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文化关注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文化关注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看出,城市文化的研究不仅涉及城市地域的传统人文区划,还与经济区划、生态区划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逐步冲破了行政区划的桎梏,另一方面城市聚集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显著。城市文化的研究,首先要明确所属城市群区的地域文化属性。城市群的规模等级及地域空间分域显示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城市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需要指出的是静态的区划研究并未全面反映城市群的区域文化属性。

5.4.3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文化关注

城市文化的研究应以传统人文分区为基础,与经济区划相结合掌握城市及其文化所处的历史发展时序;与生态区划相结合,在区域生态与文化格局的宏观视野中研究城市文化。

1)关注的基本聚居单元

谭其骧教授于1986年指出,中国文化有其具体的时代性,不能笼统地、简单地谈论中国文化。而在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对文化的地区差异应予以足够的关注(43)。可以看出,城市文化的研究不仅涉及城市地域的传统人文区划,还与经济区划、生态区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我国传统人文区划和当前经济区划、生态区划相结合的城市及其文化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交织的坐标系中明确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与之对应的地域空间,才能清楚地了解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而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文化的研究是一个逐层深入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确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文化面临的冲击与发展机遇,其次明确城市群区在我国文化版图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最后才能确定城市文化在城市群的区域文化格局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全球化是一个概括未来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指人类社会要素突破分割、独立的多中心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全球化肯定特殊性、地域性与差异性的价值,强调动态、双向的交流,而非静态、单向的统一(44)。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文化的跨文化地域交流是促进中国城市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同时,外来文化只有与中国本土文化生境相适应才能被接受,中国本土文化只有进行广泛的对外交流、吸收,才能保持青春和活力。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逐步冲破了行政区划的桎梏,另一方面城市聚集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显著。依托城市群,在区域竞争与合作中寻找发展道路,是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由之路。城市群是研究城市文化的一个基础层面和重要概念单位。城市文化的研究,首先要明确所属城市群区的地域文化属性。当前中国城市群可分为三个级别(图5.26)(45)

img123

图5.26 当代中国主要城镇聚集区分布示意图
资料来源: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51

①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成渝地区和辽宁中南部城市群);

②地区级城市群(中原地区、湘中地区、关中地区、福厦地区、哈大齐、武汉地区、山东半岛和台湾西海岸城市群),地区级城市群实际上为城镇密集地区;

③地方级城市群,包含在地区级城市群中,代表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并随着每一地方中心的影响向邻近区域延伸、吸引和再组织而发展。

2)城市区域格局的时空分析——地域文化的视角

地域文化视角的人居环境研究,主张将不同层面的聚居单元落实到具体的时间、空间中予以考察。当前,我国城市的区域集聚发展,一方面在发展时序上表现为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参照的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差异,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等三个不同的发展区域;另一方面城市区域集聚的空间参照与自然生态格局密切相关,表现为沿海、沿江、沿河等三个发展轴的区域空间格局。

(1)时间参照系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序”差异,表明我国区域城市群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城市群的规模等级及地域空间分域显示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城市发展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统一的“城市化进程时序”的参照系中,东部、中部、西部的城市群,其地域文化的发展与维育将面临不同的问题(图5.27)。如处于沿海地带的京、津、沪、穗等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已初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思想与价值观念,而全球化浪潮中多元文化共生的博弈仍然非常剧烈。中部城市武汉、郑州、长沙以及西部城市重庆、成都、西安等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地域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中,亟须建立相对稳定科学的文化判断标准,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

img124

图5.27 城市化进程时序的参照系下的区域文化发展特征

(2)空间参照系

在生态区划层面,城市群的规模等级及地域空间分布显示出与自然生态条件密切相关的特征。顾朝林教授将其归纳为城市区域发展轴,包括:沿海城市发展轴(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等等城市群)、沿江(长江)城市发展轴和沿河(黄河)城市发展轴(46)。这一带有明显地域生态空间和文化特征的城市区域发展格局构想,对城市区域发展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反映出了各地城市沿海、沿河、沿江城市及其文化发展的生态共性和差异性。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的划分带有显著的生态区划特征,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相吻合。城市发展轴的概念也带有明显的经济区划的特征,与沿江经济带、沿海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相默契。因此,可以说经济区划、生态区划以及人文区划有着密切的联系,彼此并无本质差异,只是关注的问题、侧重的目标不同(表5.4)。

表5.4 城市群规模等级及地域空间分布

img125

注:1.沿河发展轴是黄河—陇海铁路沿线发展轴,为我国能源资源富集的地带。
2.城市群级别的划分参见: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等.中国城市群.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51
资料来源:自制

(3)我国城市区域发展的文化认识

在经济区划的发展时序界定、生态区划的地域空间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格局,将形成对城市群区域文化属性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反映出城市群区域文化的历史传统、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表5.5)。需要指出的是静态的区划研究并未全面反映城市群的区域文化属性。区域城市群的空间运行机制、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时序过程和空间差异性,使城市群的区域文化以及经济格局具有从边沿到中心的圈层结构。明确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城市群内部的圈层架构关系,是正确定位城市文化,树立科学的城市文化发展观念的前提。

表5.5 城市群规模等级及文化属性

img126

注:1.“史化度”以受中原中央王朝统治的历史长短和自身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为参照。
2.区域城镇化水平为东、中、西部的相对水平为参照。

城市的文化定位一方面取决于上一层面区域城市群的文化属性,另一方面与城市在城市群的区域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密切相关。城市群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运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广泛联系,共同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群区。这种一般性的系统结构,使城市经济在相对同质的区域生态条件下,表现出由内到外的圈层结构。基于工业文明的现代城市文化,基本保持与之同构的区域格局,即区域城市文化架构的核心区—腹地区—边沿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就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特征常常使位于城市群外围的历史名城成为城市群区域文化格局的重心,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这类城镇成了区域文化格局的“飞地”。这种情况在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国不在少数,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