,其余用于发电。

在未来的20年里,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家庭和市政用水将增加40%,农业灌溉用水将增加17%。有专家建议多生产用水少的食品。目前世界上有17%的作物用水直接灌溉,生产的食品占总量的1/3,如果要提高用水的效率,就须改进技术,这样用水成本就会提高。在近东和北非地区,65%的水用来浇灌耕地,而在拉丁美洲浇地用水只占1%。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显示,世界上有8亿人的食品没有达到可以接受的标准,他们大部分生活在缺水的地区。为了耕种和生产,1000克玉米需要1400升水,1000克小麦需900升水,1000克土豆需500升水,生产1000克鸡肉需要3500升水,1000克牛肉需2万升水。

联合国专家们提出,在农业地区采用调整土壤湿度的技术,让最贫穷的国民有饮用水,这应当是各政府的首要工作。此外,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应当采用对环境影响较少的技术。为了保护水资源,联合国专员建议各国政府应当对居民进行适当的培训。

五、人类最终要向大海要水喝

地球上的水,海洋占97%,而全人类70%的人口居住在距大海不到120公里的地方,专家日前提出,人类最终还是要向大海要水喝。

我国水利部认为:地球上目前所缺的是淡水,但它只占人类拥有水资源量的3%,其中还有三分之二难以利用;而其余97%是海水,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经过淡化都是可以利用的,因此就长远而言,在世界范围是不会缺水的。随着未来太阳能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和受控核聚变能实现商用化,大量应用淡化海水就将可能成为现实。

所以我国应高度重视海水淡化技术的开发,加大投入和科技攻关力度,对西北干旱地区的苦咸水淡化可采用同样的技术,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于西北干旱地区的大开发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淡化市场一直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扩大。目前,法国、美国、日本在这项技术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在中东地区占全球海水淡化市场的一半还多,其中仅沙特阿拉伯就占40%以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等缺水地区也积极采用了这种技术。

海水利用的主要障碍仍然是成本过高,但近年发展起来的反渗透技术,通过膜滤器来淡化海水,使成本比传统的热能方法大大降低。专家认为,尽管短时期内海水淡化成本仍然让人望而却步,但是对那些本来就有咸水需要处理的国家还是有吸引力的。就人类缺水前景和太阳能利用及受控核聚变技术突破性进展而言,海水淡化也是一项战略性技术选择。

六、我国的缺水现状

2000年,我国遭遇10年来最为严重的旱灾,全国有2亿亩农作物受旱,2000万人饮水困难,100多座城市出现供水紧张。大旱使我国水资源长期积累的矛盾集中显现出来,暴露出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的危机。

尽管许多专家认定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度;尽管很多有识之士警告我国将出现水资源供求危机,但是,更多的人们认为这些离自己很远。2000年水资源供求的危机暴发了:农业缺水、工业缺水,甚至人们的生活用水也频频告急。全国很多城市部分水库、河道干枯,生活用水困难,被迫对城镇居民用水施行定额管理;首都北京也在工商企业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受缺水的影响。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224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时期。2030年,我国将缺水400亿立方米至500亿立方米,缺水高峰将会出现。翻阅呈现“赤字”的水簿,我们就会明白,2000年的大旱只是水资源危机的预警,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我国实施《水法》虽然已经十多年了,但是,水资源管理仍然是“一龙治水,多龙管水”。地下水与地表水,流域的上下游、城市与乡村供水,水量与水质的人为分割管理,使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混乱。一些地方争抢水源,胡乱排污,甚至以邻为壑现象十分严重。对此现象,应早下决心,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的权属管理,实现防洪、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与回用、地下水回灌一体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缓解水危机的矛盾。

我国每年水资源的浪费量和水资源的缺口基本相当。如果能够有效地节水,起码目前的水资源可以做到供求平衡。但是,我国现有的用水机制是一个不鼓励节水的机制。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黄河流域,沿黄一些灌区每立方米水不足一分钱,城市生活用水价格每立方米仅0.5元左右,工业用水价格0.8元左右。过低的水价,造成节水投入成本偏高,使节水变得毫无经济价值。国家投资建设的喷灌、微灌、滴灌设施,使用效率不高。要节水,就要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农业用水要按成本适当收费,城市及工业用水按成本及合理利润收费。

在大旱后暴露出水危机的时候,仍有不少人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未来的调水上,而不愿从深层的管理体制上寻找原因,普遍以为“南水北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望梅止渴”式的想法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现有体制下,就是调来长江水也要被喝光、用光、浪费光。

大旱后暴露出的种种危机需要我们警醒,我国已经过了丰水期,未来的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紧缺将对我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对待水危机,我们应“未雨绸缪”,万不可“临渴掘井”。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高速发展,水的供求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瓶颈。

21世纪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水资源的日趋紧缺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从人口的增长上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比目前减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从经济增长上看,到21世纪中叶,国内生产总值要增长10倍以上,城市和工业用水将较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开源节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从城市发展看,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城市水供求矛盾更加尖锐;从农业生产,特别是从粮食生产上看,2050年前,我国粮食产量要比现在增加1400亿千克以上,这意味着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必须增加,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我国水资源的总趋势是,需求量急剧增加,而供水总量增长缓慢。1980年至1993年,供水年均增长率只有1.27%。由于供水增长缓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缺水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剧。要保证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及早采取对策。

七、我国解决缺水方案(南水北调)

当人们打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和南多北少的水资源分布状况。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利用这一地势特征改变原有的水资源分布状态,已不再是诗人的浪漫想,南水北调——这将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需要建造的气吞山河、震撼世界的伟大工程。

1.工程背景介绍

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中国水资源的总体特征是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据水利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有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因人口众多,人均仅有2240立方米左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已接近世界公认的淡水危机开始阶段的指标——2000立方米,被列入世界13个贫水国的名单之中。目前,在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一半以上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它们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城市供水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首都北京是全国10大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量只有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8,世界人均水量的1/32,在120多个国家的首都中列百位之后。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北京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地面下沉的现象。为此,80年代初,北京市政府作出了“限农压工保生活”的用水决策。

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不足,这是气候所致。众所周知,中国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北方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减少。从《中国气象年鉴》 1997年(属正常年景)全国主要城市的年降水量可清楚地看到:北京430.9毫米,天津378.1毫米,石家庄328.8毫米,太原247.8毫米。还有不少地区的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如新疆托克逊气象站21年平均年降水量为7.1毫米,1968年全年的总降水量仅为0.5毫米。而南方年降水量偏多,各省省会均在1000毫米以上,如长沙1824.3毫米,南昌1725.4毫米,杭州1435,2毫米,广州1997.9毫米,福州1832.3毫米。因此,南方与北方的水资源相差悬殊。

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而言,人们还无法改变一个地方的气候。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和日益严重的水荒和干旱怎么办?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在哪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气候变化异常,黄河多次发生断流现象(1997年的断流时间达226天),华北、西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南水北调再次提上了议程。国家水利部专门为此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由它负责协调各条线路的前期研究工作,并作出明确的规定:中国科学院和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研究西线调水方案,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研究中线调水方案,淮河水利委员会负责研究东线调水方案。

199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水利部(长江流域利用规划简要的报告),明确提出南水北调是长江综合利用的重要任务。1995年,国家组织由水利、气象、环境、地理、地质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南水北调考察队”,行程数千公里,重点考察了长江水资源、引水线路和相应要修建的水利工程,提出于“三线”调水方案,并向国务院呈报了《南水北调构想》 ,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南水北调的基本框架是:

(1)东线方案主要是利用京杭大运河线路进行南水北调在地处长江下游的扬州提水,输送到苏北、安徽、山东、河北等缺水地区。为此,江苏省投入了巨额资金,率先兴建“江水北调工程”,每年调水数十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苏北地区人民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的用水矛盾。该方案设计调水量约300亿立方米。

(2)中线方案是从长江支流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绕经伏牛山,经方城缺口,由郑州西北过黄河,沿太行山麓之东,经安阳、邯郸、邢台、保定、石家庄等地北上,引水到北京、天津。该方案需修建总干渠约1352公里,规划设计年平均调水量为145亿立方米,丰水年可达200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第一期工程已于1973年完成,第二期工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3)西线调水方案比较复杂,专家们提出了多种方案,各方案虽然在具体的引水路线上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都主张把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六江之水,调入青海省境内的黄河源头和上游河段。据有关专家介绍,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拟分3期进行:第1期工程是从金沙江(或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调水,年调水量为200~700亿立方米。从战略上看,这是促进西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线调水方案,经多年考察论证,东线和中线方案具有可行性,西线因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地质复杂,因而工程浩繁,耗资巨大,难度也最大。

2.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水不仅为维持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这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的名言警句。中国是一个贫水大国,华北、西北地区因缺水每年减少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每年受旱面积达4亿亩。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兴建南水北调大工程,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长期干旱缺水,加快其经济建设步伐的根本途径;同时,对长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防汛抗洪,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就常年经受水灾之苦的湖南来说,因它地处长江中游,每年汛期到来时,长江上游洪水通过“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进入洞庭湖后,防汛防洪的压力很大。如果能将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将会大大减轻洞庭湖的压力。

南水北调水利工程现已正式启动。第一期工程从扬州江都和丹江口水库分别到达山东威海和北京团结湖,近期工程静态投资1548亿元人民币,完工后的南水北调工程贯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江河,将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治水的斗争中拼搏。“都江堰”、“南北大运河”的开通,造福了华夏子孙;建国后兴建的“引滦济津”、“引江济淮”、“东(江)深(圳)引水”等调水工程,使数千万人受益。如今,远距离地引调水资源丰富的江河之水去接济缺水地区之不足,国际上已有不少成功之例。如加拿大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分别达1000亿立方米和200亿立方米;前苏联从50年代起陆续建成了15项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达600亿立方米。

中国是一个缺水大国,南水北调势在必行。在不久的将来,伟人毛泽东提出的“南水北调”科学构想必将变成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