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础管理的内容

基础管理的内容

时间:2022-10-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制订生产、经营计划;组织劳动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严格财务管理,实行经济核算;实行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实行设备、物资管理,降低成本;引用先进技术,争创领先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迎接时代挑战。通过计划的制订、执行和检查,建立一套完整的计划管理制度。执行计划基本要求是全面地完成各项计划指标,及时完成各项任务。检查计划的依据是计划指标、定额和质量标准。

4 风景园林企业内部管理

本章导读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园林生产计划的编制、劳动管理的各个环节、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了解财务会计管理、安全生产和安全检查的相关知识。

4.1 基础管理

4.1.1 基础管理的内容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是由许多性质不同的经济实体组成的。由于对社会肩负的任务不同,在经营制度上有的是企业单位,有的是事业单位。由于生产方式不同,有的以物质产品为主,有的以服务产品为主,还有的以商业贸易为主。但是,不论哪种性质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离不开劳动、土地、资本和技术,生产经营的目的都要为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取相应的价值回报。

城市园林绿化的投资主体来自不同方面。一是国家有计划的绿地建设和养护投资;二是各行各业结合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民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养护的投资。国家和社会对园林绿化财力、人力、物力和土地的投入,与其他经济部门一样,都必须获取相应的效益回报,只是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有的表现为加强养护管理,提高环境效益;有的表现为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有的表现为提高植物成活率,减少经济损失;有的表现为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们游览休憩的要求。但是一切生产、经营活动,追求投入产出的效果,争创好的经济效益却是一致的。

每一个生产经营单位,都要通过基础管理、掌握生产经营的运行。基础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制订生产、经营计划;组织劳动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严格财务管理,实行经济核算;实行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实行设备、物资管理,降低成本;引用先进技术,争创领先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迎接时代挑战。

4.1.2 生产计划管理

1)计划是管理的基本职能

计划是一种科学的及时的预测,制订未来的行动方案,目的在于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城市园林绿化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都体现在计划里,大到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规划,小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计划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论是哪个组织,也无论是哪个层次的管理者,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作好计划工作。

绿化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它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它从属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受国民经济计划的制约。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除了受政治形势和思想路线的影响外,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按照一定的比例平行上升或下降,如果与其他建设事业配合主动,计划周密,预测准确,在同样情况下,就可以得到协调发展,否则如果与相关的建设事业脱节,将难以开展。为此,作好计划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确定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目标,构筑工作框架,制订方针、政策,建立激励制度,都需要计划的指导。

2)做好计划管理要掌握的几个环节

(1)要树立全局观点

所谓全面计划管理是指: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社会对园林绿化的需要,统筹安排各项生产要素,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制定全面的生产、建设和业务计划。并且通过计划管理的专业机构,把各项计划任务落实到各个业务部门、各个基层单位和各个生产岗位,形成上下贯通的计划工作体系。通过计划的制订、执行和检查,建立一套完整的计划管理制度。执行计划过程中,局部的目标要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短期目标要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要把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完成整体目标才能实现局部目标,同样只有完成局部目标,才能实现整体目标。

(2)要做到计划的系统化

计划的种类很多,按计划的时间可分为: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作业计划。按计划范围可分为:全行业计划和基层单位计划。按计划的领导方式可分为: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按业务内容可划分为:建设计划、养护管理计划、服务计划等。

不同的计划,反映各自不同的专业要求。长远计划一般是指5年、10年较长时间的计划,它是规定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发展远景的纲领性文件,也叫远景规划。它规定了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城市园林绿化长远规划是在城市的总体规划的指导,与有关部门协作配合下制订的。长期计划能使计划执行者站得高、看得远、目标明、决心大,是制订年度计划的依据。年度计划,主要根据长远规划和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具体规定年度内生产、业务、财务等各方面任务的计划。年度计划在各种计划中占重要的位置,作用在于落实一年内的工作部署,涉及园林专业系统内各个单位各个部门,也涉及园林专业系统以外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协调关系,是园林部门年度的行动纲领,计划管理的中心环节。

(3)要做好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工作

编制计划是计划工作的开始,执行计划是计划管理的目的。检查计划执行情况都是为了更好地执行计划。

①编制计划。要研究上级下达的任务和有关指示,明确计划期内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方向;研究长期计划规定的分年度目标,明确计划期内的具体任务;研究上期计划完成情况;收集生产、建设、业务活动的有关预测资料;掌握财力、物资的保证程度;掌握各种技术经济指标、技术力量和协作条件。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预计生产能力,衡量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力量的可能,提出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措施。

②执行计划。执行计划基本要求是全面地完成各项计划指标,及时完成各项任务。因此,必须做好作业计划和调度计划,做到层层落实、随时掌握工作进度,及时解决工作进行中发生的问题。要把计划任务分解落实下去。把年度、季度的总任务,变为各级组织各个部门行动计划和工作目标。只有层层分解落实,才能保证计划的完成。

③检查计划。检查计划是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经常分析,发现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保证计划顺利执行。检查计划的依据是计划指标、定额和质量标准。用这些标准从不同角度反映计划执行情况。要搞好检查,必须建立和健全数据反馈系统,加强原始记录和统计制度,以及时准确地反映情况。

4.2 财务会计管理

园林绿化单位财务管理,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经费的领拨、运用、管理、缴销和监督。

4.2.1 财务管理的职能

1)财务工作坚持的原则

财务管理要做到面向生产、支持生产、参与生产、促进生产,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具体规定,正确处理国家、单位、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1)坚持为生产服务的原则

发展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提高园林绿地质量是园林部门的中心任务,财务管理首先要为这个中心服务。从财务上给以保证和支持,这就是生产观点的具体表现。

(2)坚持勤俭办事业的原则

精打细算,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发展事业,提高质量的有效方法。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原则,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3)坚持民主理财的原则

把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结合起来,实行经济民主,促使每个部门和职工关心财务的运行情况。

2)财务管理的职能

(1)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和供应资金

根据国家投资和收支情况,按照计划,进行合理分配和预算平衡,保证生产建设计划的顺利进行。

(2)财务的监督作用

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分配和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事业发展的进程。对财政资金的运转过程,尤其是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认真执行预算,严格执行财政制度,对违背国家计划,违反财政政策、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金的行为进行监督。

(3)合理地组织收入

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在为人民提供优良服务,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增加收入。通过组织收入,减轻国家的负担,以更有效地加速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4.2.2 财务管理的模式

从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整体来说,它是城市公用事业的一部分,公共绿地养护管理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它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社会公用事业,满足人民共同需要的“必要扣除”中的一部分,就是常说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虽然国家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的投资,逐年有所增加,但是国家还不富裕,财力有限,还不可能充分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坚持科学理财,以最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园林绿化行业内部有各种不同性质的生产、经营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也各不相同。凡属园林绿化建设工程,按照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程序进行有计划地投资;养护管理费用,则按照国家批准的预算,由上级财政部门提供资金。由于生产经营性质不同,预算管理方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公园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休息游览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经费开支是由预算拨款的。但是有的公园有门票收入,还可以结合公园业务特点开展多种经营,有一定数量的收益,因此,采取收支相抵差额补贴的方式。街道绿化、行道树是市政设施的一部分,没有固定收入或收入极微,它的经常养护管理开支几乎全部由预算拨款。绿化材料生产单位,它的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一般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进行核算,承担一定的上缴任务。但是,由于经营管理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进行成本核算,有的还暂时地实行收支差额的管理方式。园林部门所属的商业、工业性质的生产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对国家承担一定的利税上缴任务。从整体说,园林绿化单位收入、支出相抵之下,不足之数,实行差额管理。国家每年都拨付一定数量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费。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所改进。按照养护管理任务的数量多少、质量要求、依照定额核定投资金额,改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这种预算管理模式与过去相比是一大进步。

4.2.3 财务管理的几个环节

有了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才可能及时供应、合理安排、节约使用各种资金,保证生产、建设和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财务管理是直接关系事业发展的重要职能。

1)预算管理

预算是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编制的,预算是业务计划以资金形式的体现,是实现计划的资金保证,是计划期内资金安排及业务活动规模和方向的反映。预算管理是以预算为依据,对财务活动的管理。

园林绿化单位预算管理类型有多种:有的单位有收入有支出,有的单位有支出无收入(或基本无收入);有些单位支大于收,有些单位收大于支。为了充分发挥各单位生产业务的积极性,合理地组织收入,严格地节约支出,根据各单位不同类型和收支情况,确定不同的预算管理形式:

(1)全额管理

这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经常性收入的单位,如行道树养护单位等。就是单位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预算,所需支出全部由预算拨款,所取得的各种收入全部上缴。采取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国家对单位的收支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使单位的支出得到充分的保证。

(2)差额管理

这种管理形式适用于有经常性业务收入的单位,如公园等。以自己的收入抵补支出,支大于收的差额由预算拨款,收大于支的差额上缴预算。

(3)企业化管理

有一些附属在事业单位之内的经营部门和商业服务部门,为了适应这些部门的特点,这些单位应按照企业要求承担一定的利税任务。

2)支出管理

支出是为实现计划,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资金保证,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必不可少的费用开支。国家对园林事业实行厉行节约,保障供给的方针。一方面要保障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又必须贯彻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首先,财务部门要及时供应资金,同时,生产业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批准的计划开展工作。做好支出管理要注意以下两点:

(1)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

风景园林行业的普遍矛盾是要做的事很多,但是国家用于园林事业的拨款是有限的,不可能百废俱兴,面面俱到。因此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区别轻重缓急,精打细算,讲究经济效益。

(2)按计划、按规定用款

根据批准的预算和用款计划支出,对于各项支出,必须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用款要按照事业进度领拨,不能提早和推后,既要保证资金及时供应,又要防止资金的积压。要划清资金渠道,基本建设拨款和专项事业拨款与经常费用不能互相挤占。预算内的资金严禁用到预算外。对于没有预算,没有计划和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要守住口子。严守费用开支标准,费用开支标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国家为控制和掌握费用开支的统一规范。

3)收入管理

收入管理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因向社会提供服务、产品或行使行政管理,根据国家规定而取得的收入。应该按照物价政策“应收则收,合理负担”“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办事。收入要讲政策。收费标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贯彻执行物价和收费政策,做到该收的收,不该收的坚决不收。各类收费标准都要依照审批权限报经有关机关审批。审批权限应根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执行。有的由园林部门审批,有的由物价管理部门审批,有的还要经上级机关审批,以便做好综合平衡工作。

4)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是财务工作的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保证方针、政策、财经纪律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促进增收节支,合理使用资金,讲究经济效益,全面完成国家计划。通过财务监督,保证按国家的规章制度办事,防止发生违反制度、违犯纪律的行为。

4.2.4 经济核算

1)经济核算是解剖经济运行的手段

经济核算是在经济理论指导下,对各类经济活动的分析。可以是定期的经济活动分析,也可以是对某一特定项目的专题分析。通过经济核算掌握经济主体的经济发展过程、发展速度、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和经济效益。为经营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管理水平创造条件。经济核算是经济管理基础工作之一。

园林绿化业的各种经济主体,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又分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但是共同的特点都必须投入相当的生产要素,都是为了创造经济效益。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为了争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无论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还是非盈利为目的事业单位,都需要推行经济核算制度,用以考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占用下,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投入后,所形成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核算可以反映经济管理的成果,监督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行。

2)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

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获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符合社会需要的成果,是指在质量、品种等方面符合市场需要的成果。由于评价经济效益的范围不同和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成果可以是物质产品,也可以是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所谓劳动消耗,指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的消耗。所谓劳动占用是指经济活动中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的占用。讲求经济效益,就是要以最少量的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

经济效益分析是以数据来评价和研究经济效益。这种研究需要通过设置经济效益计算指标来体现。园林绿化业中常用的指标有如下几种:

(1)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活劳动消耗所形成的经济效益。它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有用成果与同期活劳动消耗总量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率=一定时期收入额/同期生产劳动者人数

(2)成本净产值率

成本净产值率是反映全部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成本是用货币表示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的消耗的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成本产值率=一定时期生产收入额/一定时期生产部门的总成本

为了提高成本净产值率,一方面要增加生产收入,积极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减少成本支出,努力降低劳动消耗。所以成本净产值率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增产节约的经济效益。

(3)成本利税率

成本利税率是反映全部成本投入形成的经济效益。其计算公式为:

成本利税率=一定时期上缴的利润和税金/同期总成本

式中,分子采用上缴而不是实现利润、税金,因为只有上缴的利润和入库的税金,才能形成社会效益。

(4)资金产值率

资金产值率是反映资金占用所形成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资金产值率=一定时期生产收入额/同期生产资金占用额

式中,分母指固定资产平均净值与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之和。

(5)资金利税率

资金利税率反映一定时期内每百元(或万元)资金占用所提供的上缴利税额,反映资金对国家财政所作的贡献。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利税率=一定时期上缴利税额/同期生产资金平均占用额

(6)技术进步经济效益

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是通过同一时期生产收入增长额与新增生产资金的比率来衡量,它表明一定时期物质生产部门投入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引起的生产收入的增长。其计算公式为:

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指标有一定的假定性,因为并不是所有新动用的生产资金在技术上都是完善和先进的。但从总体看,它能概括地表明采用新材料、新设备对生产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

3)经济核算的方法

园林绿化业中有物质生产部门,有非物质生产部门,其中有营利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也有非营利的物质生产部,都应该进行经济核算以考核其经营成果,但是所采取的核算方法是不同的。

(1)物质生产部门的核算方法

从生产角度考察生产总值。公式为:

总产出-中间投入=总产值

总产出:核算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也称总产品。它包括本期生产的已售出和可供出售的物质产品的总价值。

中间投入: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计入中间投入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相对应的生产过程所消耗和转换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二是本期消耗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非耐用品。

宏观上说各个生产部门增加值之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2)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核算方法

营利性单位的核算:其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来源于业务收入。因此这类单位的总产出即其业务(营业〉收入,没有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单位,应加上虚拟的固定资产折旧。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非营利性单位的核算:一般没有经营收入或有收入但抵不了支出。其总产出是核算期内提供服务的总费用。总产出以经常性支出加固定资产虚拟折旧的办法计算。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属于经常性支出的如设备购置、零星土建工程费用要扣除。

总产出=劳动者收入+业务费+其他费用+预算外支出+固定资产虚拟折旧中间投入是指在从事其业务活动中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具体包括:办公费、修理费、租赁费、低值易耗品、书报费、运输费、宣传费等。

4)推行经济核算制度

经济核算并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财务部门是经济核算的组织者。通过财务计算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情况。把经营管理与经济核算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对各项生产业务活动进行经济评价。经济核算概括了一切经济活动的成果,它监督各项工作的进行。因此,正确运用经济核算手段,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1)推行责任制是推行经济核算的基础

各个生产、经营部门和生产岗位要克服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干好干坏一样吃“大锅饭”的状况,是保证经济核算工作持续发展,不断巩固提高的重要条件。建立责任制,才有可能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实行分级分口管理,才有可能把计划指标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才有可能考核它们完成任务的好坏、经济效益的大小。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所有单位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计划、生产、服务、技术、劳动、物资、财务等方面建立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要对材料消耗、工时消耗、设备利用、物资储备、流动资金占用、费用开支等制定合理的定额,建立完整先进的定额体系。定额是计划管理的基础,也是搞好经济核算的条件,没有定额就像没有尺子一样,没有核算的依据。要按定额制订计划、安排生产、考核工作效率和经济成果。

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所反映的数量、质量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都要有原始记录,准确、完整及时地反映生产经营情况,同时对物资的购进、领用、运输、生产过程中的转移,都要实行计量验收制度,既要验量,又要验质,做到准确无误。

经济运行过程中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是检查经营成果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才能发现问题,揭露矛盾,及时进行调整控制,避免造成终期不可挽回的失误。

4.3 劳动管理

4.3.1 园林绿化业生产劳动的特点

为了合理地组织劳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要研究劳动对象和生产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

园林绿化劳动的主要对象是植物,所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各项工作也因季节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繁殖、栽培、种植、养护等生产活动都要紧跟季节的变化安排,往往因生产时节掌握不准而事倍功半,甚至造成全盘失败。

2)生产劳动的特点

(1)园林绿化的生产周期比较长

园林绿化的生产周期不但比工业生产周期长,比农业也长。有的甚至经过几年才能反映出它的劳动成果或劳动质量。园林生产是由许多不同的但又互相联系的劳动过程组成的。例如:从采种、播种到培育,从出圃定植到养护管理,每个工序的劳动质量,不仅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劳动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能否达到生产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实行劳动管理,考核劳动生产率的时候,要注意从阶段上考核它的成果,又要注意从全局上考核它的效益。

(2)园林绿化劳动具有较大的分散性

园林绿化劳动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就是在同一块绿地上进行生产劳动也是单独的分散的操作较多,集体的、大生产式的劳动较少,这是风景园林行业的业务特性决定的。要适应这个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行相应的管理方法。

(3)园林绿化劳动基本都是露天操作

园林绿化劳动受风、霜、雨、雪、气候条件和土壤、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以同样劳动代价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和不同的环境中,所获得的效果往往悬殊很大。所以对劳动的安排和评价,要注意客观因素的影响。

(4)工种繁多,而且性质差异很大

有植物繁殖栽培、有建筑修缮、有行政管理、有商业服务。因此,要因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不能一刀切。

(5)现阶段园林绿化生产手工操作的比重较大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要注意实践经验的积累,由熟练逐步达到精巧。而园林操作也和植物生长周期一样,一般一年才有一次实践的机会。例如,嫁接、修剪、采种、播种等都是如此。重复实践的机会较少,给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带来困难。在安排劳动者技术培训中应该注意这个特点。

4.3.2 提高劳动生产率

园林绿化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生产部门一样,追求经济效益是基本要求。劳动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对劳动者的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积极作用,用较少的劳动消耗,完成较多的生产任务,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多种因素,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科学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有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很多,包括增加劳动者人数,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通过完善生产关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得到了合理调整,使生产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推广,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劳动者的共同要求。实行全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员工教育是开发智力,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生产水平的高低是和员工能力的总和成正比例的。

建立高效的园林绿化业,需要一支有科学文化知识,有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职工队伍。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但是,职工队伍的现有水平,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员工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发展速度。

4.3.3 健全劳动组织

1)劳动组织的含义

所谓劳动组织是指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行动和力量的协作系统。劳动组织至少包含着三重意义:一是它必须是为了实现某种任务,达到一定的目标;二是它为了实现某种任务,在共同目标的限定下,有各个部门乃至各个岗位的分工和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三是要赋予不同工作部门和工作岗位以处置工作的权力,同时要明确各自的责任。

园林绿化业,一般以一个经济核算单位为管理基础。按照业务活动的需要,建立劳动组织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可以发挥超出1+1> 2的力量。每一个生产、经营单位都有许多性质不同的业务部门,有许多工种同时进行生产业务活动,要使生产劳动有秩序地进行,必须要有科学的分工。有不同生产部门的分工;有同一生产部门,从事于不同作业的分工;有同一作业不同岗位的分工。实行劳动分工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劳动分工,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才能习有所长、熟练劳动,发挥劳动者的技术专长,才有利于建立生产责任制,提高劳动生产率。

2)劳动组织的定员

在建立劳动组织的同时,必须实行定员。所谓“定员”,就是根据生产任务或业务范围,制定一个单位必须配备各类人员的数量标准。它是人员配备的数量界限,它表明保持正常的生产业务活动需要配备具有什么专业的人员,配备多少人员。定员是劳动管理的基础工作,定员是合理用人的标准,能够促进改善劳动组织,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编制定员的标准必须是先进合理的,既要保证生产需要,又要防止人员的浪费。各类人员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能够以较高的工作效率完成既定的生产任务。

(1)定员的编制方法

由于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的特点不同,定员的方法也不一样,一般可以按劳动效率定员、按机器设备定员、按岗位定员、按比例定员、按业务分工定员等,在园林事业单位中,一般是将以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平衡。

(2)编制定员时要注意的问题

生产工人与非生产工人的比例关系;确保生产第一线生产工人配备的优势。掌握主业与副业人员配备的比例,贯彻主业副业兼顾的原则,使主业保持充分的劳动配备。管理机构的设置要精简,层次要减少,配备要精干。

4.3.4 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是指劳动者在一定工作条件下,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应完成的工作量。

1)劳动定额的作用

劳动定额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是有计划地使用劳动力、制订生产计划和劳动计划的依据;是考核劳动者劳动成果,实行劳动报酬的基础;是建立责任制,实行经济核算的条件。有了劳动定额,劳动者就有了奋斗目标。因此,劳动定额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2)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

制定劳动定额要先进合理,要具有动员作用和激励作用;要规定质量标准,确定质量标准在园林生产经营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劳动定额要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运用。因此,劳动定额要由粗到细,由局部到全面,逐步前进。

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有估计法、试工法、技术测定法等。由于园林绿化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在不同条件下,完成同样一项作业,差别很大。这就要求制定不同作业条件下的差别定额。影响定额的因素错综复杂,差别定额只能根据影响最大的条件来制定。制定差别定额,首先要确定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对定额影响的差别系数,然后将基本定额乘以差别系数,就可以算出同一作业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定额。

3)劳动定额的修订

为防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需要建立检查验收制度,以保证定额的正确运用。劳动定额制定以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需要进行修订,使它经常保持在先进合理的水平上。

劳动定额的修订分为定期修订和不定期修订两种。定期修订是全面系统的修订,为了保持定额的相对稳定性,修订不宜过于频繁,一般以一年修订一次为宜。不定期修订是当生产条件如操作工艺、技术装备、生产组织、劳动结构发生变化时,对定额进行局部修订或重新制定。修订定额和制定定额一样,必须经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反复平衡,要报请上级领导批准后执行。

4.3.5 生产责任制

责任制是巩固劳动组织,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工作。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加强管理的基础制度。建立责任制的目的是把建设、生产、养护、管理、服务各项任务,和对这些任务的数量、质量、时间要求,由生产者或经营者按照要求保证完成任务。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建立责任制,可以把单位内错综复杂的各种任务,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落实下去,克服无人负责的现象,保证全面、及时地完成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要求。

建立责任制主要包括3个基本环节:

①生产任务是责任制的中心内容。它应该规定承担生产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应该完成的任务数量和质量。所定的生产指标要积极可靠,一般采取平均先进指标,既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可行性,做到经过努力可以完成,有产可超。

②劳动和物资消耗指标。消耗指标规定了劳动用工数量和物资、能源消耗数量,通常是用生产费用来表示的。消耗的高低,由承担的生产任务大小及其技术措施的要求而定。消耗指标一经确定,一方面交待任务的单位要保证供给,另一方面承担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指标的规定,实行包干。

③奖惩制度是贯彻责任制的重要措施。这有利于承担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成果。考核制是落实责任制的基本保证,只有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逐项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用作衡量贡献大小和按劳分配的标准,才能推动责任制逐步完善。如果考核制度不严格,即使建立了责任制,也可能落空。奖惩制度是完善责任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把单位中各个部门和职工个人的责任,经济效益与经济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克服平均主义,保证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

以上3方面体现了责、权、利的结合,负担生产任务的单位或个人,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内,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生产。奖惩制度使劳动与劳动成果联系起来,体现物质利益原则。生产责任制中“责、权、利”3个内容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缺少任何一个内容,就不能充分发挥责任制的作用。

4.3.6 企业激励机制

美国学者马斯洛把人的欲望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层次是社交需要;第四层次是尊重需要;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

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参加生产劳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需求以激励职工的士气。物质利益除了经济方面的作用以外,还有安全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即使在个人物质利益比较充裕的情况下,物质利益的原则也不能忽视。人们比较普遍地存在着需要公平的心理倾向。公平往往是在比较中获得的,人们注重的不只是所得的绝对量,而更注重可比的相对量。因此,管理者应充分考虑一个群体内以及群众外相关人员激励的公平性。激励的本质是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激励方式要注重多样化,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

在生产、经营单位内,惩罚违犯组织规则的职工是必不可少的纪律措施。惩罚是为了维护生产秩序,目的是为了改进人们未来的行为,无论是对被惩罚者,还是对组织中的其他人,都是为了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出现。因此,在生产、经营活动之前要使有关人员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因为对一个没有认识到是犯错的行为,而受到惩罚是不公平的。当错误发生以后要及时调查清楚,选择最佳的处理时机,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防止再发生类似的问题。处理问题要前后一致,一视同仁,不带个人感情。这种做法可称为“热炉子法则”无论是谁去摸一下热炉子所得到的惩罚都是立即的、事先确知的、前后一致的和不带个人感情的。

4.4 工程安全管理

4.4.1 工程安全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1)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从过去的事故发生后吸取教训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从管事故变为管酿成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把酿成事故的诸因素查出来,抓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程序和方法,将施工生产全过程中潜伏的危险处于受控状态,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施工生产安全。目的是通过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使生产活动安全化、最优化,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保证职工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推行安全管理时,应该注意做到“三全、一多样”,即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安全管理,所运用的方法必须是多种多样的。

2)安全管理的内容

(1)建立安全生产制度

安全生产制度必须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政策、法规、条例和规程,并结合本施工项目的特点,明确各级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全体人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2)贯彻安全技术管理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编制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要求全体人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妥善的安全防护措施。要不断积累安全技术措施在执行过程中的技术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提高,以利于以后工程的借鉴。

(3)坚持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

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地方和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保护条例等。新工人进入岗位之前要进行安全纪律教育,特种专业作业人员要进行专业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要使全体职工经常保持高度的安全生产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4)组织安全检查

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必须要有监督监察。安全检查员要经常查看现场,及时排除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纠正违章作业,监督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不断改善劳动条件,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

(5)进行事故处理

人身伤亡和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后,应立即进行调查,了解事故产生的原因、过程和后果,提出鉴定意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可靠措施。

另外,要将安全生产指标,作为签订承包合同时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3)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1)安全管理是要求全体职工参加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中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工作,都会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安全工作,因此,必须把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体参加安全管理。同时开展岗位责任承包,单位和个人每年都要相互签订包保合同,实行联锁承包责任制,把安全目标管理落到实处。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2)安全管理范围是整个全过程

安全管理的范围是设计、施工准备、生产安装、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即对每项工作、每种工艺、每个施工阶段的每一步骤,都要抓好安全管理,是纵向一条线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全体职工及各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生产管理、数理统计和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从签订施工合同,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现场平面设置等施工准备工作开始,到施工的各个阶段,直至工程竣工验收活动全过程的安全保证体系,采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和教育等手段,有效地控制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3)安全管理要求是全企业的安全管理

“全企业”的含义就是要求企业各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安全管理活动内容。每个施工企业的管理,都可以分为上层、中层、基层管理,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安全管理活动重点内容。上层管理侧重于安全管理决策,并统一组织、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安全管理活动,保证实现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中层管理则要实施领导层的安全决策,执行各自的安全职能,进行具体的安全业务管理;基层管理则要求职工严格标准,按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施工,完成具体的安全生产任务。

综上所述,“全员”“全过程”“全企业”三个方面的安全管理,编织成纵横交错的安全管理网络,囊括企业全部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

4)科学进行安全管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施工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质的因素;既有管理组织的因素,又有技术的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要把这一系列的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全面管好,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区别不同的影响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加以综合治理。

在运用科学方法过程中,必须坚持如下要求:

①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纠正过去那种凭感觉、经验的工作方法,树立科学的工作作风,使安全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②正确实施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是对施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该过程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评价,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安全评价的方法包括评价总体方案、评价工作程序、评价技术三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评价对象的各异,可选择一种或几种适用的方法。

③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全员安全管理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施工生产发展的产物,所以应该广泛地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分析事故因素,研究防范措施,如系统安全检查表法、危险性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类比和转移矩阵预测法等科学管理方法。

4.4.2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经济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就要求明确规定企业各级领导、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安全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力,以便把安全与生产在组织上统一起来,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在制度上固定下来,做到安全工作层层有分工,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考核。以此把同安全直接有关的领导、技术干部、工人、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安全管理工作系统。一旦出现事故,可以查清责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好地保证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实践证明,只有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把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要使上至领导干部,下到班组职工都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负什么责,做好工作的标准是什么,为搞好安全施工提供基本保证。

1)各级领导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主要职责

(1)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人物,也是安全生产的首要责任者,要对全体职工的安全与健康负责。所以,项目经理必须具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并掌握安全技术知识,熟知国家的各项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标准,以及当地和上级的安全生产制度,要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地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各项劳动保护条例,确保施工的安全。

其主要安全生产职责是:在组织与指挥生产过程中,认真执行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管理机构,主持制定安全生产条例,审查安全技术措施,定期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和安全教育,建立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主持总结安全生产经验和重大事故教训。

(2)技术负责人

其主要安全生产职责是:对安全生产和劳保方面的技术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时,应同时编制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当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时,应制订相应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解决施工生产中安全技术问题;制订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有关技术措施;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参加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技术鉴定意见和改进措施。

(3)作业队长

其主要安全生产职责是:对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责任;在组织施工生产的同时,要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并制订实施细则;进行分项、分层、分工种的安全技术交底;组织工人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到不违章作业;要经常检查施工现场,发现隐患要及时处理,发生事故要立即上报,并参加事故调查处理。

(4)班组长

其主要安全生产职责是:模范地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熟悉并掌握本工种的安全技术规程;带领本班组人员遵章作业,认真执行安全措施,发现班组成员思想或身体状况反常,应采取措施或调离危险作业部位;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活动,进行安全生产及遵章守纪的教育,发生工伤或事故应立即上报。

2)各专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主要职责

(1)施工员

其主要安全生产职责是:认真贯彻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计划;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建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良好生产秩序。

(2)技术员

其主要安全生产职责是:严格遵照国家有关安全的法令、规程、标准、制度,编制设计、施工和工艺方案,同时编制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施工条件变化时,要编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负责安全技术的专题研究和安全设备、仪表的技术鉴定。

(3)材料员

其主要安全生产职责是:保证按时供应安全技术措施所需要的材料、工具设备;保证新购买的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及其他劳动保护用品、用具符合安全技术和质量标准;对各类脚手架要定期检查,保证所供应的用具和材料的质量。

(4)财务员

其主要安全生产职责是:按照国家规定,提供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并监督其合理使用,不准挪作他用。

(5)劳资员

其主要安全生产职责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新工人、调换新工作岗位的工人和特殊工种的工人,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严格控制加班加点,对于因工伤或患职业病的职工建议有关部门安排适当工作。

(6)安全员

其主要安全生产职责是: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贯彻执行劳动保护法规;督促实施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安全生产检查,研究解决施工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参加事故调查,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制止违章作业,遇有险情有权暂停生产。

3)工作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每个工作岗位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要保证企业安全生产顺利开展,就得要求每个工作岗位履行安全职责,其内容是:积极参加各项安全教育活动,刻苦学习安全理论、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施工的能力;自觉遵守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服从干部、专职安全人员和其他人员的领导和劝告,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同时有责任劝阻和纠正共同作业者的错误操作;积极参加群众安全管理活动和安全技术革新活动,对企业所用的设备进行改造,装配先进的安全装置,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抵制不符合安全规定的上级指示,并越级或直接向安全管理部门反映情况;发生事故后应立即进行抢救,积极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告上级,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和调查组反映事故发生的前后情况。

4.4.3 安全检查

1)安全检查的目的

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识别和发现不安全因素,揭示和消除事故隐患,加强防护措施,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重要手段。安全检查工作具有经常性、专业性和群众性特点。实施安全检查的目的是:通过检查增强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企业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解决安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劳动条件和安全生产状况,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通过互相检查、相互督促、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推动企业搞好安全生产。

2)安全检查的类型

根据安全检查的对象、要求、时间的差异,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1)定期安全检查

即依据企业安全委员会指定的日期和规定的周期进行安全大检查。检查工作由企业领导或分管安全的负责人组织,吸收职能部门、工会和群众代表参加。每次检查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决定检查的内容。检查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或岗位实地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事故隐患。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制订出计划和措施,定人定位定时定责加以解决,不留尾巴,力求实效。检查结束后,要作出评语和总结。各级定期检查具体实施规定:工程局每半年进行一次,或在重大节假日前组织检查;工程处每季度组织一次检查;工程段每月组织一次检查;施工队每旬进行一次检查。

(2)非定期安全检查

鉴于施工作业的安全状态受地质条件、作业环境、气候变化、施工对象、施工人员素质等复杂情况的影响,工伤事故时有发生,除定期安全检查外,还要根据客观因素的变化,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具体可分为施工准备工作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节假日前后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检查、专职安全人员日常检查。

3)安全检查的内容

安全检查的内容很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是查思想、查管理、查制度、查隐患、查事故处理。

(1)查思想

检查企业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安全意识强不强。对安全管理工作认识是否明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规章、规程的自觉性高不高。是否树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2)查管理、查制度

检查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对安全工作是否做到了“五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在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是否做到了“三同时”(即在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安全设施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是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了安全管理制度。

(3)查隐患

深入施工现场,检查企业的劳动条件、劳动环境有哪些不安全因素。检查人员对随时发现的可能造成伤亡事故的重大隐患,有权下令停工,并报告有关领导,待隐患排除后才能复工。

(4)查事故处理

检查企业对发生的工伤事故是否按照“找不出原因不放过,本人和群众受不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订出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进行严肃认真地处理,是否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报告和进行统计。检查中如发现隐瞒不报、虚报或者故意延迟报告的情况,除责成补报外,对单位负责人应给予纪律处分或刑事处理。

思考题

1.简述风景园林企业基础管理的内容。

2.简述园林绿化业生产劳动的特点。

3.简述工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4.简述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5.简述工程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6.简述安全检查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