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垄断体制下的铁路发展悖论

垄断体制下的铁路发展悖论

时间:2022-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称“铁老大”的铁路,长期以来由铁道部行使铁路建设、生产运输和组织、指挥、协调运输生产的职能,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彻底实现政企分开的行业之一,至今仍属于典型的垄断行业。主要是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政企不分导致铁道部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在这种体制下,合资铁路公司在业务上隶属该地区铁路局管理,比如合资铁路公司在货运分流、开行管内客车等主要业务问题上,必须经铁路局批准。

(一)垄断体制下的铁路发展悖论

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问题从根本上就是一个供需矛盾问题,而解决供需矛盾无外乎两种方法,一是减少需求,二是增加供给。先来看减少需求。在目前的户籍制度下,铁路春运的需求弹性很小,短时期内不仅无法减少需求,还面临着需求增大的压力。所以只能另辟蹊径,从供给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增加供给上,铁路发展又遇到了垄断体制的瓶颈。

行业垄断的实质是政府的行政垄断,它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些垄断行为主要表现在电信、电力、民航和铁路等行业,并起到了负面的作用:(1)垄断排斥公平竞争,保护落后的体制,落后的管理,以及落后的产品和服务;(2)垄断抬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影响民营企业的进入和发展;(3)垄断产业缺乏市场压力,因而管理弱化,造成高成本、低效益;(4)垄断行业在政府庇护下,垄断市场份额,垄断产品价格,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5)垄断行业以“老大”自居,霸王条款、低质服务;(6)垄断与强权为伍,引发大量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28]

铁路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铁路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已故铁路问题专家、原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文力教授曾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来评价这个计划体制遗留下的庞然大物,“它政企不分,外资民营都不敢进来,使得铁路建设投资严重不足”。究其深层次原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政企合一、市场化进程滞后、投融资渠道单一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铁路建设投资基本依靠政府,而且铁路系统内部的部门设置自成体系,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铁路多年来,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铁路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资金筹集、施工建设到建成后的经营管理,所有这些环节几乎都是在本系统内部运作完成,这种不透明的做法不利于筹集铁路快速发展急需的资金。中国铁路因为缺钱而亟须改革,改革需用钱,筹资又必须以改革为前提,这成了铁路改革中的一个怪圈。

人称“铁老大”的铁路,长期以来由铁道部行使铁路建设、生产运输和组织、指挥、协调运输生产的职能,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彻底实现政企分开的行业之一,至今仍属于典型的垄断行业。尽管多年来铁道部陆续推出了“政企分离”,“网运分离”、“主辅分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铁路的垄断堡垒始终屹立不倒。

打破铁路瓶颈、解决春运问题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快铁路建设,这是全社会的共识,也是这几年铁道部快马加鞭在做的事情。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以路网建设和提高速度为中心环节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按照这一规划蓝图,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超过1.2万公里的客运专线和约1.6万公里的其他新线,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铁路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巨额的铁路建设投资,据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的统计,要实现2020年铁路总运营10万公里的计划,从2005年至2020年,至少每年须投入1 000—1 200亿元人民币[29]但在实际操作中,铁路建设的投入远不止这些,在2005—2010年间,中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额复合增长率达到52%,投资额6年增长8倍。2009年铁道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7 013.21亿元,比上年增加2 865.79亿元、增长69.1%,为“九五”和“十五”投资总和的80.3%,创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1—7月份,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3 224.19亿元。跨越式发展的资金压力、国家投资的潜力有限,中央财政根本无力继续扩大对铁路建设的投入,为此,铁路的高额投入导致的高负债率也让专家学者非常担忧。在这种情况下,铁路部门几百个亿的巨额“空缺”,无疑将落在存量巨大的社会资本肩上。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巨额的社会资本正在寻找出路。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中国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已超过11.74万亿元;另据央行统计,到2010年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达到71.3万亿元,储蓄率为世界最高水平。此外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本也迅速积累。在股市低迷、楼市不振等情况下,大量的社会资金因投资产品极度缺乏,正在到处游走寻找出路。仅浙江省温州市,有权威人士估计其民间资本超6 000亿元。

然而,在目前铁路高度垄断的管理体制下,分散的社会资本能够顺利进入中国铁路吗?早在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就预言,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改革将首先是公路而不是铁路,因为中国铁路“全国一盘棋”的运营特性尽管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但因为其路网自然垄断的特性与低收益,私人投资者不敢轻易涉足铁路投资建设。理论上讲,民间资本进入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铁路,是现代铁路发展的起点。面对庞大民间闲置资本与铁路投资巨额短缺的局面,铁路和民间资本都应该有着较高的收益动力。而且,纵观国际市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私人投资铁路建设上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并且对铁路的公益性影响较小。那么,又是什么阻碍了民间资本进入中国铁路投资建设呢?主要是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政企不分导致铁道部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政府赋予了铁道部双重目标和职责,这是铁路政企不分体制的根源,使其既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履行行业管制职能,同时也具有企业性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铁道部一方面是政府部门,行使监管者职能,另一方面又作为铁路企业,成为被监管者,集“规则制定者、裁判和运动员”于一身。面对政府赋予的双重职责,铁道部在正常履行职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并且也不可能在体制上保证实施公平、公正的有效管制。在这种体制下,合资铁路公司在业务上隶属该地区铁路局管理,比如合资铁路公司在货运分流、开行管内客车等主要业务问题上,必须经铁路局批准。目前,我国合资铁路基本都是由铁道部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修建,从其动工修建到日后的生产运营都带有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大部分的合资铁路公司都还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同时,合资铁路与当地铁路局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公平、公正的有效管制是合资铁路正常运营的根本体制保障,但是铁路局本身也是一个市场经营主体,这种多重的身份必然影响其经营决策和监管行为。归根结底,合资铁路众多的问题都是源于铁路管制的政企合一,比如互联互通、运输资源配置等。

二是,合资铁路公司的公益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失衡。铁道部和地方政府在决定投资修建合资铁路时,首先考虑的是完善铁路路网、国防、国土开发、民族团结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综合效益方面。在现有体制下,合资铁路无论在规划阶段还是在建成后的生产运营阶段,都是按国有铁路的专用线划定职能与权限,这就忽略某些线路实际生产运营的商业性的一面,也抑制了合资铁路公司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活力,使得相当多的资源要投入到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公益性服务中。目前,由于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合资铁路普遍出现负债建路、负债经营的情况。修建铁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资产负债率高,加上不高的资本金率和运量增长的缓慢性、阶段性以及运价承受的合理性等不利因素,都加重了合资铁路还本付息的压力,使合资铁路前期负担过重,内部效益滞后,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中后期。与之相反,由于合资铁路行业效益的带动和铁路企业较强的辐射能力,与其相关的地方企业能获得更快、更多的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合资铁路最大的受益者是地方,尤其是地方企业,而不是合资铁路企业自身,为此,合资铁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高于自身的经济效益。

因此,目前中国铁路改革就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悖论:一边是巨额民间资本正在寻求市场“突围”,另一边则是我国铁路建设因为资金缺口举步维艰。虽然在2004年,国家修订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非公资本进入铁路建设、铁路运输、铁路运输装备制造和铁路多元经营等领域。2005年,国务院和铁道部又出台相关政策,为中国铁路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扫除了政策上的障碍,但铁路垄断体制的路径并没有显著改善。因为在特定时空形成的这种政企合一的制度具有强大的“黏性”,它对社会变迁的有较强的阻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