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

时间:2022-10-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15世纪,以法国为主的一些西欧国家开始建造哥特式建筑,最初的哥特式建筑兴于法国巴黎的教堂建筑,13—15世纪时逐渐在欧洲流行。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和尖顶。建筑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需要,哥特建筑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当作为黑暗中世纪的象征而被称为哥特式建筑,因为“哥特式”这个名称取自哥特人,他们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摧毁了古典文化,被称为“野蛮民族”受人厌恶。

3.2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

12—15世纪,以法国为主的一些西欧国家开始建造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最初的哥特式建筑兴于法国巴黎的教堂建筑,13—15世纪时逐渐在欧洲流行。

哥特式教堂成形的标志是巴黎北区王室的圣德尼教堂,夏特尔主教堂(Cathedral Charter)的建成进一步发展了哥特式风格,而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则是哥特式建筑的辉煌代表,到了15世纪时,哥特式风格逐渐被烦琐的装饰和华而不实的结构慢慢掩盖。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和尖顶。尖顶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最确切的表述。

建筑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需要,哥特建筑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当作为黑暗中世纪的象征而被称为哥特式建筑,因为“哥特式”这个名称取自哥特人,他们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摧毁了古典文化,被称为“野蛮民族”受人厌恶。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对它的评价甚至是“毫无典雅和风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哥特式建筑在艺术和建筑结构上的创新成就,尤其是以法国主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最峻拔的高峰之一。

3.2.1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于1160年决定重建,历时180多年,于1345年全部建成,是法兰西岛地区哥特式教堂群里面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座。

巴黎圣母院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巴黎圣母院早期基督教教堂。

圣母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雄伟庄严,中庭上方有一个高达90米的尖塔,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左右两侧顶上塔楼是之后才修建的,但没有塔尖。

教堂西立面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为三层,底层有三个桃形门洞,中间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拱门上面有圆形的玫瑰花窗,它的直径约10米,俗称“玫瑰玻璃窗”,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着一个个圣经故事,象征着圣母的纯洁,门洞被几层线脚层层包裹,在线脚上整齐地排列着圣徒雕塑,最上面一层是很高的尖塔,像尖笋一般直指蓝天。

巴黎圣母院内部并排着两列高达24米的柱子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足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创造众多垂直的线条引人仰望,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和严谨肃穆,几乎没有什么装饰,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光线下隐约而闪烁,加上宗教的遐想,给人以靠近天国的幻觉(图3-17、图3-18)。

巴黎圣母院闻名于世,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的教堂建筑大多拱顶沉重、柱子粗矮、墙壁厚实、空间阴暗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了一种全新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空间变高,光线充足,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3.2.2 德国科隆主教堂

科隆主教堂是德国科隆市的地标建筑,在科隆大主教霍赫斯塔顿(Konrad von Hochstaden)主持下,由建筑师格哈德(Gerhard von Rile)参照法国亚眠主教堂进行设计,1248年动工开建,历经600余年,直到今天对教堂的修建工程依然没有间断。157米的钟楼高度让它成为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和世界第三大哥特式教堂[1](图3-19)。

图3-17 巴黎圣母院飞扶壁

图3-18 巴黎圣母院西立面 丁一平摄

科隆大教堂是以高塔为主门、内部以罗马式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大厅高约42米,长约145米,宽约86米,面积7900平方米左右,整个建筑由刨光的石块砌筑,总重约16万吨,从建筑材料和工艺手法而言,它远胜于之前的哥特式教堂。

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约16米高的双尖塔,是全欧洲最高的石筑双尖塔,四周林立着无数座小尖塔与双尖塔相呼应。教堂内有10座礼拜堂,中央大礼堂的穹顶高40多米,中厅部跨度约1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中厅。

教堂内彩色玻璃窗将教堂内部装饰得美轮美奂,墙壁上共有1万多平米的窗户,每个窗户上都绘有《圣经》里的人物和故事。在阳光照耀下,金光四射,耀眼夺目,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使教堂内部显得庄严、肃穆和神秘。而彩色玻璃窗只用了四种颜色来绘制:象征希望的绿色,代表仁爱的红色,寓意信仰的蓝色,还有象征着人们共有的天堂的金色。除了彩色玻璃窗外,教堂地面的彩绘和雕刻也十分精美,内部排列森然嶙峋的高大石柱,精致的屋顶和向上升腾的双塔显得气势凛然。

教堂双塔高达44米,且垂直于地面,在保证地基稳固的同时,又体现了哥特式建筑所具有的独特垂直效果,以当时的建筑技术和科技条件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为了能够在高高的塔顶上修建建筑,工匠是先修建柱子,然后在柱子上安装木制的起重机。今天人们已经无法看到那空中楼阁般的脚手架,但是从它长达14米的跨度就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高耸入云的细长建筑是怎样一点点拔地而起,就如同一个奇迹(图3-20、图3-21)。

图3-19 教堂外立面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的体态、优雅的造型闻名于世,每一个去过教堂的人都会感叹其巍峨壮观,都会对当时的工匠产生敬仰之情,是他们不懈的努力造就了这一优秀的建筑,并将教堂的美示于后人。

3.2.3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是著名的天主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其规模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教堂由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建筑师参与设计,历时五个多世纪才建造完成,因此,教堂的风格汇集了多种民族的建筑特色以及多个流派的建筑风格,包括哥特式、新古典式和巴洛克式。教堂上半部分表镀黄金,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从上到下满饰雕塑,精美华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建筑(图3-22)。

米兰大教堂整个由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欧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筑之一,同时教堂也把哥特式建筑中雕刻和尖塔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米兰大教堂的顶部建有135座哥特式大理石尖塔,中间的塔最高108米,是15世纪由伯鲁涅列斯基(Filippo Brwnelle-schi)设计建造,塔顶上约4米高的圣母玛利亚铜像身裹金叶,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主教堂正面有12根大方石柱和5座重达37吨的大铜门。方形石柱上刻有几十幅大型浮雕和上百个人物。整座教堂共有白石雕像6000多座,其他各种雕像有6000多座,每个雕像各不相同,刻画得栩栩如生,大教堂的雕塑和装饰体现了巴洛克风格。大教堂顶端有一个类似于中国日晷的“太阳钟”,当每天中午阳光由屋顶射入教堂,正好落在金属条上,随着地球转动,可以准确显示出时间(图3-23、图3-24)。

图3-20(左) 西面主要入口上的浮雕

图3-22 米兰大教堂

图3-21(右) 教堂中殿

意大利教堂不追求高度,也不强调垂直感,与德国的哥特式教堂完全是两种形式,它采用屏幕式山墙构图,屋顶平缓,由于不受高度的限制,因此很少用到飞扶壁。但米兰大教堂的大厅有着显著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中厅长而窄,约130米长,而宽最多60米,两侧支柱间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导向祭坛的强烈动态;中厅很高,顶部最高处距地面约45米。大厅被四排柱子分开,圣坛周围支撑中央塔楼的四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径达10米,由大块花岗岩叠砌而成。四根柱子外包12根较小圆柱,每根小柱子加上柱头总高约26米,直径3.5米,这些柱子共同支撑着重达1.4万吨重的拱形屋顶。柱与柱之间有金属杆件拉结,形成5道走廊,尖尖的拱券在拱顶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长出来的挺拔枝杆,形成很强的向上升腾的动势。整个大厅可以容纳数万人,厅内全靠教堂大厅两侧的窗户采光,窗细而长,并嵌入了26扇世界上最大的彩色玻璃窗,上面画满了圣经故事,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照射进教堂时厅内装饰美轮美奂,让人们对神的敬仰油然而生。

教堂西端是仿罗马式的大山墙,众多垂直线条和扶壁将墙面分成五个空间和五扇铜门,左边第一个铜门用于展示君士坦丁皇帝的法令,第二个铜门讲述的是圣·安布罗吉奥的生平,第三个最大的铜门描绘的是圣母玛丽亚的一生,第四个铜门讲的是从德国皇帝菲德烈二世灭亡到莱尼亚诺战役期间米兰的历史,第五个铜门表现的是从圣·卡罗·波罗梅奥时代以来大教堂的历史(图3-25)。

米兰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极其重要,著名的《米兰赦令》就从这里颁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拿破仑也曾在这里加冕。米兰大教堂不仅仅是一个教堂,一栋建筑,更是米兰的精神象征和标志,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图3-23 米兰大教堂壁画

图3-25(右) 米兰大教堂内部 丁一平摄

图3-24(左) 米兰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 丁一平摄

【注释】

[1]第一是塞维利亚主教堂,第二是米兰大教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