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层面的探索

城市层面的探索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出发点上,“广亩城市”与“花园城市”有所不同,“广亩城市”是基于一种平均地权与资源的思想,彻底抛弃了城市的集聚结构,城市在大地上呈现一种弥散的结构和肌理,居民生活紧密依托于汽车交通。城市中人工化的建筑环境极度集聚,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侵占。赖特的“广亩城市”以自然来反对机器秩序,但却使真正的自然消失。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带来了很多负面的生态后果。

2.3.3 城市层面的探索

在城市尺度上,对于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整合,近现代以来人们进行了很多的思考与探索。

img41

图2-23 广亩城市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花园城市”(Garden Cities)理论,立足于城乡结合。花园城市思想的原初出发点是试图平衡城市(建成环境)和乡村(自然化为主导的环境)的关系,“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53)既保持城市生活的便利与活力,又能够获得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而在形态意象上则是人工建成的建筑群落分散布局在自然环境中,相互之间呈现网络状的关联,城市形态以小规模、分散化、低密度、高绿化为特征。与之类似的是赖特的“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理想,试图消解大城市过度集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图2-23)。“广亩城市”将城市分散化发展到了某种极致,居民几乎全部住着独立式住宅。住宅布置在相当大的花园里,面积每人至少0.4公顷。在出发点上,“广亩城市”与“花园城市”有所不同,“广亩城市”是基于一种平均地权与资源的思想,彻底抛弃了城市的集聚结构,城市在大地上呈现一种弥散的结构和肌理,居民生活紧密依托于汽车交通。“花园城市”理论导向了后来的卫星城理论和新城运动,而“广亩城市”则是美国中产阶级居住理想和城市郊区化的渊源。

img42

图2-24 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构想(Le Ville Radieuse)

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集中化的思路。城市中人工化的建筑环境极度集聚,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侵占。具有代表性的是柯布西耶1925年提出的巴黎改建设想,他将城市的大部分功能集中在城市中心的摩天大楼中,由此可以腾出更多的城市用地,用于布置花园式的住居。摩天大楼之外的居住区部分是充分考虑到了人工与自然紧密结合的,所有的建筑都坐落在绿树花丛之中(图2-24)。柯布西耶的这一构想对于现代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本身也充满非凡的远见卓识。如果我们不纠缠于这一计划对于巴黎旧城肌理的破坏(对于一个着眼于前瞻性的假想方案来说,这种激进的态度多少是可以理解的),以及高层建筑在能耗和人居环境方面的种种弊端(当时的建筑师还不可能预见到这一点),这种适度集中、降低人工环境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保留尽可能多的绿地环境的思想无疑是符合生态原理的。

人工环境过度的分散化与过度的集中化都会带来许多问题。赖特的“广亩城市”以自然来反对机器秩序,但却使真正的自然消失。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带来了很多负面的生态后果。而类似于“建筑电讯组”(Archigram)设想的“行走城市”这样高度集中化、人工化的城市无疑也是空想的。在集中与分散之间寻找和把握某种平衡,似乎是当代实践的一种共识。

【注释】

(1)季羡林.人文地理学与天人合一思想[C].谢觉民.人文地理笔谈——自然·文化·人地关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5.

(2)吴蓓.“天人合一”与王权[EB/OL].http://www.xslx.com/htm/zlsh/zxfl/2002-1-21-12431.htm.

(3)李申.什么叫“天人合一”——资料与说明[EB/OL].http://www.guoxue.com/art/ss000/trhy.htm.

(4)邓庆尧,邹德侬.一个虚幻的神话——“天人合一”说解决城市生态危机质疑[J].建筑师,1998(12):18-19.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6)鞠德峰.论“天人合一”思想的人文道德精神[EB/OL].http://www.qddx.gov.cn/journal/200202/arti006.htm.

(7)柯林伍德著.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柯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7.

(8)郑忻.苏南名山建筑[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49-150.

(9)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0.

(10)邓庆尧,邹德侬.一个虚幻的神话——“天人合一”说解决城市生态危机质疑[J].建筑师,1998 (12):20.

(11)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5.

(12)郑忻.苏南名山建筑[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9.

(13)蔡云楠.现代山地城市美学研究——体系、观念、方法[D]:[博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建筑大学,2000:35.

(14)汉宝德.中国的人文与自然[J].建筑师,2005(2):72.

(15)唐军.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52.

(16)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17)天方.视觉理想的自然风景[EB/OL].http://www.be-word-art.com.cn/no3/document27.htm.

(18)郑忻.苏南名山建筑[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50.

(19)郑忻.苏南名山建筑[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48-157.

(20)转引自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7.

(21)Diliping.论古希腊的自然主义[EB/OL].http://peniel.blogchina.com/1075411.html.

(22)Geoffery and Susan Jellicoe.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M].刘滨谊等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117.

(23)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17-18.

(24)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4.

(25)赖得霖.雅典卫城山门朝向的历史演变及其意义[J].建筑师,2000,1995(8):68-74.

(26)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98.

(27)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28.

(28)诺伯格·舒尔茨.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J].建筑师,1986(23):233-235.

(29)Geoffery and Susan Jellicoe.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M].刘滨谊等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129-134

(30)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65.

(31)U.克罗尔齐克.“控制大地”和基督教劳动伦理[C].狄特富尔特编.周美琪译.人与自然.北京:三联书店,1993:183-187

(32)Jean Leclercq.科学和渴望上帝[C].狄特富尔特编.周美琪译.人与自然.北京:三联书店,1993:161.

(33)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M].李路珂,欧阳恬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9.

(34)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57.

(35)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M].李路珂,欧阳恬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5-96.

(36)Geoffery and Susan Jellicoe.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M].刘滨谊等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155.

(37)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6.

(38)杨豪中.“乌托邦”——对西方人类聚居环境的理想化构想的评析[J].建筑师,1997,75(4):57.

(39)转引自:Jan Birksted (ed.).Relating Architecture to Landscape[M].E&FN,1999.5.另外可参见宗白华先生的译文,宗白华.西方美学名著选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68.

(40)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1.

(41)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M].李路珂,欧阳恬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7.

(42)Geoffery and Susan Jellicoe.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M].刘滨谊等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262.

(43)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M].李路珂,欧阳恬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7.

(44)唐军.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48.

(45)刘辉瑜.基于自然景观的建筑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5.14.

(46)侯东纬.回归自然与场所——早期现代主义与西方景观设计的回顾与思索[J].新建筑,2004(3):16.

(47)肯尼斯·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248.

(48)帕科·阿森特.赖特与欧姬芙[M].曲云,李潇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49)项秉仁.赖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0.

(50)项秉仁.赖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1-22.

(51)戴维·皮尔逊著.新有机建筑[M].董卫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2)戴维·皮尔逊著.新有机建筑[M].董卫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

(53)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