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遵循经济规律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国农业来说,既面对着巨大压力和挑战,又是农业即将跨越式发展的起点。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陷于两难境地。农户按经济规律办事,成为落实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就可以避免盲动现象。从而使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遵循经济规律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国农业来说,既面对着巨大压力和挑战,又是农业即将跨越式发展的起点。为了实现我国农业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大规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从理论上讲,农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区域结构、农产品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等系列结构。现在的问题是,对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陷于两难境地。也就是说,既没有解决宏观上由谁来进行调整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微观上由谁来落实调整的问题。如果政府是这场大调整的主体,可能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如果农户是这场大调整的主体,家家户户不可能都来调整经济结构,即使可能也是盲动的。根据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和多年的实践,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已经显现出来。在这里,各级政府按经济规律办事,成为指导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制定者和领路人,就可以避免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农户按经济规律办事,成为落实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就可以避免盲动现象。从而使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按劳动地域分工规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

劳动地域分工学说是由马克思最先提出的。马克思关于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告诉我们,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一种形式,就像社会劳动在部门之间的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另一种形式一样,它们都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是社会分工这个晶体的不同侧面。劳动地域分工,是以不同地域之间的产品相互交换为前提条件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这里,社会分工是由原来不同而又互不依赖的生产领域之间的交换产生的。”“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而是使不同的生产领域发生关系,并把它们变成社会总生产的多少互相依赖的部门。”[1]从总体上说,商品交换是分工的主要前提条件。当然,其他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也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

历史经验证明,按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办事,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且可以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例如,18世纪中叶,英国的毛纺织工场手工业就是分成不同的部门,在某一地域或地方只生产或主要生产一种东西。如索美塞特郡只生产细呢,约克郡只生产粗呢,埃克塞特郡只生产双幅呢,萨德贝里只生产丝绸,诺里奇只生产绉纱,肯达耳只生产半毛织品,惠特尼只生产毛毯,等等。[2]这些非常富有特色的地域分工,极大地促进了当时英国毛纺织工业的大发展。因此,马克思认为:“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1]不言而喻,劳动地域分工本身表明某一地区生产商品的专业程度、技术水平达到了生产社会化、产业化的水准,从而给这一地区以及整个产业带来经济效益。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的恩赐。

我国农业长期处在一个缺乏商品交换行为的环境里,形成了区域内外自我封闭以及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和思维观念,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改革开放后,受商品经济“什么东西赚钱,就生产什么东西”的运行现象的影响,我国农业的经济结构有了一些调整,但效果为什么不理想,许多农民为什么赔了夫人又折兵,说到底是背离了劳动地域分工规律。赚钱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于在本地域生长,即使生产出来了,由于质量不高,也没有竞争力。入世后,根据我国政府的承诺,将逐步扩大大宗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入量,降低农产品的平均关税,而在国际市场上,国际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大米大豆、白糖、棉花的价格都低于国内。这表明,将有大量质优价廉的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为了迎接这场挑战,中央在2002年农村工作会议上部署了东、中、西部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即沿海重点发展创汇农业、高效农业,条件成熟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西部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发展绿色食品与特色农产品;中部粮食主产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中央的部署显然是遵循劳动地域分工规律而作出的决策。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个大框架下,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以湖北为例,江汉平原应以发展优质大米和优质淡水水产品为主;鄂东大别山等地应以发展林业、畜牧业和养蚕业为主;鄂西应以发展水果、中药材为主;大中城市郊区应以发展花卉、蔬菜和禽蛋为主。如此等等,重新构筑不同地区的劳动地域分工格局。

二、按比较成本效应规律调整农业产品结构

比较成本效应是指生产力配置在不同地区所出现的成本上的相对差别所产生的效益上的相对优势。也就是说,在不同地区可以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并且生产成本的绝对数可以高于其他地区,但在本地区生产它所用成本相对少就可以,因为这种成本上的相对差别可以建立起生产上的相对优势,从而可以得到效益上的相对好处。

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非常重视对相对优势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不同区域运用的研究。他曾举例说明: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葡萄酒,只需80个工人劳动一年,生产一定量毛呢只需90个工人劳动一年;而英国生产同样数量的葡萄酒和毛呢,分别需要120个工人和100个工人劳动一年。在这个例子中,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在葡萄酒的生产上其相对优势更大一点,英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却处于劣势,但在毛呢的生产上占有相对优势。[2]

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结构如何调整呢?就英国来说,两种商品生产都处于劣势,缺乏相对优势。难道英国就不生产了吗?实际上,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与葡萄酒生产相比占有相对优势,可以专门生产毛呢。葡萄牙尽管两种商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越,但相比之下,葡萄酒生产更处于相对优势,就它来说,与其用一部分资本生产葡萄酒,用另一部分资本生产毛呢,不如用全部资本都生产葡萄酒。这样,葡萄牙以酒换英国的毛呢,对两国均有利可图。因为,通过交换,英国只用100个工人的劳动就可换到它如果自行生产则要花120个工人的劳动才能生产的葡萄酒,节约20个人的劳动;葡萄牙则以80个工人的劳动换到它如果自行生产需要90个工人的劳动才能生产出来的毛呢,可节约10个人的劳动。两国因此都获利,何乐而不为呢?

同理,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要追求绝对优势的目标,而且更要重视追求相对优势的目标。实际上,绝对优势目标固然使人倾倒,但往往是不可多得的,而相对优势却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那些没有绝对优势的地方,完全可以生产相对优势的商品,从而获得比较效应和效益。例如,种植普通蔬菜中的丝瓜、冬瓜、南瓜等,看起来没有绝对优势,但却具有相对优势,只要规模经营,也可产生比较效应。胶东半岛一村一瓜、一村一菜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三、按技术变量规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经济学中,人们时常津津乐道“木桶效应”或“短板效应”。也就是说,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它的所有长板,而是取决于它的一块短板,这种“木桶效应”同样适用于经济增长。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组合中,经济增长状况取决于资源最少的一种供给量,而不取决于资源最多的一种供给量。但是这个原理只不过是一般经济学原理,在经济运行中时常有许多因素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比如技术变量规律就可以改变木桶各板的相对比例,使短板相对延长,从调整中求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变量规律是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经济效益影响结果的概括。在资本的运动中,资本有机构成中的技术构成对价值构成的变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技术构成越高,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所能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多,资本总量中可用来购买含有高新技术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越多。这意味着资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技术是人类已有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结晶,是直接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手段和工具,是生产者直接见诸于实践的理论化身。技术无论是以实体形式存在的生产工具,还是以工艺、程序存在于人脑的东西,本身都是客观的,以客观实在为其载体。由此决定了技术在不同时空中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截然不同的。在技术不变时,就意味着社会保持一个固定的技术函数,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组合不变,生产的方式、规模、速度也不变。反之,在技术可变时,就意味着技术函数的改变,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就要重新组合,从而使自然要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到修正,甚至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弥补和修复“短板”缺陷,使生产效益得以极大提高。如:许多草本植物在生长期上都表现为一年一生、春种秋收的种植特性,原因在于气温和光合作用的限制。而技术的发展、温室的建立、人工日照的发明,就改变了这些植物依赖天然气温、日照的缺陷,使一年绿一次的东西可以天天绿、季季绿,从而打破了季节的限制。这正是对自然因素的“反叛”和变量作用的结果。

如何遵循技术变量规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呢?首先,根据“木桶效应”的原理,寻找本地的“短板”;其次,要根据“短板”的状况,寻找最佳解决技术;最后要加强管理,使技术得以充分发挥。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主动适应国内外居民多种消费需求,在农产品加工产品的质量、档次、品种多样化上下工夫,努力开拓食品市场,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实行发展大规模现代加工业与发展地方风味传统特色产品生产并举的方针。河南“南街村”集团在这方面作出了较好的尝试。他们首先认识到小麦生产是河南的优势,但光靠出卖小麦资源效益太低。要想把小麦加工成产品并获得好的效益,小麦加工技术就成了“短板”。为此,他们引进技术、招聘人才,进行粮食深加工。如今,“南街村面粉”、“南街村方便面”、“南街村啤酒”等产品已经打开全国市场,而且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经济效益越来越好。这就是技术变量规律作用的结果,它能使原来的“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62-390.

[2]周扬明.时空经济学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54.

(2003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