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本之魅力

生本之魅力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是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教育体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下面以九年级《物理》教科书中《摩擦力》一课为例谈谈生本教育之魅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生本教育之精髓,本节课运用生本教育思想进行教学,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生本教育的魅力之所在。

生本之魅力

珠海市斗门实验中学 孙伟煌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是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教育体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高度重视学生,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教学体系。我将生本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生本教育之魅力。下面以九年级《物理》教科书中《摩擦力》一课为例谈谈生本教育之魅力。

依据“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我改变了以往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摩擦力的定义,然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后,再用老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方法,而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出发,在课前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生活中你是如何认识(感受)摩擦力的?”“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请你自行设计相关实验进行研究”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进行自主探究,得出实验结论。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课室前面开展手抓泥鳅活动,看谁抓得多。因在课前已让学生做好准备,学生参与性很高,有的学生准备了一些米糠,有的准备了一些细沙,有的戴上手套。教师在活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大家在抓泥鳅的时候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学生很快回答说因为泥鳅很滑,加上这些材料后摩擦增大了,泥鳅就容易抓到了。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深入,提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此是相同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举了很多事例,如鞋子的底面、汽车轮胎表面、钳子的表面有花纹等。

二、进行新课学习

(一)认识摩擦力

教师:同学们,摩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能说说你们是如何感受到摩擦的存在的吗?下面是几组设计较好的方案:

方案1:双手并拢,用力推或拉其中一只手,使其中一只手在另一只手掌上运动,感受到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方案2:把物体放在地面上,用力推物体,感受到有一个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方案3:穿旧的鞋子走路时容易滑倒,而穿新鞋子时不容易滑倒。

方案4:用手拧不开饮料瓶盖时,用一块布包住盖子再用力拧,就较容易拧开了。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从日常生活事例感受到了摩擦的存在,初步认识了摩擦力。

教师:同学们,大家能不能根据方案1中的生活经验,设计实验研究如下问题?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确定?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确定了如下实验方案:

(1)双手并拢,用力推或拉其中一只手,使其中一只手在另一只手掌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双手并拢,保持双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双手并不靠拢,使双手做相向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4)双手并拢,保持双手同时向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根据实验,学生经过讨论,得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一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二是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

(2)摩擦力的作用点:接触面上。

(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学生归纳摩擦力的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拉力等于摩擦力。

◆环节一: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刚刚得到的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中只有摩擦力的大小未知,那么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环节二:猜想和假设

教师根据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可能的结论。

(1)鼓励学生小组讨论。

(2)讨论后请小组成员谈本组的猜想以及猜想的依据。

(3)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

学生猜想决定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有重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运动的速度、接触面积的大小等,到底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呢?对于重力这一个大多数学生认同而实际上不正确的影响因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做以下实验加以排除,把重力这一影响因素改为压力因素。

(1)将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推,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2)增大手对桌面的压力,用力向前推,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手的重力不变,但因为压力的增大而摩擦力增大,从而排除了重力的因素。

◆环节三:设计实验

针对这些猜想,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小组研究一个影响因素,并设计实验方案。

(1)找出实验可能用到的器材。

(2)讨论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和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请设计小组成员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

◆环节四:进行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本组的设计课题,边讨论、边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后,请各组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并证明本组猜想观点的正确性。

◆环节五: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集中总结实验结论:利用大屏幕展示各组同学的实验数据与结论,最终归纳得出结论。

◆环节六: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评估

(1)探究完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实验失误之处,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过程,总结所用的探究思路和实验过程中的研究方法。

三、评价

本节课通过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与自主学习等学习方法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与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该课还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辅助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完整地体会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力好不好”,使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在这次学习中,学生不但学习到了物理知识,而且能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这次学习,学生对摩擦力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体会到物理知识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应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水平,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能与伙伴合作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生本教育之精髓,本节课运用生本教育思想进行教学,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生本教育的魅力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