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设施栽培发展现状及技术水平

设施栽培发展现状及技术水平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全国形势一样,宁夏的设施栽培是在90年代期间突飞猛进发展起来的。无论在设施类型、新品种、配套新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还是在产值、纯收入等方面均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其发展是健康的,技术是到位的,方向是正确的。10年来,随着我区设施栽培的迅猛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设施栽培技术上有很多

设施栽培发展现状及技术水平

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吕鸿钧 赵 伟

于 丽 俞凤娟 刘 刚

设施栽培由于作物生存的小气候环境完全由人为控制,不受自然因素影响,可使作物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益,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运用设施栽培是世界农业发展方向,同样也是我国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与全国形势一样,宁夏的设施栽培是在90年代期间突飞猛进发展起来的。设施栽培早而多的作物首先是蔬菜,近些年运用设施生产西瓜、甜瓜、果树的面积也在迅速增加。

“十五”末期,我区设施蔬菜进入了缓慢发展的阶段,以满足和创造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技术、提高质量和扩大外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实施无公害和绿色蔬菜产品的安全生产。坚持“冬菜北上”发展战略,瞄准宁夏同纬、高纬省区及外蒙、独联体等国家冬春菜市场,发挥我区区位和季节差优势,选准优势品种,安排好季节茬口,加强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提高设施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由规模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回顾设施蔬菜的发展历程,了解现状,找出问题,客观地总结经验,力求设施蔬菜生产能为宁夏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再做贡献。

1.我区设施蔬菜发展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宁夏的温棚多是农民自己引进,加上缺乏科学的栽培技术,冬季只能生产一些耐寒的叶类菜,生产果类蔬菜冬季必须生火加温。在国内专家的启发下,我区的蔬菜技术人员针对宁夏的地理纬度、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于1989年设计建造了适于宁夏冬季蔬菜生产的第一栋日光温室。同时,积极申请在科委立项,进行不加温条件下的蔬菜生产试验,取得了消化与吸收先进技术的第一手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总结,了解掌握了“89-I”型温室性能和生产技术,为示范推广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的试验与探索,我区的科技人员设计出了科学合理的“89型”和第二代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加上先进可行配套技术的运用推广,解决了日光温室所创造的小气候环境和温室作物生理需求相吻合的问题,使宁夏保护地蔬菜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宁夏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塑料薄膜覆盖进行蔬菜早熟栽培,目前已有塑料小拱棚、中棚、大棚和日光温室等栽培类型,1998年以来也引进了以色列等国家的大型自动化温室,十年来节能型日光温室迅猛发展,形成了我区多种类型、不同性能和用途的配套设施体系。

宁夏地处北纬34°-39°之间,处于发展日光温室的最佳纬度地带。与全国的发展形势一致,在宁夏从北到南,从川区到山区各市县,特别是在川区,日光温室高效节能栽培迅速发展起来,在寒冬季节不加温可以生产喜温果菜,节省能源,高产高效,其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对菜区、纯农业区均产生巨大的影响。

回顾十年来,日光温室高效节能栽培技术的开发过程,总结推动该项技术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首先应归结为市场的需求与开放。随着改革大潮的冲击,宁夏经济的发展也在由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的需求牵动着日光温室高效节能栽培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形势变化使该项技术的推广成为可能。其次,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迫切需求,使得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迅速发展。第三,由于高产高效益的驱动,农民种设施蔬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区表现尤其突出。第四,科学技术的普及,使我区农村已经出现变冬闲为冬忙的景象,农村劳动力得到引导利用,我区已增加了一季冬季高效农业。第五,领导重视、增加资金投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逐步确立实施。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将日光温室高效节能栽培列为自治区发展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各级党委政府,从政策到资金及人力物力给以方方面面的具体扶持。第六,顺应形势的发展,各级技术部门的服务正从产前、产中向产后拓展,尤其重视产后市场的开拓,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九五”期间,是宁夏设施蔬菜高速发展的时期,面积增长迅速,设施种类多样,产量效益高,成为我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十五”中期,是设施蔬菜产业大发展的时期,2002、2003、2004三年新增的面积超过了过去的总面积,形成了多种类型、不同性能和用途的配套设施体系,主要以日光温室为主、大中小棚生产为辅,优先发展高效益的保护地生产。截至2005年,设施蔬菜面积为1.1万hm2,其中高效节能日光温室0.76万hm2,大、中、小拱棚0.34万hm2。设施面积比1995年的0.17万hm2增加了0.93万hm2,增长了5.6倍,年均增长41.82%;比2000年的0.44万hm2增加了0.66万hm2,增长1.48倍,年均增长9.69%。

2.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水平

2.1 现状

我区设施蔬菜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产值是露地生产的10倍左右,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彻底解决了我区蔬菜市场供应淡旺季的问题,实现了秋、冬、春季规模化生产,产品远销新疆西宁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初步实现了“冬菜北上”的战略目标。无论在设施类型、新品种、配套新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还是在产值、纯收入等方面均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其发展是健康的,技术是到位的,方向是正确的。

我区的设施类型主要有节能日光温室、简易温室、大、中、小拱棚,以银川市、青铜峡市、吴忠市城区、中卫市城区、大武口、平罗、连湖农场、贺兰山农牧场等为主要生产区域。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种植区域特色突出,实现了周年化生产,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截至2005年底,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种植业总面积的1.03%,年产量89.78万t,占全年蔬菜总产量的28.86%;年产值12.88亿元,占全年蔬菜总产值的67.86%,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6.32%。其中二代节能日光温室蔬菜产量和效益最高,全区平均亩产量、亩产值分别达到6416kg、9322.7元,年产蔬菜73.14万t,占设施蔬菜年产量的81.47%;年产值10.62亿元,占设施蔬菜总产值的82.53%。生产的鲜菜不但充分满足本地市场,还远销新疆、青海、内蒙、甘肃、陕西等省区。

2.2 设施栽培水平

10年来,随着我区设施栽培的迅猛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设施栽培技术上有很多创新和发展,在我区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引入、消化、开发推广了大量的新技术,使得我区设施栽培技术的总体水平有新的提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2.1 设施结构合理,性能优良

我区的二代节能日光温室是在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宁夏丰富的光能资源和物质资源,提出了更完善的设计参数,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通过调整合理的采光角度和优化保温、蓄热结构,即从合理时段采光理论出发,调整高跨比在2.1~2之间,从异质复合载热墙体结构理论出发,在墙体结构及材料选择上,注重提高保温蓄热能力,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采光、保温性能明显优于一代温室。

大中棚在跨度、高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钢架弧度,提高了棚的可利用空间。

2.2.2 品种结构趋向优化、主导产品突出

以银川、吴忠、中卫市为核心区的设施蔬菜生产,初期以叶类菜为主转向以果类菜为主,逐步形成以番茄为主的茄果类、西甜瓜作为主导产品;从自给自足型生产转向外向型生产;从数量型生产转向质量型生产;从单一品种转向多品种(名特优新)配套发展,从适合本区消费的品种转向适合外销的耐贮运品种。

2.2.3 茬口安排灵活多样,种植水平显著提高

“冬覆盖,春提前,夏排开,秋延后”多种方式结合,合理安排茬口和上市季节。目前,穴盘育苗、嫁接换根、膜下滴灌、增施CO2气肥等配套技术应用率达68.7%,比2000年的48.9%增长19.8%。按照“冬菜北上、夏菜南下”的发展战略,基本实现了均衡生产、周年供应、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瓜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2.4 育苗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

过去多采用地面育苗,后发展为阳畦内土方、营养方育苗,进一步采用营养钵育苗、电热线快速育苗。在90年代中期宁夏农技推广总站引进蔬菜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十五”期间形成了适宜本地区推广应用的穴盘育苗技术体系,在推广应用上实现了企业化,育苗技术上实现了本土化,育苗容器上实现了国产化。在全区建育苗中心(场)20余处,累计育苗1.68亿株,并将该项技术辐射到新疆、内蒙、甘肃等地,使我区的蔬菜育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提高宁夏设施蔬菜生产水平和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据统计我区已有工厂化育苗中心26个,年供苗量6000余万株,可定植日光温室0.2万hm2

2.2.5 嫁接技术进一步普及

为了克服低地温的不良影响,抗御土传病害、培育健壮秧苗、增加产量,近年来设施栽培中大量采用嫁接苗,常用的方法有靠接、顶插接、腹劈接等。随着对砧木品种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嫁接黄瓜、西瓜、西葫芦苗,在茄子、甜瓜等作物上也开始推广应用嫁接技术。

2.2.6 节水灌溉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

设施栽培明水灌溉是降低地温、增加湿度、感染病害的重要原因,采用膜下滴管灌水,有提高地温,疏松土壤,降低室内湿度,防病、省力、省工、省电,节省土地等多种效能,同时可节水40%~60%,投入成本较其他节灌材料均低70%左右,是我区目前重点推广的配套技术之一。

2.2.7 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全面推开

二氧化碳施肥在国外早已普及,国内近年来也在大面积推广。我区是自1992年开始引进开发并推广该项技术的,由于封闭的设施栽培条件下易造成二氧化碳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而增施二氧化碳,强化了光合作用,可使作物增产20%~25%。在推广二氧化碳施肥技术过程中,我区推广部门配合宏兴生物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微二氧化碳气肥”,以其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效果可靠、无污染,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已从宁夏推向全国。

2.2.8 无土(基质)栽培技术引进与推广

为了克服设施内连作土培导致的再生障碍问题,继1995年引进推广无土育苗技术之后,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机生态型和装置(盆栽)基质无土栽培技术已引入宁夏,种植高档作物,获取高额效益,有效提高了设施栽培的科技含量。目前该技术在宁夏已进入示范推广阶段。

2.2.9 多层覆盖保温节能技术与反光幕的开发利用

在设施栽培中运用地膜覆盖、小拱棚、稻草帘及大棚、温室多层覆盖保温节能。在日光温室生产中应用反光幕技术,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温室中后部的光温条件,使作物生长一致,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

2.2.10 高效低毒及新剂型农药的利用

烟雾剂、粉尘剂农药以及超低量喷雾技术、电热熏蒸技术的运用,适应设施内高温、高湿及透风差的自然条件。高效低毒新剂型农药应用于设施栽培生产无公害瓜、菜效果显著。

2.2.11 新型功能型覆盖材料被大量开发利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塑料薄膜已从普通聚乙烯膜—长寿聚乙烯膜—长寿无滴聚氯乙烯膜—长寿无滴聚乙烯膜—高保温多功能膜,发展到第五代。新型的高保温(EVA)多功能日光膜具有防尘、保温、流滴、消雾和防老化等多重功能,综合了长寿无滴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农膜两者的优点,正在被大量开发利用。外覆盖材料已从草帘向着新型保温被发展。手动、电动卷帘器开始推广应用。

2.2.12 科技示范园区成为设施蔬菜生产的示范样板和技术辐射源

1997年在自治区农牧厅的领导下,财政投入,农技总站筹建,率先建立了我区第一个设施蔬菜示范园区,成立了“宁夏天缘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中心”通过科学化管理,企业化运作,成为全区设施蔬菜示范园区的典范,建成以来,引进优新品种140个,新技术15项,配套技术应用率为100%。设施蔬菜示范园区的兴起,成为设施蔬菜生产的示范样板。随着设施蔬菜的快速发展,许多市县建立了科技示范园区,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进行示范、展示,发挥了很好的引导、辐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至2005年底全区建成蔬菜科技示范园区87个,总面积1685.53hm2,其中温室808.93hm2,育苗中心21个。

3.设施蔬菜在建设与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3.1 日光温室发展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主要突出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扩大日光温室的面积上有一定的盲目性,浪费资金,效益不高;其二,日光温室类型、结构、应用的趋同性。当前,日光温室的发展应立足于稳定发展,增加内涵,向效益方向发展。应根据用途选择适宜的温室类型、结构与配套设备,即根据生产用途与需要建筑不同大小、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日光温室,力争经济、实用、现代、高效。

3.2 抗御自然灾害及抵御逆境的能力较弱

突出的问题是冬季果菜生产中的亚低温影响或低温寒害与冻害以及夏季室内气温过高。仅此因素,日光温室每年减产20%以上,这不仅降低蔬菜的产量与质量,同时关系到生产的稳定性。因此,日光温室周年生产一般应有固定的或临时的加温设备,夏季应有一定的降温措施,保证越夏安全。另外一种灾害就是病虫的危害,必须采用现代综合防治技术,预防为主,加强监控,将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在病虫害防治上应从二元防治(防治—保产)向三元防治(防治—保产—防污染)转变。

3.3 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现代栽培制度尚末建立起来

日光温室的现代栽培制度的建立应立足于土地及养分的合理利用,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及土壤连作障碍,便于实行现代蔬菜的营销与管理等。改变目前的连作栽培制度,实行合理的大轮作(温室群的蔬菜轮作);改变目前蔬菜栽培种类选择的随意性,依据生态、资源、地区优势所形成的优势产业实行制度化栽培;而不能牺牲温室的可持续发展而取得暂时的利益。

3.4 缺乏温室及栽培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就不可能做到最优,这是现代农业与经验农业在技术上的根本区别之一。一提起标准化就必然联系温室环境的自动控制。其实,自动控制是温室环境控制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惟一的途径。应根据生产的需要设计与生产统一规格的各种类型的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必须实现规范化;环境控制应有明确的标准;实现标准的方法可以依据生产的需要与可能采用复合因子自动控制、单因子自动控制或人工控制,调控方法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具有标准化的意识、标准化的技术体系以及具有比较容易操作的调控方法。

具体表现为:

(1)蔬菜基地建设规模小而散,集约化生产水平落后

由于生产管理粗放及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蔬菜生产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基地较分散,生产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品种结构方面,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仍然较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覆盖面较小,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区蔬菜的商品质量、包装及营销手段仍处于初级阶段,新鲜蔬菜目前尚无商品标准,只有少部分蔬菜进行净菜处理进入超市,而绝大部分蔬菜无包装或包装简易,运输车辆不具备保鲜和长途运输条件。外销的蔬菜量较低,带动产业化发展的能力较弱,目前兴建的各类设施蔬菜园区还不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或者说是产业链不完整,对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优势还没有明显显示出来。

(2)市场信息服务不建全,产品流通能力弱

目前我区农业的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仍显落后,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菜农由于缺乏供求信息的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信息不灵,导致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不仅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市场体系不健全,生产经营活动不规范,产业链上各经营环节间的利益分配严重不公。菜农的劳动价值仅占蔬菜零售价格的1/4~1/3。目前,我区的菜农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蔬菜产品的销售组织化程度更低,完全是菜农自发小批量进行,而大规模组织风险大,政府、公司、个人都不愿介入;千家万户分散性的经营格局,随意性的种植制度,不确定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很难与销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小生产很难与蔬菜大市场、大流通对接,矛盾越来越突出。

(3)蔬菜安全生产意识不强,产品距离无公害标准较远

目前,我区绿色无公害蔬菜发展相对于市场需求仍显滞后。在蔬菜生产上过量使用农药、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以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中化学药物残留超标,重金属、病害细菌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等现象仍然存在,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而且农业生产者的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传统生产意识仍居主导地位,为了保住产量而严重忽视产品质量。另外,蔬菜栽培技术不当,如密度过大、设施栽培重茬、连作、高温高湿、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导致病虫害发生频繁、自身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设施蔬菜特别是日光温室的蔬菜生产时间缩短,增产潜力降低。

(4)蔬菜种子市场混乱,优新品种应用率低

到目前为止,全区没有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蔬菜良种机构,大部分品种主要靠引进。引进新品种的普及一般要进行3~5年,加之种子经营部门多,缺乏统一管理,各经销部门经营不同品种的蔬菜种子,为了各自的利益,经营什么品种,推广什么品种,都说各自经营或生产的种子好,让种植者难以选择。同时有假冒伪劣种子,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故新品种更新换代慢,严重影响了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

(5)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水平低

我区无公害蔬菜研究与推广始于1995年,目前无公害蔬菜生产意识已成为当前蔬菜生产的主流,但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保护地环境调控措施参差不齐且效果较差;蔬菜生产合理灌溉与配方施肥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病虫害的无害有效的防治措施没有达到标准化;蔬菜生产地土壤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还是目前蔬菜无公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蔬菜技术人员不足,在职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如兴庆区现有温室0.12万hm2,技术人员只有11名,平均一个技术人员服务指导66.67hm2,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多数从事蔬菜指导的技术人员为非专业,在实践指导中存在一定困难;同时知识、技术老化,外出参观学习、提高的机会少。应当在农技部门补充新生力量,使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并逐渐淘汰非专业人员;另外政府可聘用懂技术的农民,作为农民技术员直接指导菜农种植;对现有的技术队伍进行强化培训,多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胜任蔬菜技术指导工作。

(7)推广部门缺乏资金,影响技术的到位率

多年来,各部门只注重温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却忽视技术资金的投入,忽视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工作条件的改善。技术部门缺少资金,无力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致使推广指导工作滞后;培训、宣传、提高农民等工作也受到影响;有的蔬菜站财务不独立,开展工作受到制约和影响。建议有关部门在发展温室的同时,按一定比例增加蔬菜技术人员的编制和资金的投入,强化和提高蔬菜技术指导力量,提高温室效益,促进温室生产健康发展。

4.设施蔬菜发展方向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蔬菜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日光温室面积的不断扩大,我区蔬菜全年的产销已经基本平衡甚至供大于求,蔬菜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为了提高日光温室的生产效益,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生产的发展已经进入必须全面升级的发展时期——温室本身要升级,栽培技术体系要升级,生产管理也要升级。其主要任务是要解决当前日光温室生产中存在的产量不高、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不高等严重影响效益提高的“瓶颈”问题,将蔬菜日光温室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个别地区大型可控日光温室的建立与高效生产、日光温室产业化的步伐加快以及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的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等就是进入这个全面升级新阶段的信号。应该看到,向这一阶段转变要比以前扩大面积、优化棚室结构或单项技术的改进难度大得多,因为日光温室的全面升级实质是要求上升到现代日光温室产业化的高度。完成这个“质的飞跃”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既要积极探索、稳步提高,同时也不能过于急躁,一哄而起,而是要踏踏实实地沿着这个方向做好工作。

随着日光温室面积的不断扩大与南菜北运蔬菜数量不断增加,以及一些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日光温室生产效益仍有下滑的可能。效益上不去,产业发展的底气不足,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也不具备提高技术含量的本钱,更经不起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影响了蔬菜日光温室的可持续发展。

蔬菜日光温室效益提高的潜力何在?提高价格?如果质量不提高,提高价格不太现实!降低生产成本?在目前生产体制下几乎很难办到!单纯地“跟着市场走”,靠“新”、“特”赚钱,这是小农经济的效益观,不是长远之计!要想比较稳定而较大幅度地提高日光温室的经济效益,主要途径有:

4.1 向提高单产要效益

在产量问题上,目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蔬菜数量已经过关,并已对生产提出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再强调提高单产不仅毫无疑义,而且更会促使菜价下降。其实,上述现象主要是指不断扩大外延(增加生产面积)而使蔬菜总量继续增加而言。应该看到,我国日光温室蔬菜的产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产量提高的潜力较大,如果产量提高了,实际上等于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欧洲一些温室生产发达的国家,虽然蔬菜价格(相对我国而言)较高,但生产成本更高,他们温室生产的利润主要是依靠高额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如荷兰,温室蔬菜单产比我们高5~10倍甚至更多,如果他们的产量达不到很高的小平,一样得不到效益甚至亏损。从这个角度看,在我国目前产量较低的条件下,向提高单产要效益,不仅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

4.2 向产业化要效益

我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百亩、千亩的规模已经很多,但是,从总体来看产业化小平都很低。主要表现在:成片成规模的日光温室群看起来很壮观,但在体制与管理上,实质上还基本上是分散的农户生产;蔬菜产业体系末能真正建立,农户从买种、育苗直到上市基本上都是依靠自己;社会化服务有一些,但还没有形成体系,特别是能为整个蔬菜产业体系提供有效技术服务的体系远远没有形成,真正指导菜农进行病虫防治与科学施肥的力量很薄弱或很难到位;由于做不到统一组织与管理,蔬菜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很难衔接;每年都举办培训班教授菜农种菜技术,而真正通过技术商品将技术传给农民的却很少;表面上看,产业化的规模似乎不小,实际上应运的栽培技术中很多仍属经验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多数地区并未建立起来等。产业化的步伐上不去,效益必然是停留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一年忙到头只能赚个劳动力钱。只有提高产业化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增产、增值的潜力。

另外,劳动生产率低下也是我区当前温室生产效益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基本上靠手工操作,而且劳力过于密集,平均每个劳动力创造的产量3000~6000kg,产值5000~10000元,农民怎么能富起来?产业化水平提高不仅可以为劳动力在产业体系内的转移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可以从整个产业体系的发展中获得效益。这种产业化条件下的规模效益相当可观,不可忽视。

4.3 向提高蔬菜质量要效益

当前已经成为阻碍生产提高与蔬菜出口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其一,建立起产量、质量并重的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其二,建立起无公害蔬菜生产可靠的产业化平台;其三,建立起市场质量效益的可靠营销体系。向质量要效益是一条永恒的可靠途径,但如果生产技术还没有从单纯追求高产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无公害蔬菜的操作平台还末很好建立,市场营销体系与法规不健全,蔬菜质量的提高仍然难度很大。希望能从蔬菜温室生产突破,打破缺口,力争从质量上获得更大的效益。

4.4 向全年安全高效生产要效益

现代日光温室必须具有全年安全、高效生产的性能。首先就是保证冬季生产的温度条件,在夏季炎热地区还应具有实用的降温手段。至于冬季应该维持在什么温度水平,还应根据温室的栽培制度而定。冬季进行果菜生产或果菜长季节栽培温室,冬季最低温度应保持在14~15℃,冬季生产喜冷凉叶菜的温室,最低温度不应低于8~10℃;如果炎热夏季生产喜冷凉叶莱,冬季生产喜温果菜,那就需要降温设备、加温设备齐全,以保证全年安全高效生产。在目前条件下,一般均不考虑人工补光,主要通过其他措施增强光照,满足蔬菜生长与产品形成的需要。但是,如果利用大型日光温室作为工厂化育苗的厂房,必要时应配备人工补光的设备,以提高冬季果莱商品苗的质量。

4.5 向技术升级要效益

适应于现代温室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在产业化发展条件下,现代日光温室必须适应于以下三个方面生产管理的要求:其一,必须保证日光温室管理上“及时到位”的要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室外覆盖、内覆盖与遮阳网的揭放的机械化操作,如果靠人工操作必然会影响室内光照与温度的调节。其二,必项满足技术实施标准化要求。例如,温室内的灌溉、施肥及CO2释放应该保证按标准实施。其三,温室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必须与生产管理模式相符合。如果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生产管理必须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反之,如果基本上仍属人工操作为主,就可以采用规范化管理方法保证技术规范的实现。

技术体系的升级不仅限于产中,而且还包括产前与产后各个产业的技术环节,不仅重视当年的生产效果和效益,更加重视温室的可持续发展。

日光温室产业化技术的升级配套不是优良技术的相加,而是适应于一定生产目标要求的各项技术的合理搭配,是集成国内外、现代与传统技术精华之大成,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而形成的技术体系,这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水平生产的要求,是一项创造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由于地区性很强,应该是各级推广部门的主要任务,在资金与条件上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其主要技术环节和产业化技术特点及传统经验技术表现为:

(1)温室建设:应实现产业化的规模、标准化建设,避免分散建设、无统一标准。

(2)栽培制度:应实现轮作或无土栽培,避免土壤连作或非正规轮作。

(3)种苗准备:应实现产业化生产商品苗,避免各户分散育苗,自育自用。

(4)栽培密度:应实现比较重视单株增产潜力的挖掘,避免以密植保产量。

(5)栽培技术体系:应实现有机栽培或无土栽培,避免一般传统的土壤栽培。

(6)病虫害防治:应建立防治体系群防群治,避免过于重视药剂防治。

(7)环境调控:应实现按标准自动或人工调控,避免凭经验人工调控。

(8)土壤管理:应实现培肥土壤,防止退化,避免任其自然发展变化。

(9)采后处理:应实现以品牌化上市的要求进行处理,避免按初级产品要求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