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与旅游价值

文化与旅游价值

时间:2022-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典礼举行。浙江省铁道及相关部门的代表、社会贤达和普通民众约5000人参加了典礼。而承担建桥重任的茅以升和罗英,则成为了钱塘江上名副其实的“弄潮儿”。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打破了外国桥梁专家“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妄言,也结束了中国无法建造公路、铁路两用大桥的屈辱历史。次日,日军空袭钱塘江大桥。

四 文化与旅游价值

杭州作为国际性的风景旅游城市,旅游大发展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以西湖为中心的单纯观光旅游也已逐步转向休闲旅游、养生旅游等。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西湖为中心的观光旅游已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钱塘江旅游时代已经来临。

杭州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和优势主要在于它优越的生态环境。在城市日益发展和扩张的今天,在挖掘潜在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追求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作为浙江省的母亲河——钱塘江,是杭州城市发展新的坐标,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的潜力。钱塘江沿线的开发与建设标志着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钱塘江沿岸地带的景观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新世纪人们向往的人居环境,同时拥有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杭州旅游向钱塘江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钱塘江北的钱江新城和钱塘江南的钱江世纪城将共同构筑起杭州未来的中央商务区,缔造“人间天堂”新的中心。钱江两岸的整体开发,钱塘江及钱塘江大桥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要将杭州真正打造成“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钱塘江自身的资源规划和开发刻不容缓。

(一)钱塘江大桥

纪念馆

img6

图1-5 钱塘江大桥纪念馆

1999年12月开馆的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图1-5)位于六和塔景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分一号、二号楼。纪念馆前的公园里有茅以升的铜像,上有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茅以升先生像”六个大字。纪念馆共分四个展厅,设陈列厅、影视厅和会议室等,展出了各个时期的照片400多幅,手稿、实物100余件,还有茅以升和部分建桥者在建桥五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座谈录音和各电视台拍摄制作的专题片、纪录片、影像资料等。

1.第一展厅

第一展厅主要有“建桥序曲”“勇克难关”“历史沧桑”“养桥护桥”几部分内容。

1934年冬,当时的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在途经南星桥三廊庙浙江第一码头时,看见人车拥渡十分繁忙,便萌发了建桥设想。建设厅对桥梁、隧道、轮渡等方案进行了反复论证,最后一致认为建桥最适合国情。后经时任浙江省公路局局长陈体诚和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的举荐,曾养甫将建桥重任交给了茅以升。

“两脚跨过钱塘江”本是杭州民间流传甚广的谚语,用来形容不可能办成的事。当茅以升被任命为钱塘江大桥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和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后,深感重任重大,心中产生只许成功不准失败的念头。为此,他特地邀请康奈尔大学的同窗好友罗英担任钱塘江大桥总工程师这一要职。而为了取得银行财团的支持,曾养甫一面对外宣称钱塘江大桥将由美国驻铁道部的桥梁专家华德尔设计,一面急促茅以升、罗英赶快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茅以升也不负众望,以经济、实用、美观、适合国情的设计在诸多中外桥梁专家方案的角逐中胜出。1934年8月,经过投标,正桥引桥桥墩分别由丹麦康益洋行、中国东亚工程公司和新亨营造厂承办,正桥引桥钢梁由英国道门郎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承办。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典礼举行。浙江省铁道及相关部门的代表、社会贤达和普通民众约5000人参加了典礼。自1894年外国人在中国建造第一座具有代表性的铁路大桥——滦河铁路大桥起,直到40年后,中国人才开始自行设计、建造铁路桥梁。而承担建桥重任的茅以升和罗英,则成为了钱塘江上名副其实的“弄潮儿”。他们的命运和大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因资金、人员和设备的不足,大桥直到翌年1月才正式开始动工兴建,历时两年半,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特大桥。全桥长1453米,高71米,由15座桥墩、16孔各长67米的钢梁、4孔各长50米的拱梁和3孔板梁组成,总投资达531万余元(当时货币)。钱塘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打破了外国桥梁专家“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妄言,也结束了中国无法建造公路、铁路两用大桥的屈辱历史。

在建桥过程中,茅以升和罗英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建桥工人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方法,攻克了80多个重大难题。如1—6号桥墩采用“沉箱法”。除1号桥墩使用钢板桩围堰外,其余都是由沉箱直接筑至岩层。全桥共浇筑14只沉箱,每只沉箱长18米、宽11米、高6米,加上挡水用的木围堰,最高可达10余米,重达600多吨。沉箱分上下两层,上层朝天浇筑桥墩,中间隔开,下层设有高约2米的气室。在沉箱上层浇筑桥墩的同时,还可在气室内挖泥沙。当挖至河床以下10米左右时,用混凝土封灌气室,而此时墩身也已浇至墩顶。这种上下并进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工效。

7—15号桥墩需要在每个墩下打160根木桩。刚开始时,每天只能打一根桩。后采用“射水法”,在每个桩位用高压水管冲出一个坑,旋即插入木桩锤击后,每天可以打20根,最多时达到30根。用“射水法”把泥沙和成糊状,借助大气的压力,开启真空钢管,把泥浆水排出墩身,还能使原来仅依靠气室挖泥沙而每天下降15厘米的沉箱加速到每天下降1米。

架桥的钢梁由18000个铆钉铆合而成,长67米,宽6米,高10米,重达260多吨,在缺少现代化设备的20世纪30年代,架设安装非常不方便。茅以升采用了“浮运法”,即利用潮涨潮落的自然原理,结合向船舱中注水抽水的方法控制船身升降,先让浮船驶入钢梁下,趁涨潮时抽取船舱中的水,让浮船自动升起;待将钢梁托起后,用拖船将其拖至两墩之间;等潮落时再注水,使钢梁下降,搁于桥墩上。按照这一方法,每月可以浮运安装一组钢梁,从而大大加快了桥梁的施工进度。

虽然举行开工典礼的那一天正值世界和平纪念日,但大桥的建造却和战火相伴。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次日,日军空袭钱塘江大桥。那时茅以升、罗英正在水下30米处对关键的6号墩进行攻坚。幸亏有一位桥工临危不惧、坚守岗位,制气房的工人也继续向水下供气,才使气室里的30多人免于殒命江底。此后,日机常来袭扰,但全体建桥员工却同仇敌忾、干劲倍增,从最后一组钢梁的安装完成到铁路贯通仅用了15天,速度之快创造了建桥史上的奇迹。依靠前方守军浴血奋战、拼死抵抗赢得的一个半月宝贵时间,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终于建成通车。11月5日,日军登陆金山卫,上海腹背受敌,杭州也危在旦夕。大量难民涌入杭州,南星桥三廊庙浙江第一码头人满为患。11月16日,一渡船超载倾覆。第二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涌向闸口钱塘江大桥北岸,急盼过江。于是上级命令茅以升紧急开通大桥公路面。仅仅1天,就有10多万人从桥上通过。没有鲜花和掌声,却以如此多百姓的逃难作为开通典礼,这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1937年12月23日下午,杭州守城将领刘建绪再度失利,遂率部60余万人先后从桥上南撤。为阻止日军南侵,随着几声巨响,钱塘江大桥被我方自行炸毁,第二天杭州即沦陷。耗时两年有余、克服种种困难才建成的大桥,刚刚开通就不得不亲手炸毁。为此,茅以升愤然写下了抗战誓言,并赋诗一首以明志。

1944—1945年,我抗日游击队对日军正在修复的钱塘江大桥进行了爆炸破坏,造成了5号、6号桥墩的严重受损。直到1945年4月,大桥才草草修复通车,而这时离抗战胜利已经为时不远了。

2.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由“卓越成就”“永载史册”两个部分组成。自大桥建成到炸毁的89天时间里,大桥共运送机车300多台、火车2000余列以及大量物资。更为重要的是,日军为了报复因国人顽强抵抗而造成的大量伤亡,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当时,也有包括从南京来的大量难民已通过浙江第一码头和钱塘江大桥安全撤离。在日军占领杭州时,剩下的几乎是一座空城。可以说,正是有了钱塘江大桥,才使得江浙一带上百万的生灵免蹈南京大屠杀的覆辙,免遭一场生死大劫难。

1949年,解放杭州的战斗也是以争夺钱塘江大桥为中心展开的。经过激战,国民党军队在撤退时决定对大桥实施爆破,我地下党为迎接杭州的解放,在林枫(新中国成立后杭州第一任市委书记)的领导下,通过“桥工队”的说理斗争和对负责炸桥的工兵营进行宣传和分化,最终使大桥只遭到轻度破坏。大桥被解放军占领后,国民党守城部队只好缴械投降,杭州宣告解放。

此外,钱塘江大桥还是中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为了培养我国自己的桥梁工程人才,1936年,钱塘江大桥工程处举办了两期实习班,来自北京、天津、唐山、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西等地15所大学的200多名土木工程系学生前来工地实习,为其日后的成长成才搭建了一个实习锻炼的舞台。后来扬名国内外的著名桥梁专家汪菊潜、梅阳春、赵守恒、王同熙、赵隧章等,都曾亲身参与了钱塘江大桥的建造和修复工作,从而为他们日后的成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第三展厅

第三展厅单独介绍了茅以升生平。茅以升,字唐臣,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896年1月9日,茅以升出生在江苏镇江。9岁那年过端午节时,很多人都到秦淮河上看龙舟比赛,结果把文德桥挤塌了,落水身亡者很多。这件事对茅以升触动很大,他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造不会塌的桥。在唐山路矿专门学校就读5年后,他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公费赴美留学,两年后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之后又获得卡内基·梅隆理工学院的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框架之次应力》在当时属世界先进水平,被誉为“茅氏定律”,并获康奈尔斐帝士奖章。回国后,茅以升历任唐山、北洋、东南、河海、北方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教授或校长。为加速培育新一代建设人才,他提出了工程大学应理论联系实践,“先习而后学,边习边学”,提出将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和一系列教育主张。茅以升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向青少年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还写了大量的科普文章,以引导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茅以升历任上海科联主席、铁科院院长、北京市科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第六届政协副主席等职,曾率中国科技代表团访问过14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的科技教育、桥梁建设、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江河架桥,为党和知识分子架桥,为国家的和平统一架桥,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架桥。

4.第四展厅

第四展厅是综合厅。2002年9月26日,在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65周年之际,纪念馆又推出了“老照片”展,精选出200余张具有代表意义的照片首次与观众见面。老照片穿越了60多年的时光,展示了钱塘江大桥的悲壮经历。大桥的建设可谓历尽苦难、备尝艰辛。由于施工设备的简陋,自然条件的恶劣,加上日寇飞机的袭扰,先后有70多位桥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钱塘江大桥见证了茅以升、罗英等先贤们的聪明才智,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虽屡遭重创劫难,却至今仍在为国家繁荣效力。它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色彩,反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彰显出自身的珍贵和厚重。

钱塘江大桥是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标志性宏伟建筑,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和六和塔相映生辉,一古一新构成了杭州的城市形象和标志。而钱塘江大桥纪念馆的落成,不仅了却了茅以升生前的心愿,也实现了李洙、朱纪良、王同熙、李伯宁、冯寅、余权、鲍永昌、余观瑞、黄克湘等建桥工程技术人员十几年的心愿,使钱塘江大桥有了真正向大众展示自身历史的窗口。

img7

图1-6 茅以升纪念馆

(二)茅以升纪念馆

2006年8月20日,在茅以升诞辰110周年之际,在其家乡江苏省镇江市,茅以升纪念馆(图1-6)的开馆仪式隆重举行。中国交通界人士以及茅以升亲属出席了开馆仪式,并为新落成的茅以升纪念馆揭牌。它是一个集知识性、参与性为一体,集中展示桥梁高科技、桥梁历史、桥梁文化、桥梁现代化、桥梁科普的大型专业博物馆。茅以升纪念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位于镇江世业洲润扬大桥公园内,纪念馆展出茅以升的遗物800余件、生平事迹照片资料近200幅,集中展示了茅以升同志坚定爱国、努力奋斗、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一生。

(三)蔡永祥纪念馆和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

img8

图1-7 蔡永祥纪念馆(肥东)

1.蔡永祥纪念馆

蔡永祥(1948—1966),安徽肥东人,浙江省军区三支队三连战士。蔡永祥出身贫苦农民家庭,8岁入黑石小学读书,经常提早到校,打扫校园、教室,学习用功。入伍后,立志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以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为榜样,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在连队里,时时处处把方便让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平时搞内务卫生、站岗放哨,事事抢在前面,还经常帮助战友洗衣服、洗被单,帮助伙房挑水、洗菜、做饭,被同志们称为“半个炊事员”。1966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守卫在钱塘江大桥上。2时34分,由南昌开往北京的列车向大桥飞驰而来,蔡永祥突然发现离他40多米的铁轨上,横着一根大木头。为保证列车的安全,蔡永祥不假思索地抱住大木头跃出铁轨。列车安全地停在大桥上,而蔡永祥却在火车强大气流冲撞下壮烈牺牲了。

为缅怀蔡永祥烈士的先进事迹,在蔡永祥烈士牺牲的当年,当地政府在其家乡安徽肥东县长临河镇大蔡村的四顶山脚下,修建了纪念馆(图1-7)。该馆系砖瓦结构,坐东朝西,有房屋14间,总面积237.5平方米。馆舍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门前有一座蔡永祥半身塑像。之后,因年久失修,无专人看护,部分墙体开裂,屋瓦脱落,门窗腐烂,成了危房。2010年,肥东县人民政府投入40多万元按原馆风格进行了整修,并在当年的10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展馆修复后,由文化部门牵头到杭州蔡永祥生前所在部队对蔡永祥生平等进行复制后对展馆进行重新布置,同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讲解人员,并纳入县级财政供给事业单位管理。

img9

图1-8 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杭州)

2.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

为缅怀保卫钱塘江大桥抢救旅客列车而牺牲的蔡永祥烈士,1968年10月,在杭州市之江路98号,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图1-8)建成,并于11月1日正式开放。

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占地16亩,其中主体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馆外广场1000平方米;广场上有9米高的蔡永祥烈士塑像。馆内陈列蔡永祥烈士事迹,系统地介绍了蔡永祥烈士的苦难家史、成长过程和入伍后忠于职守,最后为抢救列车、保卫大桥而英勇献身的事迹,共计有照片、图画、日记影照等126幅,实物78件。

1984年4月,陈列内容进行了修改,突出了烈士为抢救列车、保卫大桥而英勇献身的光辉业绩,计展出照片、图画27幅,实物14件,主要为烈士遗物,包括烈士生前日记、书籍、信件、武器、被服、装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

(四)钱塘观潮

img10

图1-9 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

钱塘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钱塘江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图1-9)。

钱塘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中秋佳节前后为观潮最佳时节。此时,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高。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杭州以东的海宁县盐官镇,萧山区的观潮城、美女坝,杭州的下沙沿江、七堡、五堡、三堡船闸等,还有钱塘江大桥附近的南星桥、六和塔、九溪等都是较佳的观潮点。钱江潮又可分为交叉潮、一线潮和回头潮等。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img11

图1-10 钱塘江大桥与六和塔雄姿

(五)六和塔

六和塔(图1-10)位于西湖以南,钱塘江大桥附近的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钱弘俶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义。

六和塔塔高近60米,外看13层,塔内只有7层。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塔内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花卉、飞禽、走兽、飞仙等各色图案,刻画精细;造型构思精巧,结构奇妙,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六和塔是杭州著名的风景点之一,游人到此,既可欣赏古塔的雄姿,又能领略钱塘江的风光,所以历代有不少的文人墨客作诗咏叹,有诗云:“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江光秋练净,岚色晓屏开”,真实地描绘了六和塔和钱塘江的风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