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酰胺类杀菌剂

酰胺类杀菌剂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酰胺类杀菌剂是化学结构中含有酰胺结构的有机化合物。酰胺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许多品种之间互不相同。它与苯酰胺类杀菌剂如瑞毒霉、恶唑烷酮等无交互抗性,该药可与二噻农、代森锰锌、铜制剂、苯酰胺或百菌清混用。该药剂为专一杀卵菌纲真菌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抗孢子产生活性的作用。1994年美国罗门哈期公司购买了这项专利,并使之商品化,现为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的含噻二唑基团的噻唑酰胺类杀菌剂。

第二节 酰胺类杀菌剂

酰胺类杀菌剂是化学结构中含有酰胺结构的有机化合物。自第一个酰胺类杀菌剂萎锈灵于1966年由有利来路公司(现科聚亚公司)成功开发以来,该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发展较快的一类杀菌剂,且一直有结构新颖的品种问世。酰胺类杀菌剂结构类型较多,品种按其结构分为含吡啶基团的、含吡唑基团的、含氨基乙腈基团的、扁桃酸衍生物、胺肟类、含噻唑基团的及其他基团类型等多种类型,如酰胺类、酰基氨基甲酸类、苯酰胺类、苯基磺酰胺类、苯酰苯胺类、呋酰胺类等。

酰胺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许多品种之间互不相同。噻呋酰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在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酯脱氢酶的合成,而氰菌胺是一个作用机制新颖的品种,其主要是抑制附着细胞壁黑色素的生物合成,因而使病菌不能侵入植株,对稻瘟病有特效。硅噻菌胺是能量抑制剂,可能是ATP抑制剂。

一、氟吗啉(flumorph)

1.名称

(1)其他名称:灭克

(2)化学名称:(E,Z)-4-[3-(4-氟苯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酰]吗啉

(3)分子式:C21H22FNO4;相对分子量:371.40

2.来源

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刘长令等人于1994年研制的新型内吸性丙烯酰胺类杀菌剂,以邻苯二酚为起始原料,与硫酸二甲酯反应生成邻二甲氧基苯,再与对氟苯甲酰氯反应,再与乙酰吗啉反应生成氟吗啉。已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并于1999年商品化,是我国第一个真正实现工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桂酰胺类杀菌剂,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研制的农用含氟杀菌剂、第一个获得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的农用杀菌剂、第一个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奖金奖的新农药品种。由沈阳科创化品有限公司登记生产。

3.性质

无色晶体,熔点105℃~110℃,微溶于己烷,易溶于丙酮、乙酸乙酯、甲醇、甲苯、乙腈、二氯甲烷等。在常态下对光、热稳定,水解很缓慢。

4.作用

氟吗啉为新型高效杀菌剂,具有很好的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和内吸活性,治疗活性显著。具体作用机理在研究中。因氟原子特有的性能如模拟效应、电子效应、阻碍效应、渗透效应,因此使含有氟原子的氟吗啉的防病杀菌效果倍增,活性显著高于同类产品。目前暂认为作用机理是引起孢子囊壁的分解,从而使菌体死亡,除游动孢子形成及孢子游动期外,对卵菌生活史的各个阶段均有作用。它与苯酰胺类杀菌剂如瑞毒霉、恶唑烷酮等无交互抗性,该药可与二噻农、代森锰锌、铜制剂、苯酰胺或百菌清混用。氟吗啉主要用于防治卵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晚疫病、霜疫霉病等。主要用于茎叶喷雾。

5.剂型

单剂有20%、50%、60%可湿性粉剂,35%烟剂,10%灭克乳油等;混剂有50%、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

6.使用

施用方法主要是茎叶喷雾。

50%氟吗啉可湿性粉剂:防卵菌引起的病害如黄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发病初期,用30~40g/亩兑水40~50kg喷雾。

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适用于防治瓜类霜霉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白菜霜霉病、葡萄及荔枝霜霉病。防治番茄晚疫病、黄瓜霜霉病,发病前可用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辣椒疫病,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前可用500~700倍液喷雾。

二、烯酰吗啉(dimethomorph)

1.名称

(1)其他名称:安克、冠翠、Acrobat、Forum、CME151、WL127294

(2)化学名称:(E,Z)-4-[3-(4-氯苯基)-3-(3,4-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酰]吗啉(Z与E比一般为4∶1)

(3)分子式:C21H22ClNO4,相对分子量:387.9

2.来源

由巴期夫公司开发的内吸性杀菌剂。属于肉桂酸衍生物,是以吗啉、邻苯二酚、硫酸二甲酯等为原料,经三步反应而得。

3.性质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晶体;熔点127℃~148℃(Z-异构体:169.2℃~170.2℃,E-异构体: 135.7℃~137.5℃),蒸气压(20℃)24mPa,溶解性(20℃~23℃):水<5mg/L、丙酮15g(Z)/L、88g(E)/L、环己酮27g(Z)/L、二氯甲烷315g(Z)/L、二甲基甲酰胺40g(Z)/L、272g(E)/L、己烷0.04g(E)/L、甲醇,甲苯7g(Z)/L。

4.作用

该药剂为专一杀卵菌纲真菌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抗孢子产生活性的作用。其作用特点是破坏细胞壁膜的形成,不影响细胞的糖代谢和细胞壁聚合体的产生,对卵菌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作用,在孢子囊梗和卵孢子的形成阶段尤为敏感,在极低浓度下(<0.25mg/L)即受到抑制。与苯基酰胺类药剂无交互抗性。主要用于防治由霜霉属、疫霉属等引起的真菌病害,如黄瓜霜霉病、辣椒疫病、马铃薯晚疫病、葡萄霜霉病、烟草黑胫病、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荔枝霜疫霉病等。

5.制剂

单剂有25%、50%可湿性粉剂,40%水分散粒剂、10%水乳剂。单独使用有比较高的抗性风险,所以常与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复配使用,以延缓抗性的产生;混剂有50%、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烯酰·猛锌、博优、净爽)、69%水分散粒剂(60%代森锰锌+9%烯酰吗啉)、55%烯酰吗啉·福可湿性粉剂。

6.使用

烯酰吗啉推荐使用剂量为10~30g(a.i.)/亩。为了降低抗性产生的几率,通常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

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黄瓜、苦瓜霜霉病,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用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辣椒疫病、葡萄霜霉病、烟草黑胫病、马铃薯晚疫病,用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荔枝霜疫霜病,可用800~1500倍液喷雾。

50%可湿性粉剂:发病初期,防烟草黑胫病、番茄晚疫病,用30~40g/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辣椒疫病用40~60g/亩兑水40~50kg喷雾。防黄瓜、甜瓜霜霉病、疫病用2500倍液喷雾。防治葡萄霜霉病用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用1000~2000倍液喷雾。

三、噻氟菌胺(thifluzamide)

1.名称

(1)其他名称:满穗、噻呋酰胺

(2)化学名称:2′,6′-二溴-2-甲基-4′-三氟甲氧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3)分子式:C13H6Br2F6N2O2S;相对分子量:528.06

2.来源

美国孟山都公司开发研制并于1993年在中国申请了该化合物及其组合物的发明专利。1994年美国罗门哈期公司购买了这项专利,并使之商品化,现为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的含噻二唑基团的噻唑酰胺类杀菌剂。

3.性质

纯品为白色至浅棕色粉状固体,熔点177.9℃~178.6℃,水中溶解度(20℃)1.6mg/L,蒸气压(25℃)1.06×10-8Pa。在pH5~pH9时稳定。水、光解作用:在pH7的无菌缓冲液中半衰期18~27天,稻田水中半衰期4天。土壤中光解作用:苯基环标记半衰期95天,噻唑环标记半衰期155天。

4.作用

噻氟菌胺是一种新的噻唑羧基-N-苯酰胺类杀菌剂。具有广谱杀菌活性。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作用机制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即在真菌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酯脱氢酶的合成。可防治多种病害,对担子菌致病真菌有活性,对丝核菌引起的立枯病、纹枯病有特效。它克服了市场上用于防治黑粉菌的许多药剂对作物不安全的缺点,在种子处理防治系统性病害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般处理叶面可有效防治丝核菌、锈菌和白绢病菌引起的病害;处理种子可有效防治黑粉菌、腥黑粉菌和条纹病菌引起的病害。噻氟菌胺对藻状菌类没有活性。对由叶部病原物引起的病害,如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效果不好。

5.剂型

单剂:23%、24%、20%悬浮剂,50%悬浮剂,50%可溶粒剂,0.85%粉剂,15%悬浮种衣剂,25%可湿性粉剂等。

混剂:该化合物可与三唑酮、咯喹酮、百菌清、三唑醇、丁苯吗啉、多菌灵、氟硅唑和甲霜灵等多种杀菌剂混用。

6.使用

噻氟菌胺适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多种施药方法。

23%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水稻分蘖期至孕穗初期,用14~25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禾谷类锈病,用37~70g/亩兑水40~60kg喷雾;防治花生白绢病和冠腐病用18.6g/亩兑水40~60kg喷雾。在防治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花生冠腐病时,一般播种后45天施用15~20g/亩兑水40~60kg喷雾,并在60天时同剂量再施用1次。

23%悬浮剂:防治黑粉病和小麦网腥黑粉病用30~130g拌种100kg;对花生枝腐病和锈病用280~560g拌种100kg。

四、噻酰菌胺(tiadinil)

1.名称

(1)其他名称:NNF9850(试验代号)

(2)化学名称:3′-氯-4′,4′-二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苯胺

(3)分子式:C11H10ClN3OS;相对分子量:267.73

2.来源 日本农药公司开发的含噻二唑基团的噻二唑酰胺类杀菌剂

3.性质

原药为棕色粉状固体,熔点114℃~116℃。纯品为白色结晶体,熔点116℃。

4.作用

具有很好的内吸性,可以通过根部吸收,并迅速传导至其他部位,适于水面使用,持效期长。该药剂本身对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差,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止病菌菌丝侵入邻近的健康细胞,并能诱导产生抗病基因。主要用于稻田防治稻瘟病,对其他的如褐斑病、白叶枯、纹枯病及芝麻叶枯病等也有较好的防效。噻酰菌胺可以提高水稻本身的抗病能力。防治稻瘟病用药越早效果越明显,如在移植当日处理对叶稻瘟病的防治效率在90%以上。

5.剂型

单剂有6%颗粒剂、24%悬浮剂。混剂:如氟虫腈加噻酰菌胺颗粒剂(含氟虫腈1.0%,噻酰菌胺12%)、吡虫啉加噻酰菌胺颗粒剂(含吡虫啉2%,噻酰菌胺12%)。

6.使用

24%悬浮剂:发病前,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用12~2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小麦白粉病用600倍液喷雾。防治黄瓜霜霉病用1200倍液喷雾。

五、呋吡菌胺(furametpuyr)

1.名称

(1)其他名称:Limber,S-82658、S-658(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N-(1,1,3-三甲基2-氧-4-二氢化茚基)-5-氯-1,3-二甲基吡唑-4-甲酰胺

(3)分子式:C17H20ClN3O2;相对分子量:333.81

2.来源 日本住友化学工业公司开发的含吡唑基团的酰胺类杀菌剂

3.性质

纯品为无色或浅棕色固体,熔点150.2℃,蒸气压4.7×10-3mPa25℃。水中溶解度225mg/L(25℃),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稳定。原药在40℃放置6个月仍较稳定,在60℃放置1个月几乎无分解。在太阳光下分解较迅速。原药在pH3~pH11水中(100mg/L溶液,黑暗环境)较稳定,14天后分解率低于2%。在加热条件下,原药于碳酸钠中易分解,在其他填料中均较稳定。

4.作用

呋吡菌胺具有内吸活性,且传导性能优良,因此具有优异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其作用机理表现为对电子传递系统中作为真菌线粒体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基质的电子传递系统并无影响,而对以琥珀酸基质的电子传递系统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即呋吡酰胺对光合作用Ⅱ产生作用,通过影响琥珀酸的组分及TCA回路,使生物体所需的养料下降;也就是说抑制真菌线粒体中琥珀酸的氧化作用,而对NADH的氧化作用无影响。它对担子菌大多数病菌有优良的活性,特别是对丝核菌属和伏革菌属引起的病害,如稻纹枯病、多种水稻菌核病、白绢病等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5.剂型 1.5%颗粒剂、0.5%粉剂、15%可湿性粉剂

6.使用

以颗粒剂于水稻田淹灌施药防治稻纹枯病、防效好,大田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剂量为30~40g(a.i.)/亩。

六、吡噻菌胺(Penthiopyrad)

1.名称

(1)其他名称:Afetofluapro

(2)化学名称:(RS)-N-[2-(1,3一二甲基丁基)-3-噻酚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一4一甲酰胺

(3)分子式:C16H20F3N3OS,相对分子量:359.42

2.来源 日本三井化学公司研制开发的含吡唑基团的酰胺类杀菌剂

3.性质

纯品熔点为103℃~105℃。蒸气压6.43×10-6Pa(25℃)。在水中溶解度7.53mg/L(20℃)。

4.作用

吡噻菌胺与较早期开发的该类杀菌剂相比更有优势,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均表明,该药剂对锈病、菌核病、灰霉病、霜霉病、苹果黑星病和白粉病等均有活性。通过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发现,本品对抗甲基硫菌灵、腐霉利和乙霉威的灰葡萄孢均有活性。在用抗性品系的苹果黑星菌所做的试验表明,无论对氯苯嘧啶醇或啶菌酯抗性品系对吡噻菌胺均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吡噻菌胺作用机理与其他用于防治这些病害的杀菌剂有所不同,因此没有交互抗性,具体作用机理在研究中。

5.剂型 20%、15%悬浮剂

6.使用

20%悬浮剂:防治锈病、菌核病、灰霉病、霜霉病、苹果黑星病和白粉病,发病初用30~60mL/亩兑水40~50kg喷雾;防治葡萄灰霉病用2000倍液喷雾。

七、氰菌胺(fenoxanil)

1.名称

(1)其他名称:Achieve、稻瘟酰胺

(2)化学名称:N-[1-氰基-1,2-二甲基丙基]-2-(2,4二氯苯氧基)丙酰胺

(3)分子式:C15H18C12N2O2;相对分子量:329.23

2.来源

由Shell公司研制,巴期夫(原氰胺公司)和日本农药公司共同开发的含氨基乙腈基团的酰胺类杀菌剂。

3.性质

白色无嗅固体,熔点为69.0℃~71.5℃。蒸气压0.21×10-4Pa(25℃)。在水中溶解度30.7±0.3mg/L(20℃)。

4.作用

具有良好的内吸和残留活性,该药剂性能稳定,持效期长,比较耐雨水冲刷,在稻田施药比较方便。主要是防治稻瘟病。作用机理是抑制了黑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通过抑制附着胞的渗透从而阻止稻瘟病菌的侵染。

5.剂型 5%颗粒剂,20%、15%悬浮剂

6.使用

5%颗粒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的茎叶处理。第一次发病前,用5%颗粒剂2kg/亩水下施药。在抽穗前5~30天,防治水稻穗瘟病时,用5%颗粒剂2~2.7kg/亩水下施药。

八、双氯氰菌胺(diclocymet)

1.名称

(1)其他名称:Delaus、S-2900(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RS)-2-氰基-N-[(R)-1-(2,4-二氯苯基)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3)分子式:C15H18C12N2O;相对分子量:313.2

2.来源 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2000年4月在日本登记

3.性质

纯品为淡黄色结晶体,熔点为154.4℃~156.6℃,蒸汽压为0.26mPa(25℃),相对密度1.24[(23℃),水中溶解度6.38μg/mg(25℃)]。

4.作用 内吸性杀菌剂。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

5.剂型 3%颗粒剂、0.3%粉剂、7.5%悬浮剂

6.使用 防治稻瘟病,发病前,用7.5%悬浮剂80~100mL/亩兑水40~50kg喷雾

九、噻唑菌胺(ethaboxam)

1.名称

(1)其他名称:LGC-30473、Guardian、韩乐宁

(2)化学名称:(RS)-N-(α-氰基-2-噻吩甲基)-4-乙基-2-(乙胺基)噻唑-5-甲酰胺

(3)分子式:C14H16N4OS2;相对分子量:320.42

2.来源

是LG生命科学公司开发的噻唑酰胺类杀菌剂。1998年首先在韩国获准登记的新颖杀菌剂,国内未见生产报道。

3.性质

纯品为白色晶体粉末。无固定熔点,在185℃熔化过程已分解。蒸气压为811×10-5Pa(25℃),水中溶解度418mg/L((20℃)。在室温,pH7条件下的水溶液稳定,pH4和pH9时半衰期分别为89天和46天。

4.作用

噻唑菌胺主要防治卵菌病害,对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瓜类霜霉病等具有良好的预防、治疗和内吸活性。其作用机理是对疫霉菌生活史中菌丝体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两个阶段有很高的抑制效果,但对疫霉菌孢子囊萌发、孢囊的生长以及游动孢子几乎没有任何活性。

5.剂型 25%可湿性粉剂,或与代森锰锌等复配的剂型

6.使用

根据使用作物、病害发病程度,其使用剂量通常为7~17g(a.i.)/亩,在此剂量下活性优于霜脲氰8g(a.i.)/亩与代森锰锌91g(a.i.)/亩以及烯酰吗啉10g(a.i.)/亩与代森锰锌88g(a.i.)/亩组成的混剂。

20%噻唑菌胺可湿性粉剂在大田防治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时推荐使用剂量分别为14g、17g(a.i.)/亩。施药时间间隔通常为7~10天。

十、环氟菌胺(cyflufenamid)

1.名称

(1)其他名称:Pancho、NF149(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Z)-N-[α-(环丙基甲氧基亚氨基)-2,3-二氟-6-(三氟甲基)苄基]-2-苯基-乙酰胺

(3)分子式:C20H17F5N2O2;相对分子量:412.35

2.来源 日本曹达公司开发的含胺肟类基团的酰胺类杀菌剂

3.性质

具芳香气味的白色固体。熔点61.5℃~62.5℃,沸点256.8℃,相对密度1.347(20℃),蒸气压为3.54×10-5Pa(20℃),水中溶解度5.20×10-4g/L(20℃,pH6.5)。

4.作用

对多种作物的白粉病不仅具优异的保护和治疗活性,而且具有很好的持效活性和耐雨水冲刷性能。尽管其具有很好的蒸气活性和叶面扩散活性,但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活性则比较差,即内吸活性差。环氟菌胺通过抑制白粉病菌生活史中菌丝上分生的吸器的形成和生长,次生菌丝的生长和附着器的形成,但对孢子的萌发、芽管的延长无作用。尽管如此,其生物化学方面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试验结果表明环氟菌胺与吗啉类、三唑类、苯并咪唑类、嘧啶胺类杀菌剂、苯氧喹啉等无交互抗性。对作物安全。

5.剂型

单剂50g/L水乳剂。

6.使用

防治作物及蔬菜白粉病,发病初用有效成分1.7g/亩兑水40~50kg喷雾。

十一、环酰菌胺(fenhexamid)

1.名称

(1)其他名称:Decree、Elevate、Password、Teldor,KBR2738、TM402(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N-(2,3-二氯-4-羟基苯基)-1-甲基环己基甲酰胺

(3)分子式:C14H17C12NO2;相对分子量:302.20

2.来源 拜尔公司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

3.性质

纯品为白色粉状固体,熔点153℃,蒸气压为1.1×10-4mPa(20℃),沸点320℃,相对密度1.34(20℃),水中溶解度20mg/L(pH5~7,20℃),在25℃(pH5、pH7、pH9水溶液中放置30天稳定)。

4.作用

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与已有杀菌剂苯并咪唑类、三唑类、二羧酰亚胺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苯胺嘧啶类等无交互抗性。主要防治各种灰霉病以及相关的菌核病、黑斑病等。对作物、人类、环境安全,是理想的综合害物治理用药。

5.剂型 50%可湿性粉剂、50%悬浮剂、50%水分散粒剂

6.使用

主要作为叶面杀菌剂使用,其剂量为30~70g(a.i.)/亩。对灰霉病有特效。

十二、环丙酰菌胺(carpropamid)

1.名称

(1)其他名称:Arcado、Cleaness、Protega、Win、Seed One,KTU3616(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主要由以下4种结构组成,其中前两种含量超过95%。(1R,3S)-2,2-二氯-N-[(R)-1-(4-氯苯基)乙基]-1-乙基-3-甲基环丙酰胺;(1S,3R)-2,2-二氯-N-[(R)-1-(4-氯苯基)乙基]-1-乙基-3-甲基环丙酰胺;(1S,3R)-2,2-二氯-N-[(S)-1-(4-氯苯基)乙基]-1-乙基-3-甲基环丙酰胺;(1R,3S)-2,2-二氯-N-[(S)-1-(4-氯苯基)乙基]-1-乙基-3-甲基环丙酰胺。

(3)分子式:C15H18C13NO;相对分子量:334.7

2.来源 由拜耳公司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

3.性质

环丙酰菌胺为非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A∶B大约为1∶1,R∶S大约为95∶5),纯品为无色结晶状固体,熔点147℃~149℃。蒸气压:AR为2×10-3mPa,BR为3×10-3mPa(均在20℃)。相对密度1.17。在水中溶解度1.7mg/L(AR),1.9mg/L(BR)(pH7,20℃)。

4.作用

内吸、保护性杀菌剂。与现有杀菌剂不同,环丙酰菌胺无杀菌活性,不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其具有两种作用方式:抑制黑色素生物合成和在感染病菌后可加速植物抗生素,如momilactone A和sakuranetin产生,这种作用机理预示着环丙酰菌胺可能对其他病害亦有活性。环丙酰菌胺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在稻瘟病中,通过抑制从scytalone到1,3,8-三羟基萘和从vermelone到1,8-二羟基萘的脱氢反应,从而抑制黑色素的形成,也通过增加伴随水稻疫病感染产生的植物抗毒素而提高作物抵抗力。

5.剂型 悬浮种衣剂、颗粒剂、悬浮剂、湿拌种剂、种子处理剂、育苗箱处理剂

6.使用

适宜作物为水稻,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可预防稻瘟病。在育苗箱中应用剂量27g(a.i.)/亩,茎叶处理量为5~10g(a.i.)/亩,种子处理量为30~40g(a.i.)/100kg种子。

十三、苯酰菌胺(zoxamide)

1.名称

(1)其他名称:Zoxium、RH-7281(实验代号)、Gay-el、Electis(苯酰菌胺与代森锰锌的混剂)

(2)化学名称:(RS)-3,5-二氯-N-(3-氯-1-乙基-1-甲基-2-氧代丙基)对甲基苯甲酰胺

(3)分子式:C14H16Cl3NO2;相对分子量:336.64

2.来源

苯酰菌胺由罗门哈斯公司(现为日本道农业科学公司)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

3.性质

熔点159.5℃~160.5℃,蒸气压<1×10-2mPa(45℃),水中溶解度:0.681mg/L(20℃)

4.作用

苯酰菌胺是一种具有高效的保护性杀菌剂,具有长的持效期和很好的耐雨水冲刷性能。它的作用机制在卵菌纲杀菌剂中是很独特的,主要通过微管蛋白β-亚基的结合和微管细胞骨架的破裂来抑制菌核分裂,它不影响游动孢子的游动、孢囊形成或萌发。伴随着菌核分裂的第一个循环,芽管的伸长受到抑制,从而阻止病菌穿透寄主植物。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如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等。对其他病害如灰霉病等也有一定的活性。与市场上使用的其他防治卵菌纲病害药剂无交互抗性。

5.制剂24%悬浮剂、80%可湿性粉剂

6.使用

主要用于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7~17g(a.i.)/亩。实际应用时常和代森锰锌以及其他杀菌剂混配使用,不仅扩大杀菌谱,而且可提高药效。

十四、双炔酰菌胺(mandipropamid)

1.名称

(1)其他名称:NOA446510(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RS)-2-(4-氯苯基)-N-[3-甲氧基-4-(丙-2-炔氧基)苯乙基]-2-(丙-2-炔氧基)乙酰胺

(3)分子式:C23H22ClNO4;相对分子量:411.88

2.来源

先正达公司开发研制新型酰胺类杀菌剂,是第一个商品化的扁桃酰胺类化合物。2006年在奥地利和韩国获得全球首次批准,并于2007年上市。该产品于2007年11月在我国获得登记,目前已获得登记的国家有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哥伦比亚、新西兰、法国、意大利和巴西也将引入该产品。

3.性质

纯品外观为浅褐色无味粉末,pH6~8。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25℃,g/L):丙酮300,二氯甲烷400,乙酸乙酯120,甲醇66,辛醇4.8,甲苯29,正乙烷0.042。常温下稳定。25%悬浮剂外观为灰白色至棕色液体;悬浮率98%;常温贮存稳定。

4.作用

可以通过叶片被迅速吸收,对植物表面蜡质层有很高的亲和力,当喷到植物表面并干燥沉淀后,大部分活性成分被蜡质层吸附,并停留在叶表蜡质层中,对叶片起保护作用,小部分进入植物组织中对菌丝起抑制作用。它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磷脂的生物合成剂,对绝大多数由卵菌引起的叶部和果实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效。对处于萌发阶段的孢子具有较高的活性,并可抑制菌丝成长和孢子形成。

该药剂对番茄晚疫病和黄霜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对其他蔬菜卵菌纲引起的病害同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对芥菜类蔬菜如大白菜霜霉病、莴苣属的莴苣霜霉病、菠菜和辣椒与葫芦科的疫霉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5.制剂25%悬浮剂

6.使用

25%悬浮剂喷雾:荔枝霜疫霉病于开花期、幼果期、中果期、转色期各喷药1次,稀释倍数为1000~2000倍。

十五、硅噻菌胺(silthiopham)

1.名称

(1)其他名称:全蚀净、Latitude、silthiofam

(2)化学名称:N-烯丙基-4,5-二甲基-2-(三甲硅烷基)噻吩-3-甲酰胺

(3)分子式:C13H21NOSSi;相对分子量:267.5

2.来源

由孟山都公司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并由它和天津市阿格罗帕克农药公司等企业登记生产。

3.性质

白色颗粒状固体,熔点为86.1℃~88.3℃,水中溶解度为35.3mg/L(20℃)。

4.作用

硅噻菌胺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残效期长。麦种经硅噻菌胺拌种后,在土壤中的种子周围形成药剂保护圈,随种子生长发育,药剂圈向水平和下部逐渐扩大,其根系生长发育始终处在药剂保护圈内,保护根系不被病菌侵染。具体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可能是能量抑制剂。主要用来防治小麦全蚀病。

5.制剂12.5%悬浮剂

6.使用 主要做种子处理防治小麦全蚀病

12.5%悬浮剂拌种:一般发病田,用20mL拌种10kg;重病田,用该药剂30mL拌种10kg,拌匀后必须闷种6~12小时后才可播种,使药剂充分沾在种子上。

十六、磺菌胺(flusulfamide)

1.名称

(1)其他名称:Nebijin、MTF-651(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2′,4-二氯-α,α,α-三氟-4′-硝基间甲苯磺酰苯胺

(3)分子式:C13H7Cl2F3N2O4S;相对分子量:415.17

2.来源 日本三井东亚化学公司开发的新的土壤杀菌剂

3.性质

纯品为浅黄色结晶状固体。熔点为169.7℃~171.0℃,蒸气压9.9×10-7mPa(40℃),相对密度1.739,溶解度(25℃,g/L):水0.0029、丙酮314、甲醇24、四氢呋喃592、二甲苯14。黑暗环境中在35℃~80℃之间能稳定存在90天,在酸、碱介质中稳定存在。

4.作用

磺菌胺作为土壤处理剂,能有效地防治土传病害。主要用于防治腐霉病菌、螺壳状丝囊霉、疮痂病菌、环腐病菌等引起的病害,对根肿病如白菜根肿病有特效。它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孢子萌发,对根肿菌的两个作用点,一是在病菌休眠孢子至发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另一是在土壤根须中的原生质和游动孢子转变成土壤中的次生游动孢子使作物二次感染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5.剂型 粉剂、悬浮剂

6.使用

主要作为土壤处理剂使用,在种植前以2.67~4g(a.i.)/亩剂量与土壤混合或与移栽土混合。对白菜的芸苔根肿菌有效。

十七、甲磺菌胺(folnifanid)

1.名称

(1)其他名称:TF-991(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N-(2-硝基-4-氯)苯基-N-乙基对甲基苯磺酰胺

(3)分子式:C15H15ClN2O4S;相对分子量:345.81

2.来源

日本武田药品化学公司(住友化学公司)研制开发的新磺酰胺类杀菌剂。

3.作用 主要用于土壤处理的杀菌剂。

十八、水杨菌胺(trichlamide)

1.名称

(1)其他名称:真菌灵、水杨酰胺

(2)化学名称:(R,S)-N-(1-正丁氧基-2,2,2-三氯乙基)水杨酰胺

(3)分子式:C13H16Cl5NO3;相对分子量:340.65

2.来源 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登记生产

3.性质

纯品为白色结晶体,密度为1.43,熔点为73℃~74℃,蒸气压10mPa(20℃),25℃时水中溶解度6.5mg/L,对酸、碱、光稳定。

4.作用

水杨菌胺是一种新型农用杀菌剂,对真菌和细菌均有极强的杀灭能力,可防治瓜类、豆类枯萎病、根腐病,白菜、甘蓝根肿病,马铃薯疮痂病和粉痂病,黄瓜猝倒、立枯病等真菌性病害,还可用作土壤消毒剂。

5.剂型 5%、10%、50%可湿性粉剂

6.使用

水杨菌胺用作土壤消毒剂效果很好,可有效防治蔬菜等作物的根腐病、根肿病等,尤其适用于大棚温室种植土壤消毒。使用15%水杨菌胺可湿性粉剂防治西瓜枯萎病可视病情用750~1000倍液灌根,每窝药液不少于0.5kg,间隔10天左右连续灌根3次以上。防治瓜类、豆类枯萎病、根腐病,白菜、甘蓝根肿病,马铃薯疮痂病和粉痂病,黄瓜猝倒、立枯病等真菌性病害时可用10%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

十九、环菌胺(cyclafuramid)

1.名称

(1)其他名称:BAS-327F(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N-环己基-2,5-二甲基-3-糠酰胺

(3)分子式:C11H19NO2;相对分子量:221.30

2.性质 熔点104℃~105℃,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3.作用内吸性杀菌剂,防治立枯丝核菌、小麦散黑粉菌、裸黑粉菌、雪腐镰孢、禾长蠕孢引起的病害及葱黑粉病

4.使用 用于种子处理防治黑粉病、纹枯病

二十、拌种胺(furmecyclox)

1.名称

(1)其他名称:BASF389(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N-环己基-N-甲氧基-2,5-二甲基-3-糠酰胺

(3)分子式:C14H21NO3;相对分子量:251.32

2.来源 1977年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

3.作用

对担子菌纲真菌具有特殊活性,用作种衣剂防治棉花立枯病,麦类散黑穗、腥黑穗病,蔬菜腐烂病和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病害。亦用于木材防腐。

4.使用 土壤施用5g(a.i.)/m3防治立枯丝核菌对百合属、郁金香属等的侵染

二十一、酯菌胺(cyprofuram)

1.名称

(1)其他名称:SN78314(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2-[N-(3-氯苯在)环丙基酰胺]-γ-丁内酯

(3)分子式:C14H14C1NO3;相对分子量:279.72

2.来源 1982年由德国先令(Schering AG)公司开发

3.作用 作种子处理剂,可防治土壤中的腐霉菌,对致病疫霉和霜霉也有效

二十二、噻菌胺(metsulfovax)

1.名称

(1)其他名称:G696、UBI-G-696

(2)化学名称:2,4-二甲基-1,3-噻唑-5-羰基苯胺

(3)分子式:C12H12N2OS;相对分子量:232.30

2.来源 由UniroyalInc开发

3.性质 晶体,熔点140℃~142℃,蒸气压1.7μPa(25℃),密度1.27~1.34g/cm3。水中溶解度342mg/L,呈酸性

4.作用 内吸性杀菌剂,用于防治水稻、棉花、观赏植物和马铃薯上的担子菌亚门病原菌,如柄锈菌属、腥黑粉菌属、黑粉菌属以及立枯丝核菌等所致病害

5.剂型 悬浮种衣剂、湿拌种剂

6.使用 用于种子处理和叶面喷雾或土壤处理。用量为0.2~0.8g(a.i.)/kg拌种

二十三、甲呋酰胺(fenfuram)

1.化学名称:2-甲基呋喃-3-甲酰替苯胺

2.来源 由Shell公司研制,安万特公司开发

3.性质

原药为乳白色固体,纯度98%,熔点109℃~110℃,纯品为无色结晶状固体,蒸气压0.02mPa。水中溶解度0.1g/L,有机溶剂中溶解度(20℃,g/L):丙酮300,环己酮340,甲醇145,二甲苯20,对热和光稳定,中性介质中稳定,但在强酸强碱中易分解。

4.作用

甲呋酰胺是一种具有内吸作用新的代替汞制剂的拌种剂。可用于防治种子胚内带菌的麦类散黑穗病,小麦光腥黑穗和网腥黑穗病,也可用于防治高粱丝黑穗病和谷子黑穗病,但对侵染期较长的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防治效果差。

5.制剂25%乳油

6.使用

25%乳油拌种:(1)防治小麦、大麦散黑穗病,防治高粱丝黑穗病用200~300mL拌种100kg;(2)防治小麦光腥黑穗病、谷子粒黑穗病用300mL拌种100kg。

二十四、呋酰胺(ofurace)

1.名称

(1)其他名称:Ofurace

(2)化学名称:(±)-a-2-氯-N-2,6-二甲苯基乙酰氨基-γ-丁内酯

(3)分子式:C14H16C1NO3;相对分子量:281.74

2.来源 美国Chevron Chemical Co开发

3.性质

无色晶体,熔点145℃~146℃(纯度93%),密度1.43,20℃蒸气压<0.02mPa。20℃溶解度水146mg/kg,丙酮60~75g/L,二氯乙烷300~600g/L,乙酸乙酯25~30g/L,甲醇中25~30g/L,二甲苯8.6g/L,庚烷0.0322g/L。碱性条件下水解,在35℃、pH9时DT50为7小时。在水中光解,DT50为7天。

4.作用

对藻菌纲植物病原菌有特效,如葡萄上的单轴霉菌、马铃薯上的疫霉菌和油菜上的霜霉菌。可用来防治番茄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葡萄霜霉病、烟草霜霉病、向日葵霜霉病等。

5.制剂50%可湿性粉剂

6.使用 发病前,用50%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

二十五、氟酰胺(flutolanil)

1.名称

(1)其他名称:氟纹胺、福多宁[台]、望佳多[日本农药]、担菌胺、NNF136(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N-(3-异丙氧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

(3)分子式:C17H16F3NO2;相对分子量:323.3

2.来源 日本农药公司开发。日本农药株式会社、江苏泰州百力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登记生产

3.性质

纯品为无色结晶体,熔点102℃~103℃,20℃蒸气压0.177mPa,密度1.32(20℃),20℃时溶解度为:水9.6mg/L、己烷3g/L、甲苯65g/L、甲醇606g/L、氯仿238g/L(20℃)、丙酮656、苯104(g/L,25℃),酸碱中稳定(pH3~pH11),对光、热稳定。

4.作用

具保护和治疗作用,主要用于防治担子菌亚门真菌,如防治禾谷类雪腐病和锈病、水稻纹枯病和蔬菜立枯病等。对水稻纹枯病有特效。在呼吸作用的电子传递链中作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抑制天门冬氨酸盐和谷氨酸盐的合成,阻碍受感染体上菌的生长和穿透,引起菌丝的消失。

5.制剂20%、25%、50%可湿性粉剂,1.5%粉剂,20%胶悬剂

6.使用

具有很好的内吸活性,可用于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20~70g(a.i.)/亩;也可用于种子处理,使用剂量为1.5~3.0g(a.i.)/kg。

二十六、邻酰胺(mebenil)

1.名称

(1)其他名称:苯萎灵、灭萎灵

(2)化学名称:2-甲基-N-苯甲酰胺

(3)分子式:C14H13NO;相对分子量:211.27

2.来源

由邻甲基苯甲酸与三氯化磷进行酰氯化反应生成中间体邻甲基苯甲酰氯,再与苯胺缩合制得邻酰胺。

3.性质

纯品为无色结晶固体。熔点130℃,20℃时蒸气压为3.6Pa。溶于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甲醇、乙醇等多数有机溶剂,难溶于水。对酸、碱、热均较稳定。

4.作用

内吸性杀菌剂,对担子菌纲有较高的抑制活性。特别是对小麦锈病、谷物锈病、马铃薯立枯病、小麦菌核性根腐病及丝核菌引起的其他根部病害均有防治效果,还能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可与某些杀虫剂混用。

5.制剂25%胶悬剂、75%可湿性粉剂、15%拌种剂

6.使用

25%胶悬剂喷雾:防治水稻、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用200~300g/亩兑水40~50kg。

二十七、萎锈灵(carboxin)

1.名称

(1)其他名称:DCMO、735、Vitavax、Kemikar、Oxatin、Carboxine(ISO-F)

(2)化学名称:5,6-二氢2-甲基-1,4-氧硫杂芑-3-甲酰替苯胺

(3)分子式:C12H13NO2S;相对分子量:235.30

2.来源

是由美国Uniroyal公司开发的内吸性酰胺类杀菌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登记生产。

3.性质

纯品为米色结晶。两种结晶结构的熔点为91.5℃~92.5℃和98℃~100℃。25℃时100g溶剂中的溶解量为:水0.017g、苯15g、二甲基甲酰胺39g、二甲基亚砜150g、丙酮60g、甲醇21g、乙醇11g、混合二甲苯5g、醋酸丁酯12.5g、醋酸20g、吡啶100g、氯仿60g,不溶于己烷。正常温度条件下贮存较稳定。

4.作用

为选择性内吸杀菌剂,它能渗入萌芽的种子而杀死种子内的病菌。萎锈灵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并能使小麦增产。主要用于防治由锈菌和黑粉菌在多种作物上引起的锈病和黑粉(穗)病,对棉花立枯病、黄萎病也有效,如高粱散黑穗病、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黑穗病、麦类锈病、谷子黑穗病以及棉花苗期病害。

5.制剂 20%乳油、50%可湿性粉剂

6.使用 主要用于拌种,推荐用量为50~200g(a.i.)拌种100kg

(1)20%乳油拌种:防治麦类黑穗病,用500mL拌种100kg;防治高粱散黑穗病、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用500~1000mL拌种100kg;防治谷子黑穗病用800~1250mL拌种100kg;防治棉花苗期病害用875mL拌种100kg。

(2)20%乳油灌根:防治棉花黄萎病用800倍液每株灌500ml。

(3)20%乳油喷雾:防治油葵锈病,发病初用400~600倍液喷雾;防治大葱锈病用700~800倍液喷雾。

二十八、氧化萎锈灵(oxycarboxin)

1.名称

(1)其他名称:F-461、Dc-MOD

(2)化学名称:2,3-二氢-6-甲基-5-苯基-氨基甲酸-1,4-氧硫杂芑-4,4-二氧化物

(3)分子式:C12H13NO4S;相对分子量:267.30

2.来源 1966年由Uniroyal Inc公司推广,获得专利

3.性质

产品为白色固体,熔点为127.5℃~130℃,25℃时溶解度为:水1g/L、苯3.4%、丙酮36%、甲醇7%、乙醇3%,除强酸或强碱性农药外可与其他农药混用。

4.作用 内吸杀菌剂,主要用来防治谷物和蔬菜锈病

5.制剂 75%可湿性粉剂、3%液剂

6.使用 叶面处理,用75%可湿性粉剂50~100g/亩兑水40~50kg喷雾

二十九、灭锈胺(mepronil)

1.名称

(1)其他名称:纹达克、灭普宁、担菌宁、丙邻胺、Basitac、BI-2459、KCO-1

(2)化学名称:N-(3-异丙氧基苯基)-2-甲基苯甲酰苯胺

(3)分子式:C17H19NO2;相对分子量:269.34

2.来源 日本组合化学工业公司开发。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登记生产

3.性质

纯品为白色结晶体。熔点92℃~93℃,沸点186℃(10.7Pa)。原药含量不低于97%,相对密度1.134,熔点93.6℃~94.2℃,20℃蒸气压0.56mPa,20℃水中溶解度12.7mg/L,丙酮、甲醇>500g/L,苯28.2g/L,己烷1.1g/L,不易燃,对酸溶液和热、光稳定,但在强碱介质中较易水解。

4.作用

具有阻止和抑制纹枯病菌侵入寄主,达到预防和治疗作用;对由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有高效。尤其对水稻、黄瓜、马铃薯上的立枯丝核菌和小麦锈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水稻纹枯病、小麦根腐病和锈病、梨树锈病、棉花立枯病。持效期长、无药害,也可作木材防腐剂。

5.制剂75%可湿性粉剂、20%乳油、20%悬浮剂

6.使用

75%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用67~83g/亩兑水40~50kg喷雾。

20%乳油:防治棉花立枯病、黄瓜立枯病,用150~200mL/亩兑水40~50kg喷雾。

三十、叶枯酞(tecloftalam)

1.名称

(1)其他名称:Shirahagen-S;F-370、SF-7306SF-7402(实验代号)

(2)化学名称:3,4,5,6-四氯-N-(2,3-二氯苯基)酞氨酸

(3)分子式:C14H5C16NO3;相对分子量:447.92

2.来源

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开发的一种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的内吸性杀菌剂。属苯甲酸类杀菌剂。

3.性质

纯品为白色粉末,熔点198℃~199℃,蒸气压8.16×10-3mPa(20℃),溶解度:水(26℃)14mg/L;有机溶剂(g/L,26℃):乙醇19.21,甲醇5.44,丙酮25.64,乙酸乙酯8.75,苯0.95,二甲苯0.16,二甲基甲酰胺162.34。在碱性或中性条件下稳定,在强酸介质中水解,在日光或紫外光下降解。无飘移粉剂。

4.作用

一种专治水稻白叶枯病的新杀菌剂。它的预防和治疗活性甚为独特,不能灭杀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原菌,但能抑制病原菌在植株中繁殖,阻碍这些细菌在导管内转移,并减弱细菌的致病力。

5.制剂 5%和10%可湿性粉剂、1%粉剂

6.使用

叶枯酞通常在水稻抽穗前1~2周施药为宜。而最佳防效的施药时间为:在水稻抽穗前10天首次用药,1周后第二次用药。叶枯酞的推荐用量为10%可湿性粉剂(药液浓度为50~100mg/L),喷洒药液量为80~100L/亩。1%粉剂使用药粉量为2~3kg/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