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之灿烂与君相伴

生之灿烂与君相伴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之灿烂与君相伴——《甘肃社会科学》对我的学术知遇之恩吴卫东在平凡中生存,在超越中发展,让生命绽放光彩,与机缘结伴而行。这是我和《甘肃社会科学》亲密接触、伴随十年来的深刻感受。在当代数千种风格各异、竞相并存的期刊中,《甘肃社会科学》成为我人生历练和精神成长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是我艰辛学术之路上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是我2000年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第6期上的《论宽容与抗衡——生存智慧说之三》的主题。
生之灿烂与君相伴_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9-2009)

生之灿烂与君相伴

——《甘肃社会科学》对我的学术知遇之恩

吴卫东

在平凡中生存,在超越中发展,让生命绽放光彩,与机缘结伴而行。这是我和《甘肃社会科学》亲密接触、伴随十年来的深刻感受。在当代数千种风格各异、竞相并存的期刊中,《甘肃社会科学》成为我人生历练和精神成长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是我艰辛学术之路上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普通的学人、作者和读者,能从一本凝重、厚实、典雅,具有深远意义和发展前景的期刊中获取养分和前进的动力,我的内心充满温馨和感激。重温十年曲折探索的旅程,几件学术往事犹在眼前,它们也清晰勾勒出社会的变迁和自己的生命足迹。

宽容与抗衡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的正确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这是我2000年发表于《甘肃社会科学》第6期上的《论宽容与抗衡——生存智慧说之三》的主题。在世纪转折之际,我的学术探索正处在结束“哲学与人的生存状态”阶段,开始着力思考“哲学与人的生存智慧”阶段,提出“生存智慧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而哲学是生存智慧的提炼和升华”的观点。

人们的生存孕育着生存之道,对人们生存之道的揭示、感悟、理解、掌握和贴近,就是生存的智慧。人们的生存过程本身伴随着智慧,生存活动精妙孕育,融道摄理,创造智慧。生存智慧在现实的充满烟火的人间,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经验、知识和一系列的行为之中,是沉淀在每一个人生命里的精华,是帮助人们分析矛盾、判断是非,创造性地战胜苦难、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正是这种智慧,成为哲学生命力的源泉。哲学的智慧不等于生存的智慧。哲学的智慧源于生存的智慧,是生存智慧的结晶。当然,生存的智慧尽管具有“原创性”,但它毕竟较为质朴、潜隐、零散,也缺乏必要的逻辑论证和深度思索,因此特别需要哲学的赋予、提炼,进行更高程度的概括和升华。哲学是爱智之学、爱智之行,也就是人们热爱、追求智慧,探索宇宙人生真谛、关注人类命运的学问和实践。人们拥有哲学虽不等于就拥有了智慧,但要紧的是哲学能滋养智慧,能培养人们对待智慧的热爱之心和探索、追求智慧的态度,激发人们向往真理和成功实践的勇气和决心。哲学会告诫人们,经验、知识和技能虽然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一些生存中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智慧,但它们只不过是人们拥有真正智慧的手段和条件,还不是智慧本身。智慧是人们运用经验、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处理矛盾,幸福生活。“搞学问的意义在于能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不要从知识开始,而又从知识结束。要把知识变为智慧,在生活和社会中加以运用、扩展。”(迟田大作《我的人学》,铭九,潘金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所以人类一定要努力做到“转识成智”,“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冯契),让智慧统率知识,关照心灵,温暖生命。哲学不断提炼和升华着生存的智慧,针对生存的智慧,提出深层次问题,概括出观点和命题,进行深入思考和严密论证,并且构建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不仅升华了同时代人们生存的智慧,还薪火相传,让这盏智慧之灯,穿越时空,照亮前程。哲学的智慧和生活的智慧紧密联系,自觉把握,相互融合,相互激荡,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理念指引下,我既继承哲学文化的基因,又努力实现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真实面对当下社会与人的问题和事情,从不同的视角关注生存智慧,凝练生存智慧,并且把其升华为历史智慧、现实智慧、生命智慧和实践智慧。其中《论宽容与抗衡——生存智慧说之三》,首先,对复杂多义性的宽容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宽容是一种人们经过修养获得的与人为善的基本生活态度和被理性、通达所朗照的宽广情怀和健康心态,同时还是人们在这种基本态度和情怀的引导下所发生的行为,形成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它体现着一种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以宽容主体承认、尊重宽容客体的存在价值及其公正合理性为基本点。其次,对宽容与不宽容、可以被容忍或者应该被容忍进行划界,指出宽容是一种大智慧、大战略,是一种极高远的人生境界。宽容的态度和行为是一个民族和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要素。但真正有价值的宽容不是无动于衷,更不是毫无节制地任意放纵和怯懦退让,而是以有理、有利、有节和一定程度的抗衡为保障的,它们使宽容发挥更大效用。最后,揭示出宽容与抗衡是一对矛盾,构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人类的许多生存问题,正是在对这一矛盾的准确认识和适度把握中,才不断得以解决的。而两者关系的正确解决,真正能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一层彼此理解与沟通,包容与和谐,尊重与信任。这篇文章的问世,得到同行的认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先后被评为省哲学学会优秀论文和厅级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极大地激发出我的学术勇气和创造热情,也使我感悟到,真正的学术连接着时代的根脉,承载着作者的命运,关注着人间的冷暖。正像学界泰斗任继愈先生所言:“世间没有纯学术的社会科学,不关注人、不关注社会的学问是假学问。”

运用生存智慧,关注生存质量;追问人为何要诚信又何以会欺诈的根由;努力建设诚信社会,完善诚信人生。这是我2005年刊载于《甘肃社会科学》第2期上的《论诚信与欺诈——人的生存质量说之一》的主题。这一时期我的学术研究随着时代发展和逻辑的演进而步入思索“哲学与人的生存质量”阶段,提出“生存质量是哲学的归宿,哲学是人们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保障”的学术思想。

生存质量是当代社会日益丰富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幸福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生存智慧,集中体现在人们的生存质量上。从伦理学的角度认识生存质量,生存质量是指人们的一种良好、如愿、幸福并充满着幸福感的生活境况。从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生态学等视角分析人的生存质量,生存质量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厚、政治生活的开明、精神文化生活的充盈、生态平衡的保持及其合理、健康、和谐地生存与发展。人的需要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并且是在社会的培养下不断提升的。“没有真正的需要,便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伏尔泰)人们合理、正当需要的满足,会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生存状态、生存智慧和生存质量中,生存状态是基础,生存智慧是先导,生存质量是核心。各种社会机缘和人们正反两方面的生活事件告知,人们格外重视和追求生存质量的体验与理性相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亲身体验深思熟虑的对象,进一步升华所体验的生活已成为一种时尚。科学发展观的确定、学习和实践,表明“发展观转变的主题即从经济增长转变为一种注重生活质量的综合性的社会发展”(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GDP也不是发展的中心。”(尹伊文:《不丹的启示:用国民的幸福总值替代GDP》,南方周末,2009-05-06)仓廪实,知礼节。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关注精神文化生活、民主权利、人文关怀,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重新审视生活的依据、价值和意义,开始重视健康、平安、和谐。人们不仅重视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也重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人们既注重关涉生存质量的宏观环境,设置宏观环境的指标,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总体评价和感受,也注重关涉生存质量的微观环境,设置体现微观环境的指标,对自己的具体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评价和感受。人的生存质量既是人们拥有的一种好的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生活现实,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充满希望的生活理想,还成为人们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哲学的责任和使命主要在于从总体上、根本上认识世界、解释生活,并且帮助人们真实地改造世界、创造生活。哲学的目的不在思辨的、幻想的天国里,而在厚德载物的大地上,在于促使沉睡中的人们觉醒,在于营建、塑造人们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生活境界,在于告诫人们一定要通过艰苦努力,过一种有价值、意义、尊严、幸福和快乐充盈其中的人的生活。这才是哲学和哲学工作者难以割舍的情缘,时刻肩负的职责。

当今时代,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有各种途径和方法,比如发展经济,清明政治,建设文化,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重大关系等。要稳定持久地提高生存质量,最关键的就是要改善人的生活品质,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最重要的途径是更新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的质量。但不可忽视的是通过学习哲学、应用哲学,提高哲学的素养,培养哲学的生活态度,从哲学的视角关注生活,建设生活。人的生存质量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哲学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可以帮助人们建构生存质量的体系框架,寻找到建构生活质量的基本元素。哲学可以让人冷静地思考人的生存质量问题,明白生存的重要性,生存是发展的前提,离开人的生存的发展是无根的、盲目的,甚至是有害的。哲学可以让人们赋予人生以意义,让人们的生命更贴近世界事物的本质状态。哲学帮助人们既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理解生活,又可以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理想性、整体性和局部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理性和非理性以及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等方面去分析世界,把握人生。哲学开阔人的视野,拓展人的世界,启迪人的智慧,安慰急需安慰的当代人的心灵。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是过一种有品质的高质量的生活。人们的一举一动,艰辛努力,美好的渴望和所有的选择与决定,实质上总是朝向提高生活品质的目标迈进。在迈向更加幸福的旅途上人类早已起步,并且探索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

我由此理路进发,或者对宏大的社会变革事件进行哲学沉思,或者对某个具体生存事件进行深入探究,或者对人的生存质量要素进行理想构建,总之,从哲学的层面对当代社会高度重视人的生存质量作了积极回应。在《论诚信与欺诈——人的生存质量说之一》中指出,诚信与欺诈是一对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伴随着的矛盾。当代,这一矛盾的凸显,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难,又为人们完善自己的生活创造了条件。从诚信是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根本存在之基,是人们道德生命的核心,也是人们成长获利的保障方面,回答了做人为何一定要诚信的问题。又从过度的利益驱动和追求,信息的不对称和信念的不坚定,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体制的不完善等因素,揭示了人何以会欺诈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诚信社会,完善诚信人生的战略思考和实质性解决方法,指出这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应有之意。这些思想与相关研究,受到学界的重视和人们的关心,曾以“人之生存质量系列研究”项目,先后获得天水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和甘肃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让生存质量的意识和追求,深入人心,影响现实,完善生活。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丛生,苦乐相随,人们的生存方案亟待优化。回顾人们已走过的路途,竟然如此漫长而艰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得并不轻松、如意。但无论怎样,我们仍然相互协作,一路悲歌,勇往直前。世界是个息息相关的鲜活体系。任何学科的研究都不是单兵作战,哲学研究更是综合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我发表在《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上的《当代中国人们生存境遇的哲学透析与生存方案的优化选择》的核心思想。当代社会,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在人们充分享受着社会进步成果之时,各种生存困境、生存焦虑、生存威胁和生存危机纷至沓来,考验着人们并迫使人们勇敢地担当。面对纷扰的世界和多变的生活,追求真实、平凡、健康而幸福的生活,成为当代人的共识和普遍的生存渴望。

广阔的生存背景。认真梳理和思索影响人们立足于世的广阔的生存背景和“生存底板”,有三种主要情形呈现而出。它们是了解当代社会人们生存境遇、寻找自己发展坐标的重要社会历史条件。一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过程锻造出崭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出人类所需又深深打上不同民族和社会历史烙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赋予人们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二是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交织。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纠结是近几百年来的重大社会问题。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关系问题,在今天更加突出。三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建设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繁荣与成就,也的确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侧重思考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生存的基本境况,揭示生存问题及隐藏其后的根源,是解决生存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条件,也是生存哲学的重要目的和使命。

人们生存的基本境况。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生存境况,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把握。第一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内容日益充裕;第二是人们的政治生活逐渐进步,政治制度的规范调节作用越显重要;第三是人们的文化生活繁荣发展,文化品位不断提高;第四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努力追求完整全面,崇尚健康发展。

人们遭遇的生存问题。人们所处的正是一个矛盾丛生的时代。机遇与挑战相伴,幸福与灾难紧随,动力与压力共存,富与贫、得与失、成与败、生与死的矛盾交织转化的状况在今天显得格外突出。人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生存问题,这些问题会使人举步维艰,甚至痛苦难言。第一,从人与自然的维度分析,人们面临极为严峻的生态危机,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从根本上侵蚀着人们的生存质量;第二,从人与社会的维度考量,人们遭遇艰难曲折的社会危机,层层社会矛盾,震荡着社会,也冲击着人们的生活;第三,从人与自身的维度反省,每个人程度不同地身处自我危机的险境,身体遭遇威胁、精神匮乏的个体,失去了生命的精神滋养和生活的内在依据,茫然四顾,到处寻找,让漂泊的心灵有个家园,得以安顿,聊以自慰。

人们生存问题的根源剖析。当代社会的一切危机,都由人的错误观念和不当操作所引发,也由人自食其果甚至殃及其他生灵。当代中国社会,有四种不恰当或有失偏颇的生存,成为引发人们生存问题的根源。一是技术扩张性生存。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提供了社会交往、交通运输、信息传递、生产劳动等诸多便利。但是过分地、本末倒置、毫无节制地应用技术,造成了人们对自然的征服、对资源的掠夺、对生态的破坏、对自我的膨胀,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物质依赖性生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是其他社会生活的先决条件。然而,物欲横流,过分追逐物质利益的满足,过度消费资源,把对金钱、对财富的崇拜作为最重要的价值目的,则产生重物质轻精神、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消极后果。三是竞争效率性生存。竞争机制的培育、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和价值导向的贯彻,形成了争先恐后、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日益增多的社会财富。然而,这种“刚性”机制、原则的贯彻和运用,也产生了一些过激效应,使人的压力徒增,弱者更弱,背负重担,疲于奔命,难有宁日。四是即时碎片性生存。当今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多样性、多变性以及信息的稍纵即逝性格外突出,随机与偶然因素的作用大大增强,从而也使人们生活的阶段性、瞬时性、局部性凸显出来,碎片性的观念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而且影响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导致社会生活的残缺和断裂。

几种可以优选的生存方案。新的世纪,人们究竟怎样生存?而生存哲学,正是要正视人的生存事实,关注人生存的价值诉求,提供一些“人活着”并且要“更好地活着”的生存方案、生存方式,指明一些人们如何走出生存困境的路径和方向。

关于全面和谐性生存。人的生存原本是生命的一个历险和奇迹,而人的和谐生存则更是生命的一种伟大创造。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极佳的社会生活状态。和谐生存,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是一种化解纷争,减少冲突、和睦相处、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方式。全面和谐性生存,是从最广泛意义上谋求和谐之道的生存。

第一,身心和谐是和谐生存的基础。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享受健康的心理,并且把两者和谐完美地加以统一,构成一个人最宝贵的生命系统。第二,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生存的前提。第三,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和谐生存提供支撑。第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生存提供物质保障。第五,和谐世界塑造和拓展了国家与民族和谐生存的广阔场景,成为新型的人类生存理念和生存模式。

总之,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及和谐世界,是全面和谐性生存的根本所在。

关于优雅休闲性生存。人的生命需要优雅休闲。过一种健康、优游、雅致、简单、幸福而闲适的生活,正慢慢成为当代人的追求和选择。要提倡过一种优雅休闲的生活,人们也应优雅休闲地去生存和发展。这里包含的深层次的理由:第一,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给更多的人优雅休闲生存提供了物质保障;第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不减少生产效率甚至还能增加生产效率的情况下,人们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在逐渐减少,而用于娱乐、休息和其他更感兴趣的事情或公益事业的余暇时间在逐渐增多;第三,生活的目的是幸福生活,健康、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等才真正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元素;第四,对幸福和幸福感的积累,努力克服“时间贫困”现象,对自由时间的积累,越来越比对物质财富的积累重要了。

对优雅休闲生存方式的实施,可以让人们的“活着”更轻松愉快一些,美丽一些,离幸福的目的更贴近一些;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人们获取更多自由时间,娱乐、休息和从事非功利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从而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要更好地实现优雅休闲性生存,除了进一步完善产生这种生存方式的条件,还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努力实现从对物质、金钱的一味追求占有到对精神格外追求重视的转化;二是懂得人真正的需要究竟是什么;三是比较优雅休闲性生存与过分沉重紧张性生存的价值和效应,从而增加人们选择优雅休闲性生存方式的自觉性;四是发挥聪明才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人们的优雅休闲性生存提供制度保证。

关于持久整体性生存。相对于即时碎片性生存,持久整体性生存,是从绵延时空的两个方面,贯通过去、现在、未来,联结世间万事万物,来思考人的生存,展开人的生存。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支撑,人的现实生活是过去积累的结果,又是走向未来的基础。世界是由千丝万缕联系的事物构成的有机整体;万物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内在地统一在一起;生命是一个整体,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宇宙中的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避免主体与客体分离,杜绝人与自然的决裂,使二者和睦相处,是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内在机制。人们经历了从孤立到觉悟生命的内在联系,进而认识到所有存在的统一的三个阶段的发展进步。人们视自己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部分。人们以自身的才智和实践,不断突破有限的时空和人事,趋向对持续而完整生活的追求和把握。

持久完整性生存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是使个体、人类更为注重历史的承传与悠久深远,而不只为眼前的灵光闪现、瞬间的即欢即散;二是宽厚仁爱、统筹兼顾、有机统一、综合创新等将真正成为这一时代人们重要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原则;三是这一生存必将帮助人们开阔心胸,增虽心智,整合资源,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和亮点,丰富社会,完善人生。

要实现持久整体性生存,应努力创造如下条件:第一,克服只图谋眼前急功近利地征服、掠夺、破坏自然的价值观念和野蛮行径;第二,坚持和深入贯彻以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第三,鞭挞假、恶、丑,崇尚真、善、美,把求真的科学精神、为善的道德情怀和审美的艺术享受有机统一,同时,让发达的物质和高尚的精神互为动力;第四,努力让作为崭新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事实在实践中积累、成熟和完善,价值诉求在人们的艰苦奋斗中得以实现,要让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生态财富的科学创造与合理享受,成为社会和人生最可宝贵的持久完整性的组成部分。

上述问题的研究属于综合性研究。它为我的学术转型为另一个崭新视域——性别生存研究奠定基础。人是带着使命和责任来到世间的。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胡适阐释道:“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从事学术研究与创造,是我根本的生存依据。学术之路在探索中延伸。学术之路也就是我的生活之路。《甘肃社会科学》是我艰辛跋涉途中的前进路标和亮丽平台,给了我展示学术思想和情感意志的难得机遇,让我受益终生。世道轮回,点点相连。不管怎样,路在脚下,路在前方,路在刊人合一的融通与奋斗里。所以,我真诚祝福《甘肃社会科学》,历经30载春华秋实,积蕴30年深谋远虑,坚持办刊方向,鼓励积极创造,着力主题策划,刊载学术精品,繁荣时代精神,继续关切社会,关注民生,呵护大师,提携后学,再聚民智,再集人气,再铸辉煌。

作者简介:吴卫东,生于1963年,男,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天水师范学院经管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