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税体制改革阶段(~年)

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税体制改革阶段(~年)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4年,中宁县按照国务院、自治区统一部署,开始实行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新的财税体制。为适应“分税制”体制需要,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金库,相互对应”要求,进行乡设金库试点。同时,继续实行对县级的体制补助。2001年,中宁县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实施了所得税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了“分税制”改革。

1994年以后,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理顺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地方与市县的分配关系,财政体制实现了根本性变化,公共财政框架基本建立,并开始正常运转。

1.中卫县财税体制改革

1994年以后,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分税体制的初步建立,中卫县通过转变财政职能、狠抓财源建设等举措,使财政收支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建立规范、科学的财政管理体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与此同时,通过加强管理、合理安排资金,使财政以资金分配为切入点,更广泛地参与、支持全县经济建设和科技、教育、卫生、城市基础设施等事业发展,稳妥地处理“吃饭”与建设的关系,有效地发挥了财政在全县经济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税务部门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制”要求,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税制改革,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治税,正确执行税收政策,强化税收管理,大力清理欠税,较好地完成了税收计划任务。1997年,税务部门按照“稳定巩固老税源,密切关注大税源,积极开发新税源,主动抓好小税源”的组织收入思路,县国税局共组织工商税收入库3160万元,比上年增长7%;县地税局共组织入库各类税收3418.7万元,比上年增收656.2万元,增长23%。

2000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566万元,财政总支出完成17114万元,重点支持沙坡头旅游工程、火车站广场、东园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化、黄河险段及农田水利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2000年,县国税局共组织税收入库5515万元,县地税局共组织入库各类收入4959万元。2003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323万元,总支出完成26005万元。2003年起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形成以造纸、精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高耗能电石工业为主导产业的4个特色新兴工业区;加快中等城市建设步伐,新建、续建城市建设项目66个,完成投资82000万元;一手抓畜牧养殖业,一手抓蔬菜瓜果业,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效提升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素质与整体效益;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努力克服“非典”影响,全年旅游人数达到61.2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2080万元,间接收入11800万元;以“再塑文化县新形象”为契机,着力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财政资金支持改造的中卫高庙公园

2.中宁县财税体制改革

1994年,中宁县按照国务院、自治区统一部署,开始实行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新的财税体制。通过合理划分财权事权、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实行复式预算制度,突破了过去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供给性管理模式,跨越了过渡性的分级包干制,进入了规范化发展轨道,同时分设了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1995年12月,调整和完善“分税制”体制,将原划分属于自治区的国有土地使用收入划为县级收入,将由县上划原属于自治区的增值税的25%部分全部划为县级收入,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资源税调整为区、县共享税,五五分成,将土地使用税由原区、县七三分成,调整为三七分成。为适应“分税制”体制需要,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金库,相互对应”要求,进行乡设金库试点。分别在新堡、鸣沙、石空3个财政所设置同级金库,缴退库业务委托农业银行中宁支行的鸣沙、新堡、石空营业所办理。在运行期间,由于乡镇操作不严谨、不规范,冲击县级财力,1996~1998年先后撤销以上3个试点。2000年开始,中央按照“存量不动,增量调整”,逐步提高上级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合理的财政分配机制的原则,改革所得税收入全留县级的体制,中央、自治区、县级分享。将1999年所得税收入作为基数,留于县级,超出部分中央、自治区、县级分成,2000年四二四分成,2001年开始六二二分成。同时,继续实行对县级的体制补助。并陆续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工资性补助、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助、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等制度。2001年,中宁县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实施了所得税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了“分税制”改革。此后,中宁县建设大规模展开,税源增加,财税部门强化财务检查、税务稽查,以查促收,在电视台定期公布各企业税收缴纳情况,利用舆论监督纳税;采取定任务和给政策的双重激励措施,调动乡镇征收工商税的积极性,工商税收入迅速攀升;根据枸杞面积、收益与实际税收存在的差距,加大农林特产税收任务;财政部门组织专门小组清缴借贷财政周转资金,抓增收为重点的财政工作策略,促使全县进入了历史上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最稳定的时期。特别是及时兑现了2001年、2003年全县公务员、教师的两次工资调整政策,消化了1999年以前遗留的730万元财政赤字,归还了自治区650万元财政周转金;增加了经济建设资金的投入,保证了宁安南街建设、平安街打通、城市路灯改造、南河子公园建设等城建重点工程投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62亿元,比1997年增长136.95%,县城建成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展到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7.5万人发展到11.2万人。与此同时,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经费、农村“三老人员”生活补贴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了足额保障,县政府加大对大战场、喊叫水、徐套等山区乡镇的统筹发展力度,全县“四免除、四补贴”的强农惠农制度、农村低保制度以及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相继建立。

3.海原县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资金支持建设的中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1994年,海原县实行分税制,当时由于受主体税种上划、农业税因持续旱灾短收等因素影响,县本级财政收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为了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循环道路,海原县在大力开展“双增双节”工作的同时,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实事求是地向自治区反映县财政实际困难,努力争取资金支持,并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从2001年起,自治区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困难补助、保发工资等方式对海原给予倾斜照顾,县财政状况有所缓解。2002年以来,海原县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以及积极财政政策等历史机遇,狠抓收入征管和资金争取,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稳步推进财政管理改革,财政工作实现了全面发展,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政服务和财力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