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物宰后检疫

动物宰后检疫

时间:2022-11-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宰后检疫,即根据家畜组织病理学、传染病学和寄生虫病学的知识,按照动物解剖学基本原理,对屠宰的畜禽胴体和内脏施行的卫生质量状况的检疫和检验。它是宰前检疫的延续和补充,是动物检疫各环节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认真的宰后检疫方能发现此类疫病,作出正确的处理。宰后检疫不等同于病理剖检,而是对其在病理反应上具有代表性的器官和部位进行检查。宰后检疫是以病理学检查方法为主,必要时辅之以一定的实验室检查。

第四节 动物宰后检疫

一、宰后检疫的目的、意义

宰后检疫,即根据家畜组织病理学、传染病学和寄生虫病学的知识,按照动物解剖学基本原理,对屠宰的畜禽胴体和内脏施行的卫生质量状况的检疫和检验。它是宰前检疫的延续和补充,是动物检疫各环节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为了检出宰前检疫中难以发现的染疫动物(如旋毛虫病、囊虫病等)并进行相应的检疫处理,确保消费者的食肉安全,防止动物疫病经肉及其他动物产品传播。因为宰前检疫只能将一些症状明显的或疑似病畜剔出,而那些症状不明显的病畜则可能被当作健康畜禽准予屠宰,随同健康畜禽进入屠宰加工程序。而一些寄生虫病生前可能没有任何可见的临床症状。只有通过认真的宰后检疫方能发现此类疫病,作出正确的处理。因此,搞好宰后检疫对于发现和防控动物疫病,保证肉品卫生质量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需要明确的是,即使进行了认真的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部分疫病以及处于疫病特殊阶段(如潜伏期)时也可能难以凭感观检查检出,如感染强度很低且囊泡极小的猪囊虫病,在应检部位不一定就能发现。而一些机能性疾病并不引起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宰后也是难以凭感观检查检出的。

二、宰后检疫的基本要求

目前全国各地已普遍对畜禽实行了定点屠宰,集中检疫。中等规模以上的屠宰场(点)的屠宰加工都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整个屠宰加工过程流水作业,具有屠宰数量大,检疫时间短,操作空间小,不能在自然光线下检疫等特点。加之肉品是一种商品,检疫的同时还要注意保证肉品的完整性和商品价值。同时宰后检疫是肉品进入市场前的最后一道检验关口,对于保障消费者的食肉安全和身体健康意义重大。因此,在进行宰后检疫时,在检疫重点和技术操作上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根据屠宰加工流程合理设置检疫岗位,做到检疫和屠宰加工互不影响。

2.检疫员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强烈的责任感。因为屠宰检疫事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检疫员只有业务熟练,技术过硬,运用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屠宰动物进行系统认真的检查,并熟知检疫中组织器官发生的各种病理变化的意义,才能做到不漏检、不错判,争取不放过任何患病畜禽,确保肉品检疫质量。

3.操作要做到快速、准确,即不影响屠宰加工进程,又要保证屠宰检疫结果的可靠性。因为在现代定点屠宰加工场(点)一般都是机械化、半机械化的流水作业,宰后对每个屠尸检验的时间很有限,规模较大的屠宰场更是如此,要做到同步检疫,就要求检疫员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屠畜的健康状态作出准确的判定。如果限于条件限制,确实在当时难以得出诊断结论的,应将胴体剔出,待屠宰加工基本结束时,再进行仔细的检查。

4.检疫员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在规定部位进行检疫。宰后检疫不等同于病理剖检,而是对其在病理反应上具有代表性的器官和部位进行检查。应检部位与项目必须全部检到,不是规定的检疫部位不能随便切割,检查肌肉时刀锋要沿着肌纤维走向轻轻滑动,深浅适度,切口大小适中,不能反复切割或拉锯式切割,以免造成检疫剖面结构紊乱模糊,增加观察和判断的困难,影响检疫结果的判定;或形成哆开切口,影响肉品的商品完整性,增加细菌、蝇蛆的污染机会。检查带皮肉尸的淋巴结时,应从剖开面检查,不得随意在皮肤上开口,破坏胴体的完整性。

5.在实施宰后检疫之前,要尽量保持解体时的原有状态,禁止修割肉尸和脏器上的脂肪组织及病变组织,胆囊不得从肝脏上摘下。发现或怀疑组织器官中有化脓灶、结核病灶等病变时,应将胴体或脏器剔出,在指定地点进行剖检,注意防止污染胴体其余部位及设备、器具及人员。

6.为了迅速准确地检验肉尸和脏器而不遗漏,防止脏器和胴体发生“张冠李戴”现象,导致误判,检验人员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并对每一宰后家畜的胴体、内脏、头等在分离时编记相同的顺序号码,以便在发现异常时互相核对。

7.宰后检疫不能光靠单一的感观检疫法,如果根据检疫情况难以得出准确的检疫结论,应结合宰前检验的资料并辅之以必要的试验室检查,综合判定之,避免轻率得出检疫结论,防止误判事故发生,减少经营者的损失。

8.检疫员上岗时应配有两套刀、钩和磨刀棒,以备工具受污染时及时更换。检疫中遭病变组织污染,特别是被烈性疫病污染的器械刀具,必须立刻置于消毒液中彻底消毒。

9.修割掉的病变组织等废弃物应集中在有消毒液的专用容器中,不能随地乱抛。

10.每日屠宰检疫工作完毕后,所有检验器械均须彻底清洗消毒,并妥善保管。

11.检疫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检疫时要穿戴好规定的工作服、帽子、口罩、橡胶手套、橡皮围裙、防滑胶靴等。工作间隙进行别的工作时必须先要对手进行消毒。一旦发生皮肤损伤,要及时消毒和包扎。

三、宰后检疫的方法

宰后检疫是以病理学检查方法为主,必要时辅之以一定的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方法很多,而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又采用了许多新方法、新技术,但以感官检查和剖检为主的形态学检查法简便易行,仍不失为宰后检疫中最基本的一种检查法。

(一)感观检查法

1.视检 即用肉眼直接观察胴体皮肤、肌肉、胸腹膜、脂肪、骨骼、关节、天然孔及各种脏器的色泽、形态、大小、组织状态等是否正常。这种观察可为进一步的剖检提供方向,或对疫病的判断提供有益的提示。例如皮肤、黏膜、结缔组织以及脂肪组织发黄,表明有黄疸可疑时,应仔细检查肝脏和造血器官;牛羊上下颌骨膨大,注意放线菌病;喉颈部肿胀,应首先考虑炭疽和巴氏杆菌病。皮肤的变化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更具有指征性,如猪瘟时皮肤上的针尖大出血点、猪丹毒时的方形、菱形充血疹块等。

2.触检 即用手指触摸、按压组织器官,以判定组织、器官的弹性和软硬程度。这对于发现组织器官中的局限性硬结性或液化性病灶具有重要指示性意义。如检查肺脏时,肺表面下可能不显示什么病变,但肺叶内存在钙化病灶、肿瘤或坏疽性液化灶时,通过触检就较容易发现。肝被膜下有局限性钙化灶(化脓灶、寄生虫钙化结节等)、肿瘤时,通过触检也易于发现。此外内脏发生广泛的脂肪变性、颗粒变性时,弹性、硬度会增大,触检时能明显感觉到。

3.剖检 即借助检验器械,将需检疫的组织器官剖开,以观察其隐蔽部分或深层组织的病理变化。这对于检查淋巴结、肌肉、脂肪、脏器中的病理变化、其他所有病变组织的检查以及疾病的发现和诊断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寄生虫病的检查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4.嗅检 是宰后检疫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性检查法。某些疾病组织、器官不一定显示任何或特征的变化,但组织器官的病理过程会产生一些异常气味,依靠嗅觉就可以判断出来。如动物生前患有尿毒症时,肌肉组织必带有尿味;药物中毒或药物治疗后不久屠宰的动物肉,则带有特有的药味;牛患代谢性酮病时发出烂苹果味;湿性坏疽时发出恶臭味等;在某些生理情况下,屠宰后的胴体也会发出难闻的气味,如用泔水饲喂或在垃圾场散养的猪宰后带有明显的酸臭味以及种用家畜的性气味等,凡此种种均可用嗅觉判断出来。

(二)借助器械或仪器检查法

感观检查时发现有病理变化或异常情况,在对变化的性质一时不能做出准确判定时,需要借助于一些器械或仪器进行检查。如借助显微镜检查旋毛虫,利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囊尾蚴,利用煮沸实验判定组织器官的异常气味,用化学试剂判定病理产物的性质(如用V-K氏反应判定组织器官内的硬性结节是否为钙化灶)等。

四、宰后检疫的程序和要点

为了不使宰后检疫与屠宰加工流水作业相冲突,宰后检疫工作可分成若干个环节穿插于整个屠宰加工过程中。一般分为头部检验、内脏检验、胴体检验、检疫处理四个基本环节,在猪尚需增加皮肤检验和旋毛虫检验两个环节,循下列程序进行。

(一)头部检验

1.猪的头部检查 心脏穿刺放血者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放血之后泡烫之前通过放血孔剖检左右颌下淋巴结,必要时剖检副颌下淋巴结,观察有无肿大、充血、出血,周围有无水肿和胶样浸润;切面是否呈砖红色、有无呈紫、黑或灰色的坏死灶,重点检查咽炭疽,并注意结核和化脓灶;第二步,在割头之后剖检两侧外咬肌以检查囊尾蚴,然后观察咽喉黏膜、会厌软骨和扁桃体,同时观察鼻盘、唇及齿龈的状态,注意检查口蹄疫、水泡病、猪萎缩性鼻炎、猪肺疫,有时也能据此检出猪瘟。如为切颈法放血,则以上步骤可一次性进行。

2.牛的头部检疫 牛因头部较大较重,为便于检疫操作,应在放血后自第三、四气管环之间将头割下,使咽后外侧淋巴结和甲状腺留在头上。同时在舌的两侧及软腭上各切一刀,使其从下颌间隙中游离出来,暴露出两个咽后内侧淋巴结。检查时首先观察唇、齿龈和舌面有无水泡、溃疡或烂斑,注意检查口蹄疫、牛瘟。水牛尚需注意舌肌上有无住肉孢子虫;触摸舌体,观察上下颌骨的形状、硬度等,注意检查放线菌病;接着顺舌骨支纵向剖开贴在舌骨内侧的两个咽后内侧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观察咽喉黏膜和扁桃体,注意检查炭疽、结核病、出血性败血症;沿舌系带纵向剖开舌肌和两侧内外咬肌,检查有无囊尾蚴。

3.羊的头部检疫 主要检查皮肤、唇及齿龈,注意检查有无羊痘、口蹄疫;观察眼结膜、咽喉黏膜和血液凝固状态,注意炭疽及其他传染病。

4.马属动物的头部检验 检验方法与术式与牛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马属动物为鼻疽的易感动物,检查时应剖开两侧鼻骨,仔细观察鼻中膈和鼻甲软骨上有无结节、溃疡与冰花状斑痕;二是马属动物不得囊虫病,故不必剖检咬肌。

(二)皮肤检验

仅适用于带皮猪,在烫毛之后、开膛之前进行。主要检验有无传染病引起的皮肤充血、出血、疹块、坏死等病变,可以及早发现某些皮肤有明显病理变化的传染病(如猪丹毒、猪瘟、猪肺疫、坏死杆菌病、猪弓形体病、猪链球菌病等),减少污染机会。猪瘟时皮肤上有小点状出血;猪肺疫时皮肤上有云斑状弥漫性出血;亚急性(疹块型)猪丹毒时皮肤上有方形、菱形(圆形较少见)充血疹块;猪弓形体病时皮肤发绀,伴有淤血斑和出血点;黄疸时皮肤发黄等。检查中发现有传染病的典型病变或可疑变化时,应由岔道转至病猪检查点之后再开膛或劈半,以作进一步的全面剖检和诊断,防止病原对屠宰场所的污染以及肉品交叉污染。

此外,一些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也能引起皮肤损伤、充血、出血,如宰前捕捉、击打、绑缚、灼伤(如腐蚀性强的消毒药使用不当溅洒于猪身上时)、互相撕咬等。湿疹性皮肤病、皮炎等也有皮肤出血斑(点);如果生猪养殖地周围水面或湿地多,夏季一般蚊虫叮咬很厉害,皮肤上往往有密集的小点状出血点。这些出血或充血现象要注意与传染病引起的同类变化相区别。

(三)内脏检验

在宰后检疫过程中,有些疾病在胴体上的病变不明显,但在脏器上却可以呈现出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因此必须对胴体内脏同步对照检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就可能造成漏判或错判,甚至作出错误的处理。

内脏检验一般根据开膛时脏器暴露和摘出的顺序依次进行,即先腹腔脏器后胸腔脏器。第一组先检疫胃、肠、脾,第二组检疫心、肝、肺。检疫时要保持各脏器间的自然联系。

1.脾脏检查 脾脏检查于开膛后首先进行。牛羊要注意观察脾脏的形态、大小、色泽、弹性和硬度,必要时剖检脾髓,注意发现急性脾肿大和实质散在局灶性暗红色肿块的脾,以检查有无炭疽。有白血病可疑时,要和全身淋巴结的检查结合起来检查。猪除检查脾脏的大小、形态、色泽、弹性、硬度外,重点检查脾脏边缘有无楔状的出血性梗死区,必要时剖开检查脾髓,检查猪瘟、炭疽、猪丹毒等疫病。

此外,如果屠宰时损伤了延脑血管收缩中枢或内脏大神经的脊髓段,会造成脾脏单纯淤血性肿大,称为“屠宰脾”。和败血症时的病理性脾脏淤血肿大(败血脾)的区别是:屠宰脾实质不软化,细菌学检查阴性。

2.胃肠检查 观察浆膜有无充血、出血、结节、溃疡和寄生虫。剖检肠系膜淋巴结,注意肠的淋巴小结与集合淋巴块色泽是否正常,有无充血、出血、胶样浸润、脓肿、结节等变化,以检查炭疽、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疫病;牛羊主要检查炭疽。必要时剖开胃肠检查黏膜有无充血、出血、糜烂、溃疡、纤维素性渗出物以及溃疡等病变,如猪的大肠黏膜上有扣状溃疡时应疑为慢性猪瘟;牛的网胃有创伤性病变时,还应注意检查心脏;肠道内有大量纤维素并形成管状物时,是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的典型病变;真胃和肠黏膜充血并有小点状出血,间或有溃疡或糜烂,见于牛瘟、牛恶性卡他等。胃肠的剖检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以防污染胴体和场地。

3.肺脏的检查 主要检查有无充血、出血、水肿、实变、化脓、结核、坏疽、寄生虫及各种炎症变化。观察其形态、大小、色泽是否正常;触检肺叶检查其弹性,看有无水肿、气肿、实变(肉变);如发现有空洞、硬结、肿块或实变时,应于指定地点剖开每一病变部位进行详细检查,以判明病变的性质,是否有坏疽、结核、纤维素性肺炎等;检查支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后淋巴结(牛羊)有无异常;猪的呛水肺和呛血肺局部弹性增强,质地稍硬,应注意与其他病理变化相区别。在猪尚需注意局限性肺炭疽。在牛重点检查肺结核、传染性胸膜肺炎、肝片吸虫、双腔吸虫、棘球蚴等疫病。检查马属动物和骆驼的肺脏时,要特别注意检查气管并仔细剖检肺实质,以检查有无局限性肺鼻疽病灶。

4.心脏检查 观察心脏外观是否正常,然后剖开心包,观察心脏的形态、大小、色泽及心外膜、心包腔的状态。牛应注意心包膜是否增厚,心包腔内有无积脓性纤维素性渗出液,包膜上有无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如创伤性网胃心包炎可形成绒毛心);在左心室壁上纵切一刀剖开心腔,观察心肌、心内膜、心瓣膜及血液凝固状态,看有无囊尾蚴、心肌变性坏死(如恶性口蹄疫时的虎斑心)。家畜患一般急性热性传染病时,常引起心包、心内外膜、心肌的出血。在猪应注意检查二尖瓣,看有无菜花样赘生物,这是慢性猪丹毒的一个典型病理变化。

5.肝脏的检查 观察肝脏的色泽、大小、边缘厚薄等有无异常,然后触检其弹性和硬度,检查有无淤血、出血、肿大、变性、坏死、硬化、萎缩等情况。剖检肝门淋巴结、肝实质、胆管和胆囊,检查实质中有无结节、结石、寄生虫、脓肿、肿瘤以及脂肪变性、黄疸等病理变化。肝中有散在于肝实质中的粟粒至小米粒大的灰黄色结节,见于副伤寒和寄生虫病(砂粒肝);白色或灰白色油亮结节见于淋巴细胞肉瘤。当肝脏与横膈膜或腹膜发生粘连时,要小心剥离,以防存在浅表型脓灶,割破后会造成内脏和胴体的污染。

在某些生理情况和一些普通疾病中,肝脏也会发生色泽、大小、弹性、硬度等方面的变化。如生猪宰前经过长途运输、长时间饥饿、缺水等应激因素的影响,肝糖原大量消耗,造成肝脏色泽变淡呈黄褐色、黄色甚至泥土色,体积变小,重量变轻(称为饥饿肝);当发生肝毒性毒物中毒时,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肝脏体积初期变大,质变脆,后期变小,质地变软,应注意和疫病状态下的病理变化相区别。

6.肾脏检查 一般连在胴体上,同胴体检验一道进行。

(四)胴体检验

猪的胴体检验有劈半之前进行的,也有劈半之后进行的,从方便检疫和卫生的角度来讲,劈半之后检疫较为合理,因为肉尸劈成两半后,应检部位暴露充分,便于检疫员切割操作和观察,对于个体较大的胴体或检疫员体质较弱时更是如此。牛胴体因为个体大,在劈半后检疫显得极为方便。

胴体检验一般包括放血程度、淋巴结检查、肌肉检查、脂肪组织检查、肾脏检查、胸腹膜检查、关节及骨检查。

1.放血程度检查 放血程度是评价肉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放血不良的肉质量差,不耐贮藏。凡是衰弱、过劳、患病的牲畜,因循环系统及生理机能遭到破坏或减弱,常会造成放血不全。此外,放血方法不当也会造成放血不良。放血不良的肉表现为静脉内滞留较多的血液,胸腹膜、结缔组织中的血管充盈甚至暴张,明晰可见,沿肋骨分布的血管也非常清楚。脂肪组织内可见到毛细血管,甚至红染。肌肉组织暗红,切面甚至流出血滴。这种肉在销售和贮藏过程中,由于血红素浸润扩散,肌肉组织色泽更暗,浆膜和脂肪组织被染成深红色,使肉的感观性状更差。

2.淋巴结检查 生猪胴体常检淋巴结是颈浅背侧(肩前)淋巴结、颈后淋巴结、腹股沟浅、深淋巴结(或髂内淋巴结);牛羊胴体主要检查颈浅(肩前)淋巴结、腹股沟浅、深淋巴结、髂下淋巴结。如果发现上述淋巴结有可疑病变,或在头部、内脏检验时发现有传染病可疑或全身性疾病时,尚需酌情增检颈深淋巴结、腘淋巴结、腰淋巴结等。淋巴结常见的病理变化有充血、水肿、出血性炎、浆液性炎、出血性坏死性炎、化脓性炎、急性变质性炎、急(慢)性增生性炎、结核性肉芽肿等。此外尚可见到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寄生虫性损害等。

3.肌肉检查 检查肌肉的颜色、光泽、弹性、气味等是否正常,肌肉内部有无囊尾蚴寄生。沿脊椎两侧将腰肌纵向切开约2/3的长度,然后向外钩住剖面,在切口里面再浅切1~2刀,扩大观察面。在剖检腰肌的同时,尚需注意耻骨肌、肋间肌和腹肌的检查,必要时剖检臀股部肌肉和肩胛肌。水牛还应剖检食道肌、臀股部肌肉、背长肌,以发现住肉孢子虫。

在猪的胴体检验中,有时可在后臀部肌肉深部发现较严重的出血现象,外观呈紫黑色,有时还有淡黄色胶样浸润,出血程度轻重不一,此系生猪宰前逃避捕捉时招致暴力打击或剧烈运动导致肌肉损伤所致。

4.胸腹膜和脂肪组织的检查 主要看胸腹膜是否光亮和存在充血、出血、粘连、化脓、纤维蛋白沉着及珍珠样结节等病变。全身脂肪有无发黄、发红、发白、硬结等现象。

5.肾脏检查 外表观察后,剥离肾包膜,观察其色泽、大小、形态并触检其弹性和硬度,检查有无肿大、萎缩、梗死、白斑、结节、肿块等。若发现感观有异常或在其他脏器和淋巴结中发现有某种传染过程时,则必须剖开检查之。

剥离肾包膜时,先沿肾大缘纵向轻轻将包膜划破,用刀尖将包膜向外挑开,然后用检验钩钩住肾盂部用力旋转钩柄,肾即可暴露于包膜之外。

6.生殖系统的检查 公畜和母畜有异常时,应注意剖检生殖器官,因为许多疫病能引起怀孕母畜流产、死胎,或使子宫、睾丸发生病变(如布氏杆菌病等);乳房主要检查结核、放线菌肿等,但牛乳房的普通乳房炎也较常见。

7.旋毛虫检验 仅适用于猪,开膛之后从横膈肌脚采取适量样品(左右各取约20克),编上与肉尸相同的号码,送检验室检查(参见旋毛虫病)。

8.细菌学检验 在宰后检疫过程中,如果遇到单凭感观检查和剖检不能做出确切判断的情况,或有食肉中毒性细菌污染的可能时,应进行细菌学的辅助检查。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病害肉的检出率,确保万无一失,在加盖验讫印章前还应经过一次复检(即终点检验)。

(五)家禽的宰后检疫

家禽由于个体小,解剖结构和屠宰方式与家畜有明显不同,故其宰后检疫也有其自身特点,如禽无淋巴结,或淋巴结很不发达,所以宰后检疫时不能剖检淋巴结,肉尸和内脏(或部分内脏)的检验就成为宰后感观检验的最重要方式。家禽的屠宰加工形式有全净膛、半净膛和不净膛之分,以半净膛和不净膛方式屠宰加工的禽,其内脏部分或完全不能进行检查,只能凭借肉尸外部的变化和对部分脏器的观察来进行检疫判定,要求检疫人员必须仔细认真,善于发现细微的病理变化,提高病禽检出率。

屠宰量小时可以逐只检疫。屠宰量较大时,可采取全部观察、对可疑病禽剔出进行重点检查和剖检的方法,综合判定。

1.体表检查 在烫毛之后进行。

(1)观察皮肤色泽、完整性和清洁度,以判定卫生状况和屠宰加工质量。注意查看体表有无残留绒毛、破损、充血、淤血、结节、痘疮、血污、粪污等。正常禽胴体皮肤为白色、淡黄色或微带粉红色,有光泽,平滑油腻,看不到皮下血管;冠、髯呈粉红色或微黄色(如果生前因冻伤或其他原因可使边缘变硬,宰后发白);眼睛微闭或全闭,眼球凸起。病死禽胴体色泽有不同程度的发暗,有的呈青色或紫黑色,无光泽,有的毛孔微张或有小结节,皮肤松弛皱缩粗糙,翼下或肢下小血管淤血,或胴体一侧严重淤血,有残留羽毛,胴体消瘦,冠、髯发紫发绀,眼球大多全部闭合,眼球下陷,角膜混浊。

(2)观察放血程度。放血不良的光禽,皮肤发红呈红紫色,皮下血管因淤血而充盈,杀口有血迹渗出或血凝块。放血不良的光禽应及时剔出并查明原因。

部分禽宰前因为捕捉,可造成双翅、双肢扭伤,宰后可见翅下或下肢部、关节有程度不同的出血、淤血。因宰前长途运输中的应激因素影响,宰后检疫时也可发现皮肤色泽不正和放血不良的禽只,应注意与病死禽相区别。

(3)观察体表、翅、肢关节有无出血、水肿、痘疮、肿瘤和创伤等。眼、鼻有无分泌物,口角和口内有无伪膜、溃疡、黏液和胃内容物。

(4)检查嗉囊和泄殖孔。正常家禽屠宰后嗉囊一般留有一定量的食物,色泽正常,泄殖孔收缩,无粪污。病死禽的嗉囊发青或发紫,空虚塌陷无食物,或充满液体、气体,泄殖孔松弛,有粪便污染。

2.腹腔检查

(1)全净膛的可仔细检查腹腔有无淤血、肿瘤、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病变、有无残留脏器、胆汁污染和粪污;发现有病变或胆汁、粪便污染的,应及时剔出。

(2)半净膛的,用开膣器自腹腔后部的开口处插入腹腔内,用手电筒照射检查腹腔内壁及脏器有无异常,如有异常则剖开检查。

(3)不净膛的外部检查有异常时,按上述方法进行腹腔检查,并同时检查内脏。

3.内脏检验

(1)肝脏。检查其大小、色泽、形态、硬度,注意有无肿大、出血、坏死、肿瘤、结节等病变,胆囊是否完整,有无异常。特别要注意肝实质内散在的小点状坏死结节(见于禽伤寒等)和肿瘤(如鸡白血病等)。

(2)脾脏。检查其是否充血、肿大,色泽是否正常,有无坏死、肿瘤结节等。

(3)心脏。检查心包有无炎症,心包液的数量和性状,心肌和冠状沟脂肪有无出血斑、点。

(4)胃肠。检查胃外形、色泽是否正常,必要时可剖检,检查肌胃角质层下及腺胃黏膜有无充血、小点状出血、溃疡等;肠管重点检查十二指肠和盲肠的浆膜面有无充血、出血、结节、坏死、溃疡等病变。必要时剖开肠管检查黏膜有无上述病变。

(5)卵巢。观察卵泡有无变色、变形、变硬、液化、增大、结节和出血等变化。

(6)必要时也可检查肺、肾有无变化。

五、宰后检疫的处理

检疫合格的肉品,加盖检疫验讫印章或检疫合格标识(禽类)、出具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准予出场。对检出的染疫产品和其他病害组织器官,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措施参见第七章有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