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草地资源在本区域的主要作用

草地资源在本区域的主要作用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草原生态系统还可起到维持大气化学平衡与稳定、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草原资源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草原在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充分表明了天然草地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地位和主导作用,天然草地资源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

一、草地资源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草原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主体,草原植物贴地面生长,能很好地覆盖地面,草原上的许多植物根系较发达,能深深地植入土壤中,牢牢地将土壤固定,是生态环境稳定的保障。草原覆盖着许多不能生长森林或不宜开垦为农田的生态环境较严酷的地区,草原在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极其重大和不可代替的作用,尤其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净化环境等方面,是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及的。

1.涵养水分。

完好的天然草原不仅具有截留降水的功能,而且比空旷裸地有较高的渗透性和保水能力,可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贮水量,对涵养土壤中的水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同等气候条件下,草原土壤的含水量较裸地大约高出90%,其涵养水源能力比森林高出大约0.5-3倍左右。

2.调节气候。

草原对大气候和局部气候都具有调节功能。草原通过对温度、降水的影响,缓冲极端气候对环境和人类的不利影响。草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吸收水分,通过叶面蒸腾,把水蒸气释放到大气中,能提高环境的湿度、云量和降水,减缓地表温度的变幅,增加水循环的速度,从而影响大气中的热交换,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草原生态系统还可起到维持大气化学平衡与稳定、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

3.防风固沙。

草本植物是绿色植被的先锋,防治荒漠化的技术措施中植物治沙是最有效的。在干旱、风沙、土壤瘠薄等条件下,林木生长困难,而草本植物却较易生长。干旱区天然草原在其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已成为蒸腾少、耗水量少、适于干旱区生长的主要植被类型。草原植被可以增加下垫面的粗糙程度,降低近地表风速,从而可以减少风蚀作用的强度。研究表明,随草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风蚀模数下降,当植被盖度达70%时,只有6级强风才可引起风蚀。

4.防治水土流失。

有研究表明,如果土地植被稀疏,在地表径流的冲刷下就会出现水蚀,同时带走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其他营养物质,并使周围土地泥沙淤积,土地废弃。而草原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草原植物根系发达,一般根部是地上部分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它能深深地植入土壤中,牢牢地将土壤固定。根据有关资料,在大雨状态下,草原可减少泥土冲刷量75%~78%。

5.净化环境的作用。

草原生态系统可以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为人类提供净化污染这项生态服务,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草原生态系统还具有减缓噪声、释放负氧离子、吸附粉尘的作用,从而起到改善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草地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草地资源在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草原资源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首先,草原为人类提供了大量植物性和动物性原材料,如食物、燃料、药材、纤维、皮毛和其他工业原料等。同时,草原在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垦荒由高草草地向低草草地的推进,农业生产向林、草地的扩展和人类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无论从土地的利用或农田、林地、草地的经营管理角度看各行各业的横向联合及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都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局限。就天然草地而言,也早已打破了游牧时期的畜草自然平衡的相对稳定时期,随之兴起的是通过建设人工及半人工草地,赖以解决天然草地饲草生产的不足和年度、季节波动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使畜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使农业整体生产水平成倍增加。通过采取人工种植牧草或补种改良天然草地、改自由放牧为轮牧和推行季节休牧等管理措施,使其总体产出能力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8~20倍。如果进一步推广适生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调制、畜禽品种改良、产品加工流通等草畜产业经营措施,其效益的增加更是十分可观的。由于牧草的叶片在整个生育期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地上部分不仅全部计入产量,同时在家畜的重复采食或整个生育期的多次刈割利用条件下,牧草植物比农作物和林木在相同时间段内保持了更长时间的旺盛的光合作用期。因此,在合理经营条件下天然草地牧草的光能转化率比农作物和林木要高很多。据《甘肃草地资源》提供的数据得知:一般农作物为0.5%~1%,牧草为2%~6%。天然草地受制于光、热、水、土条件匹配较差的限制,单位面积的光能转化率虽低(草甸为0.6%,草原为0.34%,荒漠为0.17%),但以其面积优势在农牧业生物总量中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以80年代中期来自农耕地的可计生物量和天然草地生物量作比较,前者大约只有后者的80%左右。如果忽略人们给农田投入的能量,使农田和天然草地同处于纯太阳能转化的条件下,天然草地蕴藏的生物量则更具明显优势。

根据资料,天然草地提供的家畜饲料和人的植物性食品是农田提供量的5.7倍和4.4倍。根据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对近30多年统计资料的分析:甘肃畜牧业经济的组成中,由天然草地生产的牧草第一性产品或肉毛奶第二性产品均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天然草地所产饲草占全省秸秆、栽培、天然三大饲草(按风干重算)总量之比,1949年为73.73%,1970年为58.83%,1985年为46.30%。1985年放牧在天然草地上的各类草食畜折羊单位数约占羊单位总数的49.36%,其中羊占95%,牛占36%,马属家畜占14%。在牛羊肉、毛、奶三大主要产品产量中,天然草地转化部分约占74%,其中牛羊肉约占86%,各类污毛占95%以上,鲜奶占60%。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天然草地创造的畜牧业产值占牧业产值的40%多,商品率比重约占一半以上。计入草地植物为医药、纤维、染料、编织、食品、燃料、肥料等其他行业提供的多方面的经济价值及其商品属性则更具显要的作用和地位。

2.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据资料显示:天然草地区一般为少数民族的集聚地。玛曲等7个牧业县和卓尼等12个半农半牧业县的农村人口约占少数民族总数的四分之一强,从事草地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一半以上。而天然草原区域尤其7个牧业县所在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信息闭塞,二三产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单纯依靠出售畜产品维持低水平再生产,生产生活条件简陋,收入微薄。在农村经济构成中一二三产业之比为1∶0.36∶0.07,在一产业中牧业产值平均占70%以上,在商品产值中牧业占83%,比全省牧业商品产值比重30.39%高出52.65个百分点。充分表明了天然草地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地位和主导作用,天然草地资源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随着城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居民对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大,以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的正在兴起,承载着养畜业的草地资源潜力的发掘和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3.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

由于天然草地大多都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是草原畜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而草原畜牧业是少数民族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草原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牧民的生活和牧区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繁荣进步,保持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生态安全,加快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广大牧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大意义。近几年,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牧区畜草矛盾十分突出,国家积极落实草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推行草地大面积轮牧休牧和牲畜舍饲半舍饲,使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草原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草原牧区畜牧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使牧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缩小了边疆少数民族牧区与内地的差距,是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

三、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及研究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轮牧、休牧为主要内容的利用技术推广、以防虫灭鼠为主要内容的草地保护和管理、不同草地类型区人工半人工草地的培育、优良牧草的引种示范栽培、以青干草为主的饲草料加工调制等技术研究。二是围绕草地次级生产能力开展了畜种畜群结构调整,草食畜种品种改良,不同畜种的最佳淘汰年龄测试研究,牛羊育肥、放牧家畜采食量、采食率以及冷季补饲量测定等。三是围绕草畜平衡开展了雨养区和灌溉农业区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