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叶国内外市场变化

茶叶国内外市场变化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集体和国营茶场的分割承包,使家庭农户经营的茶园规模非常小,其生产的鲜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初制厂最小有效规模需求;或者说每个家庭农户都拥有自己初制厂是很不经济的资产运营方式。如果初制技术环节从茶场中分离出来,并和多个农户建立鲜叶交易关系,则是一种有效的安排。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前后毛茶流通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精制茶厂将毛茶收购内部化,或与初制单位直接交易。

第一节 茶叶国内外市场变化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使茶叶交易方式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 20世纪70年代末在广大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不少社队和国营茶场承包或分割承包给农民,生产者主体在经营规模上趋小、数量趋增; 1984年开始的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使流通利益主体多元化。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交易方式在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重新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茶叶交易制度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竞争机制的引入、交易方式多样化、贸易组织多元化和市场交易组织创新。但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近10年时间里,由于政府在内销和外销茶叶流通中采取不同政策环境,所以相应的制度安排也存在差异。我们下面先对外销流通体制进行研究。

一、茶叶外销流通渠道的变化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流通体制的改革,茶叶原料收购和加工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出口还是以国有外贸公司经营为主。由于对市场经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经验,80年代末的几年曾一度导致毛茶原料收购价格混乱。但随着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入和适应,竞价收购渐趋经济理性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茶叶外销基本流通方式如图7-1所示。

img116

图7-1 当前我国茶叶外销基本流通模式

〔其中:①是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取得茶叶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即出口加工企业通过前向延伸将出口业务内部化,但这种方式并不是很多;有精制能力的茶厂(含茶场)包含三类,只进行精制的茶厂、既能进行精制又能初制的茶厂,以及少数集种植、初制、精制为一体的茶场。〕

显然,茶叶外销流通体制体现出三个新特点,茶叶种植和初制交易外部化;传统毛茶流通的中间主体供销社被精制加工企业延伸而内部化,或与初制茶厂直接交易,供销社作为中间主体的地位已经微乎其微;一些精制茶厂通过获得自营出口权而将出口交易内部化。这些交易制度的演变是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产业组织结构及政策环境改变的一种反映。集体和国营茶场的分割承包,使家庭农户经营的茶园规模非常小,其生产的鲜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初制厂最小有效规模需求;或者说每个家庭农户都拥有自己初制厂是很不经济的资产运营方式。如果初制技术环节从茶场中分离出来,并和多个农户建立鲜叶交易关系,则是一种有效的安排。现实中的制度安排正是体现了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外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和出口权的逐步放开,不少茶叶精制加工企业积极争取茶叶的自营出口资格,其目的是希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80年代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较长时期内,茶叶精制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它的上游是完全竞争性的大宗茶原料市场,在下游因没有出口自营权而受制于茶叶外贸公司,面临着单方垄断的市场。这种制度安排大大增加了生产厂商的经营风险。因此,如果给予精制加工企业自营出口权,即精制加工企业的前向延伸,则能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提高产业的经济绩效。

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前后毛茶流通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精制茶厂将毛茶收购内部化,或与初制单位直接交易。这大大降低了流通中的交易费用,但可能增加企业毛茶收购费用。因而目前毛茶流通并非全部通过精制加工企业直接收购方式进行,企业是否决定以代理或委托形式收购茶叶,取决于这样的安排能否带来费用的净节约。

从目前外销茶叶流通方式和各交易主体结构特点来看,精制加工企业较茶农和出口公司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茶叶精制加工行业是非限制进入行业,也不存在很大的技术和资本壁垒,所以尽管精制加工企业较毛茶生产者数量少得多,在原料市场中并没有垄断性的优势;而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精制加工企业没有自营出口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出口公司。交易关系的这些特征使企业面临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①原料价格风险。②原料收购量的风险。精制加工企业必须在较短的茶叶生产季节内收购足够的数量以作全年生产原料储备,收购数量的决策是基于对市场的预期,然而加工企业因没有直接参与外销市场,因而获取的信息是间接和不完善的。③茶叶出口特权的租金。当茶叶供过于求,而口岸公司按政府计划统筹实行配额出口时,就存在租金,因而会产生企业的寻租行为。④道德风险。精制加工企业和出口公司间的成品茶交易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出口公司拥有出口的垄断权,加之企业和出口公司对国际茶叶市场信息掌握的不对称,企业在交易中可能会遇到来自出口公司的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可以通过在口岸公司间引入竞争机制来消除。

上述分析表明在现有的国内茶叶流通政策和茶叶外贸管理体制背景下,精制加工企业的上游是自由竞争市场,而下游却是垄断竞争市场,因而承担很大的风险。目前已实施的具有降低这种风险功能的制度安排有中心指导价制度和各种形式的合同。我国有关部门每年制定毛茶和成品茶的中心指导价,虽然交易中实际执行的价格有所偏差,但对于缺乏市场信息的精制加工企业的经营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样,实际交易中企业和公司间各种形式合同也能减低和分散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另外,新近批准了一些企业的自营出口权以及正在着手的一些出口公司和加工企业的纵向整合等都是提高外销茶叶交易效率的制度创新,当然这些制度安排在经济上是否有效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企业和公司的整合是否有规模经济。

二、内销茶的交易流通方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后,内销茶交易方式渐趋多样化。就其经济本质而言,交易方式演变是反映特定经济条件下,为降低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的交易制度不断创新过程。在现阶段,内销茶的基本流通方式如图7-2所示。

(注:需要专门精制后才进入市场的茶叶主要是花茶、边茶等传统茶产品;而以中高档绿茶为主的名优茶则主要通过个体茶农和茶场加工后直接进入市场。)

img117

图7-2 目前我国茶叶内销流通体制基本模式图

图7-2所展示的各流通主体之间以市场为纽带发生关系,同级交易主体是竞争关系。茶叶流通体制改革前,精制加工企业以及茶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国营商业组织进入市场,而随着体制改革和内销竞争机制引入所带来制度环境变化,交易主体为获取可能存在的潜在利益,对交易组织或交易方式进行了一些创新。其中典型的是生产销售一体化和茶叶专业交易市场的形成。

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是指精制加工企业、茶场和茶农的茶叶通过一体化方式流入市场,包括团体消费者和个人消费者上门购买。纵向一体化产生的经济动因及效率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因此并非一体化都是有效的,这取决于一体化的具体形式、产业性质及市场结构特点等。从目前茶叶市场来看,一体化的主要形式是厂商设立营销网络和消费者上门购买。

20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是国内市场对地方名茶需求量上升,加之外销茶价格持续下跌,茶类生产比重随之转移。地方名茶生产在今后我国茶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阶段,与地方名茶的生产和流通形成了特有市场组织结构及市场交易模式,其中专业性茶叶交易市场的发展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目前,地方名茶交易的主要途径是茶叶交易市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交易制度安排,在我国不少地区都建立了专业性的茶叶交易市场,而且呈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茶叶交易市场主要以地方名茶交易为主。交易市场的重要特点是,这种市场大多数分布在茶叶生产或消费较集中的地区。茶叶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一般包括生产者、中间组织及茶庄等,但不同市场因其所处区域的特殊性,在交易主体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别,产区市场中交易主体结构的特点是数量较多、规模狭小的茶叶生产者和相对数量较少的茶叶收购商;而销区市场主体的结构特点是相对数量较少的茶叶批发经销商和众多、分散的茶叶零售商及茶庄等。尽管不少茶叶市场起初是由当地政府或一些组织团体发起建立的,但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断扩大的交易规模说明这种制度安排有其内在的经济合理性。

目前茶叶交易市场从区域分布和赖以存在的市场基础来看,是集市式的市场组织。集市是一种古老的市场组织,这种组织最初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者剩余产品的交换问题。人类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物物交换,这种交换成功带有很大偶然性,或者说达成一笔交换的成本非常之高。集市的功能之一是将交换主体定期聚集在一定空间中,降低了达成交易所需搜寻的次数,从而提高了交易效率。集市的市场组织正是在这种效率激励下应运而生。集市贸易是一种适合单位交易数量少及低集中度市场结构的交易制度安排,其经济意义在于降低交易者搜寻信息的成本。

随着20世纪80年代“分包”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作为地方名茶供给主体的经营规模趋小、数量趋增,地方名茶需求主体也是极度分散,并且集中度低,这些产业组织结构特性是集市式茶叶交易市场存在的基础。

外销大宗茶的原料之所以很少采取市场交易的方式,主要是由外销大宗茶原料与名优茶供需主体的差异造成的。地方名茶的加工技术适合农户经营规模,其加工技术的资产投入规模较小,因此地方名茶加工环节常常内部化于种植业主中;相反,外销原料加工需要相对较大规模的资产投入,在茶园经营规模趋小以后,常由独立的初制加工企业收购农户鲜叶进行集中加工,进而和精制加工企业发生毛茶交易关系;而从需求角度分析,地方名茶需求主体主要是国内的消费者,外销原料需求主体是集中度较高的精制加工企业,集市式的市场组织不适合于高集中度的产业组织结构。对低集中度的、供需主体区域较分散的产业组织结构,商业组织应是一种理想的交易制度安排,但由于地方名茶品质等级很难有客观统一标准,而且价格时效性较强(即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很大),这些属性对传统商业渠道来说缺乏优势,而即时现货的集市式交易能满足这种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