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湖北省水运物流发展报告

年湖北省水运物流发展报告

时间:2022-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望过去的五年,湖北省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量跨越、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竞进态势,湖北水运物流加快转型升级,对经济和产业的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29亿吨,同比增长13.5%。目前,湖北省共有水路运输企业424家,运力规模万吨以上的企业105家,运力规模10万吨以上的企业8家。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望过去的五年,湖北省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量跨越、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竞进态势,湖北水运物流加快转型升级,对经济和产业的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湖北省水运物流业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较好地发挥了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水运物流发展总体状况

1.基础设施扩容提档。高等级航道建设成效卓著,通过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以来,湖北省高等级航道快速推进,随着长江干线中游航道系统整治全面展开,兴隆水利枢纽的建成和汉江航道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江汉运河航道的通航运行,长江-汉江-江汉运河810千米高等级航道圈全面建成。同时清江水布垭库区航道、丹江库区、三峡库区支流等航道完成提等升级,“十二五”湖北省新增千吨级航道里程614千米,是“十一五”期的7倍,航道通过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到2015年年底,湖北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8433.2千米,其中高等级航道里程2055.8千米,占24.4%。

五大港口建设竞相发力,吞吐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期,港口、工业园和物流园同步建设、互动发展的“一港双园”驱动模式得到全面推广,以港口为基础、铁水公无缝衔接的武汉、宜昌、荆州、黄石、襄阳五大港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推进,50多个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配套的港口项目日渐成型。“十二五”以来,完工港口项目超过70个,新增泊位数超过100个,净增港口货物通过能力和集装箱通过能力7000万吨(不含淘汰产能1200万吨)、250万TEU,全省港口货物通过能力和集装箱通过能力分别达到3.2亿吨、433万TEU。掣肘武汉铁水联运多年的江北铁路香炉山段、阳逻港临时配套铁路等项目也在加速推进。宜昌紫云铁路进港建设步伐加快,荆州江陵、襄阳余家湖积极发展“北煤南运”铁水联运。

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末,湖北省船舶总运力4357艘、771万载重吨,水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3.4亿吨、2531亿吨千米,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92%、118%,水路货运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提高至41%。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29亿吨,同比增长13.5%。其中,液体散货736.8万吨、干散货24911.0万吨(煤炭及制品2871.7万吨、金属矿石3572.3万吨)、件杂货3282.7万吨、集装箱132.2万TEU、滚装汽车66.5万辆。水运承担了9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85%以上的矿、煤、钢、油等大宗货物、60%以上的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货物的运输。

长江干线三峡船闸通过船舶4.45万艘次,旅客47.61万人次,货运量1.106亿吨,计入客轮折合吨后船闸通过量1.196亿吨,通过三峡船闸上下行货物比重为58%和42%。葛洲坝三座船闸通过船舶4.71万艘次,旅客27.1人次,货运量1.15亿吨,计入客轮折合吨后船闸通过量为1.17亿吨。三峡坝上港口进出滚装船9244艘次,同比上升3.15%;作业滚装车32.7万辆,同比下降12.33%。

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快速发展,辐射范围进一步延伸。在内河首创了江海直达航线天天班制度,现投入15艘船营运,实现每周9个航次,2015年航线航班点对点、72小时准点到达率达到99.02%。2013年开通“泸汉台”近洋航线,货量增幅144%;2014年7月开通“武汉-东盟四国”航线,推动武汉本地经水运发往东盟国家的箱量比例由不足5%提高到20%,开辟了中部地区对东盟国家的水运物流大通道;2015年9月,成功开通了武汉-日本、韩国集装箱运输航线,分别与日本东京、大阪和韩国釜山实现集装箱快班通航,搭建起武汉与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新桥梁。以上航线与川江载货汽车滚装运输、武汉至沪渝地区商品汽车滚装运输等水运重点航线,共同推进了长江物流大通关建设。“汉新欧”集装箱班列每月6列、300个TEU的西伯利亚优质木材运到武汉通过阳逻港,经铁水联运分拨到沿海港口。货轮经长江可直达我国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日本、越南、泰国等地,航线延伸和辐射区域居长江中上游首位,吸引重庆、四川、湖南、河南、陕西的集装箱转运业务,推动水水中转箱规模由不足10%提升到接近40%。

3.市场主体加快转型。水运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调整、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港口资源整合取得新成效,由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和咸宁等鄂东南5市港口整合组建的武汉港航发展集团于2015年7月正式成立。2015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招商局集团与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实施战略重组,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以无偿划转方式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成为其全资子企业。目前,湖北省共有水路运输企业424家,运力规模万吨以上的企业105家,运力规模10万吨以上的企业8家。在一些细分领域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模式先进、前景看好的大型物流企业。与此同时,一批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企业被陆续淘汰。

与此同时,水运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整合优化物流资源,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开展了《湖北省主要港口转型升级发展》课题研究,召开了全省港口转型升级座谈会,确定了湖北省主要港口转型升级的目标和主要途径,推进港航企业积极向高端物流供应商转型,向高端服务平台供应商转型,向新型运输方式转型,向信息化转型,向绿色航运转型。华中港航集团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湖北、武汉区位优势、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优势、长江黄金水道及汉新欧国际货运大通道、大平台等多种优势,着力推进由长江航运向海洋运输转变、由水上货运向陆上货运转变、由国内物流商贸向国际物流商贸、由传统港航运输企业向现代化多式联运物流企业转变,精心培育形成国际国内物流、商贸仓储、水工建设、医疗服务和房地产物业等五大产业集群。随着互联网进入物流行业,一批企业尝试物流020模式。这些新理念新模式倒逼传统企业转变观念,加速变革。

4.航运中心物流服务不断升级。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围绕“基础支撑体系、高端服务体系、关联产业体系”建设任务,着力构筑航运功能体系、提升航运辐射能力,航运服务体系逐步形成,高端航运服务实现突破。武汉正在形成“一港六园八中心”的物流园区(中心)空间布局,“一港”即江南机场国际物流港,“六园”即汉口北、空港、阳逻、东西湖、郑店、花山港综合物流园,“八中心”即阳逻、古龙、东湖保税、北湖化工、金口、纱帽、常福、朱家湾物流中心。阳逻港与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的“区港联动”快速发展,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阳逻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阳逻港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和中西部地区首个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启动湖北省电子口岸水运平台建设,口岸服务功能进一步丰富完善。建成长江中游首个航运电子数据交换中心(EDI),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三期基础数据库投入使用,初步实现了港航数据互联互通

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合力推动武汉航交所的重组工作,提出用5年时间建成服务体系、政策体系、航运产业要素交易体系完整而齐全的航运交易所。目前,武汉航交所交易业务全面展开,船舶、货运、人才交易能力基本具备,组建挂牌了长江航运法律仲裁机构。武汉航交所已与浦发、民生等多家商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起航运交易及金融结算平台,金融机构共同为航运交易及航运企业提供300亿元的资信担保,金融服务功能初步形成。充分吸收上海、重庆等外省市成功经验,积极推进港口企业与航运服务的深入融合发展,筹划建设由武汉新港投集团、华中港航物流集团等为主导的华中航运服务中心。

二、水运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而言,水运建设与自身比虽实现跨越发展,但与高速公路和高铁、民航相比,仍然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短板”。当前长江中游航道不畅,严重影响了长江航运效率,成为制约长江黄金水道发展的“瓶颈”。汉江枢纽项目在长江主要支流流梯级开发中相对滞后,汉江通航条件已不能适应现代航运发展的需要。松虎河、唐白河等省际航道仍处于天然状态。全省除了武汉阳逻、荆州盐卡、宜昌云池等重点港区的集疏运条件基本具备,大部分港区虽然建港条件好,但与路网衔接的“最后一千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多数港口货运站场和港区集疏运专用通道建设仍不完善,无法实现“无缝衔接”,港口的枢纽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成为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功能发挥的“瓶颈”。全省港区227个,仅有5个港区具有铁路集疏运通道,难以实现规模化的铁水联运。同时,港口功能性结构矛盾依然存在,临时、简易码头仍然大量存在。除武汉新港等几个主要港口外,其他港口特别是汉江沿线港口机械化程度仍较偏低,装卸功能,港区功能仍需进一步完善。

与此同时,水运物流虽然依托经济发展大势,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但水运市场培育任务艰巨,水运经济转型发展需求迫切。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全省规模化、集约化、龙头品牌企业甚少,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能力不够矛盾交织,社会物流成本居高难下和企业盈利能力每况愈下问题突出,市场环境和诚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三、湖北省水运物流业发展展望

从国家发展战略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运发展需求以及水运的自身发展历程来看,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水运物流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预计行业增速将继续趋稳放缓,传统的依靠成本价格竞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行业进入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发展新阶段。

1.继续加强水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长江湖北段黄金水道建设及长江“645”深水航道建设和汉江高等级航道建设。目前,“645”工程已正式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相关项目已纳入交通运输部《内河水运“十三五”建设规划》重点项目。汉江流域夹河、孤山、雅口、新集、碾盘山五个梯级枢纽项目于2016年5月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长江-汉江-江汉运河810千米高等级航道圈,从而大大完善湖北水运体系,提供高效、经济、便捷的水运通道。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以武汉新港、宜昌港、荆州港、黄石港、襄阳港五大核心港口枢纽和区域重要港口为发展重点,推进“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全面提升长江、汉江、江汉运河等高等级航道港口功能,推进丹江、清江库区旅游港口建设,使港口作为湖北省综合交通、多式联运的节点功能更加突出。武汉新港重点建设武汉阳逻三期后续工程,加快形成连接“两线”(京广、京九铁路)、通达“两港一站”(深水港、航空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区;同时加快白浒山、鄂州三江和武汉煤炭转运中心港口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港口、工业园、物流园和集疏运通道建设,打造港口物流基地,将武汉新港打造成辐射中西部地区、连接国际航运市场的区域性集装箱和大宗散货枢纽港口。宜昌港将重点建设坝上茅坪、太平溪港区和坝下白洋、红花套、姚家港、田家河港区等港区和翻坝物流园、太平溪至张家口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完善水陆、水铁联运系统,打造以临港工业物流为核心的三峡枢纽港中心港区,形成以三峡翻坝为特色、货物翻坝转运和旅游客运集散为核心三峡现代物流中心。荆州港将依托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重点建设江陵郝穴港区,形成铁水联运综合运输,打造五位一体的煤电能源基地、煤炭加工基地、配煤增值基地、华中煤炭交易中心和国家能源应急储备基地。同时加快公安朱家湾、绣林、木沉渊港区等港区建设。黄石港将重点建设黄石港棋盘洲港区,建成以散货、件货、集装箱为主,内外贸兼有、功能齐全的棋盘洲件杂及干散货中转物流中心,打造东、赣北、皖西物流枢纽,同时加快富池、黄颡口等港区建设。襄阳港将依托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重点建设襄阳小河港区、余家湖港区,打造成为蒙华铁路的集疏运基地、鄂西北电煤储备基地。同时加快老河口陈埠、谷城喻家湾港区的建设。按照港口与所在地产业发展有效衔接、与腹地经济发展和综合交通有效衔接的要求,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建设黄州、嘉鱼、武穴、巴东、沙洋等重要港口和浠水、蕲春等一般港口,推动港口、临港产业园和物流园一体发展的“一港双园”驱动模式,实现港城互动。

2.提升水运物流综合服务水平。水运物流业将加快从追求规模速度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转变,从铺摊子、上项目向整合资源,做优存量转变,从成本要素驱动向效率提升、创新驱动转变,推动行业提质增效。

一是做强航运服务。加快武汉航交所船舶交易硬件设施和集交易平台、信息服务、航运金融“三位一体”的航运服务软环境建设。集中海关、商检、边检等相关业务部门,提供货物通关、海事海商服务和结算业务,就进一步通关便利化协商制定具体措施,构建服务港口的联动、协调机制。落实企业减负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引导企业走规模化发展之路,积极推动港航企业集约、集聚发展。

二是发展多式联运。推进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以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石油天然气管道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有效解决“最后一千米”问题。大力发展铁水、陆水、管水、水水等多式联运,水路运输要和航空、铁路、管道运输等线路合理衔接,相互配套。培育水运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多式联运示范品牌,如:武汉阳逻、宜昌云池、荆州盐卡集装箱铁水联运,宜昌枝城、荆州江陵、襄阳余家湖煤炭铁水、公水、公铁联运;武汉商品汽车滚装、宜昌载货(客)汽车滚装运输。

三是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湖北内河水陆交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提升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十三五”末力争形成富有特色又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影响力的水路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四是打造绿色高效水路运输系统。加大船舶结构调整力度,积极适应干支直达运输和江海直达运输以及集装箱、载货汽车滚装、LNG等特种船舶运输需求。打造丹江口库区、梁子湖绿色航运示范区,支持船舶柴油-LNG双燃料动力改造。加快推进航行长江、汉江、江汉运河等高等级航道的船舶船型标准化进程,支持实施船舶生活污水防污染改造,发展大长宽比示范船、液化天然气动力示范船、高能效示范船。支持水上加气站建设、靠港船舶使用岸电,鼓励集装箱、铁矿石等专业化码头生产作业设施设备“油改电”。

(撰稿人:彭书华 长江航务管理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