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进步支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新农村建设

科技进步支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围绕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突出宁夏农业的优势和特色,建立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借助园区这一平台一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到了转化,先进实用技术得到了推广。持续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宁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里通过产业发展层次和产出效率两方面来分析评价科技进步对宁夏农村经济结构推动的效应。

科技进步支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新农村建设

宁夏农林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黄亚玲

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 权淑霞

科技进步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宁夏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有长足的提高,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要加快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提升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科技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从科技进步的过程看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

理论研究表明,科技进步对经济结构的直接影响就是由科技进步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从而使资源趋于最优分配,促进经济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从宁夏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及农业科技进步的历程来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的30年间农业发展主要依靠传统农业技术,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仅约10%,农业增长方式呈现出明显外延粗放的特征。这个时期,农村基本保持自然经济的格局,农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绝对地位,农村经济就是农业经济,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结构转换非常缓慢。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952~1978年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到1978年种植业产值比重仍为77%;粮食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84.8%。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就业劳动力过多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1952年到1978年,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33倍,而劳均农业产值只增长了0.39倍。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1978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15.9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宁夏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选育出一大批农作物、林果、畜禽、水产新品种;研究推广了新的耕作栽培技术,畜禽、水产养殖技术,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小麦套种玉米、脱毒马铃薯高产技术的运用,大幅度提高了农畜产品的产出率。与此同时,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动物疫病防治及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围绕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突出宁夏农业的优势和特色,建立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借助园区这一平台一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到了转化,先进实用技术得到了推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实施,有效地激活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和初步成效,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明显增强。如“六五”期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33%,“九五”期间达到44.5%。持续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宁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04年粮食单产16.32kg/hm2,人均粮食占有量494.3kg,分别比20年前提高了126.5%和180kg,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林、牧、渔业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带动了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并使农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与1978年相比,农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78.7%下降为56.8%,下降了21.9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比重由21.3%上升到40.7%,其中畜牧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18.1%提高到2004年的32.9%;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比例比1978年下降了16.4个百分点;2004年农业劳动生产率4445元/人.年(1990年不变价),比1980年的1498.6元/人.年提高了196.6%。正是由于第一产业的技术水平及结构体系发生变化,各类农产品供给量增多,人均占有量明显提高,促使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保鲜环节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随之加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枸杞、马铃薯、奶牛、肉羊、葡萄酿酒、饲草业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拓展了新的发展领域,对于带动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在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中非农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到21.7%,比198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人均此项收入由37.1元提高到326.9元。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80年的96%,下降到2004年的68.6%,劳动力资源得到更有效合理的配置。农村经济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转化,农村经济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不足120元增加到2004年的2320.1元,提高了18倍。半个世纪以来宁夏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充分地表明,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形成了一定科技水平下相应的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明显表现为一个时期以来科技进步的变化,科技进步对于农业、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科技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支撑作用的具体体现。

2.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科技进步效应的实证分析

分析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科技进步效应问题,目的在于对农村经济结构及其变动的评价不仅仅根据其结构的数量、比例变化程度来判断,更重要的是要看这种结构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科技水平上,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这里通过产业发展层次和产出效率两方面来分析评价科技进步对宁夏农村经济结构推动的效应。从产业发展层次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经济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太大。首先,农业虽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布局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少。到2004年,有近70%的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5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但人均此项收入却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4.4%。这其中一重要因素是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一般农产品多,优质、专用农产品少,不能满足优质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失调,无法形成有效供给,必然会造成农业增产而农民不增收,或增产与增收不同步的局面。2004年较1995年宁夏农业总产值增长1.22倍,而农民人均农、林、牧渔业纯收入却只增长0.67倍。其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农村产业结构不能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化经营链,农产品附加值难以实现,农业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产业与经济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的产值之比是3∶1,而我国大致是0.5∶1,宁夏整体水平更低一些,2004年农付食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只有0.16∶1。这是宁夏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宁夏农村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和明显的不合理之处。

从产业产出效率看:(1)土地产出率。2004年宁夏平均每亩耕地实现的农业总产值为757元,仅为全国平均1973.1元的38.4%;平均每亩耕地实现的种植业产值为430元,只是全国平均1099元的39.1%;单位面积粮食产量244.6kg,为全国平均308.1kg的79.4%。土地产出率的价值指标和数量指标匀相差较大,值得深思,它反映了宁夏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水平较低,还具有数量增长的传统特色。(2)劳动生产率。2004年宁夏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农业产值8717.8(即劳动生产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6%。劳动生产率过低限制了宁夏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进而影响了宁夏农民收入水平。(3)增加值率。农业增加值率由2000年的59.1%下降到2004年的53.6%,相应地每百元产值物质费用成本2000年为40.2元,2004年为45.1元。农业的发展愈加依赖外部物质和能量的投入,生产成本相对提高,这就意味着农业结构调整表现出低效益趋势。

由上述定量分析不难看出,尽管宁夏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产业的发展层次和产出效率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1980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1.5%,1990年降到83.0%,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0%;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程度排序位居全国27位。差距明显,一方面反映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巨大潜力,同时也显示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求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优势产业发展所急需的质量效益型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尤其是适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等配套的实用性技术不多,且层次较低,已明显制约了宁夏农产品的增值和竞争力的提高。二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宁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总的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同类型的推广体系,都不同程度存在力量薄弱、资金缺乏、覆盖面窄等问题,缺乏一个持续、深入的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服务。三是农业科研投入水平较低,2002年全国农业科研经费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0.53%,而宁夏仅占0.32%。与国际上相关数据比较,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5%~3.0%和世界平均水平1%,而且还低于30个最低收入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密度的平均数0.65%。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宁夏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73.6人,比全国低6人;文盲半文盲15.8人,比全国高8.3人。这不仅限制了农民接受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能力,而且阻碍了对农业科技有效需求的形成,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

3.以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

3.1 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的重点

(1)优良动植物品种的选育和繁殖技术。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加快高产、优质、多抗的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同时要积极引进优良品种的数量。并加快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

(2)节本增效生产技术。重点要强化节水灌溉技术;因土、因作物精确施肥技术;各种作物的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畜禽和鱼类集约化饲养殖技术、配方饲料及饲料生产技术、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技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3)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贮藏保鲜技术。重点围绕宁夏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研究开发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比率和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

(4)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不仅要重视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新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更要重视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包括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高效低毒残留农药等在内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

(6)中低产田改良与环境保护、治理技术。盐渍化土壤改良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不同类型区生态经济林建设技术体系;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草原保护建设、天然草原保护技术体系。

(7)农业宏观决策、发展规划、生产经营组织等农业软科学技术。

3.2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需要投入,只有对科技高投入,才有可能高产出,对科技的投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据研究分析,在1972~1980年期间,每一元农业科研投资的年平均收益达5.13元,是农业生产费用收益率的2.9倍。我国实行的星火计划,投入产出比为1∶5以上,丰收计划为1∶8,个别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高达1∶12。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一般只有农业科研投资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2%左右,才能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相协调”。根据公共品理论,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引进和推广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特性,属于国家公共财政职能范围,需要也应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在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有效政策积极吸引其他投入主体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机制。

3.3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

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的高低与其应用的实际效果。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教育、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允许并扶持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共存的同时,必须引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组织方式,在优势区域通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工程项目,开展技术集成、组装、配套及推广,同时大力支持不同类型科技示范工程建设,通过创办样板、示范点,激发农民引进使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

3.4 提高农民吸收、消化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

据文献报道,经调查表明决定科技入户率的主要因素是文化水平而非经济水平。为了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必须加强对其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关键技术培训。(1)强化农业科技培训。首先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和“绿色证书”的实施力度,充分利用专业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农业广播学校、信息网络等多种手段普及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其次加强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的培训和科普教育,发挥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2)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力度。有关部门应组织农业专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村创作一批科普读物,以适应农户对科技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3)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