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建置变迁

历史建置变迁

时间:2022-1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时期,乌江流域北部、乌江下游地区为巴国、鳖国、鳛国境,乌江以南、盘江以北、从江以西、盘县以东,是古牂牁部落联盟聚居地。战国时期,乌江流域是大夜郎国境地[7]。唐宋两代中原兴兵,而乌江流域比较安宁。乌江流域城镇发展加快。乌江流域中部设八番顺元等属宣慰司都元帅府,北部属播州军民安抚司,东北部属四周军民安抚司,西北部属亦溪不薛宣慰司和乌撒宣慰司。

2.1.2 历史建置变迁[5][6]

春秋时期,乌江流域北部、乌江下游地区为巴国、鳖国、鳛国境,乌江以南、盘江以北、从江以西、盘县以东,是古牂牁部落联盟聚居地。

战国时期,乌江流域是大夜郎国境地[7]。古牂牁已经衰微,夜郎崛起,向北越过延江(今乌江),征服流域内的鳖国、鳛国,以及巴国南境,形成大夜郎国。原牂牁国君及其族人被迁于小邑且兰[8]。在乌江下游,彭水以下包括“枳”(涪陵)仍处在巴国部落的疆域(图2.3)。

秦在乌江流域置郡县,黔北为巴、蜀徼外,在夜郎设置官吏(图2.4)。

img20

图2.3 乌江流域周代建制图

资料来源:据《贵州通志》(清)及《贵阳规划历程》资料绘制

img21

图2.4 乌江流域秦代建制图

资料来源:据《贵州通志》(清)及《贵阳规划历程》资料绘制

汉承秦制,继续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遣唐蒙以中郎将出使夜郎等国,开通西南。由于道路遥远,山川阻隔,加上中央王朝忙于应付中原政乱和边防战争,无暇顾及西南地区,所以实际上夜郎仍独霸一方,且势力越来越强盛。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使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奉命到滇探寻通往身毒的道路,返途经夜郎。《史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大。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前25年),平息夜郎王兴及其亲党的叛乱,夜郎国即告终结(图2.5)。

img22

图2.5 乌江流域汉代建制图

资料来源:据《贵州通志》(清)及《贵阳规划历程》资料绘制

三国,乌江流域属蜀汉南中郡。刘备以费诗为牂牁太守,派李恢屯兵于平夷(今毕节、大方一带)(图2.6)。

img23

图2.6 乌江流域蜀汉建制图

资料来源:据《贵州通志》(清)及《贵阳规划历程》资料绘制

晋代,地域建制多有变迁。郡、县之设,多为遥领,实际上仍是土酋当政(图2.7)。

img24

图2.7 乌江流域晋代建制图

资料来源:据《贵州通志》(清)及《贵阳规划历程》资料绘制

img25

图2.8 乌江流域唐代建制图

资料来源:据《贵州通志》(清)及《贵阳规划历程》资料绘制

唐宋两代中原兴兵,而乌江流域比较安宁。这段时期中央朝廷在西南地区进行了第一次屯垦的高潮,在屯垦安边措施上,唐不但承继自汉以来的一向惯例,并发展了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府兵制,而且,随着军屯的扩大,出现了战略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大部分地方属黔中道黔州都督府。此时乌江流域有三种建置。乌江以北为10个建制州,乌江以南为50个羁縻州,西部、南部建立了罗氏鬼国、罗殿(甸)国、自杞国、西南七番、顺化九部落等少数民族政权(图2.8)。

乌江流域城镇发展加快。唐武德四年(621年),思南县境因田土大面积开垦,人口增多,兴建多田县。次年,又建新城1座,群众欢庆,故名城乐县。佛教也随中原文化进入贵州,城邑开始兴建寺庙,有遵义城北30里的金鼎山寺、沿河官舟的永佛寺等[9]。据《沿河县志》记载,永佛寺有铜佛2尊、高9尺,罗汉94尊,可见规模。

宋代大修寺庙,比较著名的有沿河沿丰寺、遵义桃源山寺、铜仁回龙寺等。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播州秉义郎杨轸将播州治所移至穆家川(今遵义市内)筑城。这是今贵州境内最早的城墙之一[10](图2.9)。

img26

图2.9 乌江流域宋代建制图

资料来源:据《贵州通志》(清)及《贵阳规划历程》资料绘制

元代建立土司制度。土司由朝廷封授,辖区大者设宣慰司、宣抚司或安抚司,小者设长官司,若干个分散的部落或村寨合成蛮夷长官司。乌江流域中部设八番顺元等属宣慰司都元帅府,北部属播州军民安抚司,东北部属四周军民安抚司,西北部属亦溪不薛宣慰司和乌撒宣慰司。乌江以南、八番顺元以东地区设新添葛蛮安抚司。另有普定路和普安路,为彝族土司。这样的政治布点格局是比较成熟的,明清时期的大开发即以此为基础(图2.10)。

img27

图2.10 乌江流域元代建制图

资料来源:据《贵州通志》(清)及《贵阳规划历程》资料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