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农村部加快新农村建设

农业农村部加快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一条按照现行的城市体制改造农村,鼓励农民进城以实现城市化的农村发展战略。2)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并从8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安排[9]。
新农村建设_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

1.2.4 新农村建设

1)“三农”问题的严峻性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讲到:“‘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显著拉大。表1.2表明我国现在的城镇人均纯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3倍以上,远远高于20世纪最后30年的差距。所谓工业反哺农业、财政支持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为了提高农民收入,缩小这个差距。

表1.2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单位:元

img2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2,33

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和农业问题。农民增收不可能通过农业本身来解决。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越来越低。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0%以上降到近两年的15%以下,并且将继续下降。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份额下降的同时,以农业为轴心的相关产业却在快速发展,使新农牧业与食品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如2000年,美国单纯农牧业生产领域的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约为1%,而食品和农牧业部门两项的增加值合计超过全美生产总值的9%。就业方面,虽然在纯农牧业生产领域就业的人数仅占全美就业人数的1%,但美国食品、服装纺织和农牧业就业人员年所占比重达到了15%,尤其是美国零售行业就业人员的54%在从事食品零售。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不到1∶1,而发达国家一般是3∶1~4∶1,这也意味着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农民只有与市场的链接上,通过一定的组织载体或契约形式来获取或分享初级产品进入第二、三产业后的红利。

农村问题是第二个核心。农村经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通常起着4个方面的作用:提供劳动力、提供原料、提供粮食和提供消费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一条按照现行的城市体制改造农村,鼓励农民进城以实现城市化的农村发展战略。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扩大城市规模,发展大城市,推进农民市民化,增加城镇化水平成了唯一的声音。“城市的今天,就是农村的明天”,似乎成了农村发展战略的唯一选择。该战略导致农村衰落、农业停滞,城乡差距过大,贫富差距过大,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不协调,城市则失去稳固的农村依托。农村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中应该有一席之地,要成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和粮食生产基地,国家的文化传统教育基地,国家的广阔就业基地,基层民主自治的培训基地。

2)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并从8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安排[9]

目前,国内有4种比较主流的新农村建设观点。第一种是林毅夫教授提出的通过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同时可以拉动内需,消费国内的过剩工业生产能力;第二种是以温铁军[10]为代表的“农民合作”说,即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地应对市场和国家,而且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农村人口都相当庞大,无法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第三种是中央政策研究室郑立新的观点,他更注重村庄建设,注重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加快农村区域性公共设施建设;第四种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的观点,即新农村建设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当然,新农村建设也有其他不同的观点,如胡景北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11]。尽管有不同观点的争论,但在对新农村建设核心问题的认识上正在形成共识,主要有:

(1)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对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应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3)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解决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的问题,并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加强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除了在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倾斜,还应通过机制创新,把城市的人才、科技引入农村,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农村发展。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应制定对农村的人力资源对口支援政策。应在法律层面规范劳动关系,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工会的功能,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促进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的制度,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3)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发展

承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空间重点有2个:一是各种农民集聚区,或者叫农村社区;二是较高层次的小城镇。小城镇,尤其是其中的新市镇[12]的建设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1)小城镇是有效组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心。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都有一个服务门槛或者服务半径问题,而小城镇可以避免各村重复建设,统一对农村的公共产品进行供给,能够并且应该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组织中心。这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的农业服务体系应集中在小城镇;面向农村居民的现代化的生活服务设施只有建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城镇才能真正实现良性运转,也才能够服务尽可能多的乡村居民。

(2)小城镇是农民安居的新型住区。小城镇具有小城市的性质和所在地的中心位置的优越条件,具备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又是城乡经济交流和文化传递的中转站,能够成为农民安居的新型住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