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胶印技术年

胶印技术年

时间:2022-10-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印刷技术和印刷设备都十分落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印刷大国,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中国内地印刷业产值4750亿元,是1979年的99倍。印刷设备产值160亿元,进入世界印刷设备生产前四位。经过60年的高速发展,印刷企业已经发展到10万家,印刷门类齐全。主要印刷技术都是在铅与火中进行,也就是我国印刷工业的铅与火的时代。

胶印技术60年

齐福斌

印刷术和印刷的主要载体——纸张,都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1048年前后,我国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1448年德国人谷登堡首创铅合金活字,并逐步实现了铅字印刷机械化。使用合金铅活字、采用机械印刷的铅印技术于19世纪初(1807年)传入我国(《中华印刷通史》P433)。采用胶皮滚筒间接印刷的胶印技术是由美国人威廉.罗倍尔(Ira W.Rubel)和德国移民卡斯帕·赫尔曼(Caspar Hermann)两位发明家发明的。他们两人同在1904年前后提出和实践了通过一个胶皮滚筒进行间接平印的胶印技术。1915年商务印书馆购进海立司平版印刷机(《中华印刷通史》P452),我国开始胶印印刷,至今已有94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印刷机械厂是1895年在上海成立的李涌昌机器厂(《中华印刷通史》P562)。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只能生产铅印机等设备,胶印机生产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印刷技术和印刷设备都十分落后。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60年的努力,印刷和印刷设备都有了很大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印刷大国,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中国内地印刷业产值4750亿元,是1979年的99倍。印刷设备产值160亿元,进入世界印刷设备生产前四位。印刷器材产值312亿元。书刊、报纸印刷几乎全部胶印化,包装和其他印刷市场中,胶印印刷也占有最大市场份额。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集中合并了一些小的印刷机械厂和铁工厂,成立了以北京人民机器厂和上海人民机器厂为代表的国有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铅印及其相关配套设备和部分印后加工设备,改革开放前,我国印刷和印刷设备制造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真正的现代印刷和印刷设备制造工业还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经过60年的高速发展,印刷企业已经发展到10万家,印刷门类齐全。中型规模以上的印刷设备企业270家。印刷设备从印前、印刷到印后加工设备品种基本齐全。一个较完整的印刷和印刷设备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印前制版实现了由“热排(铅排)”向“冷排”的转变;由“模拟”向“模拟-数字”并逐步向“全部数字化”转变。设备实现了由单机向DTP转变并进一步向CTP转变。

(2)印刷和设备实现了从传统的铅印为主到以现代胶印为主的转变。

(3)印刷设备水平实现了从低档到中高档和由单色到多色的转变。

(4)印刷设备实现了从基本依靠进口到除部分高档设备外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的转变。

一、印刷和设备实现了以铅印为主到胶印为主的转变

从19世纪初铅印技术传入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直是以铅印技术为主,印刷设备当然也是铅印机及其相关设备为主。主要印刷技术都是在铅与火中进行,也就是我国印刷工业的铅与火的时代。

在铅与火的时代,我国的印刷技术和印刷设备都很落后,一般图书从发稿到出书要一年左右,有的要拖2~3年时间,如当时的科学出版社平均出书周期是500天。一些新书出版发行时已经成了旧书。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刊物一定要保证印刷出版。现在有的著作按目前的出版情况,要许多年才能印出来,这样就把自己捆死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央明确要求必须尽快改变我国印刷技术落后的状况,并明确提出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经委牵头解决。于是由范慕韩为组长的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成立,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作和科技攻关工作。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经过调查,瞄准当时国际印刷技术先进水平,在1982年提出“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的“十六字”方针。这个方针和发展规划迅速被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批准,并作为专项补充列入国家“六五”计划,从1986年起正式列入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计划。正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十六字”方针指引下,我国的印刷技术和印刷设备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以王选为首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对“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突破和汉字激光照排机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印刷技术甩掉铅与火,进入光与电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1987年12月激光照排系统在《经济日报》鉴定,到1990年我国中央和省级报纸除《西藏日报》外全部采用了国产激光照排系统,1992年《西藏日报》用藏、汉两种文字编排的激光照排系统投入使用,1995年全国1500多家报社全部采用激光照排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重点书刊印刷厂全部采用了国产的激光照排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印刷技术与设备的铅与火时代的基本终结,进入了光与电的新时代。印刷设备是实现印刷工艺的装备,因此,铅与火印刷工艺的终结,也就意味着与之相配套的铅印印刷设备时代的终结和以胶印机为代表的印刷设备新时代的到来。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生产少量的手续纸胶印机,速度2500张/时。为减轻手工给纸劳动强度,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上海、北京一些印刷厂自己动手,把手工给纸改成自动给纸,时称“土自动”。印刷速度也提高到4000张/时。1963年北京人民机器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动对开双色胶印机,开启自动高速单张纸胶印机新时代。北京人民机器厂又于1974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水平B-B式卷筒纸四色胶印机。同年,上海人民机器厂生产出彩色报纸卷筒纸胶印机,书写了我国卷筒纸胶印机历史的第一章。1981年北京人民机器厂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单张纸对开双面单色胶印机,奏响我国双面胶印机的第一首凯歌。从1963年生产对开双色胶印机算起,经过23年的努力,到了1986年我国第一台单张纸四色胶印机终于在北京人民机器厂面世。1989年上海人民机器厂也开始生产单张纸四色胶印机。1995年,北人又首次把中国的对开四色胶印机的速度,提升到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15 000张/时。从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人民机器厂主动停止铅印机生产,专门研发和生产胶印机开始,到单张纸多色胶印机批量供应市场,我国才真正开始大规模地生产制造自主品牌的胶印机,完成了我国印刷机从铅印机为主向胶印机为主的转变。改革开放前,我国还不能生产多色胶印机,现在已经可以提供从八开到全张及超大幅面的完整系列的单张纸多色胶印机和各种卷筒纸胶印机。近年来,各种多色胶印机产量和销售额大幅增长,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统计,2007年我国国产单张纸多色胶印机销售1377台,比上年增长42.3%,首次从数量上实现了国产单张纸多色胶印机超过进口单张纸多色胶印机。在国产胶印机发展的同时,我国也进口了相当多的我国当时还不能生产的国外先进胶印机。终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完成了我国印刷和设备从铅印为主到胶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八五”计划末期,指引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根据国际印刷技术和印刷设备的发展情况及我国印刷工业的实际,1998年组织制定并于1999年4月正式提出“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二十八字”方针。“二十八字”方针承前启后,指引我国印刷工业继续快速发展。这个方针的实质是以“印前数字、网络化”为龙头,继续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我国印刷和设备器材工业水平,加速以胶印技术为代表的印刷工业的数字化发展。

二、胶印数字、网络化发展

当今时代,以胶印技术为代表的印刷工业正在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胶印印前数字化技术是发展最快的前沿技术。我国也如此。

我国的胶印印前技术经历了手工制版,照排文字输出、电子分色合成制版,桌面出版(DTP)系统,计算机直接制版(CTP)系统的不同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普及桌面出版(DTP)系统,部分印刷企业和地区,如广东已经基本普及计算机直接制版(CTP)系统。如果从数字化程度来表述印前数字化发展的话,可以概括为“模拟”、“模拟-数字”、“全面数字化”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基本上处于“模拟-数字”阶段,部分先进印刷企业和少数地区基本实现了印前全面数字化。胶印印刷全过程的数字化主要是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色彩管理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印刷全过程的数字化,多数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1. 计算机直接制版(CTP)系统发展

CTP系统的推广和快速发展,是印前数字网络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内地从1998年引进第一台CTP到2008年9月已经有CTP设备1417台,中国台湾地区拥有CTP约280台,中国港澳地区拥有CTP约为150台,因此,全国CTP拥有量接近1850台。除青海和宁夏外,所有地区都已经有CTP设备。目前CTP设备以进口为主,国产CTP为辅(约占1/10)。国内方正、科雷、中印周晋已经能生产CTP设备并可批量供应市场,少量产品已经销往国外。

与此同时,国产CTP版材和国际品牌国内生产的CTP版材生产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的热敏CTP版材已经大批量生产。国外的富士胶片和柯达公司的CTP印版也已经于2007年在国内生产。国内CTP版材的生产能力已经接近4000万平方米。国内CTP版材,特别是国内品牌CTP版材的批量生产,促使CTP版材价格不断下降。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CTP的应用技术逐步成熟,目前,年使用CTP版材约1000万平方米。但由于CTP“版材价格较贵”、“数字化工作流程等软件环境”等问题,CTP系统的普及率和每台CTP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如果充分发挥每台CTP的作用,CTP制版的产能至少可以提高一倍。

2. 数字打样的发展

随着CTP的推广应用,数字打样逐步发展起来。目前,数字打样在出版和商业印刷领域应用相对较广泛,因为专色和金、银色打样还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而在包装印刷领域应用较少。

打样分硬打样和软打样两类。目前我国应用硬打样较多,包括蓝图打样、折手打样(版式打样)、彩色打样、网点打样、机械打样。软打样是在显示屏上显示上道工序或产品的结果,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软打样。软打样是数字打样的发展方向。我国部分印刷企业(如广东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已经开始采用远程软打样进行国际印刷业务往来,它可以瞬时完成样张的传递,对缩短印刷生产周期、减少重复劳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有显著的优势。

数字打样需要数字打样机、显示器、测量设备和各种软件系统。目前,我国的数字打样设备和软件基本上是国外产品。我国的北大方正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基于方正世纪RIP的数字打样插件。2007年推出的方正写真V4.0商业版是一款RIP后的真网点数字打样软件。结合方正30年来在RIP领域的挂网技术优势,通过读取1 bit TIFF中的挂网数据,能够精细控制打印的网点大小,模拟印刷的网点,再现印刷色彩。

3. 数字化工作流程

基于JDF/P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印前、印刷、印后和管理无缝衔接起来。数字化工作流程在我国的应用是从实现数字化拼大版开始的。而后逐步实现数字打样、PDF输出、数字资产管理,最终实现整个工作流程的数字化。我国一些先进的印刷企业已经开始在整个印刷过程应用数字化工作流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北京雅昌应用数字化工作流程后,印刷工作效率提高了20%,纸张浪费降低了15%。他们总结数字化工作流程的优势有: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节省人力;降低对操作经验的依赖,实现整个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提高了印刷质量;实现管理数据化,便于管理决策。

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的印刷企业主要是在印前应用数字化工作流程。一般是在引进CTP的同时,引进数字化工作流程,应用也是以CTP为中心的数字制版流程。网络上,多数企业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局域网运行。

从长远看,实施数字化工作流程是印刷企业的必然选择。它可以优化生产和管理并把两者密切结合,提高效率和质量。

推广和全面应用数字化工作流程,还有很长的路,因为,全面应用数字化工作流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首先,印刷企业内部各工序必须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适应全面数字化工作流程。

其次,设备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必须具有数字化制版设备,印刷机和印后设备必须具有接受印前数据的接口及必要的设备内部执行、反馈和自动调整系统等。如胶印机要能接受纸张数据的预设,必须具有接受纸张数据的接口和给纸机、收纸装置和印刷机组相关部位的自动执行、信息反馈和调整机构;要进行供墨的预设,必须具有接受墨量数据的接口和供墨系统的自动执行、反馈和调整机构;要进行色彩控制,必须具有接受标准墨色的接口和实时检测实际印刷色彩的装置,并要对比两者差异,根据差异计算调整油墨供给量(如墨键调整量)和具有自动调整供墨量的机构;同样,要实现自动套印、纸张翻转、自动上版、各种快速转换,都必须有相应的接口和相关执行、信息反馈和调整机构。同理,印后设备,如折页机折页,三面切书机的自动裁切,都必须在相关设备上有接受印前数据的接口和相关执行、信息反馈和调整机构。

最后,企业外部必须具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网络条件,有可靠的信息源和信息流,以及诚信、成熟的客户、出版商、发行者和设备器材供应商等。

目前,很多方面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实现这些条件仍然需要时间。因此,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实施将有一个过程,只能逐步发展。在我国全面实施数字化工作流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 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的目的是在显示器、打样和印刷机之间,建立一个能相互沟通、相互转换的色彩空间,保证印刷品色彩和原稿的一致性。色彩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印刷企业的重视。一些印刷企业已经购买和开始应用色彩管理软件,但目前应用大都是数字打样方面的色彩管理。色彩管理的大部分功能还没有应用,如RGB色彩管理、CMYK色彩管理、色彩转换、色彩检测、油墨优化等功能还很少应用。

要达到显示器屏幕色彩和印刷品色彩一致(所见即所得),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首先,必须有高品质、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的显示器,显示器应该足于覆盖印刷颜色的复制范围,能够准确、稳定地模拟印刷品的颜色;其次,解决由于显示器和印刷品的呈色原理不同,造成“质感”上的差异。最后,显示器的差异、观察条件的差异、印刷过程中色彩控制的差异等。

在印刷机上推广应用闭环的色彩控制系统,是保证印刷品色彩和原稿的一致性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大部分印刷设备都没有闭环的色彩控制系统。

色彩管理是高质量、提高效率的保证。色彩管理贯穿于印刷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只能积极创造条件,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和完善。

三、胶印印刷和胶印设备有了很大发展

60年来,国产胶印机从无到有,目前,常用胶印设备品种齐全,并且基本实现了胶印设备水平从低档到中高档和由单色到多色的转变;从基本依靠进口到除部分高档胶印机外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的转变。随着胶印设备的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印刷企业中国产和进口胶印机的增加,胶印印刷所占印刷市场的份额也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的书刊印刷和报纸印刷几乎100%胶印化。包装印刷中胶印印刷在50%左右。估计胶印印刷占我国印刷业市场份额的80%左右。

1.印刷速度大幅提高

速度是胶印设备水平和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经过60年发展,我国印刷设备的印刷速度大幅度提高。如我国的单张纸胶印机的印刷速度已经达到15 000张/时。比20世纪50年代提高6倍,比十几年前的印刷速度提高了40%~50%。卷筒纸胶印机的印刷速度也同样有大幅度的提高。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比,我国的书刊卷筒纸胶印机的印刷速度由25 000张/时,发展到35 000张/时。单幅报纸小滚筒卷筒纸胶印机(小型机)的印刷速度由25 000~30 000张/时,发展到40 000~45 000张/时。单幅报纸大滚筒卷筒纸胶印机(中型机)的印刷速度由35 000~45 000张/时,发展到70 000~75 000张/时。我国第一台商业卷筒纸胶印机的印刷速度是30 000张/时,现在已经发展到40 000~45 000张/时。随着胶印机印刷速度的提高,印刷企业的印刷速度也都相应提高。

2.产品水平不断提高

(1)无轴传动发展迅速。无轴(电子轴)传动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新的传动技术。经过研发、试用和推广,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步广泛应用于各类卷筒纸印刷机和部分其他印刷设备上。近十年来,无轴(电子轴)传动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档卷筒纸印刷机,特别是高档卷筒纸胶印机传动的基本形式。

我国的主要印刷设备制造商及时抓住这一最新技术,用于改造和提升我国的印刷设备水平,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北人的75 000张/时和45 000张/时的报纸卷筒纸胶印机及40 000张/时的商业卷筒纸胶印机,上海高斯的70 000张/时和40 000张/时的报纸卷筒纸胶印机及45 000张/时商业卷筒纸胶印机,宝南的报纸用卷筒纸胶印机都采用了无轴传动技术。并且已经能够批量向市场提供无轴传动卷筒纸胶印机。

无轴传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不仅迅速提高了我国胶印机的水平,而且操作方便、废品率下降,出现问题可以由制造商或专家远程诊断和排除等,给印刷厂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率、效益。

(2)一批先进实用技术逐步普及。在20世纪末制订印刷技术发展“二十八字”方针的时候,提出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我国胶印设备的任务,当时明确提出,提高胶印机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重点是首先解决国际上先进实用、国内尚不完全过关和应尽快研制的技术,使其实用、稳定、可靠。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墨色遥控和预置、酒精润版、水墨平衡、自动套准、印品质量检测和机器故障的显示和调整、半自动和自动上版、无轴传动,单张纸胶印机还有上光烘干、印品规格变化的自动调整、卷筒纸胶印机还有自动接纸机、张力控制系统、高速折页机等。在“印刷多色、高效化”方针指引下,经过十年的努力,上述先进实用技术,大部分已经在我国的多色胶印机上实现,并且达到了稳定可靠,少数还在积极地研制和试用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发展,如单张纸真空输纸带给纸机的发展,对提高单张纸胶印机给纸的稳定性、可靠性,提高速度起了重要作用;各种单张纸胶印机的连线上光、干燥技术;连线打号、打孔等连线多功能和增值功能装置不断发展和逐步普及;滚筒和墨路系统的自动清洗系统、气动拉规、自动上墨、无接触导纸、纸张自动翻转装置、不停机换纸堆等都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单独配置。卷筒纸胶印机窄槽卷轴式胶皮滚筒、窄槽式快速卡版印版滚筒逐步普及;滚筒直径2:3:3的高速折页机以及根据纸张厚度和纸带多少可调整直径的传页滚筒、不停机调整折缝位置、遥控调整存页/不存页转换、智能断纸和塞纸排除功能、自动穿纸等,已经可以批量生产,提高商品。胶印机墨色预置和遥控系统和无轴传动系统的应用,为机器故障远程诊断、排除打下基础。

(3)产品性能、质量大幅提高。由于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我国胶印设备的产品性能和质量大幅提高。产品水平已经实现了由低档到中高档和由单色到多色的转变。实现了从基本依靠进口到除部分高档胶印机外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的转变。

国产胶印设备主要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大大提高,部分产品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型报纸卷筒纸胶印机。多数产品中档实用,中档产品已经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如单张纸对开单、双色胶印机,四开系列胶印机,书刊卷筒纸胶印机,小型报纸卷筒纸胶印机,基本上都是国产胶印机。

国产胶印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和稳定性、可靠性大大提高,功能不断增加,辅助时间和停机率大大降低,如国产多色胶印机的准备时间从数小时已经降低到十几分钟。

产品出口高速增长,虽然现出口绝对值不多,但增速很快。胶印机特别是卷筒纸胶印机已经是出口的主要印刷设备。

3. 新产品层出不穷,印刷设备品种基本齐全

单张纸胶印机。从八开到全张,从单色到多色品种规格基本齐全,可以批量供应市场,中档实用机型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有出口,超大规格(如幅宽1620mm)和特殊规格的单张纸胶印机也已经可以批量供应市场。

单幅卷筒纸胶印机。报纸机、书刊机、商业机的品种和最常用的主要规格基本齐全,中档实用机型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近年来出口量大幅增长。

4. 胶印机制造企业实力增强

(1)科研开发能力快速提高。目前,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已经普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科研开发中心,形成了一批较稳定的科技队伍。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不同形式的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充实科研仪器设备,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专利技术层出不穷。据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统计,2007年59家骨干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52%;拥有专利技术产品47个;14个厂家获得省(市)名牌产品称号;企业专利技术不断增加,1990~2007年国家专利局授权北人集团等8个胶印机制造企业的专利技术达141项,发明专利9项。可见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快速提升。

我国印刷设备的技术创新已经基本上跨过测绘仿制阶段,大部分企业已经进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阶段,少数企业已经进入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阶段。

(2)制造水平大大提高。我国印刷设备的制造水平大幅提高,主要胶印设备制造企业近十年来均装备了属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各种加工中心如五面体加工中心、凸轮磨床、高精度齿轮磨床以及高精度的检测设备。胶印设备的关键件和主要件,墙板、滚筒、滚筒齿轮、偏心套、凸轮等的制造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工制造精度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关、主件加工后的检查全部采用三坐标测量仪、齿轮检查仪等先进检测设备检测,检测数据全部由计算机自动记录,为以后的装配、维修、配件提供可靠的依据。一般件的制造装备也增加了很多数控设备,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镗床等。这对提高我国印刷设备零件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十分重要。

四、加快结构调整,践行科学发展

尽管我国印刷和印刷设备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由于我们的基础薄弱,我国印刷和印刷设备行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还存在不少差距。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产品急需提高性能和质量,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印刷和印刷设备都面临着“需求走软,成本上升的挑战”。这就更需要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我国印刷和印刷设备制造业的总体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点。而具体企业调整将视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1. 企业结构调整

我国印刷和印刷设备企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小、小而全、大而全企业多,效率低下(我国印刷企业人均产值达不到美国、日本的1/10),科研力量薄弱,落后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整合资源,推动企业联合重组是企业调整的重中之重。有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大企业,应该重新考虑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策略和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率,通过收购、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使自己发展成为大而强,有强有力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并在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航母企业。中小企业,也应该重新考虑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策略和发展方式,有的企业可以主动改变发展策略,向大企业靠拢,以求共同发展。有的可以把自己发展成“专、精、特、新”为大企业提供配套的企业,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做精、做强。我国印刷和印刷设备行业的专业分工和社会化配套能力差,配套企业大有发展前途。有的企业可以主动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放弃印刷或印刷设备方向,向更适合的领域发展。经过调整,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成龙配套、社会分工合理、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格局。发达国家,如美、英、日等国,印刷企业数量都在减少。近五年来,英国的印刷企业数平均每年减少4%,到2010年印刷企业总数将减少至9900家左右,较世纪之初减少25%。我国印刷和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也将面临同样的形势。

2.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在技术快速发展,更新期越来越短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印刷和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缺乏创新技术、很少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极需提高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否则将难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印刷和印刷设备企业技术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目前多数企业科技投入少,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不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落后的局面将难于改变。

3. 胶印机产品结构调整

(1)高、中、低档产品比例的调整。我国高档胶印设备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主要依靠进口,低档印刷设备生产能力过剩。我国胶印设备每年进口额约7亿~8亿美元,占我国每年全部进口额的40%以上。如果高档胶印机搞上去了,不仅可以减少大量进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出口量,大大提高印刷设备企业的经济效益。

(2)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国产胶印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尚需进一步提高。国产胶印设备的综合性能和综合效率低,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恐怕难于稳住市场占有率,更难于扩大市场占有率。如2002~2007年国产设备平均市场占有率为60%,而遭遇金融危机的2008年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降为43%。

(3)调整印刷设备基本功能和连线多功能配置的关系。我国胶印设备大部分只具备基本功能,可以连线的多功能装置少,不能满足客户增值印刷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快研制步伐,开发多功能和连线配套装置。连机配置多功能、增值功能,已经是胶印设备发展的基本趋势。

(4)处理好设备速度和综合效率的关系。印刷厂需要的是综合效率高的胶印设备,而不仅仅是高速设备。长期以来,我国胶印设备的发展重速度轻综合性能。特别是印刷品短版、小批量日益发展的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速度已经不是最主要指标,高宝公司在2008德鲁巴展会展出性能优良、价格便宜、速度只有10000张/时的performa66单张纸胶印机。海德堡公司在2009年第七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上展出速度只有8000张/时的GTO52单张纸胶印机就是典型的实例。我们需要在提高印刷速度的同时,把减少辅助时间、降低停机率、降低废品率、一次走纸完成多色印刷和按用户需要配置的其他功能放到重要议事日程。

(5)处理好传统胶印设备和数字印刷设备的关系。尽管传统印刷和传统胶印设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占印刷工业的主导地位,尤其在我国是如此。但数字印刷、多媒体出版在未来发展中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已是不可改变和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在提高传统胶印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综合效率,研发开放的与JDF数据连接的接口,使其能够接受和执行JDF数据,适应印刷全过程数字化流程发展需要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去研发数字印刷设备。以免我国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

(6)卷筒纸印刷机和单张纸印刷机比例的调整。在我国胶、柔、凹印刷机中,除了胶印机之外,都是以卷筒纸印刷机为主,唯独胶印机是以单张纸胶印机为主。在欧洲、美、日发达国家胶印机中,都是卷筒纸胶印机为主。据统计,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以卷筒纸胶印机为主。在欧洲(包括东欧),2004年胶印印刷占全部印刷市场的60.1%。其中,单张纸胶印机占21.2%,卷筒纸胶印机占38.9%(热固占21.0%,冷固占17.9%)。近年来尽管日本经济较差,但商业卷筒纸胶印机却不断增长,2008年,拥有商业卷筒纸胶印机1656台(不包括大日本、凸版、共同社三家拥有量),单张纸胶印机和卷筒纸胶印机印刷占印刷市场份额的比例是2:8。据《印刷经理人》统计,我国2007年底拥有全新商业卷筒纸胶印机89台,二手机52台,共计141台。实在是太少了。

为了提高效率,提高卷筒纸胶印机的生产和使用比例已经是一种基本趋势。提高卷筒纸胶印机的比例,改变单张纸胶印机为主的状况已经迫在眉睫。

4. 差异化经营是企业的根本出路

孙中山先生说过:“印刷以智识供给人民,是为近世社会一种需要,人类非此无由进步”。说明印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其发展必然随经济发展而发展。金融危机必将过去,明媚的春天必将到来。

美国预测印刷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传统印刷收入所占份额会越来越少,更多的收入来自新的增值服务;整个行业将面临进一步整合;包装行业的地位将日益重要。”这个分析也符合我国的实际。

目前,无论是印刷还是印刷设备企业,都有很多企业处于困难境地。其根本出路在于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根据企业自己的实际,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和策略。差异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延伸产业链、对接新技术、寻求劳动力价格有优势地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速人才培养等都是企业走向成功的途径。当前,无论是印刷还是印刷设备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由于供大于求,竞争激烈,因为同质化,企业没有高招,只好打价格战,自己把自己逼入困境。因此,冲出困境的关键是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和策略,瞄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进行差异化经营。做别人没有做或别人想做但又没有条件做的项目。比如印刷企业增加新的增值服务项目,图1是胶印高品质、高附加值印刷一览,可供参考。印刷设备企业,在产品水平、质量或是在多功能、增值印刷功能上技高一筹。所有企业,只要有自己产品的特色和服务的特色,并不断提高为用户服务质量和改进服务方式,就一定会兴旺发达。

5. 转变发展方式,苦练内功

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抓住主要矛盾,主动研究和调整发展战略和策略,开拓发展新思路、新方式;要深入调查市场发展动向,仔细研究市场细分,发现和捕捉商机;认真了解和发现潜在商机,用新产品、新技术满足和引导需求;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坚持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苦练内功和开拓市场上下工夫,一家著名的国际调查机构在对全球企业抽样调查后指出: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1%,能为企业带来4%的利润增长。市场份额每提高1%,整体运营利润增长3%。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份额上下大力气。

6. 加速人才培养

什么事情都需要人去做,现在高素质人才普遍缺乏。无论是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我们需要职业化的具有战略眼光、有现代化管理思路、善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企业管理者队伍;我们需要一大批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善于钻研、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和善于创新的科技队伍;我们更需要千千万万具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埋头苦干、认真负责的各级各类的技术工人队伍。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加速人才培养,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是我们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和希望所在。

img112

胶印高品质、高附加值印刷一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