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发展观实践中的黄前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

科学发展观实践中的黄前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我国由于水源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突出,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黄前水库流域降水季节性强,年际分配不均,如何变害为利,把洪水资源化,已成为当务之急。黄前水库水源地保护作为泰安市人民的一项生命线工程,保证水源的供水安全是第一要务,因此,应当首先处理好保护的问题,在保证水库水质的前提下考虑保护区经济的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实践中的黄前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

张东升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丁爱芳

一、引言

据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据卫生部门的调查统计,在我国有65.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标准的水。可见,我国由于水源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突出,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明确提出“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基于国家普遍重视水源保护问题、重视人民生命线工程的大前提,本研究着眼于水源地保护区的持续、稳定、安全供水,着眼于泰安市城市居民和保护区居民利益的城乡协调,以生态建设为主线,突出重点区域的治理与保护,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工程的建设。在小利益与大利益、小发展与大发展的抉择问题上,规划试图寻求一种和谐的发展模式——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

二、黄前水库概况

黄前水库坐落在泰山东麓,距离泰安中心城16km,流域面积275.4km2,库容82400000m3,水库可供水量为100000m3/d,承担着泰安市区70%的饮用水供水量。黄前水库保护区包括大津口乡、黄前镇和下港乡三个乡镇,总面积324.5km2,共9.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5%,人口密度280人/km2

三、黄前水库水源保护区总体规划面临的挑战

(一)水库水质、水量的保障问题

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2006年水库水质为轻污染;单因子评价显示水库水质为超Ⅴ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TN、TP、COD和FC。综合评价污染贡献率居第一位的是农业面源污染,其次是畜禽养殖污染,第三位是生活污染。黄前水库流域降水季节性强,年际分配不均,如何变害为利,把洪水资源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保护与发展的协调问题

长期以来对水源地的保护限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当地居民大部分处于温饱阶段,居民为保护做出了牺牲,但是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本次规划面临的又一个严峻挑战。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水源地保护与发展

黄前水库水源地保护作为泰安市人民的一项生命线工程,保证水源的供水安全是第一要务,因此,应当首先处理好保护的问题,在保证水库水质的前提下考虑保护区经济的发展问题。

(一)保护区水安全保障措施

保护区水质检测体系的建立:根据需要,确定26个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其中,在饮用水取水口附近设置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一级保护区执行Ⅰ类水标准;二级保护区原则上执行Ⅱ类水标准。监测项目包括pH、TN、TP等《GB3838—2002》标准中要求的80项指标,监测频次为每月1次。

水源保护区污染控制对策:污染贡献最大的三个污染源分别为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和生活污染,因此,规划针对三个主要污染源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对策。

生态建设:立足保护区的地理特点,建设水源保护区以林为主,林、农、牧、副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实行治管并重、封造结合、工程——植物相依的水土保持原则,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禁止陡坡开荒,大于25度坡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总面积约513hm2(如图1)。园地总面积占了整个保护区的42.47%,比例较高,建议在35度坡以上的园地调整为生态林,以刺槐为主,调整区域总面积780.5hm2(如图1)。同时,在河道两旁各20m范围内,植护岸林,以白杨为主。

img6

图1 黄前水库保护区退耕还林及园地调整分布图

保护区水量保障措施:保护区水量保障的首要措施是营造水源涵养林;其次,规划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增加拦蓄地表水的能力,来平衡保护区内水资源年内、年际差异。通过工程建设,把保护区内的防洪、供水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增加旅游区的水面景观;再次,节约用水是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二)保护区发展对策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于做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由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利用型转变,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特色农业,改变传统农业结构(石油农业→绿色农业),调整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工业发展,合理布局节水型、清洁生产型工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保护区环境保护对保护区产业发展作了多方面限制,因此应当建立补偿机制,对保护区内受损失的主体进行补偿。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水源供给所回收的部分水费;国家、省、市、县各级财政转移支付;贯彻水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市场化筹集。对于保护区经济损失的评估和补偿在空间上根据划分的18个小流域(图2)进行落实。

(三)空间管理

规划需要落实在空间上,便于管理实施,从而指导水源地保护。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保护区的地形图生成水系图,按照小流域的汇水范围进行分区,将整个保护区分成18个小流域,编号为1-18(如图2)。划分后的小流域界线与原村镇界线基本吻合,黄前镇、下港乡、大津口乡分别划分为6个、8个和4个小流域,每个小流域一般包括1~9个行政村。

img7

图2 保护区小流域划分

流域管制主要从人口控制、退耕还林、果园调整和水污染控制四个方面进行分区量化。整个区域规划2020年人口控制在8万人以内,生态林面积要控制在10000hm2以上,使整个流域水质稳定达标。

参考文献

[1]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大纲[S],2006.

[2]李宗逊.水源保护区保护的概念框架—以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例[J].生态环境,2007(6):137-139.

[3]郝日明,钱俊秋,吴健中.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天目湖植物园[J].中国园林,2003(9):25-28.

[4]李万寿,席占平.徨水流域水源地基本特征与保护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5(4):5-21.

[5]叶孟理.科学发展观实践中的汉江水源地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问题[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4.

[6]葛颜祥,梁丽娟,接玉梅.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运作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9):22-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